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揭开月背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
2025年09月20日
3.人类首次揭开月背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网站2019年5月16日报道,由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为解答月幔物质组成的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并能够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
2020年2月27日凌晨,国际科学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苏彦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首次揭示的月球背面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结构的研究成果(如图6-10)。这项研究工作通过“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的测月雷达,对月球背面进行了一次“CT检查”,获得了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的第一张雷达图像和月表以下物质的特性参数等。人类首次揭开了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图6-10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区地下分层结构示意
“嫦娥四号”探测器任务的圆满成功,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中国探月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目前,“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仍在月球工作,成为月球上“存活”时间最长的可移动物,被网友称为“最强打工人”,属于它的奇迹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