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突破难题

3.争分夺秒,突破难题

“嫦娥二号”探测器计划在2年时间内完成任务,与“嫦娥一号”探测器相比,时间紧、任务重,无备份、队伍新,技术状态复杂、风险程度高,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嫦娥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对“嫦娥二号”探测器任务高度重视,对任务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事关成败的每一个重大问题都集体研究、及时规划和安排,为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可靠保证。

2008年,在嫦娥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嫦娥二号”探测器任务各项准备有序推进、进展良好:主要完成了整体卫星方案设计,开展了顶层策划、技术状态清理及复核、总体规范制订等研制工作,开展了任务轨道设计、X波段应答机等新产品技术攻关和针对任务要求及环境变化的专项试验工作。

2009年,全面推进产品研制、系统集成和试验验证工作。在这过程中,工程参研单位加强了质量管控。“嫦娥二号”探测器任务连续发生了两起质量事故。其中,2009年8月31日,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帕拉帕-D”卫星,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二次点火后出现异常情况。全系统敲响了质量警钟,并开展了广泛细致的质量检查工作,确保研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正样产品的可靠性。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迅速开展针对此次异常情况的质量归零工作,展开了58天夜以继日的归零大会战。工作人员对该型号发动机所有系统进行反复的分析研究和校准试车,认清机理,查明原因,找到了解决办法,确保发射“嫦娥二号”探测器的运载火箭的三级发动机的可靠性(如图4-2)。

图4-2 “嫦娥二号”探测器系统联试

突破相关新技术难题是实现多目标、多任务探测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次嫦娥探月工程任务在多个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探月工程专家组着眼全局,精心组织,及时梳理“嫦娥二号”探测器跨系统、综合性关键技术,针对关键技术,专题进行研究,深入研制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并与各系统单位通力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推动各项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嫦娥二号”探测器提供了技术支持。如承担变轨任务的490牛发动机便是嫦娥探月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运载火箭与“嫦娥二号”探测器完成分离后,490牛发动机为探测器的变轨提供动力,将探测器送入月球轨道,是探测器的关键和核心部件,也是唯一的单点失效组件。“嫦娥二号”探测器需要十几次轨控过程才能与月球如约相会。每次轨控都要准时精确,稍有差错就可能对飞行任务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前功尽弃。研制队伍对以往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最后给出了满足要求的明确结论,除此之外,研制队伍还积极开展相关实验验证工作,在2009年11月得到了在轨某卫星的试验论证,试验非常成功。

2010年,研制队伍完成了力学、热真空等大型试验,在探测器系统自身得到了全面、充分验证的基础上,完成了探测器与运载系统对接、测控系统对接、大系统无线联试等大系统对接试验,验证了系统间接口的正确性、匹配性,于2010年6月完成了质量复查和出厂评审。2010年7月10日,“嫦娥二号”探测器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