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当托马斯·贝克特在坎特伯雷大教堂被四个骑士残忍杀害的消息传到国王这里时,他惊愕极了。有人以为国王当时脱口而出的那句“就没人能让这家伙别再烦我吗?”就是在暗示他想让贝克特死,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因为,首先,国王虽然容易情绪激动,但本性并不残暴;再者,就连傻子都知道,杀了贝克特等于向教皇和整个教会宣战,国王是个聪明人,他自然再清楚不过。

他派使者去面见教皇,恭敬地表示自己是无辜的(只是说了句草率的话而已),还向公众郑重发誓自己是清白的,这才得以明哲保身。至于那四个犯下罪行的骑士,他们逃到了约克郡,再也不敢在宫廷露面了。教皇将他们逐出了教会,国人也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他们悲惨地生活了一阵子之后,谦卑地前往耶路撒冷〔22〕寻求救赎,死后就葬在了那里。

贝克特被杀后不久,一个既可以安抚教皇,又能让国王在爱尔兰扩张霸权的机会就来了。侵略爱尔兰的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教皇的同意,是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是在很久以前由一个叫帕特里休斯(一说是圣帕特里克)〔23〕的人转变成基督教国家的,那时还根本没有教皇,所以他们和教皇彼此之间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自然就拒缴“圣彼得的便士”,也就是每户人家一便士的税,我在前面讲过。这就是国王的机会。

当时的爱尔兰人可真是野蛮至极。对他们来说,争吵打架是家常便饭,你割我喉咙、我削你鼻子,你烧我房子、我抢你老婆,可谓无恶不作。当时爱尔兰被分成了五个王国:德斯蒙德、托蒙德、康诺特、阿尔斯特和伦斯特,每个王国各有一个国王,其中一个国王宣称自己是领导着其余四人的最高统治者帝王〔24〕。现在,其中一个叫德尔蒙·麦克默罗〔25〕的国王(名字够粗野,还有多种粗野的拼写方法)抢了他朋友的妻子,把她藏在一座岛上的沼泽里。这位朋友很愤怒(虽然这种事情在国内司空见惯),就向当时的“高王”抱怨。在其帮助下,德尔蒙·麦克默罗被赶出了领地。为了复仇,德尔蒙来到英格兰,向亨利国王承诺,只要能帮他夺回王国,他甘愿让自己的王国成为亨利的附庸国,国王同意了。不过他所提供的帮助只是一纸皇室制诰〔26〕,授权全体英格兰国民只要愿意即可加入他的军队,协助他收复国土。

在布里斯托尔〔27〕有位理查德·德·克莱尔伯爵〔28〕,人称“强弩”,不但人品不怎么样,还穷困潦倒,是个只要有钱赚就什么都肯做的亡命徒。南威尔士有两个破落骑士也是这类货色,一个叫罗伯特·菲茨-斯蒂芬〔29〕,另一个叫莫里斯·菲茨杰拉德〔30〕。这三人各带了一小队随从,准备来协助德尔蒙。双方达成协议,事成之后,“强弩”可以娶德尔蒙的女儿伊娃〔31〕为妻,并成为德尔蒙的继承人。

这几个骑士带来的英格兰士兵个个训练有素,在战场上各方面都比爱尔兰士兵强百倍,所以即使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他们也能轻松取胜。在初期的一次战斗中,他们砍下了三百颗敌人的脑袋,摆在麦克默罗面前。他愉快地将这些脑袋一个个拿在手里把玩着,当他发现了一个他很讨厌的人的头颅时,就拎着这颗头的头发和耳朵,咬掉了它的鼻子和嘴唇。那时的爱尔兰国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由此可见一斑。整个战争过程中,俘虏们都遭受着悲惨的虐待。胜利的一方弄断俘虏的四肢,将他们从高高的礁石顶上扔进海里。攻占沃特福德〔32〕之后,这样的悲剧和暴行还在继续,街道上死尸成山,肮脏的排水沟里血流成河。就在这样的城市里,“强弩”娶了伊娃。我想在成堆死尸的陪伴下,婚礼一定显得相当恶心,不过这倒是和新娘的父亲很相配。

攻下沃特福德和都柏林〔33〕后,他们还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然后德尔蒙·麦克默罗就死了,于是“强弩”成为了伦斯特的国王。现在轮到亨利国王登场了。为了抑制“强弩”日益增长的势力,国王以“强弩”君主的身份亲自造访都柏林,夺走了他的王国,但许给了他大笔财产作补偿。随后,国王留在都柏林,接受了几乎所有爱尔兰国王和首领的致意。他带着爱尔兰君主这一光荣的头衔回去了,还带给教皇一些好处。现在,亨利和教皇完全和解了,我估计国王也没想到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统治进行到这个阶段,亨利可谓前路无阻、一片光明。可家族内的悲剧却开始上演,使他成为最不幸的男人,最终身心俱疲、肝肠寸断。

他有四个儿子,当年因秘密加冕而触怒托马斯·贝克特的亨利如今已经十八岁;理查〔34〕十六岁;杰弗里〔35〕十五岁;他最喜欢的小儿子叫约翰〔36〕,因为什么都没继承,被朝臣们叫作“无地者”约翰,不过国王有意将爱尔兰留给他。这些被财产蒙蔽了双眼的儿子们啊,不仅对父亲无情无义,彼此间也无亲情可言。在法兰西国王和坏母亲埃莉诺的唆使下,亨利王子踏上了他的不孝之路。

他首先要求自己年轻的妻子,也就是法兰西公主玛格丽特〔37〕要像他一样获得加冕,他父亲同意了。可刚加冕没多久,他又要求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要分给他的部分领地。这个要求被拒绝了,于是他当晚就心怀怨恨地离开父亲,跑去投靠了法兰西国王。又过了一两天,他的弟弟理查和杰弗里也跟来了。他们的母亲也想乔装成男人追随儿子到法兰西去,却被亨利国王的人抓住并投进了监狱,而且一待就是十六年,可真是罪有应得。每天都有一些贪婪的英格兰贵族离国王而去,因为国王保护民众不受他们的剥削压迫,所以心怀怨恨的贵族干脆选择追随王子们。新消息层出不穷:王子们征募军队反抗他;亨利王子在法兰西朝廷上当着他自己大使的面戴上王冠,被人叫作英格兰小国王;只要法兰西贵族不同意,他们就永远不和父亲重归于好。但亨利国王凭借毫不动摇的精神坦然乐观地面对这些打击。他召集所有身为父亲的贵族来帮助他,因为他们也会面临相同的问题,还重金雇用了两万人马,向挑拨他亲子关系的虚伪的法兰西国王发起攻击。由于开战的气势相当了得,路易很快就请求开会和谈了。

于是,在法兰西的一个平原上,他们在一棵枝叶舒展、绿意盎然的老榆树下举行了和平谈判,但会议毫无结果,战争重新打响。理查王子举兵反抗父亲,开始了他的斗争生涯。亨利击退了他的军队,可在这个当口上,他接到苏格兰入侵英格兰的消息,只得立即冒着狂风暴雨赶回国去抗击敌人。要不是这样,理查手下这成千上万的士兵肯定会后悔打这场不义之仗的。我不知道国王是真的担心这些麻烦都因贝克特被杀而起,还是想讨教皇的欢心——因为教皇已经宣布贝克特为圣徒了——又或是希望得到他那些相信贝克特冰冷的坟墓能创造奇迹的民众们的支持,反正他一回到英格兰就马不停蹄地奔向坎特伯雷。刚能远远地看到大教堂时,他就跳下马,脱了鞋,赤脚走到贝克特的墓前。当他走到那里时,双脚已经被磨得鲜血淋漓。他当着众人的面躺在地上恸哭,随后又进入礼拜堂,脱去衣服露出后背和肩膀,叫八十个教士轮流用打结的绳子抽打他(不过我敢说肯定打得不重)。无巧不成书,就在国王作秀的这一天,英格兰军队完胜苏格兰军队。教士们高兴极了,说这场仗一定是因为国王的忏悔才胜利的。虽然贝克特活着的时候,教士们真心憎恨他,可他死后,他们却都发现自己无比崇敬他。

国王的不肖之子及他们的外国朋友组成了可耻的阴谋集团,其中首要人物就是佛兰德伯爵〔38〕。他趁国王忙于国内事务之际,围攻了诺曼底首府鲁昂。但国王行动神速,人们本以为他还没离开英格兰,可他转眼就出现在鲁昂了。他打败了佛兰德伯爵,谋反者们也纷纷请求和谈,他的坏儿子亨利和杰弗里也投降了。理查又抵抗了六周,可阵地频频失守,他只得在转战数座城堡之后也投降了。亨利原谅了他们。

然而父亲的宽容只不过是给他们继续叛乱提供一个喘息的机会,他们虚伪、不忠、无耻,信誉还不如普通盗贼。就在第二年,亨利王子又叛变了,国王再一次原谅了他。八年后,理查背叛了哥哥亨利。杰弗里王子甚至恬不知耻地说,三兄弟能合得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联合起来反抗父亲。就在他们与国王和解的第二年,亨利王子再一次背叛父亲,他投降后发誓再无下次,于是又被宽恕了。可后来,他还是和杰弗里一起再次发动叛变。

不过,这背信弃义的王子大限已至。他在法兰西一个镇上病倒了,病中感受到良心的谴责,于是派信使到父亲那儿,恳请父亲原谅他,来见他最后一面。大度的国王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怀着一颗宽容的心。他决定前往,但王子先前的不义之举让国王身边的贵族们怀疑其中有诈,便奉劝国王说,就算他是长子(他在幸存的儿子中最为年长),国王也不该冒着生命危险去见这个叛徒。于是国王摘下手上的戒指派人送去,表示自己已经原谅了他。王子满怀悲伤,泪流满面地亲吻了戒指,向身边的人忏悔自己作为儿子是多么无耻卑贱。他对身边的教士说:“啊,把我用绳子绑上,拖下床,放到灰堆上,让我用这种方式向上帝表达忏悔,在祷告中死去!”他就这样死了,年仅二十七岁。

三年后,杰弗里王子在一次比赛中摔下马背,被成群奔过的马匹踩碎了脑袋。这样一来,就只剩下理查王子和约翰王子了。约翰现在已经长成了小伙子,他郑重发誓效忠父亲。理查在好朋友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39〕(他父亲路易已死)的撺掇下很快又造反了。不过他没坚持多久就再次投降,得到宽恕后还对着《新约全书》发誓绝不再犯。可过了一年左右,他还是食言了。当着父亲的面,他就跪在法兰西国王面前向他致敬,宣称在他的帮助下,将通过武力夺得他父亲在法兰西的领地。

就是这样的理查,竟然还自称是救世主的战士!前一年,法兰西国王和英格兰国王在那棵平原上的繁茂老榆树下友好会晤,都戴着十字架,发誓为成为新十字军〔40〕、为了信仰的荣誉而奋斗,而如今理查德竟然也这样戴着十字架,说出了同样的誓言!

不幸的国王被儿子们的谎言搞得心力交瘁、行将就木,坚持了这么久之后,竟也开始吃败仗了。但是可敬的教皇还是支持他的。教皇要求取胜的法兰西国王和理查与国王和谈。理查想要加冕成为英格兰国王,还假意要娶法兰西国王的异母姐姐〔41〕。这位公主如今正在英格兰,因为亨利本想把她许配给约翰。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也是唯一一个(他以为)没有背叛过他的儿子。最终,贵族们一个个离他而去,亨利国王在悲伤和无奈之中同意讲和。

眼下他还要面对最后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卧病在床,有人拿来了和平条约的稿件,还有背叛者的名单,要求他赦免这些人。名单开头赫然列着约翰的名字,他最爱的儿子,他到最后都相信着的儿子。

“哦,约翰!我心爱的孩子啊!”国王叫道,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哦,约翰!我最疼爱的是谁啊!哦,约翰!我在这些烦恼中苦苦挣扎是为了谁啊!可你竟然也出卖了我!”他沉沉地叹了口气,躺下说:“都随他去吧!我什么也不在乎了!”

过了一阵子,他让随从带他去法兰西小镇希农〔42〕。这些年来,他最喜欢的就是那儿了。不过现在,他哪儿也不喜欢,这世上真的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东西了。他疯狂地诅咒了自己的降生,诅咒他生下的孩子们,然后便咽了气。

img

图12-5 罗莎蒙德和埃莉诺王后

一百年前,“征服者”刚咽气就被恭顺的宫廷随从们抛弃了,他的后代如今也遭受了相同的待遇。王室房间遭到洗劫,国王尸体也被剥了个精光,几乎都没法儿搬到丰泰夫罗修道院〔43〕下葬。

若干年后,有人奉承说理查有颗狮子般的心。我倒觉得他要是有颗人心就好了。无论是什么心,当他来到肃穆的修道院,看到父亲的遗容时,都该有所触动、有所悔过。无论是什么心,在与父亲的斗争中一定都是阴险狠毒、冷漠无情的,简直禽兽不如。

不过在这段统治期间,倒是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美丽的罗莎蒙德”〔44〕,故事讲述了国王是怎样爱上罗莎蒙德这位世间最可爱的女子的。他为她在伍德斯托克的一个公园建造了一座漂亮的闺房,闺房隐蔽在迷宫中,只有借助丝线才能到达。坏王后嫉妒罗莎蒙德,发现了丝线的秘密,有一天便来到她面前,给她一把匕首和一杯毒药,叫她选一种自尽。不管美丽的罗莎蒙德怎样满面泪水地苦苦哀求都是徒劳,残忍的王后无动于衷,她只好饮鸩自尽,死在漂亮的闺房里,无知的鸟儿们还围着她唱着欢快的歌。

好吧,世间的确有这么一位美丽的罗莎蒙德,(我敢说)她的确有可能是世上最可爱的女子,国王当然喜欢她,坏王后埃莉诺自然也会嫉妒她。但恐怕——我说恐怕,是因为我个人很喜欢这个故事——闺房啊,迷宫啊,丝线啊,小刀和毒药什么的根本不存在。也许美丽的罗莎蒙德就隐居在牛津附近的一所修道院里,在那儿平静地走完余生。她的修女姐妹们在她的墓上挂了丝帐,还不时用鲜花装点,纪念她那曾让年轻有为、前途光明的国王为之倾心的青春美貌。

光线渐暗,到落幕的时候了。在统治了英格兰近三十五年后,“金雀花”亨利安静地躺在丰泰夫罗修道院里,享年五十七岁,他辉煌的一生就这样到了尽头。

〔1〕153年,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次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

〔2〕安茹的杰弗里(Geoffrey of Anjou,1134—1158),亨利二世的弟弟,1156—1158年间为南特伯爵。

〔3〕撒拉逊人(Saracens),是中世纪后期欧洲人对亚洲与北非穆斯林的普遍称呼。

〔4〕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也称Thomas à Becket或Saint Thomas Becket,约1118—1170),于1162年起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在教会权益上与国王亨利二世发生了争执,被国王的骑士谋杀,后被罗马天主教堂封为圣人和殉道者。

〔5〕1140年,英格兰国王斯蒂芬和教皇在约克主教的人选和任命,以及英格兰王位继承人问题上与罗马天主教教廷产生分歧,导致英格兰与罗马天主教教廷关系恶化。作为惩罚,教皇停止了英格兰的一切教廷活动。

〔6〕威斯敏斯特厅始建于1097年,是威斯敏斯特宫(也就是现英国国会)现存最为古老的部分,长73.2米,跨度20.7米,时为欧洲最大的厅室,历史上主要用作司法运行、重大审判、皇家仪式等。

〔7〕普通法(Common Law),起源于中世纪英格兰,现与欧陆法(或市民法,Civil Law)并称世界两大主要法系。

〔8〕索尔兹伯里(Salisbury),位于英格兰南部的威尔特郡(Wilt shire)小城,以索尔兹伯里教堂而著称。

〔9〕《克拉伦登宪章》(Constitutions of Clarendon),1164年由亨利二世通过的一系列法案,诣在限制教会和神职人员的特权,并限制罗马教廷在英格兰的影响。

〔10〕北安普敦(Northampton),位于英格兰南部东米德兰兹地区,是北安普敦郡的郡治。

〔11〕这里指的应该是罗伯特·德·博蒙(Robert de Beaumont,1104—1168),第二代莱斯特伯爵、亨利二世的忠实追随者,是英格兰的主审判长。

〔12〕佛兰德(Flanders),一个历史地区,除了涵盖如今比利时北部的弗拉芒大区之外,还包括法国北部和荷兰南部的一部分。

〔13〕圣彼得,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是他选中的第一个门徒,同时也是第一位主教,并被认为是罗马天主教的第一位教皇。

〔14〕“幼王”亨利(Henry theYoung King,1155—1183),亨利二世及王后埃莉诺的次子(长子夭折)。名义上,他是英格兰国王、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和曼恩伯爵。

〔15〕坎特伯雷(Canterbury),位于英格兰东南区域的肯特郡,是该郡郡治,是罗马天主教会在英国最早的落脚点。

〔16〕哈罗地区(Harrow—on—the—Hill),位于伦敦西北部的一个地区,因哈罗山得名。

〔17〕雷金纳德·菲茨乌尔塞(Reginald FitzUrse,1145—1173),谋杀托马斯·贝克特的四人之一,后被逐出教会并被勒令前往耶路撒冷忏悔。据传后来逃到爱尔兰,并成为麦克马洪氏族的祖先。

〔18〕威廉·德·特雷西(William Ⅱ de Tracy,卒于1189年),英格兰德文郡布拉德宁赫的一位领主,其父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之一。

〔19〕休·德·莫维尔(Hugh de Morville,卒于1202年),威斯特摩兰勋爵。

〔20〕理查德·布里托(Richard Ie Breton,或Richard de Brito),效忠于亨利二世的小弟弟、普瓦图伯爵威廉,并且与之关系密切。威廉卒于1164年,他的朋友们相信伯爵是因为托马斯·贝克特拒绝他迎娶萨里女伯爵伊莎贝尔·德·瓦伦而伤心致死。据说理查德在杀死贝克特时曾喊道:“受死吧,为了威廉大人、国王的弟弟!”

〔21〕圣贝内特,又称努西亚的圣本笃(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547),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圣徒,本笃会的创建者。他被誉为西方修道院制度的创立者,于1220年被追封为圣人。

〔22〕耶路撒冷(Jerusalem),位于巴勒斯坦中部,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

〔23〕帕特里休斯或圣帕特里克(拉丁语Sanctus Patricius或英语St.Patrick,约387—约460或492),出生于苏格兰,幼年时曾被俘至爱尔兰,为人牧羊。获自由后,他成为圣职人员,后被立为爱尔兰区主教,竭力宣传福音,奠定爱尔兰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24〕这里指的是爱尔兰的“高王”(High King,爱尔兰语为Ard R í)系统,从神话时代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后期。“高王”从塔拉山(Hill of Tara)上统治爱尔兰,在那里立着一块“命运之石”(爱尔兰语为Lia F á il),当被选中的“高王”将脚放在石头上时,石头会发出叫喊,这就意味着该王得到了上天的认可,是爱尔兰真正的统治者。

〔25〕德尔蒙·麦克默罗(英文拼写为Dermod MacMurrough,爱尔兰语则为Diarmait Mac Murchada,1110—1171),伦斯特国王,于1167年被当时的爱尔兰“高王”剥夺了王权,故而转向亨利二世寻求帮助。

〔26〕皇室制诰(Letters Patent),是只有英国君主或成员国的皇室总督才可以授予的皇室特权,签发的皇室制诰内容无须经立法程序即可成为宪制性法律文件。

〔27〕布里斯托尔(Bristol),一座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沿海城市。

〔28〕理查德·德·克莱尔伯爵(Richard de Clare,1130—1176),第二代彭布罗克伯爵、伦斯特领主、爱尔兰最高司法官。

〔29〕罗伯特·菲茨—斯蒂芬(Robert Fitz-Stephen,约1120—1183),诺曼入侵爱尔兰的领导者之一,其母亲是一位南威尔士王国的末代公主。

〔30〕莫里斯·菲茨杰拉德(Maurice Fitzgerald,约1105—1177),诺曼入侵爱尔兰战争的重要人物,是罗伯特·菲兹—斯蒂芬的同母异父哥哥,同时也是爱尔兰菲兹杰拉德家族和基尔代尔伯爵头衔的祖先。

〔31〕伦斯特的伊娃(Eva of Leinster,爱尔兰语为Aoife N í Diarmait,约1145—1188),是伦斯特国王德尔蒙·麦克默罗和第一位妻子所生的女儿(按照爱尔兰法律,一夫可以多妻)。

〔32〕沃特福德(Waterford),位于爱尔兰东南部,建于914年,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城市。

〔33〕都柏林(Dublin),最早是维京时期的居住地,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爱尔兰首都城市,也是爱尔兰岛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34〕英格兰的理查一世(Richard Ⅰ of England,1157—1199),亨利二世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的三子,于1189年继任英格兰国王。因其在战争中总是一马当先,犹如狮子般勇猛,因此得到“狮心王”(Lion heart)的称号。

〔35〕杰弗里二世(Geoffrey Ⅱ,1158—1186),亨利二世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四子,1181—1186年间为布列塔尼公爵。

〔36〕“无地者”约翰(John Lackland,1166—1216),亨利二世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小儿子,1199年起任英格兰国王。在他的统治中,诺曼底被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占领,直接导致了英格兰安热万帝国的崩塌,为法兰西卡佩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7〕法兰西的马格丽特(Margaret of France,1157—1197),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和其第二任妻子的长女,通过她的两次婚姻,她分别是英格兰王后和匈牙利王后。

〔38〕这里指的是阿尔萨斯的菲利普(Philip of Alsace,1143—1191),1157年起成为佛兰德伯爵。

〔39〕腓力二世(Philip the Second,1165—1223),法兰西卡佩王朝国王(1180—1223年在位)。路易七世于1180年9月18日去世后,年仅15岁的腓力二世成为法兰西国王。

〔40〕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

〔41〕这里指的是韦克桑女伯爵艾丽斯(Alys,Countess of Vexin,1160—1220),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和第二任妻子所生,于1169年与英格兰王子理查订婚并被送往英格兰抚养,时年年仅8岁。

〔42〕希农(Chinon),位于法国中央大区安德尔一卢瓦尔省的一个镇。中世纪时期,特别是亨利二世统治时期,希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堡被重建和扩展,成为亨利最喜欢的住宅之一。

〔43〕丰泰夫罗修道院(Fontevraud Abbey),位于法国的丰泰夫罗拉拜埃(Fontevraud—I'Abbaye),亨利二世和妻子埃莉诺、理查一世等均葬于此,但如今却没有任何尸骨的遗迹,一般认为是他们的坟墓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损坏了。

〔44〕罗莎蒙德·克利福德(Rosamund Clifford,1150—约1176),也被称为“美丽的罗莎蒙德”或“世界的玫瑰”,是亨利二世的情妇之一,在英格兰民谣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