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决羁绊的自由意志
李白的思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绝不局限于某家某派。有人说李白反儒,其实李白是崇尚儒家的,因为他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正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儒学的祖师孔子,李白十分敬佩,将他看作自己的人生楷模。他说:“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认为自己的才能颇似孔子,并认为孔子的遭遇可以给怀才不遇的自己带来安慰。他在谈到自己的文学事业时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古风五十九首》之一)也是用孔子整理儒家经典的事迹来激励自己,希望能像孔子那样以不朽著作来映照千秋。当然,即使是这样的诗句,把自己与孔子相提并论,在旁人看来就不免狂妄。但是李白还有更为大胆的表示,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孔子已被尊为文宣王的时代,这样的句子是会惊世骇俗的。所以李白对儒家的真实态度是崇尚但不迷信,他对那些但知章句之学的儒生时有嘲讽:“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嘲鲁儒》)他甚至认为:“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垂帷复何益?”(《行行且游猎篇》)
李白对道家的崇尚不逊于儒家。由于道家睥睨万物、高蹈尘外的超越态度,以及批判礼法、摆脱传统的解放精神都非常符合李白的性格,所以李白自幼熟读老、庄之书,诗中常见隐括《庄子》之语,比如:“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又如:“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烜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古风五十九首》之三三)更重要的是,道家重视自然,以及认为祸福相倚,故应和光同尘等思想,对李白的人生态度有深刻的影响:“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三首》之三)这几乎是老庄思想的韵语复述。李白与道教也结缘很深,他年青时得见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对后者称自己“有仙风道骨”(《大鹏赋序》)的评语甚为得意。他还曾在齐州请道士高如贵为自己亲授道箓,从此列名道籍,成为一名正式的道士。李白对道教的炼丹、服药等追求长生的手段也深信不疑,他热衷于学道求仙,甚至幻想着白日飞升:“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下途归石门旧居》)“傥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
除了儒、道之外,李白对纵横家、神仙家、佛教等思想也都有所汲取。这说明李白决不盲从任何权威,他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所以他的思想来源极其复杂。此外,李白热切地希望立功报国,他的爱国之心与屈原一脉相承。他热爱自由,故向往神仙家遗世独立、超越时空局限的理想境界。他豪荡不羁,故认同破坏既有秩序、蔑视现世权威的游侠精神。清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准确。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像李白那样思想解放、精神自由的诗人是绝无仅有的。李白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般倾泻奔流,正是其精神世界的自然表露。与杜甫经常歌咏凤凰不同,李白常常自比大鹏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大鹏鸟本是《庄子》中自由精神的象征,李白就是诗国中独来独往的大鹏鸟。
李白的生活形态非常复杂,他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也具有多面性。李白是一心报国的志士,也是唾弃富贵的隐士。李白是豪情万丈的侠客,也是风流倜傥的文士。正因如此,李白一会振臂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会又微笑不语:“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李白一会豪气冲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一会又心静如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的生活总是不安定的,他很少长期定居在某个地方。李白非常喜欢孩子,但那对年幼的儿女长期寄养在东鲁,身为父亲的他却依然四处游历。有一年他在金陵思儿心切,作诗寄之:“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寄东鲁二稚子》)李白与宗氏夫人伉俪情深,但结婚后也是别多聚少:“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有客自梁苑,手携五色鱼。开鱼得锦字,归问我何如。江山虽道阻,意合不为殊。”(《秋浦寄内》)李白既无官职在身,又不事产业,他有什么必要抛妻别子,独自漂泊呢?我们只能说李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灵,他无法使自己安静下来,他只能永无休止地四处漫游,上下求索。李白是永远在天地之间到处流浪的一个漂泊者。
李白的一生,几乎大半时间都在漫游之中。李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自然风物,他以敏锐的审美眼光对这些美好事物予以热情的歌颂。所以李白的漫游总是伴随着吟咏,凡是他游览过的名山大川,都成为其诗歌中的优美意象。李白不以山水诗人著称,但他的山水诗成就并不亚于王维、孟浩然。一来李白游踪广泛,他又特别钟情于壮丽奇伟的名山大川,所以李白的山水诗意境更加开阔,风格更加雄伟。二来李白胸襟阔大,情感热烈,他用满腔热情去拥抱山川风物,他的山水诗的抒情意味特别浓烈。李白笔下的自然景物几乎都染上了他个人的情感色彩,是其他诗人的山水诗所少有的。滔滔奔流的黄河,是李白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意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这是在说黄河,还是诗人勇往直前、气吞斗牛的气概?青天上的一轮明月,也是李白格外喜爱的物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之一)这轮明月像细心体贴的友人,静静地听着诗人倾诉心中的寂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两首峨眉山月歌,都写得深情缅邈。明月与诗人或是万里相随,或是万里相望,她不是诗人的亲密伴侣又是什么?月亮虽然是运行不止的天体,但她移动得很慢,所以古人咏月总是说她在天上“徘徊”,例如曹植的名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李白也写过“我歌月徘徊”(《月下独酌四首》之一)的句子,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常将月亮写成动态的意象:“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这分明是李白的情感特征影响了笔下的明月意象,故使本来偏于阴柔美的月亮带上了几分阳刚的气质。
李白的山水名篇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神思飞扬,词采壮丽,那一幅幅烟云明灭、变幻莫测的神奇山水是诗人用惊人的想象力展现出来的。与其说这是人间的真山实水,倒不如说它们是李白心中的理想境界。否则的话,为何山水诗中会用许多夸张、想象的手法,甚至穿插进许多神话场景,比如前者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后者则云:“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似真似幻,恍惚迷离,人间何处有如此景象?这样的山水诗里倾泻着诗人的情思,展现着诗人的胸怀,奇伟雄壮的山川风景和超凡脱俗的精神气概融为一体。《蜀道难》的主题引得千古的读者议论纷纷,至今没有公认的解说。原因在于李白在这首诗里投射了太多的个人情绪,他不是客观地描写山水。否则的话,一首山水诗怎么会这样扑朔迷离?所以《蜀道难》中展现的不仅是千里蜀道的壮美山川,而且是李白悲壮历落的主观情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哪是一般的山水诗所能有的强烈情绪!《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末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又哪是一般人面对青山绿水会产生的满腹牢骚!
李白虽然遍访名山大川,仍嫌游踪不广。世上的空间既然有限,李白就腾身青云,与神仙交游。他说:“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古风五十九首》之一九)莲花峰为华山绝顶,李白登上极顶意犹未足,便飞升上天。如此不辞辛劳地上下求索,是为了览天下之美景,还是想弃尘世而登天界?请看《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廻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这是一首山水诗吗?答案是“似是而非”。“楚狂人”指曾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歌嘲讽孔子的隐士接舆,他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避世之士”。(《论语·微子》)可见李白漫游名山,并不是寻常的观赏风景,而是兼有逃避尘俗的意义。名山大川,都是隔断尘世喧嚣的清幽世界,都是脱离名缰利锁的自由家园,所以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李白好游名山,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无怪他“登高壮观天地间”仍不满足,还把仰慕的目光对准云间仙人,还想腾身青云,漫游于九重天外。对李白来说,游山也好,求仙也好,都是摆脱尘俗纠缠的有效手段,都是对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虽然李白的游踪遍布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但就其本质而言,那是一种上下求索的精神漫游。
李白的一生,潇洒倜傥,无拘无束,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他在长安初识贺知章,就被称为“天上谪仙人”。李白很喜欢这个称呼:“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对酒忆贺监》)李白还有两个广为人知的称号,一是诗仙,二是酒仙。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晚唐的郑谷说:“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读李白集》)“诗仙”容易理解,李白锦心绣口,出口成章,诗风又飘逸奔放、潇洒绝俗,非仙而何?那么“酒仙”呢?必要条件当然是豪饮。李白自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即使语带夸张,也可见酒量惊人。李白甚至幻想“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襄阳歌》)。宋人王安石批评李白诗“十首九首说妇人与酒”(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其实李白写女性题材的诗并不多见,写酒的当然很多。据统计,总量不足千篇的李白诗中,“酒”字有115个,写到饮酒题材的诗则有322篇,确实数量惊人。更重要的是,李白对酒一往情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阳歌》)他竟然愿意与酒器同生共死!李白为什么嗜酒如狂呢?他曾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如果仅仅是饮酒浇愁,那么这样的醉鬼到处可见,并无特别的价值。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饮酒是一种包含精神追求的文化活动,并且常与写诗紧密结合。正像杜甫所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饮酒使李白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处于一种亢奋、昂扬的精神状态,那正是他写诗的最佳时机。酒醉激发了李白的批判意识和反抗精神,使他增添了控诉黑暗现实的勇气,也助长了倾诉胸怀的豪情。正是在酣醉的状态下,李白伸出脚去让高力士脱靴。也正是在酣醉的状态下,李白奋笔直书,痛骂“董龙更是何鸡狗”。醉后的李白思绪激荡,想落天外,诗思如潮,妙趣横生。要不是把酒对月,李白怎会想入非非地诘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把酒问月》)?要不是酩酊大醉,李白怎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尼采说古希腊的酒神专管音乐艺术,日神才掌管诗歌。李白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代的酒神与诗神是两位一体,不可分离的。我们为什么要读李白的饮酒诗呢?当然不是为了像他一样终日酩酊大醉,而是从中获得强烈的精神感染和深刻的思想启迪。因为那些诗歌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包蕴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多读此类诗歌,可以鼓舞我们的人生意志,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可以使我们在日常行为中意气风发而消除委靡不振,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雄伟而唾弃卑微庸俗,在思想意识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这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
推荐读物:
1.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2.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郁贤皓《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