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推理小说
最早的推理小说
《包公案》成书于明万历年间,是最早的推理小说。《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是明代的公案小说,讲述包公破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大公案之一。全书共十卷,为明代安遥时所编著。
《包公案》的基本内容是歌颂包公秉公执法、清正廉明。作者通过包公审理的一系列有关“人命”、“奸情”、“盗贼”、“争占”等种种案件,塑造了一个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其中有些故事阐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惩治犯法的皇亲国戚,如《黄叶菜》《狮儿巷》;有的故事揭露了土豪劣绅的狠毒凶残,如《栽赃》《鬼推磨》;而《屈杀英才》《久鳏》则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包公断案的短篇小说集,每篇写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其内容每篇都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全书始终贯穿包公那刚正不阿的形象。《包公案》中的故事与其他公案小说基本一致,主要源自于民间流传的故事,特别是民间的“话本”。宋元时代,商业、手工业的发达造成了都市的高度繁荣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工商荟萃、人稠物穰的都市中,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娱乐需求,一种适合市井平民的“说话”艺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中。说话艺人表演的故事被称为“话本”,后经文人整理,这种话本便成为最初的通俗短篇小说。
《包公案》的题材也有部分采录自史书、杂记和笔记小说中的有关材料而加以编排成篇的。历史上实有包拯此人,是当时的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宋仁宗时,曾当过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史等。《宋史·包拯传》称他“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在开封府尹上任,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深得百姓爱戴。宋元以来以包公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包公形象不断被丰富、理想化,成为封建社会中最著名的清官形象。这种现象是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的。在漫长的封建专制重压下生活的民众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帝王的生活对百姓来说是既陌生又遥远的,因此,清官、贤臣便成为百姓理想的寄托,并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成为主角。

包拯雕像
《包公案》中的许多故事情节,为后来的《龙图耳录》《三侠五义》等侠义公案小说所汲取。书中有的故事写得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也较鲜明,但全书文意较差,思想性平平。但就是这些在当时社会上被认定的“非主流”作品,却得以广泛的流行。《包公传》中也夹杂了一些因果报应、鬼神梦兆等宿命论和封建迷信的内容。另外,作品中极力宣扬的忠君思想显然是对封建皇权的“愚忠”,这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