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幻想曲的奏鸣曲
最像幻想曲的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创作的。《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贝多芬自己曾提到过,本曲是“幻想曲式的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全篇分为三个乐章:

贝多芬
第一乐章为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4/4拍子,三部曲式。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贝多芬在本曲乐章中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而运用了慢板,徐缓的旋律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伤感。这样使第一乐章表现出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第二乐章为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改变了传统钢琴协奏曲中一向作为慢板乐章的第二乐章,而采取了十分轻快的节奏,这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承前启后”作用。
第三乐章为激情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拥有精巧结构与美妙钢琴性效果和充实音乐内容这个乐章,出现了急风暴雨般的旋律,表达出一种愤懑的情绪和高昂的斗志。直到全曲结束之前,还是一种作“最后冲击”的态势。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