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的理想境界

四、桃花源的理想境界

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五花八门。但是多数人的最终理想无疑是回归精神家园,是寻觅人生的归宿。陶渊明也不例外。他幼怀大志,颇欲有所作为,后来壮志难酬,也不愿空度岁月。岁月不居、人生易老的悲壮情怀竟使他终夜难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杂诗十二首》之二)老境渐至,陶渊明更加珍惜每一寸时光:“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杂诗十二首》之五)对于陶渊明来说,春种秋获的躬耕生活虽然年年如此,仍然值得珍爱,因为那不是无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丰富充实且诗意盎然的生命流程。珍爱生命的人一定会关心死亡问题,因为那是人生的必然终点。陶渊明也经常说到死亡:“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五首》之四)“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连雨独饮》)他还预感到自己的死亡:“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然而陶渊明并不畏惧死亡,他认为死亡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是人生过程的一个环节,人们应该顺从这个过程:“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后四句意谓放浪于自然变化之中,对于死亡既不喜悦,也不害怕,寿终便应死去,无需独自忧虑。陶渊明还把死亡视同归家:“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自祭文》)辞别旅馆回归本宅,这有什么可怕呢?又何必为之忧虑呢?

正因如此,陶渊明认为人生的当务之急不是考虑死亡,而是关注生前。其《拟挽歌辞三首》之一云:“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二又云:“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虽是诙谐之语,但诗人重视生前的意思非常明显。表达得更清楚的是《归去来兮辞》的结尾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死亡是迟早会来临的,根本不必有所疑虑。到时候随着造化归于穷尽便可,眼前重要的事则是好好享受人生。长生不老的神仙之乡本属虚无缥缈,又怎能寄予期望?信奉宗教的人们认为灵魂不灭,人生的归宿则在于死后才会前往的彼岸或天国,所以他们的“终极关怀”往往在弥留之际才提上议事日程。而在陶渊明看来,人死神灭,死后的归宿无非是归于空无,既无意义,也无需关心。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陶渊明也是如此,他的“终极关怀”并不指向死后的虚幻彼岸,他心目中的精神家园就在现实人生。

那么,在现实人生中,到哪里去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呢?到杳无人迹的深山老林去与鸟兽为伍吗?人类毕竟是群居的动物,正如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置身于紫陌红尘的现实世界吗?到处都是熙来攘往的人群,哪里还有一块净土来安顿我们的灵魂?请看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之五中披露的独得之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人境而没有车马喧嚣,陶渊明的良策便是“心远”。“心远”是对浊世的疏离,是对名利的漠视,是对物质世界的精神超越。正像古井之水难起波澜一样,陶渊明既然达到了“心远”的境界,荣华富贵便像天上的浮云,喧浊市声便像远处的轻风。难怪他在庐山脚下的小村庄里过得如此从容、潇洒!他悠然自得地采菊东篱,又悠然自得地闲看南山,只觉得那暮岚氤氲、飞鸟归林的景物中包蕴着自然的真谛,想要辨析却已忘却了表达的语言。这便是陶渊明为自己构建的一座精神家园!

后人对这首《饮酒》诗好评如潮,清人陈祚明的说法最为中肯:“心远地即偏,公固不蹈东海。采菊见山,此有真境,非言可宣,即所为桃源者是耶?”(《采菽堂古诗选》卷一三)意思是陶渊明与污浊的俗世本是格格不入的,但他用“心远地自偏”的方法实现了精神上的远离,也就不必像鲁仲连那样因义不帝秦而蹈于东海了。陈氏还认为陶渊明所处的“真境”,也就是他笔下的桃花源。请看《桃花源记》中的情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真是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那里环境优美,民风纯朴,既没有压迫和剥削,也没有争夺和欺诈,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正像《桃花源诗》所补充描述的:“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既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那个“欣然规往”的高士刘子骥,其实正是陶渊明自身的影子。《桃花源诗》的最后两句“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诗人理想的直接宣示。

说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美国人亨利·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桃花源与瓦尔登湖都是通过文学作品而名扬天下的地名,也常常被人相提并论。从表面上看,桃花源与瓦尔登湖在地理位置上距离遥远:前者在中国,后者却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位于小城康科德的地界内,两者刚好相隔半个地球。它们得名的时间则相去千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而梭罗的《瓦尔登湖》却成书于1850年前后,前后相隔一千四百多年。这样说来,桃花源与瓦尔登湖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地名,为何经常使人们产生联想呢?原因在于:虽然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的中国,梭罗生活在工业化时代的美国,两人一古一今,一东一西,他们的生活态度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陶渊明厌弃污浊的红尘,弃官归隐,躬耕度生。梭罗则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做过许多工作:教书,写作,帮助父亲制造铅笔,然后在二十九岁那年跑到瓦尔登湖边上,自己动手盖了一座小屋,并在那儿隐居了两年多。陶渊明亲身参加农业劳动,他认为人们应该自食其力,为了衣食而参加劳动是人生的正道。梭罗则在《瓦尔登湖》的开篇就宣称:“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陶渊明的草庐处于树木环抱之中,梭罗的居处更是草莱未辟的森林:“我的房子是在一个小山的山腰,恰恰在一个较大的森林的边缘,在一个苍松和山核桃的小林子的中央。”梭罗的生活态度与陶渊明惊人地相似,两人的隐居生活都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选择。陶渊明年轻时曾盼望着做一番事业,他看透官场黑暗后才义无返顾地辞官归隐。梭罗也一样,他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坚决反对蓄奴制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两年又两个月的隐居生活,固然含有修身养性的意图,但也是对喧嚣城市生活的拒绝,对庸俗社会的疏离,以及对物质文明的挑战。朱熹评陶渊明的名言“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对梭罗也同样适用。梭罗的生活态度竟与陶渊明如此相似,这真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生动例证。梭罗对遥远的中华文明并非一无所知,《瓦尔登湖》中便曾数次引用《论语》和《孟子》。但是陶渊明要迟至20世纪初才被介绍到欧美,所以梭罗根本不知道古代中国曾有这位隐逸诗人的存在。否则的话,《瓦尔登湖》中多半会对陶渊明一致倾慕之诚。

梭罗的《瓦尔登湖》被西方人誉为引导当代人抵抗物质引诱、回归自然朴素生活的圣典,也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半个多世纪以来,《瓦尔登湖》的中文译本一版再版,梭罗也成为许多当代中国诗人崇拜的对象。有些诗人甚至只知崇拜梭罗而对陶渊明置若罔闻,简直是数典忘祖。其实瓦尔登湖与桃花源具有共同的本质,那便是远离人寰,隔绝红尘,它们不属于社会而属于自然,它们是厌倦了喧嚣和纷争的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然而它们也有根本的不同,那便是一实一虚。瓦尔登湖是真实的地点,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们要去寻访并非难事。桃花源却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它只存在于《桃花源记》这篇文学作品中。《桃花源记》中虽然言之凿凿:“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还说高士刘子骥闻之而“欣然规往”,仿佛确有其事,其实只是故弄狡狯的文学手法而已。武陵是晋代的郡名,辖区相当于今湖南省常德市。现在的常德境内真有一个桃源县,但那是北宋乾德元年(963)才从武陵县内析出的,其地名便来源于《桃花源记》,这是后人化虚为实的结果。有些学者不厌烦琐地考证真实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那是被陶渊明的障眼法瞒过了。所以桃花源是无法到达的虚幻世界,唐人王维就已叹息“不辨仙源何处寻”(《桃源行》),何况今人!瓦尔登湖实而桃花源虚,前者可以亲临而后者只能想象,这也许是梭罗更受今人关注,而陶渊明却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事实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要比梭罗的瓦尔登湖更有意义。因为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他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便是看中了那里寂寥无人,《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做同样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追求“心远”。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或者说,只要在心灵深处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就行了。所以两人追求的目标虽然相同,但梭罗的行为是我们无法仿效的。地球已变得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即使是那个真实的瓦尔登湖,也早已成为名闻遐迩的“州保留地”,一年四季游人不绝,梭罗小木屋的复制品之前也经常聚集着参观的人群,熙熙攘攘,哪里还有隐居之地的丝毫气息!陶渊明的行为却具有永久的典范意义,因为只要你抵拒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栖居在人潮汹涌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同样可以生活在理想的世外桃源,因为“心远地自偏”,桃花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推荐读物: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2.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龚斌《陶渊明传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