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飞扬跋扈、无恶不作的贵族们拖垮了整个法兰西,就连阿赞库尔战役的失败也没能让他们吸取半点教训。老百姓对他们的仇恨与厌恶一天比一天厉害,可那些人非但没有齐心协力共同抗敌,反而像往常一样钩心斗角、明争暗斗、自相残杀,甚至有变本加厉之势。阿马尼亚克伯爵说服法兰西国王,夺走了巴伐尼亚的伊莎贝拉王后〔18〕的财产,还要把她关起来。伊莎贝拉向来把勃艮第公爵当作死对头,可是为了报仇,她竟和公爵站在了同一战线。公爵把伊莎贝拉带到了特鲁瓦〔19〕,后者在当地自立为法兰西摄政王,并将公爵封为自己的副手。当时的巴黎已被拥护奥尔良公爵的阿马尼亚克党所控制,但是勃艮第公爵的士兵却在某天夜里偷偷地打开一扇城门,潜了进去,他们将抓到的阿马尼亚克党都关进了监狱。几天之后,在六千名疯狂暴民的协助下,士兵们强行打开牢门,把那些人杀了个精光。这时候,原来的王太子已经死了,国王的第三个儿子〔20〕顶替了他的位置。在流血事件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一位法兰西骑士匆匆地将太子从床上拖下来,用床单一裹送到了普瓦捷。于是,当复仇心切的伊莎贝拉和勃艮第公爵杀掉敌人、耀武扬威地进入巴黎之后,王太子却在普瓦捷昭告天下,当上了真正的摄政王。

自从阿赞库尔大捷之后,亨利国王就一直没闲着:他挫败了法兰西人试图收复阿夫勒尔的大胆尝试,还逐步征服了诺曼底的大部分地区,花了半年时间围攻重要城镇鲁昂,并在这危急时刻将它一举拿下。这次惨败使法兰西人成了惊弓之鸟,勃艮第公爵只好提议,让英法两国的国王在塞纳河边的一处平原上见个面,商量商量和平条约的事。到了约定的那一天,亨利国王在克拉伦斯和格洛斯特两位兄弟的陪同下,带着一千人马如约而至。但可怜的法兰西国王因精神病加重而无法前来,于是伊莎贝拉王后便带着凯瑟琳公主替他赴约。凯瑟琳是个非常可爱的姑娘,初次见面就给亨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此次会面所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

那时候的法兰西贵族好像对什么事儿都不讲信用。亨利发现,就在他们拟订和平条约的当口儿,勃艮第公爵居然跟王太子暗通款曲,于是他放弃了谈判。

勃艮第公爵和王太子两人原本就互不信任,他们在彼此眼中都是整天和纨绔子弟为伍的贵族无赖。此事一出,两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同意在约纳河〔21〕的一座桥上见面,并事先在那里竖起了两座牢固的大门,门板之间留有空地,还约定勃艮第公爵从其中一扇大门进入,只许带十人相伴,王太子则从另一扇门进入,也是只许带十个人。

到目前为止,王太子还是说话算数的,可他的信用也就这么多。当勃艮第公爵跪在他面前说话的时候,太子身边的一个纨绔子弟用一把小斧子砍伤了公爵,接着,其余贵族迅速结果了他的性命。

尽管王太子佯装这场卑劣的谋杀并非自己授意,却仍然于事无补。即便对于法兰西而言,这件事也是恶劣非常,并引发了全民恐慌。公爵的子嗣连忙跟亨利国王签订了协议,法兰西王后则保证无论协议内容是什么,自己的丈夫一定从命。亨利同意和解,条件是他要娶凯瑟琳公主为妻,并且在法兰西国王有生之年担任摄政王,且国王死后须由他继承王位。没过多久,亨利就跟美丽的公主成了亲,得意扬扬地把她带回了英格兰,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加冕礼。

让法兰西人民欣喜若狂的是,英法双方签订了一项名为《永久和平条约》〔22〕的协议,不过,至于它真实的有效期究竟是多久,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当时的法兰西人民整天都过着捉襟见肘、以泪洗面的悲惨生活,就在王室成员为婚礼举办庆祝活动的时候,巴黎街头的垃圾堆里却有许多饥饿的百姓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虽然有几个地方出现了支持王太子的反抗活动,但都被亨利国王镇压下去了。

现在,法兰西的财富已是亨利的囊中之物,又有漂亮的妻子给他带来欢笑,儿子的出生更是让他心里乐开了花,亨利的未来仿佛一片锦绣。可是,就在他登上权势与胜利的顶峰之后,却被死神攫住了——他在劫难逃。亨利在万塞讷〔23〕生了病,意识到自己无法康复之后,他不吵不闹,表现得异常冷静。大家围在床边淌眼抹泪,亨利却心平气和地为自己安排后事,将自己的妻儿托付给弟弟贝德福德公爵〔24〕和其他忠心耿耿的贵族来悉心照料。他还提出建议,要英格兰和新的勃艮第公爵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并邀请公爵担任法兰西的摄政王。此外,亨利叮嘱众人,不要释放从阿赞库尔抓来的亲王们,而且无论跟法兰西怎样争执不下,英格兰绝对不能将诺曼底拱手相让。说完这番话,他躺下身子,让随侍的神父们唱起了《圣经》中的七首悔罪诗。1422年8月31日,亨利五世在庄严的歌声中与世长辞,年仅三十四岁,在位仅仅十年。

img

图21-5 亨利五世迎娶法兰西的凯瑟琳

人们为亨利的遗体做了防腐处理,并以格外隆重的仪仗将其送往巴黎。他们哀哀切切,一路上走得并不快。到了巴黎之后,尸首又被送至王后所在的鲁昂:亨利过世时,众人对王后隐瞒了这个不幸的消息,隔了一段日子才告诉她。接着,人们又将尸身运往加来。亨利躺在一张深红与金黄相间的床垫上,头戴金色王冠,无力的手中放着金色的圆球和权杖。随行的队伍浩浩荡荡,放眼望去,路上乌压压一片。苏格兰国王担任主祭,全体王室成员都跟在他身后;骑士们身穿黑色盔甲,戴着黑色羽饰;走在最后的是失去丈夫的凯瑟琳公主。加来有一支舰队,正等着把送葬的人群送往多佛尔。最后,人们在一片哀乐中走过伦敦桥,把亨利的尸体送至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满怀敬意地埋葬了他。

〔1〕即亨利五世(Henry Ⅴ,1386—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年在位。

〔2〕珀西家族(the Percy family),中世纪时期英格兰北部实力最雄厚的王室家族,这里指曾参与反抗亨利四世的第一代诺森伯兰伯爵亨利·珀西(Henry Percy,1341—1408)和他的儿子(Henry Percy“Hotspur”,1364—1403)等人。

〔3〕约翰·奥尔德卡斯尔爵士(Sir John Oldcastle,卒于1417年),士兵、罗拉德派教徒,由于他是亨利五世的朋友,所以迟迟没有遭到检举。被定罪后,他从伦敦塔逃脱,并领导了一场叛乱。1417年12月14日因信仰异教和叛国罪被处以绞刑和火刑。1408年娶科巴姆男爵的女继承人为妻。

〔4〕圣伊莱斯草甸(the meadows of St.Giles),位于伦敦西区。1414年约翰·奥尔德卡斯尔爵士曾在这里领导罗拉德派叛乱;1417年,爵士在这里被处死。

〔5〕波伊斯勋爵(Lord Charlton of Powys,文中写作Lord Powis,1370—1421),指爱德华·查尔顿(Edward Charleton)。1414年,叛乱失败的奥尔德卡斯尔逃到威尔士边界地区;1417年,有人在布罗尼亚斯(Broniarth)的一座偏远农庄发现他的行踪,激烈的搏斗之后,奥尔德卡斯尔被波伊斯的仆人所擒。

〔6〕奥尔良的路易一世(Louis Ⅰ of Orl é ans,1372—1407),法兰西国王查理五世的儿子,是查理六世的弟弟,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7〕指贝尔纳七世(Bernard Ⅶ,1360—1418),阿马尼亚克伯爵、法兰西王室总管。

〔8〕指法兰西王太子路易(Louis,Dauphin of France,1397—1415),查理六世曾先后有过五名王太子,他是第三个,最终死于痢疾。勿将他与日后登上王位的查理七世混淆。

〔9〕瓦卢瓦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Valois,1401—1437),查理六世的女儿,后嫁给亨利五世,成为英格兰王后,日后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便是他们的独子。

〔10〕南安普敦(Southampton),位于英格兰南部海岸的城市。

〔11〕塞纳河(Seine),位于法兰西北部的河流,全长780公里。

〔12〕索姆河(Somme),法兰西北部河流。发源于埃纳省的圣康坦以北,先向西南,后转西北,在阿布维尔附近注入拉芒什海峡(英吉利海峡)。

〔13〕托马斯·欧平汉爵士(Sir Thomas Erpingham,约1355—1428),英格兰骑士,由于在阿让库尔战役中担任弓箭手指挥官而闻名。

〔14〕指阿朗松的约翰一世(John Ⅰ of Alenŵon,1385—1415),阿朗松公爵,在阿尔库金战役中担任法军第二师指挥官。据说他杀掉了约克公爵,打伤了格洛斯特公爵,还把亨利五世的王冠砍掉一块,最终被亨利的卫兵制服,没来得及投降就被杀了。

〔15〕阿赞库尔城堡(the castle of Azincourt),阿赞库尔是位于法兰西加来海峡省的市镇,这座城堡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16〕阿赞库尔之战(the battle of Azincourt),又名阿赞库尔之战(Battle of Agincourt),发生于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以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英格兰军队击溃了由大批法兰西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为随后在1419年收服整个诺曼底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成了英格兰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且对后世战争中,依靠火力范围杀伤对手密集阵形的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7〕指第三代萨福克伯爵迈克尔·德·拉·波尔(Michael de la Pole,1394—1415),他的父亲在英军围困阿夫勒尔镇时死去。

〔18〕伊莎贝拉王后(Isabeau of Bavaria,约1370—1435),法兰西王国查理六世的妻子。

〔19〕特鲁瓦(Troyes),法兰西中东部城市、奥布省首府,位于巴黎盆地东部塞纳河畔。

〔20〕即后来的法兰西国王查理七世(Charles Ⅶ of France,1403—1461)。

〔21〕约纳河(Yonne),法兰西中北部河流,塞纳河左岸支流。

〔22〕即《特鲁瓦条约》(Treaty of Troyes),阿尔库金战役之后,1420年5月21日,由亨利五世和法兰西王后伊莎贝拉在法兰西的特鲁瓦市签订。条约内容包括凯瑟琳公主嫁给亨利为妻;取消法兰西王太子的继承权;查理六世死后,其王位由亨利和他的继承人接替等。

〔23〕万塞讷(Vincennes),位于巴黎东郊的市镇。

〔24〕指兰开斯特的约翰(John of Lancaster,1389—1435),亨利四世的第三子、第一代贝德福德公爵。亨利五世临死前,以自己儿子的名义把他封为法兰西摄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