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二世统治下的英格兰以及诺曼征服
懦弱的“忏悔者”爱德华下葬的同一天,哈罗德就迫不及待地戴上了英格兰国王的王冠。不过在这件事上,他动作必须得快。当诺曼底的威廉听到爱德华驾崩的消息时,他立刻扔下弓箭(他当时正在鲁昂的猎场里狩猎)急匆匆地赶回宫殿,把所有的贵族召集在一起,又派了使者去英格兰催哈罗德赶紧退位——要知道,他可是宣过誓效忠威廉的!不过哈罗德压根儿就没有放弃王位的打算。于是,在威廉公爵的带领下,法兰西的贵族们聚集起来,准备大举进攻英格兰,即将被征服的土地和财富就是威廉许诺给他们的最好奖赏。就连教皇也支持这事儿,他派人将一面受过圣礼的战旗送到诺曼底,除此之外还有一枚戒指,那里面装着一根圣彼得的头发——您别不相信,这可是教皇本人亲口保证过的!他不但祝福了这次远征,还诅咒了哈罗德,最后还“顺便”提醒诺曼人,如果方便的话,关于“圣彼得的便士”〔1〕,他们最好能上缴得更准时一点儿。

图7-1 哈罗德加冕成为英格兰国王
哈罗德恰好有一个叛逆的弟弟〔2〕在佛兰德,他是挪威王哈罗德·哈德拉达〔3〕的部下。于是这个弟弟和挪威王勾结起来,联合对付英格兰。在威廉公爵的帮助下,他们战胜了一支由两位英格兰贵族率领的军队〔4〕,又长驱直入,把约克〔5〕团团包围了起来。后院起火,哈罗德也没法继续留在黑斯廷斯〔6〕的海岸上恭候诺曼军队,他急忙率领大军火速北上,并在位于德温特河上的斯坦姆福德大桥〔7〕给了敌人迎头一击。

图7-2 哈罗德得知诺曼军队入侵的消息
当哈罗德赶到那儿时,敌人们已经摆好了作战的方阵,他们手中的长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为了勘察敌情,哈罗德远远地骑着马围着敌军阵营转了一圈。他注意到那里有一个看似勇猛的人身披蓝色的大氅,头戴闪亮的头盔。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马突然绊了一跤,他被结结实实地掀倒在地。
“那个摔下去的人是谁?”哈罗德好奇地询问他的一位军官。“挪威国王。”他回答道。“真是个高大庄重的国王,”哈罗德说,“可他的大限快到了。”过了一会儿,他又补充道:“去找我弟弟,告诉他,如果他现在撤军,那么他还可以继续做诺森布里亚伯爵,回到英格兰享受荣华富贵。”军官立刻照办,按照国王的命令传递了信息。“那我的好朋友,挪威的国王又能得到什么呢?”国王的弟弟问道。“七英尺的黄土,给他做坟墓。”这就是军官的答复。“就这么点儿?”弟弟笑着问。“看在他是个大个子的份上,国王没准儿还能再给多一点儿。”军官回答道。“快滚!”国王的弟弟命令道,“让哈罗德准备迎战!”
很快,大战如约而至。这可真是一场激战!最后,哈罗德的弟弟、挪威国王,以及他们部队里所有有名的将领都葬身在沙场之上。唯一的例外是挪威王的儿子奥拉夫〔8〕,哈罗德留了他一命——这可是个高尚又仁慈的举动。大获全胜的军队行进到约克。可就在国王哈罗德坐在宴席之中与部下们把酒庆功之际,大门口突然发生了一阵骚动,风尘仆仆的信使们奔了进来——诺曼人登陆了。

图7-3 诺曼军队航至英格兰
这消息是真的。一开始,诺曼人的航行并不顺利,他们遇到逆风,损失了好几艘战船。失事的船只被冲回诺曼底的海岸,船员的尸体散布在沙滩上。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气馁,在公爵的带领下,他们再一次出航。威廉这艘船还是妻子给他的礼物,船首站着一个金色的男孩雕像,直指英格兰。那可是一艘雄伟的大船:白天,绘着三只狮子标志的诺曼底战旗和五颜六色的船帆迎风飘扬,镀金的船舱和船上繁复的装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倒映在金色的水面上;而到了夜里,桅杆上亮起一盏小灯,如一颗明星般闪烁在夜空当中。如今,诺曼军队已经在黑斯廷斯扎好了营寨,而威廉本人就睡在佩文西〔9〕的老罗马城堡里。诺曼人到处烧杀抢掠,方圆几里的土地都化作一片焦土,英格兰人无不四散而逃。这就是诺曼人的实力:强大、野心勃勃,他们就这样站在了英格兰的土地上。
哈罗德扔下才进行了一半的庆功宴,马不停蹄地赶回伦敦。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他的部队便整装待发了。哈罗德派出密探打探诺曼人的实力,威廉抓住他们,带着他们检阅了整支部队,又把他们放了回去。“诺曼人啊,”密探们这样告诉哈罗德,“他们不像我们英格兰人那样在嘴唇上面留小胡子,他们都把脸刮得光光的,简直就是一群僧侣〔10〕。”“这样的话,”哈罗德大笑着说,“希望我的人能在这群僧人里面找到对手!”
威廉公爵派出前哨部队盯着哈罗德的军队,一旦看到他们前进就回来禀报。哨兵撤回之后报告说:“撒克逊人穿过整个英格兰朝我们冲了过来,看起来已经气疯了!”“让他们放马过来吧,越快越好!”威廉公爵说。
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和平解决,可最终都失败了。终于,在1066年10月中旬,英格兰人和诺曼人一同站在战场上,刀剑相对。在开战的前一夜,两支军队分别驻扎在森拉克山脊〔11〕的两侧。后来这个地方被称作巴特尔〔12〕,以纪念这次大战。当天空中出现第一缕曙光时,他们便各自从营地里出来。在微薄的晨曦之中,英格兰军队背对着森林,高踞在山坡之上。绣着武士图案的皇家战旗用金线钩织而成,上面还缀满各种宝头,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国王哈罗德就站在旗子下面,身边分别立着他幸存下来的两个弟弟。簇拥在他们周围的则是英格兰军队,他们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安静得像死人一样。每一位士兵都一手举着盾牌,另一手握着英格兰战斧,寒光闪烁。

图7-4 威廉在战场上
而在山脊的另一边,诺曼军队分成三列站在那里:弓箭手、步兵和骑兵。突然,诺曼阵营中传出一声呐喊:“上帝保佑!”英格兰人也不甘示弱,他们大喊着:“上帝的十字架!圣十字架!”随后,诺曼人便向着英格兰军队冲了过去,势不可挡。
冲在最前面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诺曼骑士,骏马奔腾,他抛起又接住自己的长剑,高唱着战歌赞颂同胞的神勇。一个英格兰骑士迎上来,却被他砍倒在地;紧接着又一个骑士冲了过来,但又倒在他的剑下;但就在这时,第三个骑士骑马冲了出来,终于杀死了这位诺曼战士。这就是大战的序章,很快,这样的场景就变得随处可见。
英格兰军队聚在一起,丝毫不在乎从天而降的诺曼箭雨,仿佛那对他们来说只是真正的雨点似的。诺曼骑兵冲上来时,他们就举起战斧,连人带马一齐砍倒在地。诺曼人撤退时,英格兰人乘胜追击。这时,诺曼阵营中突然传出了谣言,说威廉公爵已经战死!于是威廉急忙一把摘掉头盔,策马沿着诺曼军队跑了一圈,让他们好看清他的脸。诺曼人一下子找回了勇气,他们回过头去,再次面对敌人。恰巧,一些马匹挡住了追赶敌人的英格兰士兵,这就把英格兰军队分成了两段。就这样,英格兰的前锋部队英勇地战死沙场,后面的大部队却依然神勇,他们不畏箭雨,用手中的战斧砍倒一个个策马而上的骑兵,仿佛他们只是森林中的小树。威廉公爵只得假装撤退,诱使勇敢的英格兰人追了过去。这时诺曼人再次围了上来,一场残忍的杀戮就此展开了。
“不过,”威廉公爵说,“那儿还有上千个英格兰人围绕在他们的国王身边,顽固得像块磐石。弓箭手们,向上放箭!让你们的箭刺穿他们的脸!”
太阳东升西落,可战争却愈演愈烈。在这个荒凉的秋日,空气中回荡着厮杀和刀剑相交发出的巨响。在血红的夕阳中、在惨白的月光下,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一支箭射中了国王哈罗德的眼睛,他几乎失明。他的弟弟们也战死沙场。二十个诺曼骑士冲了上来——在白天,他们布满凹痕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而现在,在月光下又银光闪闪。他们从依旧誓死守卫国王的英格兰骑兵和士兵手中夺过皇家战旗。国王伤势致命,最终倒地而亡。英格兰人立刻乱了阵脚,纷纷落荒而逃。诺曼人乘胜追击,英格兰就此沦陷了。
哦!在那一夜的月光与星光下,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啊!威廉公爵的帐篷就扎在距离哈罗德倒下不远的地方,帐中隐约透出光芒——他和他的骑士们就在里面欢声笑语庆祝胜利。帐篷外,士兵们则举着火把,在成堆的死者之中来回行走,找寻哈罗德的尸体。用金线和宝石编织而成的武士战旗被扔在地上,破破烂烂、溅满鲜血,而那三只诺曼雄狮却昂首挺胸,傲然俯视着整个战场!

图7-5 哈罗德之死
〔1〕“圣彼得的便士”(Peter's Pence),一种上缴给罗马教廷的年税,主要用于英格兰和其他几个北欧国家,但起源于英格兰。根据这项规定,每一户人家每年必须上缴一便士给教皇,以证明自己对基督教的忠心。
〔2〕托斯蒂格·戈温森(Tostig Godwinson,卒于1066年),老戈德温伯爵的第三子、哈罗德二世的弟弟、前诺森布里亚伯爵,在“忏悔者”爱德华统治期间被放逐。由于哈罗德支持并执行了国王的决定,托斯蒂格从此记恨上哥哥。
〔3〕哈罗德·哈德拉达(Harald Hardrada,约1015—1066),于1046—1066年间作为哈罗德三世统治挪威。在哈罗德·戈温森的弟弟托斯蒂格·戈温森(Tostig Godwinson,注释[2])的诱惑下,他于1066年进攻英格兰,最终战死于斯坦姆福德大桥之战中。然而此次战役也使英格兰军队元气大伤,最终几天后在黑斯廷斯被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军队击败。
〔4〕指富尔福德战役(The Battle of Fulford),于1066年9月发生于约克郡小镇富尔福德,率领盎格鲁-撒克逊军队的贵族为莫西亚伯爵埃德温和他弟弟莫尔加(Morcar)。值得一提的是,当托斯蒂格遭到诺森布里亚人民的反对而被逐出英格兰时,就是莫尔加接替了他的位置。
〔5〕约克(York),英格兰东北部城市,位于北约克郡,是该郡的最大城市。
〔6〕黑斯廷斯(Hastings),位于英格兰南端的海港城市。1066年10月14日,诺曼底公爵在此击败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哈罗德三世在此次战役中阵亡。
〔7〕斯坦姆福德大桥(Stamford Bridge),位于英格兰东约克郡乡下。在富尔福德战役之后,哈罗德率兵在此迎接挪威军队,他在此次战役中大败挪威入侵者,并杀掉挪威国王。
〔8〕奥拉夫三世(Olaf Ⅲ of Norway,约1050—1093),自1067年起成为挪威国王。他跟随父亲哈罗德·哈德拉达一同入侵英格兰,年仅16岁。但他并没有参与斯坦姆福德大桥战役,而是在船上观战,当挪威军队被击败、国王被杀之后,他随着剩余的部队和船只逃回挪威。
〔9〕佩文西(Pevensey),位于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郡(East Essex)的小镇,曾是一座罗马要塞。
〔10〕当时诺曼人的潮流是不蓄须,并剃光脑后的头发;而盎格鲁-撒克逊人均留胡子,只有僧侣除外。
〔11〕森拉克山(Senlac Hill,或Senlac Ridge),坐落在黑斯廷斯镇外面。最早,此地被称为Santlache,意为“沙河“,但又被诺曼人谐音成sanguelac,意为“血泊”,后简化为Senlac。
〔12〕巴特尔(Battle),东萨赛克斯郡城镇,距离黑斯廷斯仅10公里,是黑斯廷斯战役的旧址。因黑斯廷斯战役而得名(battle在英文中是“战斗,战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