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与西学:清末民初国学思潮的历史考察》简介
《中学与西学:清末民初国学思潮的历史考察》这本书是由陈卫星、邹壮云、璩龙林创作的,《中学与西学:清末民初国学思潮的历史考察》共有31章节
1
引 言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学热”,如果将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创刊和《人民日报》等多家重要媒体关于“国学再次兴起”的宣传等事件发生的时间作为起点,迄今已...
2
上篇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和“托古改制”
上篇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和“托古改制”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的提出,是与“西学”对举而来。讨论“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自然少不了与“西学”...
3
第一章 先声:“西学源出中国说”
第一章 先声:“西学源出中国说” 中国的“西学”观念,随着明代中后期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大量传入就已经出现。《四库全书总目》载有明朝时期西洋人艾儒略所著的《西学凡》...
4
第一节 西学的接受与“西学中源说”的兴起
第一节 西学的接受与“西学中源说”的兴起 虽然在有些国人的眼中,“西学”被认为“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而所穷之理又支离神怪而不可诘,是所以为异学”,[2]但是,西...
5
第二节 “西学中源说”背后的文化观念
第二节 “西学中源说”背后的文化观念 “西学中源”之说,盛于大清,究其源头,实始于明代。但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出最早明确提出“西学中源”思想的人,其实并非官员...
6
第三节 “西学中源说”与清代的尚古思想倾向
第三节 “西学中源说”与清代的尚古思想倾向 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从思想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合理性,而且残酷地打击了统治者“天朝大国”“君临万邦”的自大心...
7
第二章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
第二章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彻底打破了中国统治者“天朝大国”的清梦,也使掌握实权的...
8
第一节 “师夷长技”:对西方文化的新认识
第一节 “师夷长技”:对西方文化的新认识 清末鸦片战争的失利和外交的被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当时近乎封闭的中国对异邦的了解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次鸦片...
9
第二节 从“夷”到“洋”:对待西学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从“夷”到“洋”:对待西学态度的转变 内忧外患的紧迫形势,加上强烈的民族危机感的刺激,“师夷长技”很快成为一种主要思想潮流,也成了一种救亡图存的实践指导...
10
第三节 中体西用:“制洋器”“采西学”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中体西用:“制洋器”“采西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前贤多有考索。学界一般认为,“中体西用”的公开提出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郑观...
11
第三章 “托古改制”与清末政治变革思想
第三章 “托古改制”与清末政治变革思想 “中体西用”论不仅在理论上解除了天朝大国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尴尬,而且也成了中国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实践指南。但是,历史再一...
12
第一节 中西学“会通”论:维新派政治变革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西学“会通”论:维新派政治变革的思想基础 在西方列强的虎视眈眈之下,国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着西方科技、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制洋器、兴洋务成...
13
第二节 “托古改制”:维新派的政治变革路径
第二节 “托古改制”:维新派的政治变革路径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认识到当时国家的深重危机,他们意识到中国的制度变革不可避免,因此积极思考,努力投身与此相关的社...
14
第三节 融通中西:孙中山的新政体模型及革命思想渊源
第三节 融通中西:孙中山的新政体模型及革命思想渊源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政治变革运动,最终以失败作结。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起共和而终帝制...
15
下篇 国学、国粹和“整理国故”
下篇 国学、国粹和“整理国故” 20世纪初年,中华大地政局多变,社会动荡,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和强势军事力量,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生活...
16
第四章 “国学”观念与文化民族主义
第四章 “国学”观念与文化民族主义 现代“国学”观念,源于诸多担心传统文化灭失、希望“保存国粹”的近代学者。那么,难以回避的是,自“国学”观念的提出,可能就和文...
17
第一节 国学、国故与国粹
第一节 国学、国故与国粹 上古典籍所载“国学”,乃指“太学”,即国家所办学校。如《周礼·春官·乐师》所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也有“古...
18
第二节 “国粹派”和国粹思想
第二节 “国粹派”和国粹思想 虽然最早提出“国学”概念的可能是梁启超,但是就影响而言,最先产生较大影响的应当是1905年1月邓实等人在上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国学...
19
第三节 国粹、国魂与文化民族主义
第三节 国粹、国魂与文化民族主义 国粹派倡言保存国学,发扬国粹,从一开始,就有意针对“醉心欧化”、甘为“学奴”的社会风尚,希望能抵制这些不良习气。黄节在《国粹学...
20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西化” 20世纪前期,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核心,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引领中国思想界发起了一次伟大的文化革新运动,即“五...
21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次卷出版时便迁往北京,并更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对于“五四”新文化运...
22
第二节 “全盘西化”论的提出及思想内涵
第二节 “全盘西化”论的提出及思想内涵 一提到“五四”,就不能不提到“西化”思潮。而最有影响力也最具有代表性西化口号,莫过于“全盘西化”了。虽然人们把“全盘西化...
23
第三节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在文化观上的分歧
第三节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在文化观上的分歧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的1922年1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等人创办了一份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
24
第六章 “五四”前后学术思想的变化
第六章 “五四”前后学术思想的变化 “五四”前后是西方思想文化大规模传入并形成巨大影响的时期。此一时期,西方的种种政治模式、民主思想、人权思想、科学理论经由不同...
25
第一节 近代学术分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
第一节 近代学术分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位 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分科之观念。虽古代典籍有经、史、子、集之分,但这更多的是图书分类,而不是学术分科。春秋时有“孔门四科...
26
第二节 胡适的“整理国故”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第二节 胡适的“整理国故”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19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高涨的一年。国内吏治腐败、中国在巴黎“和平会议”外交失利,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
27
第三节 “整理国故”热潮的兴起和衰微
第三节 “整理国故”热潮的兴起和衰微 无论是蔡元培校长提出的“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还是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或者是《新潮》社和《国故》社关于“国故...
28
结语 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与新变
结语 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与新变 鸦片战争以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完全是被动和不情愿的。清朝统治者一直沉醉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唯我独尊,一些官僚甚至视西方科技为...
29
附录 关于中学与西学的经典论述
附录 关于中学与西学的经典论述 (以本书引用的先后为序) 四库全书提要·西学凡 复光律原书(姚莹) 《海国图志》叙(魏源) 制洋器议(冯桂芬) 采西学议(冯桂芬...
3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报刊: [1]《申报》(1872年创刊) [2]《新民丛报》(1902年创刊,日本) [3]《政艺通报》(1902年创刊) [4]《国粹学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