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名的安魂曲

最出名的安魂曲

安魂曲又被称作“追思曲”、“慰灵曲”,它是一种特殊弥撒曲——安魂弥撒曲,是用于罗马天主教悼念死者的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安魂曲的唱词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安魂曲作品有帕莱斯特里亚在1591年创作的《死者弥撒》、维多利亚于1605年创作《悼亡仪式》等等。最出名的安魂曲就要算是莫扎特(1756~1791)的K626号作品就是一部著名的安魂曲,即莫扎特K626号《安魂曲》。

莫扎特的《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这部作品成了他为自己作的安魂曲,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生活中除了纯净的欢乐,一直没有痛苦。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莫扎特的《安魂曲》共分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垂怜经、继抒咏、奉献经、圣哉经、赞美经、羔羊经、领主咏。继抒咏又包括震怒之日、号角响彻四方、威严的君王、慈悲的耶稣、羞惭无地和痛哭之日;奉献经包括主耶稣基督和牲品与祈祷。莫扎特在写到痛苦之日的第八小节时去世,他完成了第一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乐,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帮他将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但主要是苏斯迈尔。苏斯迈尔的确才情不足,连莫扎特本人也认为他比较笨。但莫扎特在临终前曾对苏斯迈尔有所交代,而且苏斯迈尔续貂并非狗尾,还是基本体现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风格,垂怜经的赋格在末乐章重复出现更是莫扎特本人亲自要求的。

img95

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