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传记文学

最早的传记文学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又称《太史公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9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并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写古今通史的夙愿。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经过十多年,终于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6500余字。

img5

司马迁

在本书中司马迁本着实录的精神,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为了使人物形象突出,司马迁采用了多种艺术方法和手段: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和典型事例,显示出人物的主要特点;注意选择矛盾冲突尖锐的场面,让人物在斗争中和彼此映衬中展示鲜明的个性;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史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活动于历史舞台的人物形象,雕塑感极强,使人几乎有一种可以用手指触摸的感觉。另外,在叙事上,《史记》波澜起伏,情节曲折,故事性和戏剧性很强。同时,《史记》的语言气势磅礴,精炼流畅,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正因为如此,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对其史学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对其文学价值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