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杰出的四大古典戏剧

最杰出的四大古典戏剧

一、《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其作品主要有“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在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满溢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和践踏。

该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img111

汤显祖画像

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img112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作品通过杜丽娘、柳梦梅至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枷锁、粉碎宋明理学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迫切愿望。《牡丹亭》从内容来说表现的还有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但在《牡丹亭》里“文明”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牡丹亭》的意义也就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一是为传奇创作引入浪漫主义手法,这表现在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剧作中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二是通过内心世界的展示来塑造人物性格;三是运用秾丽华艳、意境深远语言,表现在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且在剧作中出现的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二、《西厢记》

《西厢记》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此为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其作者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1260~1336),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写于大约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的《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曾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寄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最终莺莺以身相许。但是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老夫人将崔莺莺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真相大白之下,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在宋金时代流传很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主要表达“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但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描绘得最为成功。

其实最初的《莺莺传》的结局是: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而且当时剧中的人物和场景都很少。金代董良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从而大大提高了文学性,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img113

《西厢记》插图

《西厢记》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也是《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这一改动,使剧本有了鲜明地反封建倾向,并且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方面,作品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珙、红娘等重要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无疑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它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就像是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曾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西厢记》“曲词警人,余香满口”。它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三、《窦娥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追求仕途,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本剧的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img114

关汉卿画像

《窦娥冤》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以广泛群众为基础的名剧,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我国约86个剧种上演过此剧。《窦娥冤》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该剧成功地塑造了“窦娥”的悲剧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关汉卿并不像原故事那样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而是紧扣住当时的现实社会,深刻地反映了蒙古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残酷、混乱的时代状况,并且极力表现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img115

《窦娥冤》剧照

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强烈愿望。这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将悲剧气氛烘托地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另外,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曾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作品中的曲词,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关汉卿的作品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已经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四、《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个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另一个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清初期,有许多人在作品中影射和探索明代灭亡的教训,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这样的作品,《长生殿》也同样,它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故事描写了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只知游乐,不理朝政,将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结果引起杨玉环不快,但最终两人和好,便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了讨杨玉环的欢心,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这也就是杜牧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来历。

然而,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终日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了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发生军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祸首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忍痛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

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深切痛悔,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后来,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经常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便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从而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全剧有几个高潮。并让苏州音乐家徐麟严格地按照曲律填词,使整个音乐布局与曲辞密切配合,风格各异,与人物场景配合的恰如其分。杨玉环酒醉后用《南扑灯蛾》曲“宛然一幅醉杨妃图”;郭子仪唱用北曲雄浑激昂。正是这样精巧的设计,使得此剧一经演出,立刻轰动,北京城中的戏院几乎每家都会唱其中的唱段。其中的很多片段被各种戏剧剧种改编,梅兰芳的京剧《贵妃醉酒》也是改编于《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