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引文献

征引文献 (1)

罕见史料

这一部分所列文献是本书经常引用,但此前的研究很少或从未使用过的档案资料和其他罕见史料。每份文献后括号内均附有收藏单位信息。

《上海商务总会同人录·丙午年(1906年)》,上海,1906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上海商务总会同人录·丁未年(1907年)》,上海,1908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上海商务总会同人录·己酉年(1909年)》,上海,1909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上海商务总会同人录·庚戌年(1910年)》,上海,1910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上海商务总会同人录·辛亥年(1911年)》,上海,1911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上海万国官商士绅职业住址录》,上海:公益书社1908年版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寿县孙氏经营阜丰面粉厂及有关财团所属企业史料稿》(上海市工商联档案馆藏,卷号159)。

《苏路公司五百股以上股东名单》,(南通市档案馆藏,全宗号:B401;目录号:111,卷24)。

“苏州商会档案”,(苏州市档案馆藏,全宗号2.2;目录号1)。

自治会编:《南翔近事调查录》,无出版地及年代(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 Annual Report for 1868-69 (《1868—1869年度报告》).Shanghai, 1870(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Annual Report for 1869-70 (《1869—1870年度报告》).Shanghai, 1871(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Annual Report for 1876(《1876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877(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 Annual Report for 1880(《1880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881(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 Annual Report for 1890(《1890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891(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上海西商总会). Annual Report for 1891(《1891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892(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上海西商总会). Annual Report for 1892 (《1892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893(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 Annual Report for 1896(《1896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897(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上海西商总会).Annual Report for 1897 (《1897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898(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 Annual Report for 1900(《1900年年度报告》). Shanghai, 1901(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上海西商总会). Minutes of the Annual General Meeting, November 26, 1869(《1869年11月26日年度大会记录》).Shanghai, 1870(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 Minutes of A General Meeting, December 31, 1869(《1869年12月31日大会记录》). Shanghai, 1870(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上海西商总会). Minutes of the Annual General Meeting on March 31, 1898(《1898年3月31日年度大会记录》). Shanghai, 1899(上海市档案馆藏)。

Shanghai [Wester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上海西商总会).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Shanghai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for the Year Ended 31 December 1904 and Minutes of the Annual General Meeting of Members held on 27 March 1905 (《上海西商总会委员会1904年度报告和1905年3月27日年度会员大会记录》). Shanghai, 1905(上海市档案馆藏)。

其他史料

中文资料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宝山县续志》。无出版地,1921年版。

卞孝萱、唐文权主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蔡松编:《双林镇志新补》,载《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2册(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常州市民建、工商联文史资料办公室编:《武进县商会及工商业发展史略》,《常州地方史料选编》1987年第14辑,第101—139页。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陈瑞芳、王会娟主编:《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程心锦:《旧时代的杭州商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1964年第9辑,第121—151页。

《大清法规大全·实业部》,台北:宏业书局1972年版。

《东方杂志》,上海:1904—1912年。

杜恂诚、周元高:《建国以来资产阶级研究概述》,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72—2195页。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方志钦编:《康梁与保皇会:谭良在美国所藏资料汇编》,香港:银河出版社2008年版。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148—167页。

宓汝成编:《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高景嶽、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上海:1888年版。

《各省商会大会纪事》,无出版地,1910年版。

《工商学报》,上海:1898年。

顾震涛:《吴门表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国会请愿代表第二次呈都察院代奏疏汇录》,无出版地及年代。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海宁硖石镇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宁硖石镇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海宁州志稿》,无出版地,1922年版。

《杭州商业杂志》,杭州:1909年。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版。

和作辑:《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1期,第1—90页。

《华商联合报》,上海:1909—1910年。

《华商联合会报》,上海:1910年。

《湖北商务报》,武昌:1899—1900年。

《沪南商务分会报告题名册》,无出版地及年代。

贾中福:《中美商人团体与近代国民外交1905—192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嘉定县南翔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南翔镇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嘉定县续志》,无出版地,1930年版。

江绍贞:《徐润》,载李新、孙思白编:《民国人物传》第1卷, 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66—269页。

《江都县续志》,无出版地,1930年版。

《江南商务报》,江宁:1900—1901年。

《江苏全省教育会一览表》,载江苏教育总会编:《江苏省教育总会文牍三编》下,上海:1908年版,第91—112页。

《江苏教育总会会员姓名一览表》,载江苏教育总会编:《江苏省教育总会章程规则一览表》,上海:1909年版,第1—35页。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

江苏省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编:《江苏自治公报类编》,载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无出版年代。

《江苏省谘议局厘金改办认捐文牍》,无出版地及出版年代。

《江苏学务总会文牍》,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年版。

《江苏谘议局第一年度报告》,无出版地及出版年代。

《嘉兴县商会第一期报告》,无出版地,1935年。

经元善著、虞和平编:《经元善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经济学会编:《浙江全省财政说明书》,无出版地及出版年代。

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华顾问会的始终》,载《上海通志馆期刊》1934第1卷第4期,第919—930页。

李培德编:《近代中国的商会网络及社会功能》,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平书:《李平书七十自叙》,载《上海滩与上海人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成都:鹿鸣书店1949年版。

《寥天一鹤》,上海:1910年版。

林端辅:《宁波光复亲历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全国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1963年第4集,第174—182页。

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1932年版;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重版。

刘坤一:《刘坤一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刘星楠:《辛亥各省代表会议日志》,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全国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1963年第6集,第241—260页。

吕作燮:《明清时期的会馆并非工商业行会》,《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2期,第66—79页。

吕作燮:《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第10—24页。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马敏:《从工商联合会到商会:当代中国商会的转型》,载李培德主编:《商会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90页。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烈变迁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敏:《商事裁判与商会: 论晚清苏州商事纠纷的调处》,《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30—43页。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

马敏、祖苏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12—1919》,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民国初年全国工商会议报告录》,北京:1913年;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9年重版。

《民立报》,上海:1911。

闵杰:《浙路公司的集资与经营》,《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第271—290页。

墨悲编:《江浙铁路风潮》,上海:1907年;台北:1968年重版。

《南汇县续志》,无出版地,1929年版。

《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无出版地,1914年。

《南洋商报》,江宁:1910年。

《南洋商务报》,江宁:1906—1909年。

《内阁官报》,北京:1911年。

《拟中国建立商业总会章程》,《湘学报》1898年第26期,第25a—27b页;第27期,第18a—21b页;第28期,第22a—25b页。

《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一次)》,北京:1908年。

《农工商部统计表(第二次)》,北京:1909年。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工商业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彭泽益:《导论:中国工商业行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彭泽益编:《中国工商业行会史料集》上册,第1—32页。

《濮院志》,无出版地,1927年版。

祁龙威:《论清末铁路风潮》,《历史研究》1964年第2期,第33—60页。

《青浦县续志》,无出版地,1934年版。

邱百川:《温州商会之创立与沿革》,《温州文史资料》1987年第3集,第156—164页。

《劝业会旬报》,江宁:1910年。

《全浙公报》,杭州:1909—1911年。

《三续高邮州志》,无出版地,1922年版。

《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元年份第七届报告》,无出版地,1912年。

《商办浙江全省铁路有限公司股东会第一次议事录》,无出版地及年代。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上海仁济堂征信录》,上海:1897年。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编:《上海总商会议事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上海同仁辅元堂征信录》,上海:1905年。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续集》,上海:1936年版。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信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上海县续志》,无出版地,1918年版。

《上海县志》,无出版地,1936年版。

《上海西商总会章程》,《时务报》1899年第23册,第17a—25b页。

《上海总商会报告录》,上海:1913年。

《上海总商会录印磋商公廨优待华商成案》,上海:1917年。

《商务报》,北京:1903—1906年。

《商务官报》,北京:1906—1911年。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南洋劝业会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商学公会同人录》,上海:1908年。

沈雨梧:《为宁波帮开路的严信厚》,《浙江文史资料选辑》1989年第39辑集,第65—71页。

《申报》,上海:1878年,1902—1912年。

盛宣怀:《愚斋存稿》,武进:1939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重版。

《神州日报》,上海:1911年。

《时报》,上海:1904—1912年。

《双林镇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宋美云:《近代天津商会》,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苏绍柄编:《山钟集》,上海:鸿文书局1906年版。

孙筹成等:《虞洽卿事略》,《浙江文史资料选辑》1986年第32辑,第104—128页。

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苏州市档案馆编:《苏州市民公社档案选辑》,辛亥革命丛刊编辑组编:《辛亥革命丛刊》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3—197页。

汤志钧:《戊戌时期的学会和报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通崇海商务总会并通州分会试办章程》,载《江南碑贩录》第5册,无出版地及年代。

王尔敏:《中国近代之工商致富论与商贸体制之西化》,载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9编,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1—150页。

王尔敏、陈善伟编:《清末议定中外商约交涉:盛宣怀往来函电稿》,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国平、唐力行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1895—1914》,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王君实:《淮阴商会组织简况》,载《淮阴文史资料》1983年第1辑,第140—142页。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4年版。

王遂今:《镇海小港李氏家族史略》,载《浙江文史资料选辑》1989年第39辑,第123—131页。

魏伯桢:《辛亥宁波光复的回忆》,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219页。

沃丘仲子 (费行简):《近代名人传》,香港:中山图书公司1973年版。

吴琴:《关于尤先甲史料一则》,载《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91年第17辑,第146—150页。

吴欣木:《辛亥革命时期的硖石商团和工兵铁道大队》,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全国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1963年第4集,第170—173页。

吴义雄:《广州外侨总商会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关系》,《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91—116页。

《吴县志》,无出版地,1933年版。

席涤尘:《大闹公堂案》,《上海通志馆期刊》1933年第1卷第2期,第407—440页。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辛亥上海光复前后》,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1963年第4集,第1—19页。

《新闻报》,上海:1902—1912年。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北京:燕京大学1950年版。

徐鼎新:《上海工商团体的近代化》,载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9—591页。

徐鼎新、钱小明:《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许奇松、李宗武:《争夺沪军都督现场目击记》,载《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第1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1页。

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上海:1927年版。

徐载平、徐瑞芳编:《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宣统元年份商办全浙铁路有限公司收支账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学务公所编:《宣统元年份浙江教育统计表》,无出版地,1909年。

《续纂泰州志》,无出版地,1924年版。

杨方益:《镇江商会始末》,载《镇江文史资料》1982年第4辑,第7—28页。

杨立强、沈渭滨:《上海商团与辛亥革命》,载杨立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137页。

杨逸编:《上海市自治志》。上海:1915年版。

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编:《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上海:1932年版。

《宜荆续志》,无出版地,1912年版。

应莉雅:《天津商会组织网络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鄞县通志》,无出版地,1933年版。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郁建兴、王诗宗, 黄红华、李建琴:《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预备立宪公会报》,上海,1908—1909年。

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张存武:《光绪卅一年中美工约风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张国淦编:《辛亥革命史料》,上海:龙门联合书店1958年版。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桓忠:《上海总商会研究1902—1929》,台北:知书房出版社1996年版。

张謇:《张謇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章开沅、刘望龄、叶万忠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章开沅、朱英、祖苏、叶万忠编:《苏州商团档案汇编1905—1911》,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版。

张玉法:《戊戌时期的学会运动》,《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第5—26页。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北京:1937年版;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重版。

赵金钰:《苏杭甬铁路借款和江浙人民的拒款运动》,《历史研究》1959年第9期,第51—60页。

《浙江官报》,杭州:1909—1911年。

《浙江劝业公所第一届成绩报告书》,无出版地及年份。

《浙江日报》,杭州:1908—1911年。

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浙江同乡会编:《浙赣铁路事件》,东京:1905年版。

《浙江谘议局第二届常年会议事录》,无出版地及年份。

《浙路代表旅津绅商废章保律公牍》,无出版地及年份。

《浙路董事局报告》,无出版地,1911年。

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上海:1909年版;台北:大同书局1969年重版。

政协浙江省萧山市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萧山:1993年版。

《政治官报》,北京:1907—1911年。

《镇洋县志》,无出版地,1918年版。

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载葛士濬编:《皇朝经世文续编》第116卷,上海:1888年版,第4a—8a页。

钟祥财:《钟天纬思想论要》,载《上海研究论丛》第6期,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269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末各省设立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2期,第48—60页。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1963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2编,《各省光复》第3册,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版。

《中外日报》,上海:1906—191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年版。

周康燮编:《辛亥革命资料汇辑》,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

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第19—35页。

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文资料

倉橋正直「清末の商会と中国のブルジョアジー」(《晚清商会和中国资产阶级》),『歴史学研究』1976年別冊特集,117—126頁。

東亜同文書院編『清國商業慣習及金融事情』(《清代商业习惯及金融事情》),上海:東亜同文書院1904年。

東亞同文會編『支那経済全書』(《中国经济全书》),東京: 東亞同文會1907—1908年。

東亞同文會編『支那省別全誌』(《中国省别全志》),東京: 東亞同文會1917—1920年。

夫馬進『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97年。

根岸佶『上海のギルド』(《上海行会》),東京:日本評論社1951年。

根岸佶『中國のギルド』(《中国行会》),東京:日本評論新社1953年。

藤井正夫「清末江浙における鉄路問題とブルジョア勢力の一側面」(《清末江浙铁路问题和资产阶级势力的表现》),『歴史学研究』1955年183号,22—30頁。

田原天南(田原禎次郎)編『清末民初中國官紳人名錄』,北京:中國研究會1918年。

小浜正子『近代上海の公共性と国家』(《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東京:研文出版2000年。

曽田三郎「商会の設立」(《商会的设立》),『歴史学研究』1975年第422号,43—55頁。

英文资料

Arnold, Julean (朱利安·阿诺德). China: A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Handbook (《中国:商业和工业手册》).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6.

Associated Chambers of Commerce of the Pacific Coast (太平洋沿岸联合商会). A Visit to China (《中国访问记》). San Francisco, 1911.

Bergère, Marie⁃Claire (白吉尔). The Golden Age of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1911-1937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Bergère, Marie⁃Claire (白吉尔). “The Role of the Bourgeoisie” (《资产阶级的角色》). In Wright, China in Revolution (《革命中的中国》), 229-295.

Brunnert, H. S.(H. S. 布伦特) and V. V. Hagelstrom (V·V·黑格尔斯特罗姆). Present Day 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China (《中国当代政治组织》), trans. A. Beltchenko.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1912; repr., New York: Paragon Book Gallery, n.d.

Cameron, Meribeth E.(梅丽贝斯 E. 卡梅伦) 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 1898-1912 (《中国的改革运动1898—1912》).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1.

Chan, Wellington K. K.(陈锦江).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 Cambridge, MA: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7.

Chang Chung⁃li (张仲礼).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century Chinese Society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55.

Chang Chung⁃li (张仲礼). The Income of the Chinese Gentry (《中国绅士的收入》).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2.

Ch'en, Jerome (陈志让). State Economic Policies of the Ch'ing Government, 1840-1895 (《清政府经济政策1840—1895》).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0.

Chen, Zhongping (陈忠平). “Beneath the Republican Revolution, Beyond Revolutionary Politics: Elite Association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Lower Yangzi Towns, 1903-1912” (《深入共和革命,超越革命政治:江南的精英社团与社会转型,1903—1912》).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帝制晚期中国》) 28, no.1 (2007): 92-127.

Chen, Zhongping (陈忠平). “Business and Politics: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in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1902-1912” (《实业与政治:长江下游地区的商会,1902—1912》).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8.

Chen, Zhongping (陈忠平). “The Rise of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in Late Qing: Elite Opinion and Official Policy” (《晚清中国商会的兴起:精英舆论与官方政策》),郝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下册,第1091—113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Chi, Madeleine (玛德琳·齐).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 Loan: A Case Study of the Rights Recovery Movement” (《沪杭甬铁路贷款:利权回收运动的个案研究》). Modern Asian Studies (《现代亚洲研究》) 7, no.1 (1973): 85-106.

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中华帝国海关). Decennial Reports, 1892-1901(《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 Shanghai, 1906.

Chu, Samuel C. (朱昌峻). Reformer in Modern China: Chang Chien, 1853-1926(《近代中国的改革者:张謇,1853—192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5.

Close, Upton (厄普顿·克罗塞). “The Chinese Chamber⁃Power for Progress” (《中国商会推动进步的力量》). Transpacific (《跨太平洋研究》) 3, no.1 (1920): 37-42.

Cochran, Sherman (高家龙). Encountering Chinese Networks: Western, Japanese, and Chinese Corporations in China, 1880-1937(《进入中国网络:在华西方、日本和中国公司,1880—1937》).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Dillon, Nara (奈拉·狄龙) and Jean C. Oi (戴慕珍), eds. At the Crossroads of Empires: Middlemen,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e⁃Building in Republican Shanghai(《帝国之间的十字路口:民国上海的中介人物、社会网络和国家建设》).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Dillon, Nara (奈拉·狄龙), and Jean C. Oi (简 C. 艾). “Middlemen,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e⁃Building in Republican Shanghai” (《民国上海的中介人物、社会网络和国家建设》). In Dillon and Oi, At the Crossroads of Empires (《帝国之间的十字路口》), 3-21.

Ding Richu (丁日初). “Shanghai Capitalists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 (《辛亥革命前的上海资本家》). I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中国历史研究》) 18, no.3-4 (1985): 33-82.

Dittmer, Lowell (罗德明).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中国的非正式政治》). The China Journal (中国期刊) 34 (1995): 1-34.

Dollar, Robert (罗伯特·大来). Memoirs of Robert Dollar (《罗伯特·大来回忆录》). San Francisco: W. S. Van Cott, 1918.

Du, Yongtao (杜永涛). “Translocal Lineage and the Romance of Homeland Attachment: The Pans of Suzhou in Qing China” (《跨地域的宗族与乡情:清代苏州潘氏宗族》).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帝制晚期中国》) 27, no.1 (2006): 37-65.

Duara, Prasenjit (杜赞奇).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Eastman, Lloyd E. (易劳逸).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流产的革命:1927—1937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Eitel, E. J.(E. I. 艾特尔). Europe in China (《欧洲人在中国》). London, UK: 1895; repr., Taibei, 1968.

Elvin, Mark.(伊懋可)“The Administration of Shanghai, 1905-1914” (《上海的市政管理1905—1914》). In Elvin and Skinner,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 239-262.

Elvin, Mark.(伊懋可). “The Gentry Democracy in Chinese Shanghai, 1905-14” (《上海县城的中国士绅民主制度1905—1914》). In Jack Gray (杰克·格雷) ed.,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 (《现代中国政体的探索》), 41-65.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Elvin, Mark (伊懋可), and G. William Skinner (施坚雅),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Esherick, Joseph W. (周锡瑞) “1911: A Review” (《辛亥革命研究评述》). Modern China (《现代中国》) 2, no.2 (1976): 141-184.

Esherick, Joseph W. (周锡瑞).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and Hubei (《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Esherick, Joseph W. (周锡瑞), and Mary Backus Rankin (冉枚铄),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中国地方精英及其社会支配模式》).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Esherick, Joseph W. (周锡瑞), and Mary Backus Rankin (冉枚铄). “Introduction” (绪论). In Esherick and Rank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中国地方精英及其社会支配模式》), 1-24.

Fairbank, John King (费正清).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1854(《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放,1842—1854》).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Fairbank, John King (费正清),and S. Y. Teng (邓嗣禹). “On the Types and Uses of Ch'ing Documents” (《清代文献的类型和用途》). In John K. Fairbank (费正清) and Ssu⁃Yu Teng (邓嗣禹) eds., Ch'ing Administration: Three Studies (《关于清代行政制度的三项研究》), 36-10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Fei Xiaotong (费孝通).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乡土中国》), trans. Gary G. Hamilton (韩格理) and Wang Zheng (王政).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Feuerwerker, Albert (费维恺).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Sheng Hsuan⁃huai (1844-1916) and Mandarin Enterprise(《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与官办企业》).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Fewsmith, Joseph (傅士卓). 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s in Shanghai, 1890-1930(《民国时期的政党、国家和地方精英:上海商人组织和政治活动,1890—1930》).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Field, Margaret (玛格丽特·菲尔德). “The Chinese boycott of 1905” (《1905年的中国抵制运动》). Papers on China (《中国研究论文》), 2 (1957): 63-98.

Fincher, John H.(约翰 H. 芬彻). Chinese Democracy: The Self⁃government Movement in Local, Provincial and National Politics, 1905-1914(《中国民主:地方、省级和全国政治中的自治运动,1905—1914》).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1.

Garrett, Shirley S.(雪莉 S. 加勒特) “The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the YMCA” (《商会和基督教青年会》). In Elvin and Skinner,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 213-238.

Geisert, Bradley K.(布拉德利K. 盖泽特). Radicalism and Its Demise: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Factionalism, and Local Elites in Jiangsu Province, 1924-1931(《激进主义及其消亡:江苏省的中国国民党、派系主义和地方精英,1924—1931》).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2001.

Golas, Peter J.(葛平德). “Early Ch'ing Guilds” (《清初行会》). In Skinner,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555-580.

Gold, Thomas (高棣民), Doug Guthrie (顾道格), and David Wank (王达伟), eds.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uanxi (《中国的社会联系:制度、文化和关系性质的变化》).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Gold, Thomas (高棣民), Doug Guthrie (顾道格), and David Wank (王达伟).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Guanxi” (《关系研究导论》). In Gold, Guthrie, and Wank,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 (《中国的社会联系》), 3-20.

Goodman, Bryna (顾德曼). 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 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 1853-1937(《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1853—1937》).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Gordon, Stwart (斯图尔特·戈登). “Social Networking in Pre⁃modern Asian History” (《传统亚洲历史中的社会网络》). IIA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Newsletter (《国际亚洲研究所通讯》) 48 (2008): 16.

Grove, Linda (顾琳). A Chinese Economic Revolution: Rur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中国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农村企业》). Lanham, MD: Ro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Habermas, Jürgen (尤尔根·哈贝马斯).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资产阶级社会范畴研究》).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89.

Hamilton, Gary G.(韩格理) ed. Asian Business Networks (《亚洲商业网络》).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6.

Hinde, Robert A.(罗伯特·亨德) Towards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s (《走向关系研究》). London, UK: Academic Press, 1979.

Huang, Philip C. C.(黄宗智). “‘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中国的“公共领域”或“公民社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 Modern China (《现代中国》) 19, no.2 (1993): 216-240.

Ichiko,Chūzō (市古宙三). “The Role of the Gentry: An Hypothesis” (《绅士的角色推论》). In Wright, China in Revolution (《革命中的中国》), 297-317.

Ikegami, Eiko (池上英子). Bonds of Civility: Aesthetic Networks and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Japanese Culture (《文明纽带:艺术网络和日本文化的政治起源》).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Ji, Zhaojin (季肇瑾). A History of Modern Shanghai Banking: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s Finance Capitalism (《近代上海银行史:中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衰》). Armonk, NY: M. E. Sharpe, 2003.

Jones, Susan Mann (曼素恩). “The Ningpo Pang and Financial Power at Shanghai” (《宁波帮及其在上海的金融势力》). In Elvin and Skinner,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 73-96.

Judge, Joan (季家珍). Print and Politics: Shibao and the Culture of Reform in Late Qing China (《媒体与政治:〈时报〉与晚清中国的改革文化》).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Keenan, Barry C.(秦博理). Imperial China's Last Classical Academies: Social Change in the Lower Yangzi, 1864-1911(《中华帝国最后的书院:长江下游的社会变迁,1864—1911》). Berkeley, C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4.

Kipnis, Andrew B.(任柯安). Producing Guanxi: Sentiment, Self and Subcultur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建立关系:一个华北村庄内的情感、自我及亚文化》).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Knoke, David.(大卫·诺克). “Networks of Elite Structure and Decision Making” (《精英结构和决策网络》). In Stanley Wasserman and Joseph Galaskiewicz eds.,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Research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社会网络分析的进展:社会和行为科学研究》), 274-294.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1994.

Kojima, Yoshio (小岛淑男). “The Chinese National Association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中国国民会与辛亥革命》). In Etō Shinkichi and Harold Z. Schiffrin eds.,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 Interpretive Essays(《1911年的中国革命:解析论文集》), 175-192.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84.

Köll, Elisabeth (柯丽莎). From Cotton Mill to Business Empire: 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Enterprises in Modern China (《从棉纺工厂到商业帝国:近代中国区域性企业的兴起》). Cambridge, MA: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Kotenev, A. M.(A. M. 科特涅夫). Shanghai: Its Mixed Court and Council (《上海会审公廨和委员会》). Shanghai, 1925.

Kuhn, Philip.(孔飞力).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Larson, Jane Leung.(谭精义). “The 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 (Baohuanghui) and the 1905 Anti⁃American Boycott: The Power of a Voluntary Association” (《保皇会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民众结社的力量》). In Susie Lan Cassel ed.,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History from Gold Mountain to the New Millennium (《美国华人:从旧金山到新世纪的历史》), 195-216. Walnut Creek, CA: AltaMira Press, 2002.

Lee, En⁃han (李恩涵). “The Chekiang Gentry⁃merchants vs. the Peking Court Officials: China's Struggle for Recovery of the British Soochow⁃Hangchow⁃Ningpo Railway Concession, 1905-1911” (《浙江绅商与北京朝廷官员:1905—1911年间中国收回英国苏杭甬铁路利权的斗争》). 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季刊》1972年第3卷第1期,第223—268页。

Leung Yuen Sang (梁元生). “Regional Rivalry in Mid⁃Nineteenth Century Shanghai: Cantonese vs. Ningpo Men” (《19世纪中叶上海的广东帮与宁波帮竞争》). In Ch'ing⁃shih wen⁃t'i (《清史问题》), 4 (1982): 29-50.

Liu, Kwang⁃ching (刘广京). “Chinese Merchant Guilds: An Historical Inquiry” (《中国商人行会的历史探索》).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太平洋历史评论》) 57, no.1 (1988): 1-23.

MacGowan, D. J.(D. J. 玛高温). “Chinese Guilds or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Trades Unions” (《中国行会或商会与工会》). Journal of the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皇家亚洲学会杂志》) 21, no.3 (1886—1887): 133-192.

Miller, Seumas (苏马斯·米勒).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Social Institutions: A Philosophical Study (《社会制度道德基础的哲学研究》).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Min Tu⁃ki.(閔斗基). “The Late⁃Ch'ing Provincial Assembly” (《晚清各省咨议会》). In Min, National Polity and Local 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Imperial China (《国家政治和地方权力:晚期中华帝国的转型》), ed. by Philip A. Kuhn and Timothy Brook, 137-179. Cambridge, MA: 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9.

Morse, Hosea Ballou (马士). The Gilds of China (《中国的行会》). London, UK: 1909.

Morse, Hosea Ballou (马士).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中国贸易和行政管理》).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1967.

Murphey, Rhoads.(罗兹·墨菲). Shanghai: Key to Modern China (《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Nathan, Andrew J.(黎安友).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中共政治的派系模式》) The China Quarterly (《中国季刊》) 53 (1973): 34-66.

Nathan, Andrew J. (黎安友). Peking Politics, 1918-1923: Factionalism and the Failure of Constitutionalism (《北京政治:1918—1923年派系主义和宪政的失败》).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North China Herald(《北华捷报》). Shanghai, 1902-1905.

Perlman, Daniel (丹尼尔·帕尔曼), and Anita L. Vangelisti (安妮塔L. 万杰利斯蒂).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 Introduction” (《人际关系研究导论》). In Anita L. Vangelisti and Daniel Perlman,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剑桥人际关系手册》), 3-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erry, Elizabeth J.(裴宜理). 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 (《上海罢工:中国劳工政治》).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ugach, Noel H.(诺埃尔H. 普加奇). “Keep An Idea Al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ino⁃American Bank, 1910-1920” (《念念在兹:中美银行的建立,1910—1920》). Th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商业历史评论》) 56, no.2 (1982): 265-293.

Pusey, James Reeve(浦嘉珉).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中国和查尔斯·达尔文》). Cambridge, MA: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Rankin, Mary Backus(冉枚铄). 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Radical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and Chekiang, 1902-1911(《中国早期革命者:上海和浙江的激进知识分子,1902—191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Rankin, Mary Backus (冉枚铄).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 1865-1911(《中国精英行动主义与政治转型:浙江省,1865—1911年》).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Rankin, Mary Backus (冉枚铄). “Some Observations on a Chinese Public Sphere” (《对中国公共领域的一些观察》). In Modern China (《现代中国》) 19, no.2 (1993): 158-182.

Redding, S. Gordon (S.戈登·雷丁).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中国资本主义精神》).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990.

Reynolds, Douglas R.(任达). China, 1898-1912: The Xinzheng Revolution and Japan(《中国,1898—1912:新政革命和日本》). Cambridge, MA: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Rhoads, Edward J. M.(路康乐). China's Republican Revolution: The Case of Kwangtung, 1895-1913(《中国的共和革命:1895—1913年的广东个案研究》).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Rowe, William T. (罗威廉).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汉口: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Rowe, William T. (罗威廉).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汉口: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Rowe, William T. (罗威廉). “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华帝国晚期的“公民社会”问题》). Modern China (《现代中国》) 19, no.2 (1993): 139-157.

Schoppa,R. Keith (萧邦奇). 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20世纪初的浙江》).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Scott,John (约翰·斯科特).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社会网络分析介绍》). London, UK: SAGE Publications, 1991.

Shils, Edward (爱德华·希尔斯). “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 (《公民社会的美德》).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政府和反对党》) 26, no.1 (1991): 3-20.

Skinner, G. William (施坚雅),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Skinner, G. William (施坚雅).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19世纪中国的区域性城市化》). In G. William Skinner,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211-249.

Strand, David (史谦德).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北京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Sun, E⁃tu Zen (任以都). “The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 Loan of 1908” (《1908年沪杭甬铁路贷款》). In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远东研究季刊》) 10, no.2 (1951): 136-150.

Szonyi, Michael (宋怡明). 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实践宗亲关系:中华帝国晚期的宗族与后代》).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Thelen, Kathleen (凯瑟琳·泰伦), and Sven Steinmo (斯文·斯坦莫).“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比较政治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In Sven Steinmo (斯文·斯坦莫), Kathleen Thelen (凯瑟琳·泰伦), and Frank Longstreth (弗兰克·朗斯特雷斯, eds. Structuring Politic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构建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 1-3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Thompson, Roger R.(汤若杰). China's Local Councils in the Ag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1898-1911(《宪法改革时代的中国地方议会1898—1911》). Cambridge, MA: 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Tsai, Shih⁃shan Henry (蔡石山).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68-1911(《中国和在美华侨1868—1911》). Fayetteville, AR: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1983.

Tsin, Michael (迈克尔·秦). Nation, Governance, and Modernity in China: Canton, 1900-1927(《中国的民族、政府和现代化1868—1911》).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Tsou, Tang (邹谠). “Prolegomenon to the Study of Informal Groups in CCP Politics” (《中共政治中非正式团体研究导论》). The China Quarterly (《中国季刊》) 65 (1976): 98-114.

Wakeman, Frederic. Jr.(魏斐德).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论争》). Modern China (《现代中国》) 19, no.2 (1993): 108-138.

Wang, Guanhua(王冠华). In Search of Justice: The 1905-1906 Chinese Anti⁃American Boycott(《寻求正义:1905—1906年中国抵制美货运动》).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Wang, Yeh⁃chien (王业键).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中华帝国的土地税收1750—191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Wang Laidi(王来棣). “The ‘Peaceful Independence’ of the Constitutionalists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立宪派的“和平独立”与辛亥革命》).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中国历史研究》) 18, no.3-4 (1985): 3-32.

Wasserman, Stanley (斯坦利·沃瑟曼), and Katherine Faust (凯瑟琳·福斯特).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应用》).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Wellman, Barry (巴里·威尔曼). “Structural Analysis: From Method and Metaphor to Theory and Substance” (《结构分析:从方法和隐喻到理论和实质》). In Barry Wellman (巴里·威尔曼) and S. D. Berkowitz (S. D. 伯科威茨), eds.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 (《社会结构:网络分析方法》), 19-61.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Wellman, Barry (巴里·威尔曼), Wenhong Chen (陈文泓), and Dong Weizhen (董渭贞). “Networking Guanxi” (《网络化的“关系”》). In Gold, Guthrie, and Wank,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 (《中国的社会联系》), 221-241.

Williams, S. Wells (卫三畏). The Middle Kingdom (《中国》).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883.

Wong, Owen Hong⁃hin (黄康显). The First Chinese Minister to Great Britain (《首位中国驻英国公使》). Hong Kong: Chung Hwa Book Co., 1987.

Wong, R. Bin (王国斌). “Great Expectations: The ‘Public Sphere’ and the Search for Modern Times in Chinese History” (《宏伟期待:“公共领域”与中国历史上的近代探索》).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历史研究》) 3 (1993): 7-49.

Wong Sin Kiong (黄贤强). China's Anti⁃American Boycott in 1905: A Study of Urban Protest(《1905年的中国的抵制美货运动:城市抗议研究》). New York: Peter Lang, 2002.

Wright, Mary Clabaugh (芮玛丽).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革命中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1913》).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Xu,Xiaoqun (徐小群). Chinese Professionals and the Republican State: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Shanghai, 1912-1937(《专业人士与民国政府:上海职业团体的兴起,1912—1937》).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Yan, Yunxiang (阎云翔).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Yang, Mayfair Mei⁃hui (杨美惠). Gifts, Favors, and Banquets: 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Yeh, Wen⁃hsin (叶文心). “Huang Yanpei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hanghai Networking” (《黄彦培与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在上海的网络》). In Dillon and Oi, At the Crossroads of Empires (《在帝国的十字路口》), 25-44.

Young, Ernest P.(杨格). The Presidency of Yuan Shih⁃k'ai: 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袁世凯总统: 民国早期的自由主义和专制政府》). 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7.

Young, Ernest P. (杨格). “Yuan Shih⁃k'ai's Rise to the Presidency” (《袁世凯登上总统宝座》). In Wright, China in Revolution (《革命中的中国》), 419-442.

Zhang Kaiyuan (章开沅).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the Jiang⁃Zhe Bourgeoisie” (《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 I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中国历史研究》) 18, no.3-4 (1985): 83-133.

Zhang, Xiaobo (张晓波). “Merchant Associational Activis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Tianjin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 1904-1928” (《20世纪初中国的商人社团行动主义:天津总商会,1904—1928》).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95.

(1) 中文版《征引文献》说明:以下中外文献大致按其作者姓氏或撰者不明文献的题目首字拼音字母或罗马字母音序排列。英文文献的中日作者姓氏也以其罗马字母拼写的音序为准,其姓名仍保留西式拼法或出版物中的姓名排列顺序。但日文文献则按照其作者姓氏中文读音的音序排列,与本书英文版《征引文献》按其日语姓氏发音排序稍有不同。

为了中文读者的方便,本书中文版对注解的体例作了适当调整。本书所附《征引文献》中提供了所引用的中、日、英语文献资料的所有出版信息,但在正文注解中所列文献仅包括作者姓名,书名或篇名以及资料来源页码,以减少重复。日文书名或篇名仅在其意义对于中文读者不明时作适当翻译,其中使用的繁体汉字也仍旧保留。英文注解包括罗马字作者姓名、书名或篇名及资料来源页码,并在括号中提供中文翻译,以便读者可以根据罗马字作者姓氏在《征引文献》中找到所引用的英文文献全部出版信息。按照本书原来所使用的芝加哥出版社体例,注解内英文作者的个人名字(given name)置于其姓氏(surname)之前。在《征引文献》中,英文文献则基本按照作者或第一作者姓氏音序排列,并在姓氏之后加逗号和个人名字。但是,第二和第三作者的个人名字仍然置于姓氏之前。没有作者的英文文献按照其首字(a和the冠词除外)音序与作者姓氏一道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