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博林布罗克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章 亨利四世——博林布罗克统治下的英格兰
img

图20-1 亨利四世

在理查德二世统治期间,威克利夫依旧不遗余力地和气焰熏天、老奸巨猾的罗马教皇〔1〕及其党羽进行斗争,这在英格兰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新任国王亨利四世〔2〕要么是想获得教士们的拥护,要么是想摆出一副虔心信教的姿态,好蒙骗上帝,让他相信自己不是篡位者,两种可能性都很高,我也不知道究竟谁真谁假。然而,毋庸置疑,亨利刚登上王位的时候,的确曾装模作样对罗拉德派〔3〕的信徒——即威克利夫的追随者们进行严厉打击,尽管他的父亲冈特的约翰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威克利夫。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把持有异见的人活活烧死以示惩戒,这种残暴而令人唾弃的做法,也是亨利首先从国外引入英格兰并确立为习俗的。火刑是“神圣宗教审判所”〔4〕的刑罚之一,这个组织虽以“神圣”为名,却干出最肮脏、最无耻的勾当,使全人类都为之蒙羞,它的存在让我们这群上帝的信徒看上去更像是一群恶魔。

正如您所知,亨利四世这个国王当得名不正言不顺。他的伯父克拉伦斯公爵〔5〕一脉其实还有一个年仅八九岁的孩子——马奇伯爵小爱德华·莫蒂默〔6〕。就世袭制度而言,他才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可是,亨利不仅将自己的儿子〔7〕封作威尔士亲王,还把少不更事的马奇伯爵连同他的小弟弟一起软禁在温莎堡,并且霸占了他们的财产。接下来,他又命令国会拿出方案来处置已遭罢黜的国王理查德二世,后者则完全听天由命,只说希望亨利堂兄能够“网开一面”。国会的答复是最好能找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把他关起来,严禁他人探视。亨利采纳了这个建议。现在,全英格兰的人都开始清楚地意识到,理查德二世没几天好活了。

img

图20-2 理查德二世的葬礼

那时候的国会毫无原则,还整天吵吵嚷嚷不得消停。议员们为了争论谁是忠臣、谁是小人,谁矢志不渝、谁中途变节而吵得不可开交。据说有一次,四十名议员同时将手套掷于地上以示挑战。事实上他们全都是些心口不一的卑鄙小人,今天效忠这个、明天效忠那个,实际上却对谁都怀有二心。没过多久,他们就又开始图谋不轨了。大家商量好,先邀请国王到牛津去观看比赛,然后出其不意地逮捕他,再结果了他的性命。他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召开了几次秘密会议,弑君大计就这样出炉了。可是其中一名参与者拉特兰伯爵〔8〕出卖了大家,国王既没有去观看比赛,也没有待在温莎(阴谋者们发现自己阴谋败露,便迅速跑到那里,企图捉住国王),而是回了伦敦。他发布公告,称这群人个个都是叛徒,并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前去平叛。阴谋家们躲到了英格兰西部,为理查德国王喊冤叫屈。但是百姓们却群起而攻之,把这些人全都杀掉了。这件事加速了理查德二世的死亡。至于他是被人雇用杀手害死,还是被活活饿死,抑或是听说了兄弟们(他们也参与了阴谋)的死讯绝食而死,就没人知道了。无论如何,理查德是死了,他的遗体被放在圣保罗大教堂示众,但尸体全身都被遮住了,只露出下半张脸。他是被国王下令处决的,这一点我十分肯定。

可怜的理查德的法兰西妻子当时只有十岁,她的父亲查理〔9〕听说了女儿的不幸遭遇,并得知她在英格兰无依无靠之后,便失去了理智,在过去的五六年当中,他已经发过好几次疯了。于是,法兰西的勃艮第、波旁两位公爵〔10〕开始接手处理这位可怜姑娘的事情,可他们除了想从英格兰捞些好处之外,别的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由于理查德出生在波尔多〔11〕,所以当地人民对他有着某种狂热的情感。他们以上帝的名义起誓,称他是全英格兰最伟大的人(这的确言过其实了),还发誓要让英格兰人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过,当他们考虑到自己乃至全法兰西的平民百姓都让本国的王公贵族们给剥削得倾家荡产,相对而言,英格兰的统治要比法兰西强上千百倍时,激情又冷却下来。两位公爵虽然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却也不能没有民众的支持。于是,接下来,英法两国开始谈判,法兰西人要求对方把可怜的小王后送回巴黎,并归还她的全部首饰和共计二十万法郎的财产。亨利国王表示自己一百二十个愿意交出小公主,拿出首饰也行,可他无论如何就是不肯付钱。于是,尽管王后毫发无伤地回到了巴黎,但她最终没能拿回应该属于自己的财产。再后来,勃艮第(法兰西国王的表亲〔12〕)和奥尔良(法兰西国王的弟弟〔13〕)两位公爵开始为这件事发生冲突,法兰西人民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由于国内仍然有不少人支持征服苏格兰的行动,国王便率军前往泰恩河,要求苏格兰国王发誓效忠自己。碰了钉子之后,他又跑到爱丁堡〔14〕,但也没什么建树,因为军队供给不足,苏格兰虽然没有正面宣战,却始终对他小心提防,国王只好打道回府。这次出征亨利不但没烧一座村庄、没杀一个平民,还格外注意约束军队,不让士兵们惹是生非。这件事不仅被视为他的不朽功绩,还在那个残酷时代开创了伟大的先例。

英格兰和苏格兰边境的百姓刚打了一年的仗,曾帮助亨利登上王位的诺森伯兰伯爵也开始造起反来,八成是嫌亨利再也无法满足他那些非分之念了吧。不过这件事的起因还要从威尔士的欧文·格伦道尔〔15〕先生说起。此人曾经在一所律师学院〔16〕念过书,还在前任国王手底下做过事。欧文的邻居是个贵族,位高权重,且和现任国王沾亲带故,他夺走了欧文在威尔士的财产。欧文想讨回公道,结果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开始用武器说话,被剥夺公民权以后,自封威尔士国王。他还假扮成巫术师,不仅骗过了愚昧的威尔士百姓,连亨利国王都被他唬住了——因为亨利曾三次远征威尔士,三次都铩羽而归:一次是败于当地居民的勇猛彪悍,一次是天公不作美,还有一次是败于能征善战的格伦道尔,可他总以为自己是栽在巫术上。格伦道尔把格雷勋爵〔17〕和埃德蒙·莫蒂默爵士〔18〕关进了监狱,并允诺格雷的亲友花钱把他赎回去,而莫蒂默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这就惹怒了亨利·珀西〔19〕,此人生性急躁,人称“爆炭”,据说他为此事大动肝火,因为他既是诺森伯兰伯爵的儿子,也是莫蒂默的姐夫。于是珀西和父亲,还有其他几个人加入了欧文·格伦道尔的阵营,和他一起反抗亨利。毫无疑问,这件事并非他们结盟的真正原因,大概只是个借口。这个强大的联盟里还包括斯克罗普〔20〕和道格拉斯伯爵〔21〕,前者是约克大主教,后者则是个既有权势又敢想敢做的苏格兰贵族。国王也迅速做出反应,于是两支军队就这样在什鲁斯伯里〔22〕狭路相逢了。

双方兵力的数量都在一万四千上下。由于老诺森伯兰伯爵身体不适,叛军便由他儿子一人领导。为了迷惑敌人,国王只穿了普通的铠甲,另有四名贵族戴着王室徽章。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那四名贵族都战死沙场,王旗栽倒在地,年轻的威尔士亲王面部也受了重伤。可他是有史以来最勇猛、最优秀的战士之一,王室军队被他奋力厮杀时的勇气所感染,大家很快就团结起来,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由于“爆炭”珀西因脑部中箭而死,叛军眨眼间就全军覆没了,国王一举得胜。老诺森伯兰伯爵在听闻儿子的死讯之后很快便举手投降,是国王赦免了他的全部罪过。

然而,关于这次叛乱还有一点尾声需要交代:一是欧文·格伦道尔退踞威尔士;二是在无知的百姓中间流传出一种可笑的说法,称理查德二世还活在世上。至于那些人为什么会去相信这等无稽之谈,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把前任国王的宫廷小丑(他们的容貌确有些相像)错认成了理查德本人。看来,理查德不仅生前给国家惹出了一大堆麻烦,连死后也不肯让大家安生。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有人偷偷把小马奇伯爵和他的弟弟从温莎城堡里面带走了。人们把兄弟俩捉了回来,并得知拐走他们的是一个名叫斯潘塞的女士。这位夫人的哥哥就是先前参与密谋要杀死亨利国王的拉特兰伯爵,不过如今他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约克公爵。斯潘塞声称公爵大人也参与谋划了这次行动。公爵虽然没有因此而送命,却被剥夺了所有的财产。后来,老诺森伯兰伯爵和那个同样参与过叛乱的约克大主教斯克罗普联合几名贵族共同策划了另一个行动:他们把国王的种种罪状都写到了各个教堂的门板上。可是国王对这些人早有戒心,他迫不及待地想铲除他们,于是就把他们全部抓了起来,还砍掉了大主教的脑袋。要知道,以前英格兰还没有依法处死过哪个位高权重的教士呢!可如今国王心意已决,他一声令下,大主教便丢了性命。

img

图20-3 威尔士亲王亨利(站立者)

这个时期还发生过另一起不同寻常的事件:苏格兰的王位继承人——年仅九岁的詹姆斯〔23〕落入了亨利手中。苏格兰国王罗伯特〔24〕让自己的儿子詹姆斯乘船到法兰西去,躲避他叔叔〔25〕的暗算,不料孩子在半路上被几艘英格兰游艇带走。结果,他在英格兰监狱里一待就是十九年,在狱中成为了一名学者和著名诗人。

除了跟威尔士及法兰西偶有冲突之外,亨利国王当政的日子可谓风平浪静。然而,大概是篡夺王位和害死自己可怜的表兄两件事折磨着他的良心,亨利过得一点儿都不开心。据说威尔士亲王虽然既勇敢又慷慨,却生性毛躁,且放荡不羁,他甚至还曾经用剑刺向王座法庭〔26〕的首席法官加斯科因〔27〕,就因为对方不肯徇私,坚持依法惩处他的一个酒肉朋友。有人说那位大法官当场下令把威尔士亲王关进监狱,而亲王欣然从命,国王则欢呼道:“法官公正,儿子守法,身为国王,喜不自胜。”还有人说威尔士亲王曾经趁父亲睡着的时候,把王冠从他的卧室里拿出来,戴在自己的头上(莎士比亚将这个故事编写成了精彩的戏剧)。但这些流言没有一个靠得住。

国王的健康状况一再恶化,脸上生出大片大片的疹子,还患上了严重的癫痫,精神也一天不如一天。后来,国王去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正当他在圣爱德华〔28〕的神龛前做祷告的时候,癫痫症猛烈地发作起来,被抬进院长的房间之后,没多久便咽气了。有人曾预言他会死在耶路撒冷,可是从古至今威斯敏斯特和耶路撒冷绝不可能是同一个地方。不过,鉴于长期以来修道院院长的房间一直被人称作“耶路撒冷圣厅”,人们就说这两者是一回事儿,所以预言还是应验了。

1413年3月20日,亨利四世在登基十四年之后溘然长逝,终年四十七岁,他的遗体被安葬于坎特伯雷大教堂。他一生结过两次婚,跟原配妻子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亨利当上国王之前就不是个说一不二的人,还使用阴谋诡计夺取王位,后来自然就变本加厉,甚至颁布下骇人听闻的律条,把教士们口中的异教徒活活烧死。从这些方面看来,他倒是跟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真称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呢。

〔1〕指教皇乌尔巴诺六世(Urban Ⅵ,约1318—1389),1378—1389年间为罗马天主教教皇,是最后一位未经枢机团选举而出的教皇。

〔2〕英格兰的亨利四世(Henry Ⅳ of England,1366—1413),“金雀花”王朝的第十代国王,由于出生在博林布罗克城堡而被人称为亨利·博林布罗克或者博林布罗克的亨利,因为爱德华三世,所以亨利也声称自己有权继承法兰西王位。

〔3〕罗拉德派(Lollard),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的追随者。第一批罗拉德派信徒以威克利夫在牛津大学的同事们为中心,由赫里福的尼古拉领导。

〔4〕神圣宗教审判所(Holy Inquisition),即罗马宗教审判所(Roman Inquisition),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查和审判异教徒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5〕指安特卫普的莱昂内尔(Lionel of Antwerp,1338—1368),第一代克拉伦斯公爵、爱德华三世(幸存的)第三个儿子。

〔6〕爱德华·莫蒂默爵士(Sir Edward Mortimer,一说为埃德蒙·莫蒂默,1391—1425),第五代马奇伯爵,其祖母是克拉伦斯公爵之女菲莉帕·金雀花,因此他也有继承权。

〔7〕指后来的亨利五世(Henry Ⅴ of England,1386—1422),英格兰国王,1413—1422年在位。

〔8〕指兰利的爱德华(Edward of Langley,1373—1415),拉特兰伯爵、剑桥伯爵、约克公爵、爱德华三世的孙子。据说他曾于1399年底参与计划谋杀亨利四世,后来却出卖同伴,向亨利投诚,但是当时的资料在记录这件阴谋的时候并没有提到拉特兰伯爵,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没有定论。

〔9〕指法兰西的查理六世(Charles Ⅵ of France,1368—1422),1380—1422年在位。因20多岁时患上精神病而被称作疯狂者查理(Charles the Mad)。

〔10〕这里指的应该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Philip Ⅱ,Duke of Burgundy,1342—1404)和波旁公爵路易二世(Louis Ⅱ,Duke of Bourbon,1337—1410),是查理六世的两位叔叔,曾在查理六世即位初期担任摄政王。

〔11〕波尔多(Bordeaux),法兰西西南部的港口城市、法兰西第四大城市,位列巴黎、里昂、马赛之后。

〔12〕这里的勃艮第公爵应指“无畏者”约翰(John the Fearless,1371—1419),勃艮第的菲利普二世之子,于1404年继任勃艮第公爵,随后便与奥尔良公爵争夺摄政王一职。

〔13〕奥尔良的路易一世(Louis Ⅰ of Orl é ans,1372—1407),法兰西国王查理五世的儿子,是查理六世的弟弟,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4〕爱丁堡(Edinburgh),英格兰著名的文化古城、苏格兰首府,位于苏格兰中部的福斯湾南岸。

〔15〕欧文·格伦道尔(Owen Glendower,威尔士语拼写为Owain Glyndŵr,约1349或1359—约1416)曾领导1400年的威尔士叛乱,是最后一位享有“威尔士亲王”称号的威尔士本地人。

〔16〕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伦敦市内培养律师的专业机构。

〔17〕这里指雷金纳德·格雷(Reginald Grey,约1362—1440),第三代格雷·德·里辛男爵,时任威尔士边境长官。他和莫蒂默爵士被捕后,亨利花钱把格雷赎了回去,但却拒绝替莫蒂默交赎金。

〔18〕埃德蒙·莫蒂默爵士(Sir Edmund Mortimer,1376—1409),即上文中提到的马奇伯爵爱德华(译注[6])的叔叔,姐姐伊丽莎白嫁给了亨利·珀西(Henry Percy“Hotspur”,1364—1403)。在威尔士叛乱中,莫蒂默为亨利四世而战,被俘后,亨利四世却禁止珀西家族为其交纳赎金,反而攫住莫蒂默的家产,为此莫蒂默转而与格伦道尔结盟,珀西家族也揭竿而起。

〔19〕“爆炭”亨利·珀西(Henry Percy“Hotspur”,1364—1403),第二代诺森伯兰伯爵,而且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军人。

〔20〕指理查德·斯克罗普(Richard le Scrope,约1350—1405),1398—1405年担任约克大主教,1405年因参与叛变而被处死。

〔21〕指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Archibald Douglas,1372—1424),苏格兰贵族兼军阀、第四代道格拉斯伯爵。

〔22〕什鲁斯伯里(Shrewsbury),位于英格兰什罗普郡的城镇,毗邻塞文河。

〔23〕苏格兰的詹姆斯一世(James Ⅰ of Scotland,1394—1437),苏格兰国王。1406年2月,詹姆斯和一些贵族跟阿奇博尔德(第四代道格拉斯伯爵)的支持者发生冲突,因而来到苏格兰福斯湾的巴斯岩岛避难,他在那里待到3月中旬,才搭上一艘去往法兰西的船。可是在英格兰海岸附近遇上了海盗并被对方带走,交给亨利四世。

〔24〕苏格兰的罗伯特三世(Robert Ⅲ of Scotland,1337—1406),苏格兰国王,1390—1409年在位。

〔25〕这里指的应该是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 Stuart,约1340—1420),奥尔巴尼公爵,是罗伯特三世同父异母的兄弟,涉嫌造成了罗伯特三世的二儿子(存活下来的长子)的死亡,因此罗伯特三世将詹姆斯送往法兰西。

〔26〕王座法庭(Court of King's Bench),英格兰历史上的一个法院体系,起源于爱德华一世时期,主要审理刑事案件;后与历史上的普通诉讼法院、理财法院合并成为高等法院的一个庭,即“王座庭”(King's Bench Division),如果执政君主为女性则称为“后座庭”(Queen's Bench Division)。由于该法院一开始就是代表国王本人审案,故有着极高的权力。

〔27〕威廉·加斯科因(William Gascoigne,1350—1419),亨利四世在位期间担任王座法庭首席法官。他把威尔士亲王关进监狱的故事尽管生动而有特色,但并不可信;据说后者当上国王没多久,加斯科因就被免职(一说辞职)了。

〔28〕圣爱德华(St.Edward),指“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1003—1066),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王朝末代君主之一,1042年—1066年在位。亨利三世曾为了纪念他而重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