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者”约翰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四章 “无地者”约翰统治下的英格兰

约翰在三十二岁的年纪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按理说,这王位本该属于他漂亮的小外甥亚瑟〔1〕,但约翰抢占了财宝,还给贵族们许了很多好听的诺言,所以他成功地在哥哥理查德死后几周内便在威斯敏斯特接受了加冕。我觉得就算找遍整个英格兰,也找不出比约翰更卑鄙懦弱、更穷凶极恶的王位继承人了。

法兰西国王腓力当然拒绝承认约翰的继位,并公开表示支持亚瑟。但如果您认为他这是在同情这个丧父的男孩儿,您就大错特错了,腓力不过是利用这项“善举”满足自己的野心,反对英格兰国王罢了。于是,打着帮助亚瑟的旗号,法兰西国王与约翰开战了。

img

图14-1 “无地者”约翰

亚瑟相貌俊俏,当时只有十二岁。他的父亲杰弗里在比赛中被马匹踩爆头颅的时候,他还没有出生。很不幸,他不能在父亲的教导和呵护下长大。但更不幸的是,他母亲康斯坦丝〔2〕很愚蠢,那时她刚刚改嫁给第三任丈夫。约翰继位后,她就带着亚瑟投奔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假意友善,还封亚瑟为骑士,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可国王实际上并不关心亚瑟,所以当他发现和约翰国王和解有利可图时,便毫不犹豫地置可怜的亚瑟于不顾,径自求和去了。

年幼的亚瑟度过了两年平静的时光,他的母亲在此期间去世了。这时候,法兰西国王又觉得还是和约翰国王对抗比较符合自己的利益,于是又把亚瑟给搬了出来,他把这个孤儿请到宫廷里。“王子殿下,你知道你有权继位,”法兰西国王说,“你也确实想当国王,不是吗?”“是的,”亚瑟王子应道,“我很想当国王!”“那么,”腓力说,“你就带上我的两百名骑士,去从你篡权的叔叔手里把本属于你的土地抢回来。与此同时,我也会带着军队到诺曼底讨伐他。”可怜的亚瑟被他的一席话说得心花怒放,千恩万谢地和狡猾的法兰西国王签了一份条约,承认法兰西国王是自己的上层领主,并许诺说不管他从约翰国王那儿夺来什么,最终都会交给法兰西国王保管。

一边是穷凶极恶的约翰,一边是背信弃义的腓力,亚瑟在他们二人中间就如同被狼和狐狸夹击的羊羔。可他毕竟年轻,还热血满腔、心怀希望。当他的领地布列塔尼〔3〕的人民又多给了他五百名骑士和五千名步兵的时候,他坚信好运就要来了。自他出生起,布列塔尼的人民就很喜欢他,还要求给他取名叫亚瑟,以纪念英格兰那位名声依旧的亚瑟王。我在这本书的前面跟您说过这个人,布列塔尼人民相信亚瑟王曾是一位布列塔尼先王的勇敢同伴。亚瑟王的传说中提到过一个叫梅林〔4〕的预言家(他也属于那个古老的时代),他预言布列塔尼的国王会在数百年后回到人民身边。人们相信亚瑟就是预言中归来的国王,只要布列塔尼的王冠戴在亚瑟头上,预言便会应验,到时候不管是法兰西国王还是英格兰国王,都再也无权统治他们。当亚瑟身着闪亮的盔甲、骑着华丽的战马,带着一队骑士和士兵时,他也忍不住开始相信这个预言,觉得这个老梅林还真是个厉害的预言家。

他不知道——年幼无知的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这一小支军队在强大的英格兰国王面前就是九牛一毛。法兰西国王很清楚这一点,但他并不关心这个可怜男孩的命运,只要能给英格兰国王造成麻烦,他才不在乎呢!于是二人信心十足地动身了,腓力国王前往诺曼底,亚瑟王子则向法兰西普瓦捷〔5〕附近的城镇米尔博〔6〕进发。

亚瑟王子之所以要攻击米尔博,一是因为他的祖母埃莉诺住在这儿——她在这段历史中的出场率可不低——这位祖母又一向和他母亲交恶;二则是因为他的骑士对他说:“王子殿下,如果您能把她抓起来,就可以要挟您的国王叔叔了。”不过,埃莉诺可不是这么好抓的。此时的她已八十高龄,人品却卑劣得很,肚子里的阴谋诡计和脸上的皱纹一样多。听说亚瑟要来了,她便把自己关在高塔里,鼓励战士们拿出男子汉的本事来守卫。亚瑟王子带着他的那支小部队包围了高塔,约翰国王闻讯后赶忙带兵前来营救。好一场家庭聚会!年轻王子包围了自己的祖母,他的叔叔则包围了他!

但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太久。一个夏夜,约翰国王在叛徒的帮助下带兵进城,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亚瑟的军队,不但逮捕了两百名骑士,还抓住了睡梦中的王子。骑士们被戴上沉重的镣铐,用牛车送往了各处的地牢。他们在地牢中饱受非人的虐待,甚至有人被活活饿死。亚瑟王子则被送去了法莱斯城堡〔7〕。

这一天,亚瑟坐在黑暗幽深的高墙后,抬头望着小窗外的夏日晴空和飞鸟,哀叹自己年纪轻轻就遭此磨难。就在这个时候,门被轻轻地推开了,只见他的国王叔叔面色冷酷,站在拱门的阴影里。

“亚瑟,”国王开口了,用邪恶的双眼盯着地上的石块,却不看向自己的侄子,“你难道不相信亲爱的叔叔的和善、友爱和坦诚吗?”

“我会对我的叔叔说,”小侄子回答道,“他得先还我一个公道。等他把英格兰王国归还给我,再来问我这个问题吧。”

国王看看他,然后走了出去。他叮嘱监狱长:“这个孩子一定要严加看管。”

然后,国王就和手下那些最负恶名的贵族们密谋该怎样除掉王子。有人说:“挖了他的眼睛,把他关在牢里,就像诺曼底的罗贝尔〔8〕一样。”有人建议刺死他,有人说用绞刑,还有人提议下毒。

当初在地牢里,当约翰国王那高贵的双眼只敢盯着地面的时候,亚瑟那双漂亮的眼睛却傲视着他。想到这儿,约翰觉得不管怎么说,能烧毁这双眼睛还是会让他相当舒坦的。于是他派了几个恶棍去法莱斯,让他们用烧红的烙铁弄瞎亚瑟。亚瑟苦苦哀求他们别这么做,他的泪水感动了城堡的监狱长于贝尔·德·布尔格。监狱长是个正直和善的人,还很喜欢亚瑟,他再也看不下去了。赌上自己的终生名誉,他阻止了这场暴行,冒险赶走了这群野蛮人。

国王既愤怒又失望,决定采用下一个方案——刺死亚瑟。他又恢复了原本残酷的面容,企图用花言巧语诱骗一位名叫威廉·德·布雷的人来做这个差事。“我是个绅士,不是刽子手!”威廉·德·布雷鄙夷地答道,说完拂袖而去。

不过,不管在哪个年代,国王想雇个杀手都并非难事。约翰国王又花钱雇了一个,送去法莱斯城堡。“你来干什么?”于贝尔问杀手。“来送小亚瑟上路。”杀手答道。“回你主子那儿去吧,”于贝尔说,“告诉他我会办妥的。”

可约翰国王很清楚,于贝尔根本不会下手,他这么说无非是想救王子,或者拖延时间。于是国王派出使者,又把王子转移到了鲁昂城堡。

亚瑟在人生中最需要于贝尔的时候被迫与他分离,被连夜带去了新监狱。在那里,他能透过监牢的铁栅栏听到窗外塞纳河的河水拍打着高墙下的石头。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亚瑟正在睡梦中幻想着那些因他而默默受苦以及死去的不幸绅士们,幻想他们前来营救他。狱卒突然把他叫醒,要他下楼到塔底去。亚瑟赶紧穿上衣服下去了。

楼梯底部寒风阵阵,扑面而来的是萦绕在河水之上的夜的气息。狱卒踩灭了火把,亚瑟在黑暗中被匆匆拖上了小船。船上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亚瑟的叔叔。

亚瑟跪下乞求他们别杀他,但国王他们对此充耳不闻,依旧刺死了王子,并把尸体绑上巨石沉入了河底。破晓之后,高塔已大门紧闭,小船也不见踪影,只有河水还在阳光下闪烁着流淌,人们从此再也没见过这个可怜的男孩。

但这场残忍的谋杀很快就传遍了英格兰的大街小巷。国王作恶多端,在他妻子还在世的时候,他就强娶了一位女贵族。这本就招人憎恨,如今王子已死的消息更是一下就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怒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使得约翰在他的整个统治期内都遭人怨恨,布列塔尼的局势更是一触即发。虽然亚瑟的亲姐姐埃莉诺〔9〕被约翰关在布里斯托尔的修道院,但他还有个同母异父的妹妹叫爱丽丝〔10〕,现在正在布列塔尼。人民推选爱丽丝以及她母亲的第三任丈夫〔11〕作为他们的代表,把民众强烈的不满情绪传达给了腓力国王。由于约翰国王在法兰西有领地,腓力便叫他来当庭对证。约翰自然不肯,于是腓力宣布约翰伪造证据,判其有罪,再次发动了战争。很快,腓力二世就征服了约翰在法兰西的大部分土地,总量多达他总领土的三分之一。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约翰国王一直像个贪食的笨蛋一样,只要情况还不危急,就只知道吃吃喝喝,等敌人打到跟前了,他就像个丧家犬一般落荒而逃。

img

图14-3 亚瑟王子之死

img

图14-2 亚瑟王子和监狱长于贝尔

img

图14-4 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

您也许会想,他损失领土如此之快,自家贵族又对他和他的事业漠不关心,连随他出英格兰战斗都不愿意,这已经算得上是树敌无数了吧?可他竟然还嫌不够,把教皇也给惹恼了。至于这件事的经过,且听我说来。

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已时日不多,他身边的低级修士们想抢先高级修士一步成为继任者,于是他们在午夜密会,推选出雷吉纳德,派他前往罗马寻求教皇的认可。高级修士和国王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怒,低级修士们只好作罢。经过全体修士的集会,他们重新推选了国王的亲信诺维奇主教〔12〕为下任大主教。教皇听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宣布两边的推选他都不承认,并自行选定了斯蒂芬·兰顿〔13〕为继任者。修士们倒是乐意服从教皇的任命,可国王却把他们都作为叛徒给驱逐了。于是,教皇派三名主教去面见国王,以停止教权相胁。国王则威胁主教们说,若他们胆敢在他的地盘上下停止教权的命令,他就把所有能抓到的修士都给剜眼割鼻,然后把他们以这副惨相送到罗马教皇面前。可主教们还是颁布了禁令,随即便逃走了。

一年后,教皇又有了新的动作。他把约翰国王逐出教会,禁止其参加一切常规仪式。国王怒不可遏,贵族的背叛和人民的愤怒更是让他备感绝望。他甚至暗中派使者去见西班牙的土耳其人,承诺只要他们肯帮他,就改信伊斯兰教,并拱手让出自己的国家。据说使者们穿过长长的摩尔人〔14〕卫队来到土耳其埃米尔〔15〕面前,埃米尔正严肃地盯着一本大书,连头都没抬一下。使者们把国王写的诉求信呈给他之后就默默地离开了。不久埃米尔就召见了其中一位使者,问他英格兰国王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还要他以信仰与教义之名起誓,保证自己绝无虚言。信使被逼无奈,只得回答说英格兰国王是个狡诈的暴君,他的子民很快就会揭竿而起。埃米尔听了,也就不消多言了。

对约翰来说,钱是除了人以外最好的东西,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敛财,还对不幸的犹太人展开了新一轮的折磨——这可是他的一贯作风。这次他发明了一种新的惩罚方式,在一个布里斯托尔的富有犹太人身上试验。国王把这个犹太人关进了监狱,从门牙开始,每天都残忍地拔掉他一颗牙,逼迫他交出规定数额的大笔钱财。到了第八天,犹太人终于忍受不住,交出了钱财。凭着用类似方法敛来的财富,国王出征爱尔兰,去讨伐那里叛乱的英格兰贵族。在那场战斗中,他一反常态没有逃跑——因为压根儿就没人抵抗。后来他又出征威尔士,这次他最终还是跑了,不过跑之前掠走了当地名门望族的二十七名年轻人做人质——这些人在第二年就被残忍地杀害了。

继停止教权和逐出教会之后,教皇下了最终判决——革除王位。他宣布约翰不再是国王,国民不必再对其效忠,还派斯蒂芬·兰顿等一行人去告诉法兰西国王,就算他现在攻打英格兰,他也无须承担罪责——至少教皇会原谅他。

攻打英格兰,这可是腓力二世最梦寐以求的事情。他在鲁昂募集军队,组织一支有一千七百艘船的舰队驶向英格兰。可就算再怎么憎恨国王,英格兰人民也不会默默忍受外族侵略。人们蜂拥至英格兰军旗所在的多佛尔,争先报名参军保卫家园。由于人数太多,英格兰军队的装备供不应求,国王只好在筛选后留下了六万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出于自保,教皇不想看到约翰和腓力任何一方的势力太过强大,于是他也出手干涉。他委托一个叫潘多尔夫的使节去恐吓一下约翰国王——这并不难办。使节从法兰西来到英格兰军营,不但向约翰夸大腓力二世的实力,还指出了英格兰贵族和人民都心怀不满这一弱势。潘多尔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约翰国王满心恐惧地同意承认斯蒂芬·兰顿为大主教,并把王国交给“上帝、圣彼得和圣保罗”——换句话说,就是交给了教皇。从此往后,要是他还想掌管英格兰,就必须得到教皇的同意,并每年上缴一笔钱。为了这份耻辱的协议,他公然把自己绑在多佛尔的圣殿骑士教堂里,在使节脚边放了些贡品,结果贡品还被傲慢地踩踏了。不过,有人说这不过是装装样子,因为使节后来还是把贡品捡起来装进了口袋里。

有个不幸的预言家名叫彼得,他预测国王会在庆祝耶稣升天的仪式之前被剥夺骑士称号,国王觉得这预示着自己死期将至,惊恐不已。庆祝耶稣升天的仪式就在签订耻辱条约的第二天。当这一天的早晨来临时,哆嗦了一个晚上的国王发现自己还活得好好的,便命人把这预言家和他的儿子绑在马尾巴后面拖行游街,然后吊死,以惩恐吓国王之罪。

由于约翰国王已经投降,教皇决定庇护他,并通告腓力不得再侵略英格兰。腓力对此大为震惊,盛怒之下,他决定即便没有教皇的许可,也要继续侵略。然而他不但一无所获,还损失惨重——因为英格兰人在索尔兹伯里伯爵的带领下乘五百艘船来到法兰西海岸,趁法兰西舰队还未起航就一举歼灭了他们。

在撤销了那三条处罚之后,教皇授权斯蒂芬·兰顿公开迎接约翰国王回归教会,还邀请他共进晚宴。国王恨透了兰顿,因为他跟这个高尚善良的人完全不是一路,所以他只是装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国王的所作所为对神职人员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要计算出国王该做多少赔偿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最终,高级神职人员收获颇丰,低级神职人员则只分了一小杯羹,甚至可以说什么也没捞着——我觉得从此以后这基本就成了惯例了。

风波平息后,获胜的国王开始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残暴虚伪和傲慢的一面。一个反对腓力二世的君主联盟给了约翰一个带兵登陆法兰西的机会,他甚至趁机拿下了一座城镇!不过随着法兰西国王逐渐取得斗争的全面胜利,约翰也只有逃跑了,双方签订了五年的停战协议。

接下来的日子对约翰来说会更加难过,如果他还有点自知的话,就会发现自己是个多么可悲的存在。斯蒂芬·兰顿就像是个上天专门派来与他作对的人似的。就因为那些贵族不愿随他出国征战,约翰把他们领地里人民的财产给无情地烧毁了,斯蒂芬·兰顿为此毫无畏惧地责难并震慑了他。约翰发誓要恢复爱德华国王和亨利一世的法律,但斯蒂芬·兰顿知道他的虚伪本性,紧盯着他不给他耍花招的机会。贵族们在圣埃德蒙伯里修道院批斗国王的压迫给他们带来的不幸,斯蒂芬·兰顿也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要求虚伪的君主在庄严的宪章里写入权利与自由。他鼓动贵族们逐个到祭坛前发誓:如果国王不答应,就和他对战至死。国王为了躲开这些贵族而去了伦敦,但最终还是被迫接见了他们。贵族们毫不避讳地说,国王必须找斯蒂芬·兰顿出面作保,否则他们不相信国王能信守承诺。约翰拿出十字架来博取信任,这确实取得了点效果,但斯蒂芬·兰顿仍不为所动。他又向教皇求助,教皇为了约翰这个新宠给斯蒂芬·兰顿写信求情,斯蒂芬·兰顿竟对教皇本人的话也置若罔闻。此时此刻,他心里只想着英格兰的利益和英格兰国王的恶行。

img

图14-5 1214年腓力在布汶战役中战胜约翰(约翰逃跑后不得不与本国贵族签署《大宪章》)

时间到了复活节,贵族们聚集在林肯郡的斯坦福德,排成盛大的队列,向正身处牛津的国王那里进发。他们把一份申诉列表交到了斯蒂芬·兰顿等三人的手上。“这些东西,”贵族们说,“他必须赔偿,否则我们可就自己动手争取了!”斯蒂芬·兰顿如此这般转告给了国王,并把申诉列表念给他听,国王这下可气疯了。可光生气也于事无补,于是他试图用谎言来安抚贵族。贵族们把自己以及追随者们称作“上帝与神圣教会的军队”,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均受到民众簇拥(北安普敦除外,他们没能攻下这里的城堡),最后他们成功地把战旗插在了伦敦。各地人民都已受够了暴君,纷纷加入他们。全英格兰那么多骑士,只有七个人还支持国王。到了这步田地,国王只好派彭布罗克伯爵去告诉贵族们,他同意所有要求,愿意面见他们并签下宪章,时间地点由他们定。“那么,”贵族们说,“我们就约定6月15日在兰尼草地见吧。”

1214年6月15日,星期一,国王从温莎城堡出发,贵族们则从斯泰恩斯〔16〕起程,双方在兰尼草地见面。泰晤士河畔的这片草地如今依然秀色怡人,蜿蜒清澈的河水中长着灯芯草,岸边是郁郁葱葱的青草和树木。贵族这边出席的有他们的军队统帅罗伯特·菲兹沃特和很多英格兰贵族;国王这边一共就来了二十四位各色名流,大多还对国王心怀鄙夷,只是来充个门面而已。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国王在众多要人的见证下签署了英格兰《大宪章》〔17〕。宪章规定:国王保证教会的权利;免除贵族作为臣子对国王尽的沉重义务,贵族们则保证减轻自己子民的负担;国王还要尊重伦敦及所有其他市镇的自由;保护来英格兰经商的外国商人;未经公平审讯不得随意关押犯人;无条件守护正义。贵族深知国王欺人成性,保险起见,他们进一步要求国王将他的所有外国军队遣送出英格兰,近两个月伦敦城由贵族们掌管,伦敦塔〔18〕则交给斯蒂芬·兰顿。他们还自己推选出二十五名代表,作为法律委员会来监督《大宪章》的执行,一旦国王毁约就出兵讨伐他。

img

图14-6 约翰国王签署《大宪章》

国王只得妥协。他微笑着签署了宪章,当他离开华丽的会场时,想尽量让自己显得高兴些,却没有成功。回到温莎城堡后,他像个疯子一样陷入了无助的愤怒,然后很快就违反了宪章。

他在海外募集士兵,并向教皇求助。贵族们要为庆祝宪章的签订在斯坦福德举行盛大赛事,约翰密谋趁此机会突袭伦敦。不过这个密谋败露了,贵族们推迟了赛事。后来贵族们要求见他,多次声讨他的背叛行为,可他却拒不赴约,四处窜逃。最终他在多佛尔现身了,带着花钱雇来的外国士兵包围了正被贵族的骑士和士兵占领的罗彻斯特城堡。国王本想把这些人全部吊死,但外国士兵的头领害怕事后遭到英格兰人民的报复,转而为骑士们求情。国王只好把气撒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他派索尔兹伯里伯爵带上一部分军队,到领土的东部地区去实施暴行,自己则到北部去烧杀抢掠,人民饱受杀戮与掠夺的折磨。每天早上,国王都亲手烧掉前一晚睡过的房子,来给手下的人做示范。这还不算,就连教皇也前来帮助他的“好朋友”。由于人民站在贵族那一边,所以教皇在王国内再次颁布了停止教权的命令。不过人民已经习惯了,觉得这也不算什么。对他们来说——可能对斯蒂芬·兰顿来说也是如此——不管有没有教皇的许可,他们都可以开放教堂和鸣钟。于是他们就这么做了,事实证明这确实行得通。

这片国土已被蹂躏得荒芜不堪,国王更是如此不堪,贵族们觉得再也不能忍了。他们去请法兰西君主的儿子路易〔19〕来做英格兰国王。如果路易接受这个邀请,他就会被教皇逐出教会,可他并不在乎,就像他的父亲不在乎教皇是否宽恕而执意侵略英格兰一样。他在桑威奇〔20〕登陆(这时候约翰碰巧在多佛尔,立马就逃走了),向伦敦进军。苏格兰国王和很多英格兰北部领主曾在他这里避难,每天都有很多外国士兵、英格兰贵族以及百姓来投奔他。此时的约翰国王则在到处逃窜。

可英格兰贵族们也对路易起了疑心,他们最终在法兰西一位贵族的临终遗言中发现了问题。遗言说,当路易成功占领英格兰后,他就要把所有贵族作为叛徒驱逐,然后财产全部给本国的贵族。英格兰贵族们可不想遭受这样的对待,有些人便犹豫了,还有些人甚至回到了约翰国王身边。

约翰国王似乎迎来了转机,经过残酷的斗争,他拿下了一些城镇,取得了几场胜利。不过他的死期就要到了,这对英格兰乃至全人类来说可都是个好消息。在穿越威斯贝奇附近一片叫作沃什的危险流沙地带时,潮水涨起,几乎淹没了整个大军。他和士兵们逃到了安全的礁石上,众人回头一望,只见怒吼的水流汹涌奔腾,湍急的漩涡吞噬了运财宝的马车、马匹和人,完全无法营救。

约翰咬着手指赌咒大骂,随后去了斯万斯泰德修道院。修士们为他呈上了很多梨子、桃子和新酿的苹果酒——有人说里面下了毒,但缺乏证据。他敞开肚皮,狼吞虎咽起来,然后整晚都发着高烧躺在床上,内心充满恐惧。第二天,他被教士用马车送去了斯利福德城堡,在那里又度过了一个痛苦可怖的夜晚。次日,人们花费了更大的周折把他送到了特伦特河畔纽瓦克城堡。10月18日,国王在他邪恶统治的第十七个年头结束了卑鄙残忍的一生,终年四十九岁。

〔1〕亚瑟一世(Arthur Ⅰ,生于1194年,可能卒于1203年),布列塔尼公爵,是前公爵杰弗里二世和女公爵康斯坦丝的遗腹子。杰弗里是亨利二世之子,年幼于理查一世,年长于约翰。1190年,亚瑟被伯父英格兰国王理查德一世立为王储,此举意味着王位的继承人将是亚瑟,而非理查德一世的弟弟约翰。亚瑟被囚禁于鲁昂城堡后自1203年起失去记载,真实命运不详。

〔2〕蓬蒂耶弗勒的康斯坦丝(Constance of Penthièvre,1161—1201),1171—1196年间为布列塔尼女公爵,后为其子亚瑟而自愿让出女公爵的头衔。

〔3〕布列塔尼(Brittany),法国西北部大区,也称小不列颠。布列塔尼半岛的北部面向英伦海峡,南部对着比斯开湾、古城阿摩里卡,范围包括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沿海地区。

〔4〕梅林(Merlin),亚瑟王传奇中辅佐亚瑟王的魔法师和先知,这个角色的标准形象和身份最早出现在蒙茅斯的杰佛里(Geoffrey of Monmouth,约1100—约1155)的《梅林生平》(Vita Merlin)和《梅林预言》(Prophetiae Merlin)中。

〔5〕普瓦捷(Poictiers),位于法国中部克兰河畔,是普瓦图—夏朗德大区维埃纳省的首府。

〔6〕米尔博(Mirebeau),法国普瓦图—夏朗德大区维埃纳省的一个城镇。

〔7〕法莱斯城堡(the castle of Falaise),位于法国诺曼底卡尔瓦多斯省法莱斯,“征服者”威廉于1028年左右出生在这座城堡里。威廉在任英格兰国王期间一直拥有这座城堡,直到13世纪被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占领。

〔8〕“短袜”罗贝尔或者罗贝尔二世(Robert Curthose,约1054—1134),“征服者”威廉与佛兰德的玛蒂尔德的长子,于1087—1106年间为诺曼底公爵。曾试图夺取英格兰王位,却以失败告终。他的外号“短袜”来自法语Courtheuse。

〔9〕布列塔尼的埃莉诺(Eleanor of Brittany,约1184—1241),第五代里奇蒙女伯爵,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四子杰弗里和布列塔尼女公爵康斯坦斯的长女,因美貌出众而被称作布列塔尼的美少女(Fair Maid of Brittany)、布列塔尼的少女(Damsel of Brittany)、布列塔尼的珍珠(Pearl of Brittany)或布列塔尼的美人(Beauty of Brittany)。自1203年起成为包括英格兰、安茹、阿基坦在内的广大领地的女继承人,所以对“无地者”约翰和堂弟亨利三世来说,埃莉诺无疑是个威胁,因此她自1202年起被囚,成为被囚最久的英格兰王室成员。

〔10〕这里指的是布列塔尼的爱丽丝(Alix of Brittany,1201—1221),布列塔尼女公爵,是康斯坦丝与她的第三任丈夫图阿尔的居伊(Guy of Thouars,卒于1213年)的女儿。

〔11〕这里指的是图阿尔的居伊(Guy of Thouars,卒于1213年),于1199年娶布列塔尼女公爵康斯坦丝为妻,两人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康斯坦丝死于难产。

〔12〕这里指的是约翰·德·格雷(John de Gray,卒于1214年),诺维奇主教。

〔13〕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1150—1228),自1207年起至去世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是约翰国王和教皇之争的核心人物。

〔14〕摩尔人(the Moors),指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马格里布和西非的穆斯林居民。历史上,摩尔人主要指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

〔15〕埃米尔(Emir),阿拉伯国家的贵族头衔,此封号用于中东地区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

〔16〕斯泰恩斯(Staines),位于东南英格兰萨里郡斯佩尔索恩自治区的一个城镇。

〔17〕《大宪章》(拉丁语为Magna Carta,英语为the Great Charter),是英国最初于1215年订立的拉丁文政治性授权文件,但在随后的版本中,大部分对英国王室绝对权力的直接挑战条目被删除。1225年首次成为法律,1297年的英文版本至今仍然是英格兰威尔士的有效法律,是封建贵族用来对抗英国国王(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权力的封建权利保障协议,要求王室放弃部分权力,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大宪章》是英国在建立宪法政治这长远历史过程的开始。

〔18〕伦敦塔(Tower of London),现今的官方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The Tower of London),将其作为宫殿居住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是詹姆士一世(1566—1625)。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刑场、公共档案办公室、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用于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

〔19〕法兰西的路易八世(Louis Ⅷ of France,1187—1226),1223—1226年间为法兰西国王。

〔20〕桑威奇(Sandwich),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