第3节 诗词歌赋中的月亮
2025年09月20日
第3节 诗词歌赋中的月亮
自古以来,月亮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是无数文学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月的名篇佳作(如图1-6)。
月亮是文人情感的寄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李白在月夜独自一人喝酒,十分孤独,于是把月亮当作自己的酒伴,排解寂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睹物思人,把月亮当作思念故乡亲朋好友的寄托(如图1-7)。
图1-6 中秋诗帖
图1-7 月下把杯图
月亮在文人眼中也有不同的形状。“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人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受限于科技发展程度,古人只能通过肉眼观察月球,而月球又总是一面对着地球,看上去表面没有变化,由此月球被看成一面镜子或是一个盘子。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球”:北宋科学家沈括通过观察研究月相盈亏,认为“日月之形如丸”,推断出月亮是球形,和现代天文学完全相符,令人叹服。
月亮也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在月亮的圆缺变化中感悟出了生活哲理:残月终会变成满月,满月过后又是残月,就像人生一样起伏不定、悲喜交加。这种认识使苏轼能够更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圆满。“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通过月亮的永恒来慨叹人生的短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都与月亮有关。诗仙李白流传下来的900多首古诗中,就有320多首写到了月亮。
可以说,月亮是中国文人青睐的自然物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