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零的突破

第4节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零的突破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活动始于17世纪初期的欧洲,20世纪命名活动转移到月球观测和探测活动较多的美国和苏联。由于缺乏交流和缺乏权威机构管理,有些月球地点有多个名字,造成混乱。直到191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以下简称IAU)成立,这种各自命名的局面才被改变。IAU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权威天文学术组织,拥有对各行星和卫星命名的权力,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必须遵循IAU的规则和程序,月球作为全人类的共有财产,任何研究者都有权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向IAU申报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应用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说,“一般来说,谁先取得了最清晰的辨析图像,谁就获得命名权。这和国家实力是非常相关的。”

“嫦娥一号”探测器的绕月探测工程完成后,中国对包括月球南北两极在内100%覆盖的全月面高精度影像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首次向IAU提出了10个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申请。2010年8月2日,IAU批准了毕昇(如图3-12)、蔡伦(如图3-13)和张钰哲(如图3-14)3个环形坑的命名,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

图3-12 毕昇撞击坑

图3-13 蔡伦撞击坑

图3-14 张钰哲撞击坑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在月球探测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也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利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影像数据首次申报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获得IAU批准,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是嫦娥探月工程第一步科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成果,对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后续发展及其科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后,中国利用绕月探测工程相关数据,陆续向IAU提出命名申请。2014年6月,中国向IAU提出命名“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区形貌的申请。2016年1月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区4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获得IAU正式批准,分别是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如图3-15)。

图3-15 “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区月球地理实体分布

其中,“广寒宫”是“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点周边边长77米的正方形区域,包括“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路线及其东侧重要地貌,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和玉兔居住的宫殿。“紫微”“天市”和“太微”是紧邻“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三个较大的撞击坑。这三个撞击坑的命名,取自中国古代星空划分命名体系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其中的“三垣”是指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

2019年2月15日,“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区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以中国元素命名为“天河基地”(如图3-16),着陆点所在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的中央峰被命名为“泰山”,着陆点周围有3个呈三角形排列的环形坑,分别命名为“天津”“河鼓”和“织女”。

图3-16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区地理实体命名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