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

接到苏格兰女王已被处死的正式通知后,伊丽莎白便装出一副悲痛欲绝、怒不可遏的样子。她大发雷霆,将心腹们从身边赶走,还把戴维森关进伦敦塔,直到对方倾家荡产,交出一大笔罚金后才放了他。伊丽莎白过火的表演还不仅限于这些,她动用异常卑劣的手段,将这位忠心耿耿的侍从逼到一贫如洗的地步,而后者除了对她唯命是从之外,没有做过任何不该做的事。

苏格兰国王詹姆斯〔47〕是玛丽的儿子,他闻讯之后也装出勃然大怒的样子来。但由于英格兰每年都付给他高达五千英镑的抚恤金,再加上他对母亲玛丽知之甚少,说不定她还是谋杀自己父亲的凶手,所以没过多久,他就默不作声了。

img

图31-13 1588年格拉沃利讷战役

西班牙国王腓力〔48〕则出言要挟,声称自己绝不肯善罢甘休,还要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来树立天主教的权威,并惩罚信奉新教的英格兰。伊丽莎白早就对腓力的意图心知肚明,还知道他正和帕马亲王〔49〕大张旗鼓地做着准备。为了先发制人,她派海军上将德雷克〔50〕(著名航海家,曾乘船周游世界,并从西班牙掠夺了大量财物)前往加的斯〔51〕港口,烧毁了一百艘装满补给品的船只。虽然在这等重大损失的逼迫下,西班牙人不得不把侵略计划推迟到一年以后,但他们还有一百三十艘战船、一万九千名士兵、八千名水手、两千名奴隶,以及两三千支好枪——光是这些就够可怕的了。英格兰也为抵抗这支大军而忙得不亦乐乎:所有十六至六十岁的男人都被集中起来接受训练,百姓们共同出资扩充国家舰队(起初只有三十四艘船),还有人把自己的私家船只贡献出来,贵族们则为战舰提供装备。伦敦市民所提供的船只和士兵数目竟比国家所要求的多出一倍,而一旦英格兰人的民族精神被激起,也就意味着全体英格兰民众都会同仇敌忾,一起抗击西班牙侵略者。几位谋士建议女王把主要的英格兰天主教徒抓起来处死,但女王以她的名誉做担保,反复表示自己相信臣民们绝对不会有二心,就像父母们从来不相信子女会犯错一样。她拒绝了这项提议,只把几个具有重大嫌疑的人囚禁在林肯郡的沼泽区。大部分天主教徒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们忠心耿耿、行为高尚、勇往直前。

就这样,怒火中烧的英格兰人上下一心,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在泰晤士河两岸都筑起了堡垒,所有的士兵都拿起武器,所有的水手都坚守在船上,大家一起等待着西班牙人得意扬扬地带领他们的“无敌舰队”〔52〕到来。伊丽莎白女王也身披盔甲,乘着白马,由埃塞克斯伯爵和莱斯特伯爵牵着马缰,来到格雷夫森德市对面的蒂尔伯里堡,在军队前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聆听者无不欢欣鼓舞,其情其景迄今少见。接着,西班牙舰队来到了英吉利海峡〔53〕,他们把船排成半月形,队伍浩浩荡荡,宽度竟达到了七英里。然而,英军很快就接近了敌人,西班牙战船马上就会落入英格兰人手中,它们只要稍微偏离队伍就得遭殃!没过多久,人们就发觉这支大军距离“无敌”的标准还差得远——在一个夏夜里,勇敢的德雷克将五艘冒着火光的船儿送入了敌军的舰队。惊慌失措的西班牙人绞尽脑汁想把船驶出海峡,于是舰队就变得四分五裂;占尽优势的英格兰人则乘胜追击,紧随其后。一场暴风雨袭来,把西班牙人的船困在了礁石密布的浅滩上。“无敌舰队”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结局:他们折损了三十艘大船和一万名士兵,一败涂地,只好灰溜溜地逃回本国,离开的时候还不敢从英吉利海峡走,而是围着苏格兰和爱尔兰兜了个大圈子。当船队经过爱尔兰海岸时,他们又遇到了坏天气,再次损失了一些船只。生性野蛮的爱尔兰人洗劫了失事船只,还杀掉了上面的船员。就这样,一场以入侵并征服英格兰为目标的伟大尝试就此宣告结束。短期之内,若是有其他无敌舰队抱着同样的目的来到英格兰,恐怕它们会落得和西班牙舰队一样的下场。

img

图31-14 埃塞克斯伯爵

img

图31-15 年迈的伊丽莎白女王

尽管西班牙国王在勇敢的英格兰人手里吃了苦头,他却没有从中吸取任何教训,依然琢磨着自己的老计划,甚至还萌生了让自己的女儿来当英格兰女王的荒唐念头。然而,埃塞克斯伯爵〔54〕、沃尔特·雷利爵士〔55〕、托马斯·霍华德爵士〔56〕和其他几名优秀的指挥家却乘船从普利茅斯〔57〕出发,再次进入了加的斯港,把集结在那里的船只打得落花流水,一举占领了该镇。根据女王的明确指示,他们表现得极其人道,甚至还支付了一大笔钱给西班牙人,来弥补他们的大部分损失。在这段统治中,这是英格兰在海上所获的诸多赫赫战绩之一。不过这个时候,沃尔特·雷利爵士因娶了一名未婚侍女而触怒了单身女王,便乘船到南美洲寻找黄金去了。

现在莱斯特伯爵和托马斯·沃尔辛厄姆爵士〔58〕都已经过世,没多久伯利勋爵也撒手西去。这么一来,埃塞克斯伯爵就成了伊丽莎白的主要宠臣。他相貌英俊,充满活力,还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本领,深受女王和百姓们的喜爱。当朝廷上下针对是否要跟西班牙讲和的问题而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埃塞克斯伯爵极力主张开战。他还千方百计地试图按自己的意愿任命代理人管理爱尔兰。一天,当大家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突然发起脾气来,还转过身子,用后脑勺对着女王。为了对他的失礼举动做一个小小的警告,女王伸出拳头狠狠地打在他的耳朵上,还让他“下地狱吧”。但伯爵先生没有去地狱,反而跑回了家,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他再也没有去过宫廷。后来,他和女王虽然化解了矛盾,但是(据有些人讲)两人再也没能和好如初。

仿佛从那时起,伯爵和女王两个人的命运便交织在了一起。由于爱尔兰人民之间依然有吵不完的架、打不完的仗,伯爵便以代理官员的身份去了爱尔兰。伯爵的离去可谓正中敌人(特别是沃尔特·雷利爵士)的下怀。对这群人而言,伯爵是一个大大的威胁,他们巴不得他走得远远的。然而,由于伯爵在爱尔兰一事无成,而且他知道自己的敌人肯定会趁机在女王面前中伤自己,他便不惜违抗王命返回了国内。女王乍一见他回来,吓了一跳。当她把手伸给伯爵行吻手礼的时候,伯爵依旧心花怒放——尽管当时那只手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可是,就在当天,女王便下令将公爵软禁在自己的房间里,哪儿都不准他去。两三天之后,公爵遭到了正式监禁。女王的多变并没有到此为止——毕竟,无论是女王还是平民,女人只要一上了年纪,总是会变得反复无常。当公爵因焦虑过度而病倒之后,她不仅把自己餐桌上的肉汤送给伯爵喝,还为他流下了眼泪。

伯爵是一个善于从书中寻找慰藉的人,一旦拿起书,他就什么烦恼都不记得了。监禁期间,他就读了一阵子,但我敢肯定这段时间还不是他生命中最不开心的日子。此外,不幸的是,他手上刚好握有甜酒的专卖权,也就是说未经他的允许,任何人不得销售甜酒。可这项权利是有一定期限的,而且已经到期,于是伯爵便申请恢复自己的权利。女王不仅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还一口咬定不听话的畜生就得挨饿。已经被削去一大堆职务的伯爵闻讯后大发雷霆,他自知灭顶之灾就在眼前,于是也翻了脸,大骂女王是个目空一切的老太婆,满肚子弯弯绕绕,跟她浑身上下的褶子一样多。女官们立刻打断了这番不敬的辱骂,并惟妙惟肖地学给伊丽莎白听,后者的愤怒可想而知。这群女官明明自己长着乌黑的秀发,却偏偏要模仿女王的样子,一天到晚戴着红色的假发。由此可见她们尽管身份高贵,精神境界却高不到哪儿去。

埃塞克斯伯爵经常跟一些朋友在南安普顿勋爵家中聚会,伯爵被逮捕之后,他们便萌生了一个非常糟糕的想法:辖制女王,逼她罢免自己的大臣,替换掉她原先的心腹。1601年2月7日的那个星期六,议员们察觉到这些人的意图,便召见了埃塞克斯伯爵。伯爵佯称身体不适拒绝前往(那时他已重获自由)。接着,他的朋友们商定:第二天是周日,许多市民都喜欢在这一天到圣保罗大教堂的十字架前聚集,伯爵应该大着胆子,鼓动他们起来造反,并跟随自己到王宫去。

于是,第二天一早,伯爵先把几个前来盘问他的议员关在自己家里,也就是位于斯特兰德街的埃塞克斯宫〔59〕,它距离河水很近。随后,他带着几个追随者动身,匆匆赶往伦敦市中心。跑在最前面的公爵高叫道:“我要见女王!我要见女王!有人图谋不轨,想取我的性命!”可是,这些人的举动没有引来任何关注,而且他们来到圣保罗大教堂之后,竟发现那儿一个人都没有。同一时间,伯爵的一个朋友把被关在埃塞克斯宫的议员们放了出来,于是他立刻就被身在市中心的那群人宣称为叛徒。由于街道被马车阻碍,又有士兵把守,伯爵只好坐船离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回到家中。但没过多久,埃塞克斯宫就被军队和大炮所包围,伯爵抵抗不过,当晚便投了降。19日,伯爵接受了审讯,并被人认定有罪;25日,他带着一颗忏悔的心在伦敦塔山从容赴死,年仅三十四岁。和伯爵一起被处死的还有他的继父。行刑期间,伯爵的敌人沃尔特·雷利爵士始终站在绞刑架附近——我们以后还会看到他和绞刑架亲密接触的情景,不过眼下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死神跟他之间还是有些距离的。

跟诺福克公爵、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先例一样,伊丽莎白处死埃塞克斯公爵的时候也是下令、收回、再下令——毕竟,这位宠臣既年轻又勇敢,却不得不在他的优秀才能发挥到高峰的时候死去。他的离开或许给伊丽莎白心中留下了永恒的阴影,但是她依然自大、顽固而任性。她就这样熬过一年,然后在七十岁那年,她竟然在一个重大场合里头顶假发,戴着大大的拉夫领,身穿三角胸衣,当着朝臣的面跳起舞来——我觉得她这个出风头的举动可谓是荒唐透顶。她又撑过了一年,虽然不再跳舞,却变得喜怒无常,整天都郁郁寡欢,打不起精神来。直到1603年3月10日,重感冒的侵袭,再加上密友诺丁汉伯爵夫人之死所带来的打击,伊丽莎白陷入了昏迷。人们都以为她撑不过这一关,可她居然又醒了过来,而且无论如何都不肯上床睡觉,因为她说她知道,自己这一睡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就这样,她垫着毯子在地板上躺了十天,中间粒米未曾沾牙,最后元帅大人软硬兼施,才把她弄到床上去。当人们问起谁来做她的继任者时,伊丽莎白回答说既然宝座是属于国王的,那么她的继承人“绝对不能是无赖的儿子,而一定要是国王的后人”。贵族们听了这话面面相觑,壮着胆子问她指的是什么人。伊丽莎白回答道:“还能有谁?就是我的苏格兰侄子啊!”这一天是3月23日。当天贵族们又问了她一遍,是否还坚持原先的答案,已经说不出话的伊丽莎白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双手举过头顶,比画出王冠的形状——这是她唯一能给出的答复了。第二天凌晨三点钟,伊丽莎白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距离她初登王位已经过了四十五年。

img

图31-16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期间的伦敦地图

这四十五年是一段辉煌时期,当时享有盛名的优秀人物更使它成为人们永世铭记的对象。除了一批伟大的学者、航海家、政治家以外,培根〔60〕、斯宾塞〔61〕、莎士比亚等人也是文明世界的骄傲。人们对这些人满怀敬意,并将永远牢记他们的名字,从某种角度讲,他们头顶的光环也会永远照亮伊丽莎白的名字(尽管并没有什么充足的理由)。这是一段伟大的时期,英格兰商业繁荣,新事物不断被发现,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是一段伟大的时期,新教登上了历史舞台,宗教改革使英格兰挣脱束缚,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女王深得民心,不管出门巡行也好,游历国内也罢,无论她走到哪儿,人民都夹道欢迎。可是在我看来,她的大部分美德都是别人吹嘘的,不过她的大部分恶行也都是别人捏造的。伊丽莎白也并非一点优秀品质都没有,但是她缺乏涵养,既任性又奸诈,都一大把岁数了,那些目空一切的年轻姑娘才有的毛病她却一样都不少。总之,这个人跟她的父亲太过相似,所以我实在不怎么喜欢她。

img

图31-17 培根

img

图31-18 斯宾塞

img

图31-19威廉·莎士比亚

在这四十五年当中,英格兰人的生活不仅得到了明显改善,还增添了许多奢华的享受,但斗鸡、逗熊和嗾狗逗牛戏仍然是全国流行的娱乐方式。马车在当时可是件稀罕物,而且被认为是非常丑陋笨重的东西,所以,在许多重大场合里,女王宁可跟大法官同乘一骑,大法官在前面指挥马儿,女王就坐在他身后的添鞍上。

〔1〕哈特菲尔德(Hatfield),英格兰东南部城镇,位于赫特福德郡。

〔2〕威廉姆·塞西尔爵士(Sir William Cecil,1520—1598),英格兰政治家,伊丽莎白一世的重要谋臣,曾于1550—1553和1558—1572年间担任国务大臣,1572年以后担任王室财政大臣。

〔3〕歌革和玛各(Gog and Magog),在不列颠传说中,歌革和玛各是最早居住在不列颠半岛上的巨人,虽然在《圣经》中均以负面形象出现,但二人却被视为伦敦城的守护者,他们的画像会出现在传统的伦敦市长游行中。

〔4〕指《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约翰福音》四部介绍耶稣生平事迹的书,它们是《圣经新约》的第一部分。这里所说的“释放”暗指的是恢复新教以及英语版本的《圣经》和弥撒。

〔5〕1543年7月,英格兰议会通过了《1543年继承法案》(Act of Succession 1543),这项法案恢复了伊丽莎白公主(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之女)和玛丽公主(亨利与凯瑟琳·阿拉贡之女)的王位继承权,且在继承顺序上将玛丽排到了伊丽莎白前面。

〔6〕约翰·诺克斯(John Knox,1514—1572),苏格兰教士,宗教改革领导者。

〔7〕灰衣修士指方济各会(Franciscan order)会士,黑衣修士指多明我会(Ordo Dominicanorum)会士,白衣修士指加尔默罗会(Carmelite Order)会士。灰、黑、白指这些修会各自的会服。他们都属于天主教的托钵修会,修会规定会士必须家贫、不置恒产,以托钵乞食为生。他们云游四方,活动在社会各个阶层。

〔8〕耶和华会(Congregation of the Lords),也称“耶稣在苏格兰忠实的仆人联合会”(the Faithful Congregation of Jesus Christ in Scotland),活跃于16世纪中期,由一群支持新教和英苏联盟的苏格兰贵族组成。

〔9〕荷里路德宫(Holyrood Palace),位于英国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是英国女王主要的行政官邸之一,也是英女王在苏格兰的官邸。

〔10〕归正会(Reformed Church),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亦称加尔文宗(Calvinism)。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与安立甘宗(Anglican)和路德宗(Lutheran)并称新教三大主流派。

〔11〕罗伯特·达德利(Robert Dudley,1532或1533—1588),第一代莱斯特伯爵,伊丽莎白一世的心腹兼密友。

〔12〕沃尔特·斯科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1771—1832),苏格兰诗人、剧作家、历史小说家。

〔13〕指亨利·斯图尔特(Henry Stuart,1545—1567),第一代奥尔巴尼公爵,苏格兰女王玛丽的第二任丈夫、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的父亲。

〔14〕戴维·里齐奥(David Rizzio,1533—1566),玛丽的私人秘书,有谣言称达恩利因玛丽怀了里齐奥的孩子而心生嫉妒,便伙同拉斯文等贵族杀害了他。里齐奥的死成了达恩利死亡的催化剂,并对玛丽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15〕指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1531—1570),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的众多私生子之一,曾在1567—1570年间担任苏格兰摄政王。

〔16〕指帕特里克·拉斯文(Patrick Ruthven,约1520—1566),第三代拉斯文勋爵,他在杀害里齐奥之后逃往了英格兰。1566年4月2日,拉斯文和莫顿向伊丽莎白呈交了关于谋杀案的供词,称自己已经为达恩利、玛丽、国家以及信仰尽了全力。

〔17〕邓巴(Dunbar),位于苏格兰东南沿海的东洛锡安行政区,距离英苏边境上的贝里克仅45公里。

〔18〕这里指詹姆斯·赫伯恩(James Hepburn,约1534—1578),第四代博思韦尔伯爵,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尔特的第三任丈夫。

〔19〕格拉斯哥市(Glasgow),位于苏格兰西部的克莱德河河口,是苏格兰第一大城与第一大商港。

〔20〕柯克场(Kirk of Field或Kirk o'Field),位于苏格兰爱丁堡,紧挨城墙,步行十分钟即能到达荷里路德宫。

〔21〕指约翰·厄尔金(John Erskine),第十七代马尔伯爵,卒于1572年,曾保护年幼的王子免受博思韦尔伯爵的伤害,并领导苏格兰贵族反抗玛丽和博思韦尔,曾担任苏格兰摄政王。

〔22〕利文湖城堡(Lochleven Castle),位于苏格兰利文湖中的一座小岛上。

〔23〕指帕特里克·琳赛(Patrick Lindsay,1521—1589),第六代琳赛勋爵,据说他在要求玛丽签署退位协议时曾告诉对方,“不签字,就等于逼我们割断你的喉咙”。

〔24〕哈密尔顿(Hamilton),位于苏格兰南拉纳克郡的城镇。

〔25〕苏格兰里(Scotch mile),1苏格兰里≈1.81公里,1824年的一项《议会法案》才将英里的概念引入苏格兰。

〔26〕邓德伦南大教堂(Dundrennan Abbey),位于苏格兰柯库布里郡的雷里克行政区。

〔27〕指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Maxwell,1512—1583),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尔特的主要支持者。

〔28〕汉普顿宫(Hampton Court),前英国王室官邸,位于伦敦西南部泰晤士河边的里士满市。

〔29〕指托马斯·霍华德(Thomas Howard,1536—1572),第四代诺福克公爵。1569年因打算娶苏格兰女王玛丽为妻而被伊丽莎白囚禁。据说他曾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合谋,企图将玛丽扶上英格兰王位,实现天主教在英格兰的复兴,并于1572年因叛国罪被处死。

〔30〕约翰·菲尔顿(John Felton),英格兰天主教徒,1570年因张贴“将伊丽莎白逐出教会”的教皇诏书而被处死。

〔31〕伦敦塔山(Tower Hill),位于伦敦塔西北方的一处高地。

〔32〕清教徒(Puritan),指要求清除英国宗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

〔33〕圣巴托洛缪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Saint Bartholomew),是法兰西天主教信徒对国内新教徒胡格诺派实施的恐怖暴行,开始于1572年8月23日,并持续了数月之久。由于胡格诺派的顽强不屈,使该事件成为法兰西宗教战争的转折点。

〔34〕胡格诺派(Huguenot),16—17世纪法兰西新教徒形成的一个派别,主要成员为反对君主专制、试图夺取天主教会地产的新教封建显贵和地方中小贵族,以及力求保存城市“自由”的资产阶级和手工业者。

〔35〕这里指的是纳瓦拉的亨利(Henry of Navarre,1553—1610),他于1572年迎娶法兰西公主玛格丽特·德·瓦卢瓦(Marguerite de Valois,1553—1615),并在其兄弟全部过世后,于1589年成为法兰西国王,称亨利四世,他是法兰西波旁王朝的第一代国王。

〔36〕法兰西的查理九世(Charles Ⅸ of France,1550—1574),法兰西国王,1560—1574年在位。

〔37〕弗朗西斯,阿朗松公爵(Francis,Duke of Alençon,1555—1584),法兰西国王查理九世的弟弟。伊丽莎白在国外的追求者中,他是唯一一个亲自向她求过婚的人;但伊丽莎白是否真的打算嫁给他,至今仍是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

〔38〕耶稣会(Jesuit),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由圣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创立。

〔39〕神学院(Seminary),此处特指在英国颁布禁止信仰罗马天主教的法律之后,依然在培养天主教教士的英格兰(或欧洲大陆其他地方的)神学院。

〔40〕即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William Ⅰ Prince of Orange,1533—1584),也称“沉默者”威廉(William the Silent)。曾领导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并取得数次胜利。1584年,他遭到了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支持者的枪杀。

〔41〕菲利普·西德尼爵士(Sir Philip Sidney,1554—1586),英格兰诗人,代表作有《爱星者和星星》和《诗辩》等。

〔42〕约翰·巴拉德(John Ballard),耶稣会教士,1586年因参与策划行刺伊丽莎白一世而被处死。

〔43〕约翰·萨瓦赫(John Savage),退伍军人,1586年因参与策划行刺伊丽莎白一世而被处死。

〔44〕安东尼·巴宾顿(Anthony Babington,1561—1586),出身自天主教家庭。1586年,他密谋暗杀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新教教徒),好让苏格兰女王玛丽(天主教教徒)取而代之。阴谋败露后,玛丽女王和他本人都被处死。

〔45〕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Sir Francis Walsingham,1532—1590),伊丽莎白手下的间谍组织首脑。

〔46〕星室法庭(Star Chamber),15—17世纪英国最高司法机构,由英王亨利七世创设,专门惩治王官贵族。它直接受国王操纵,刑罚手段残酷。该法庭因设立在威斯敏斯特王宫中一座屋顶饰有星形图案的大厅中,故有此名。

〔47〕指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James Ⅵ of Scotland,1566—1625),玛丽与其第二任丈夫达恩利勋爵之子。1603年,他同时继承英格兰王位,苏格兰和英格兰形成共驻联邦。

〔48〕即西班牙的腓力二世(Philip Ⅱ of Spain,1527—1598),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五世之子,通过与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Mary Ⅰ of England,1516—1558)的婚姻,他于1554—1558年间为英格兰和爱尔兰国王。

〔49〕指帕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Alexander Farnese,1545—1592),曾担任西属尼德兰的地方长官。

〔50〕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1540—1596),英格兰航海家、政治家。1587年,他率军攻占加的斯和科伦那这两个西班牙重要港口,迫使西班牙将侵略英格兰的行动推迟一年。

〔51〕加的斯(Cádiz),西班牙沿海城市,位于加的斯湾东南侧,是西班牙南部主要海港之一。

〔52〕无敌舰队(The Invincible Armada),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及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53〕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格兰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西班牙拥有“无敌舰队”,兵力达3万余人,而英格兰舰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西班牙占据绝对优势。但出人意料的是,英国借助先进的火炮和有利的天气使这场海战以西班牙的惨败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丧失,被英格兰取而代之。

〔54〕即罗伯特·德弗罗(Robert Devereux,1565—1601),第二代埃塞克斯伯爵,伊丽莎白的宠臣。曾于1601年策划政变,失败后被斩首。

〔55〕沃尔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1554—1618),英格兰探险家、军人、作家、诗人。

〔56〕托马斯·霍华德爵士(Sir Thomas Howard,1561—1626),在这场战斗中担任海军中将。

〔57〕普利茅斯(Plymouth),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德文郡的城市,濒临英吉利海峡。

〔58〕托马斯·沃尔辛厄姆爵士(Sir Thomas Walsingham,约1561—1630),伊丽莎白一世朝臣,著名的文学资助人,曾资助过包括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等诗人和作家,与伊丽莎白一世的间谍首脑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爵士(详见注释[45])有亲属关系。

〔59〕埃塞克斯宫(Essex House),位于伦敦,1575年前后为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而建,最初叫作莱斯特宫。

〔60〕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16—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法官及作家。

〔61〕爱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史诗《仙后》、田园诗集《牧人月历》、组诗《情诗小唱十四行诗集》《婚前曲》《祝婚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