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十大雕塑
最经典的十大雕塑
《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就是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约公元前480~前440年)的代表作。原作为青铜,作于约公元前450年的作品,正处于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公元前449~前334年),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原作已佚,现复制品高约152厘米,现在的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
《掷铁饼者》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它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人体动势弯腰屈臂成S型。这使单个的人体富于运动变化,但这种变化常常造成不稳定感,所以作者将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成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身体的正侧转动,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掷铁饼的运动规律,又造成单纯中见多样变化的形式美感。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米隆是位大胆进行艺术革新的雕刻家,他勇于探索和表现新而又难的雕刻技法,力图使和谐壮丽与逼真生动合二为一,他善于运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现运动中的人体,尤其是对激烈动势中的竞技者的人体均衡与静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这充分表现在他的《掷铁饼者》中。虽然原作已经失传,但我们仍能从复制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发的强烈震撼。

《掷铁饼者》
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大卫像》
《大卫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由米开朗基罗(1475~1564)于1501~1504年雕成的,用以表现大卫王决战巨人歌利亚时的神态。该雕像高4.342米、重5000多公斤,原作目前置放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每年都会吸引约120万人前去参观。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据传《大卫像》原料石来自阿尔卑斯山卡拉拉山,曾交予另一位雕刻家,但雕刻家发现石材硬度密度很大,且很光滑,恐自己造诣不足糟蹋瑰宝,后来才交予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26岁受委托雕塑“大卫雕像”,直到30岁时才完成。雕像由一整块纯白大理石雕成,米开朗基罗精研肌肤、血管纹路及关节,被推崇为古典艺术品的典范。前人在塑造大卫时,常采用他取胜时的情景,米开朗基罗独具匠心,塑造了一个怒目而视,准备战斗的全裸青年。1504年9月8日,《大卫像》首次在佛罗伦萨展出。早期《大卫像》的裸露曾引起争议,被强行穿上28片铜制无花果树叶来遮羞。

大卫是圣经故事中的经典人物,从小容貌俊美,机智勇敢,当非列士部族侵犯他的家乡,以色列城池受到严重威胁时,牧童出身的大卫挺身而出,用放牧时打死过狮子和熊的投石机把非列士的头领歌利亚杀死。大卫以他的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拥戴,成了以色列最年轻的军事统帅。这雕像是大卫投掷石头的情景。大卫的手很紧张,露出青筋,可见快要打杖。他表现了米开朗基罗擅长的肌肉。雕塑家在人物结构上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艺术夸张处理:把头部的比例加大,下肢放长,手和脚的关节都较大,以加强英雄的形象效果,但各部分的解剖结构仍然是精确得无懈可击。
《大卫像》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像》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断臂的维纳斯》
《断臂的维纳斯》也称《米洛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是由古希腊的亚力山德罗斯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的,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高203厘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这尊雕像还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宝之一。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的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断臂维纳斯》正是这个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大理石雕塑,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两块大理石连接处非常巧妙,在身躯裸露部分与裹巾的相邻处。1820年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在米洛斯岛上发现它。他试图将这尊雕像藏起来,但后来还是被一个土耳其军官发现了。当时法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将它买下。现在这尊雕像在巴黎卢浮宫展出。
关于雕像为什么断臂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维纳斯出土时的双臂还是完整的,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后来由于法国与英国争抢过程中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另一种是维纳斯的雕像完成后,许多名人都说非常美,而最美的还是她的左臂,把所有的目光都关注在了雕像的左臂上,而作者当即敲断左臂,并说不能因为局部的美,而破坏了整体美。

断臂的维纳斯
《断臂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像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雅典娜·帕提农》
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娜女神的神庙,是兴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它是现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腊时代的建筑物,一般认为其建筑是多立克柱式发展的顶端;雕像装饰是古希腊艺术的顶点,此外还被尊为古希腊与雅典民主制度的象征,是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之一。近两个世纪以来,希腊持续进行对该神庙的修复与重建工作。

Varvakeion的雅典娜
《雅典娜·帕提农》(希腊文原意是处女雅典娜)是位于雅典帕提农神庙里巨大的雅典娜女神雕像,以黄金与象牙制作而成,一般被认定为知名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菲迪亚斯在公元前447年开始这项工程,然而Lachares在公元前296年移去其金泊来支付他的军队,虽如此,青铜的部件或许还残存着镀金。公元前165年遭遇火灾,不过后来有被修复,公元5世纪时可能又遭遇了另一场大火,最后一直到公元10世纪时土耳其统治时代仍然有纪录提到她。
古历史学家保萨尼亚斯曾如此描述原来的雕像:这雕像本体由象牙银与黄金组成,她的头盔中间放置了斯芬克斯的类似品,头盔的两侧则是狮鹫的浮雕。这尊雅典娜雕像直立,穿着垂到脚板的战袍,胸部所装饰的梅杜莎的头以象牙制成,一支手捧著大约4腕尺高的胜利女神的雕像,另一手持长矛,在他的脚板边,有一个盾牌,其盾靠近长矛的地方雕着一支蛇,这只蛇可能是埃里克托尼奥斯,其底座上刻有潘朵拉诞生的浮雕。
此雕像由木质的核心组合而成,覆盖上成形的青铜泊片,其上是另一层可移除的金泊,女神的脸和手臂则是覆以象牙材质,全部黄金总重为44塔冷通,相当于2500磅,这尊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身上积聚了规模可观的雅典财宝。

Lenormant的雅典娜
现在的被认为最可信《雅典娜·帕提农》的古复制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Varvakeion的雅典娜,另一个则是较残破的Lenormant的雅典娜。Varvakeion的雅典娜:这是公元2世纪时,罗马时代的《雅典娜·帕提农》的复制品,以大理石刻成,反映了《雅典娜·帕提农》原有的全貌。此雕像发现于Varvakeion学校附近,目前收藏于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Lenormant的雅典娜:有所残缺,也是收藏于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雅典娜·帕提农在世间的通俗形象,虽比不上原版大神像般的神貌与质感,但常可见于硬币上的图样以及像许愿物一类翻版的小型雕像,以及宝石上的雕刻。
《门考拉夫妇像》
《门考拉夫妇像》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卡蒙罗内比蒂二世。该雕塑是由闪绿色粘板岩雕刻而成的,高约142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帝王雕像作品,无论是坐像还是立像,都严格遵循着“正面律”的程式化造型。而《门考拉夫妇立像》也不例外。
雕像的内容是:国王夫妇并肩而立,两人身高几乎相等,左脚都向前迈出一步,但这种步伐只是模式化的,丝毫没有前进的意思。人物的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给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法老本人两臂垂直,双手握拳,表示他是埃及力量的中心;王妃则左手弯曲放在法老的左臂上,右臂围绕在法老的腰间,姿态僵直呆板。法老夫妇的头都微微向上仰起,神态拘谨而威严,冷若冰霜的表情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微笑。

门考拉夫妇像
雕像中人物表情和姿态都是古埃及帝王夫妇像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王权神授”的威严。更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对男女的身体作了不同的处理,反映出作者准确运用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和对造型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创作倾向。同时,王妃那薄而紧身的长衣,表现出女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巧。
《摩艾石像》
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孤立的小岛,因考古学家是在1722年的复活节发现它的,故而得名,在这里有著名的摩艾石像。摩艾石像又译为复活节岛人像、摩埃石像、毛埃石像,位于复活节岛。多数为一体成形,也就是说整体是从一块大石头刻出来的,但有时候石像头上会加一块普卡奥作帽子。它们一般高4~5米,最高的可达9.8米,重约20吨,有的可达90吨。
复活节岛以摩艾石像而驰名于世。1914年和1934年曾进行调查考察,1955年从事发掘工作,结果认为岛上存有三个文化期。早期的巨大石墙,可用以观察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中小型的各类石雕像采用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及火山渣为石料,用同位素碳测定时间约在公元前1680年。中期以石台上的长耳朵、无腿的半身石雕像为特征。

拉诺拉拉库的摩艾石像
全复活岛上已知有超过六百尊摩艾石像。多数的摩艾石像产于拉诺拉拉库。当地的火山采石场似乎是突然被遗弃,留下许多未完成的石像,而当地几乎所有完成的摩艾石像到后来都被岛上原住民推翻了。多半摩艾石像只有头,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还有躯干。这些其他身体部分现在慢慢地被挖掘出来。摩艾石像的意义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关于这些石像成因的推论。
最常见的推论指向一千多年前住在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这些石像代表他们去世的祖先(像墓碑的作用一样),或是当时重要的人物,或是代表家族地位的象征。这些石像想必凿起来要耗费巨资,不仅是刻这些石像要花多年的功夫,而搬运到他们最后的目的地也很费劳力。目前为止到底还不知道这些石像当时是如何搬运的,但可以猜测出当时有用到木橇和或滚轮。因为大量木材的需求,使得岛上的森林被砍伐耗尽。森林的耗尽也用来解释为什么火山采石场会突然被遗弃。
岛上早期的神话说有一位部落首领在寻找新的居住地时,最后找到复活节岛。他死后,岛就被他的儿子们分了。每个部落首领死后,总有一个摩艾石像竖立在他的坟墓。岛民们相信,这些雕像能捕获首领的“mana”(超自然的力量)。他们相信把首领的“mana”留在岛上会保佑这个岛风调雨顺。这个传说比最初的传说可能有所改变,毕竟年代久远,很多情节可能是为了让传说更“有味”而加上去的。
《母狼》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意大利半岛进入到埃特鲁尼亚文化时期,这种文化也成为罗马文化的基础。在这一时期雕塑的艺术水平最为突出,青铜雕像《母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母狼》高85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现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
雕像取材于罗马建城的传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穆路和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放入篮子中丢人台伯河。这对兄弟后来被一只母狼发现并收留抚养长大以后,杀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创建了新的城市。再后来罗穆路杀死了瑞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这尊雕像所刻划的就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母狼》雕像形体结构严谨,是一尊高度写实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外表凶残内心仁慈的性格主题。母狼四肢健壮,神态凶残,洋溢着野性的生命力。那颈部卷曲的毛,下垂的乳房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极为真实。母狼整体的神情是警觉而威严的,似乎正是罗马人坚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征。公元16世纪时,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制作了两个婴儿的雕像,更完整得表达了罗马建城的传说。

母 狼
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使伊特鲁里亚人的雕塑进入了繁荣时期,《母狼》很有分寸地体现了这个影响,但是它更以一种凶猛的野兽的形象,一种整体简化的外形树立起罗马古风时期雕塑艺术的精神。《母狼》被认为是严峻而冷酷的古罗马的象征。
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对罗马人来说,它还具有纪念碑意义,人们把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而给以顶礼膜拜。现在,雕像《母狼》已成为了罗马市的象征。但《母狼》不仅是一个具有民族历史意味的纪念碑雕塑,也是一件珍贵的古代艺术杰作。
《斯芬克斯》
“斯芬克司”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而狮身人面像是依照斯芬克斯的形貌雕刻的,并不是只有埃及开罗才有。但在埃及吉萨的狮身人面像是最大的而且是最古老的。
埃及吉萨的狮身人面像,又称为“斯芬克斯”,是最有代表性的古代遗迹之一,是由一整块巨型岩石雕制而成。它位于埃及的开罗市西侧的吉萨区,在哈扶拉金字塔的南面,距胡夫金字塔约350米。斯芬克斯身长约73米,高21米,脸宽5米。据说这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头像是按照法老哈夫拉的样子雕成,作为看护哈扶拉金字塔的守护神。经过多年的风化,现在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是后人从沙土中再次挖掘出来的。它凝视前方,表情肃穆,雄伟壮观。

狮身人面像
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额套圣蛇浮雕,颏留长须,脖围项圈。经过几千年来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不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胡子脱落四分五裂,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不列颠博物馆存有一块(现已归还埃及)。像的鼻部已缺损了一大块,据说是拿破仑士兵侵略埃及时打掉的,实为讹传,它是被朝圣游客中世纪伊斯兰苏菲派教徒砸掉的。历经4000多年的狮身人面像,现已痼疾缠身,千疮百孔,颈部、胸部腐蚀的尤其厉害。1981年10月,石像左后腿塌方,形成一个2米宽3米长的大窟窿。1988年2月,石像右肩上掉下两块巨石,其中一块重达2000公斤。
关于狮身人面像的来历,至今尚有争议。现在,考古学者一般认为狮身人面像是为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建造的石像。在古埃及,狮子就是力量的象征;而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哈夫拉的陵墓旁,狮身人面像因而可能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其实相传公元前2611年,哈夫拉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哈夫拉金字塔工程时,曾吩咐为自己雕凿石像。当时的工匠于是雕凿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然而,根据石碑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400左右,图坦莫斯王子曾在梦中受到胡尔·乌莫·乌哈特神的托付,将它的雕像从黄沙中刨了出来。照此看来,此座雕像应该是胡尔神的神像。而另外一些传说中也提到,早在胡夫法老统治的时期,狮身人面像就已经存在了。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雕,雕刻于约前1792~前1750年,高约71厘米,石碑全长213厘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条文,是人们研究古代巴比伦经济制度与社会法治制度极其重要的文物;同时,也是古代巴比伦艺术的代表,而古巴比伦王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十分罕见,所以这个石碑就显得格外珍贵。
法典的上部是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汉谟拉比国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太阳神的宝座很像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
石碑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上面刻满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法典由序言、正文(282条)和结语三部分(共3500行)组成。内容从道德说到国家义务,又说到私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内容包括诬陷、盗窃、窝藏、抢劫、兵役、租地、关于土地的经济纠纷、果园、实物租赁、商贸、托送、人质、债务、寄存保管、婚姻、继承、收养、人身伤害、医疗、理发、建筑、船业、租业、委托放牧、雇工、关于奴隶的纠纷等等,涉及面之广,规定之细,令后人乃至现代人赞叹不已。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颁布的一部著名法典。众所周知,古巴比伦王国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如果这部法典是“真身”,又怎么跑到苏撒去了呢?原来,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兹富尔西南的苏撒盆地有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国,叫埃兰(又译“依兰”),古城苏撒就是埃兰王国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兰人攻占了巴比伦之后,便把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作为战利品搬回到了苏撒。埃兰王国后来被波斯灭亡。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上台,又把波斯帝国的首都定在苏撒,这个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在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把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石柱高两米半,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经考证,这正是用楔形文字记录的法律条文——《汉谟拉比法典》。石碑由三块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米,上部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石碑上部是太阳神、正义神沙马什授与汉谟拉比王权标的浮雕(高0.65米、宽0.6米)。浮雕下面是围绕石碑镌刻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书写的。
在石碑被“验明正身”之后,人们又出现了新的疑惑:发掘出来的圆柱正面7栏的文字怎么被磨光了呢?据史料记载,埃兰国王攻克了巴比伦后,自感成就非凡,不甘身死名逝,于是打算在这巨大的圆柱石碑正面上刻上自己的丰功伟绩。但多亏埃兰王“手下留情”,石碑原文保存良好,仅有35条被磨损。后来在苏撒、亚述等地发现了法典的泥抄本片断,从而使石碑被磨损的部分几乎全部得以补齐复原。否则“世界上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之美名恐怕就要“花落他家”了。
《思想者》
《思想者》最初的名字为“诗人”,是罗丹受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之托为其门饰所设计的“地狱之门”群雕的一部分,其主题取材于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该群雕共塑造186个痛苦群体,每一座雕像都分别代表该史诗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现出人物的情欲、恐惧、痛苦、理想、希望、幻灭和死亡等感情。
作为独立出来的《思想者》雕像最初所要描述的是伟大诗人但丁在地狱之门前构思诗句。但实际上《思想者》给人的感觉是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一个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他爱人类,难以对那些罪人作出最后判决,以致陷入极大痛苦和深深地沉思之中。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增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思想者》
《思想者》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来表达人文主义精神。雕像人物俯首而坐,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着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视,表情痛苦地陷入深思、冥想之中。罗丹用此形象来象征诗人但丁,也象征罗丹自己,甚至全人类,该雕像表达了但丁对地狱中的种种罪恶以及目前眼下的人间悲剧进行思考,在对人类表示同情与爱惜的同时,内心也隐藏着苦闷以及强烈的思想矛盾。对于为何人物形象以裸体出现,可能是罗丹想以米开朗基罗英雄式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智慧与诗意,他解析道:“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相对于罗丹的其他的雕像作品,《思想者》被认作主观能动性的寓喻而被广泛认知,也被世界各地广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