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著名的画作
最著名的画作
《无名女郎》
《无名女郎》是一幅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于1883年,高75.5厘米,宽99厘米为布质油彩画,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它的作者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伊(1837~1887),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著名的画家和艺术评论家。他是俄国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独立艺术组织(包括巡回展览画派和圣彼得堡艺术家组织)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列宾是他的学生。
此画是克拉姆斯柯伊在1883年精心塑造的一位女性的形象,有人猜测是安娜·卡列尼娜文学形象的化身,因为创作此画的1883年,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不久,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的年代。
该画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在显示性格美的同时,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画面以冬天的城市为背景,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女郎的毛皮手笼、镯子、帽子上的白色羽毛、蓝紫色的领结,都表现得极为精致。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实在被描绘得精湛绝伦。画作本身色调浓重且有变化,使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神态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它确实无愧为一幅杰出的性格肖像画名作。

《无名女郎》
《入睡的维纳斯》
《入睡的维纳斯》是乔尔乔纳最成功的油画作品,作于约1510~1511年,高108.5厘米,宽175厘米,为布质油彩画,现藏于意大利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
乔尔乔内(1477~1510),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架上画的先行者。他注重色彩的明暗层次,使得色彩单纯而丰富,画面不仅优美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他的后期作品在技法上对提香有较大的影响。
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裸体的维纳斯作对角线动势,横卧于户外自然中。她微闭双目,带着进入梦乡的安逸明朗的神情,作沉睡状,右手垫在后脑,右脚弯入左腿下,整个人体被一个密封的椭圆形曲线包围着。

入睡的维纳斯
画家将女神安置于自然景色中,这是一种非现实而具神韵的意境。乔尔乔纳善于运用细腻柔和的笔触和流畅的曲线造型,使人体组成与背景自然的融合。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从他的代表作《沉睡的维纳斯》来看,作者借着维纳斯女神的庇护,表现一种高雅的世俗情趣,一种人体的优美和谐与大自然的优美和谐的统一,一种人体美对自然美、艺术美对生活美的升华。女人身体在这里被描绘的细腻而具体;姿态松弛而自然;肌肤丰满而柔润;线条流畅而优雅。这美妙和谐的女人体与背景起伏多变的山丘、山峦、村落、民宅、树冠、彩云以及被褥褶皱的曲线、弧线、折线形成了和谐的呼应和反差的对比,画面所有的一切巧妙地构成了优美、舒适、安逸、恬静的视觉交响。虽然这幅画的风景部分作者还没有画完就不幸去世了(风景部分由他的师弟提香完成)可是,从画面的构图来看,他的师弟提香完全可以判断作者是试图把大自然作为体现人体自然美、和谐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这幅画,沉寂日暮的自然状态好像正是酣睡入梦的维纳斯,不知是维纳斯已溶入了自然的怀抱还是自然溶入了维纳斯的梦里……这,也许正是原作者乔尔乔纳的本意。
《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作于1888年,高91厘米,宽72厘米,为布质油彩画,现藏伦敦国家画廊。荷兰画家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梵高的向日葵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着希望和幻想的向日葵,而是比较疯狂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强烈。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向日葵
《向日葵》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凡高虽然只活了37岁,但他的生活和艺术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状态,即使穷困潦倒,也未扔掉那维系生命与精神的画笔。他画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生命与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凡高的艺术中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那种充满激情的色彩,那种畅神达意的线条,脱却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进入了颇为自觉的艺术状态,尽管凡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西斯廷圣母》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于1513~1514年,高265厘米,宽196厘米,现藏于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拉斐尔(1483~1520)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

西斯廷圣母
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在拉斐尔短促的一生中画了近三百幅画,其中以描绘圣母的画居多。只要说是拉斐尔的圣母就是非常有名的,如在庭园里的叫《花园里的圣母》,在座椅中的叫《座椅中的圣母》,在大公爵府中的叫《大公爵的圣母》等等,要说到最有名就要属这幅《西斯廷圣母》。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雷昂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作于1495~1497年,高420厘米,宽910厘米,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最后的晚餐》壁画取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描绘耶稣在遭罗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餐时预言“你们其中一人将出卖我”后,门徒们显得困惑、哀伤与骚动,纷纷询问耶稣:“主啊,是我吗?”的瞬间情景。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
该作品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画面中的人物有惊恐、愤怒、怀疑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这幅在德尔格契修道院食堂墙壁上的宏大画面,严整、均衡,而富于变化,无论从构思的完美、情节的紧凑,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以及表现手法的纯熟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它也是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之一,由于它的问世而使达·芬奇名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