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描写革命领袖的长诗
最早描写革命领袖的长诗
《列宁》为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为哀悼列宁逝世而创作,发表于1924年。它塑造了列宁的光辉形象,表现了列宁的伟大与不朽,表达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对列宁的崇敬和怀念。
在创作长诗《列宁》之前,马雅可夫斯基曾写过不少献给革命导师列宁的诗《符拉基米尔·伊里奇》(1920)、《我们不相信》(1923)、《共青团之歌》(1924)等,正确表现了领袖和人民的关系以及领袖在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列宁逝世后,诗人在总结自己的和同代作家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列宁的著作和同代人的回忆录,经过半年的紧张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杰出的新作。
长诗《列宁》包括序诗和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叙述二百多年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史和国际革命运动史,指出工人阶级及其斗争诞生了列宁,说明列宁主义在世界革命运动中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列宁主义的产生具有国际意义。第二部分描写列宁和党所领导的人民的革命斗争,指出列宁的历史作用。着重描写列宁如何体现了历史的意志,引导人民走向胜利。长诗通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活动,突出革命领袖、革命导师的原则性和历史预见性。第三部分描写革命领袖逝世后,全世界劳动人民和苏联人民一起哀悼列宁的逝世,化悲痛为力量,更紧密地团结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下,表达继承列宁遗志的决心,从而显示出列宁主义及其事业的不朽。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现领袖的逝世乃是“百年不遇的不幸”。

马雅可夫斯基
《列宁》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站在共产主义党性的立场,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列宁、人民、党这三条线索,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列宁的光辉形象。长诗对列宁极其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作了艺术概括,通过火焰般的诗句和战鼓般的节奏,热烈歌颂列宁和列宁主义,歌颂列宁缔造的党,歌颂革命群众运动,歌颂革命领袖和劳动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成为无产阶级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在《列宁》这首长诗里,作者还把列宁、革命、党、社会主义祖国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艺术形象,鼓舞着人们奋勇向前,长诗运用了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既具体生动,又极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