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国学、国粹和“整理国故”

下篇 国学、国粹和“整理国故”

20世纪初年,中华大地政局多变,社会动荡,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和强势军事力量,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关于文化价值和文化走向的思考并没有中断。以章太炎、刘师培、黄节、邓实等人为代表的晚清“国粹派”,满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以复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同时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充满忧虑,以高度责任感参与到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讨论和社会实践活动。此后,发生了声势浩大的高扬批判传统文化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旷日持久的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或“西化”)的论争。可以说,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还是国粹或者国学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和国家、政治、民族、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是一个复杂的深层次文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