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后工作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这是一篇做得非常艰难的文章。我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主攻的是中国小说史方向,而这篇文章的论题与此毫无关联。不仅研究的材料发生了变化,而且视野也从文学史更多地转向思想史。更可怕的是,本论题所涉及到的资料,相当庞杂和丰富,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一一过目。我所受到的学术训练告诉我,对于一个研究课题,要尽量占有该领域的全部材料,尽量做到“涸泽而渔”,但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我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在写作中总是前写后补,进展缓慢。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全凭个人的一点兴趣,却丝毫没有料到其间的艰难和背后的风险。“初生牛犊不畏虎”,在这里或许是个贬义词,意谓“不知深浅”。
从2008年7月真正进入状态,整个读书和写作过程历时两年。其间,也因其他研究任务和一些杂事牵扯了一点精力,但主要心思还在这篇文章上。其间数次想过放弃这个题目,另换一个自己熟悉点的重新来做,但我的个性却不允许我轻易改变主意。最重要的是,我的合作导师陈文新先生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宽容,他的有效督促和耐心等待给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我很庆幸,问学珞珈山,能遇到这样渊博、睿智而且宽厚的好老师!
因学识所限,加上时间略显仓促,本课题的研究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甚至可能存在诸多问题。我深深感谢指出我的错误的每一位师长和朋友,如果机会允许,我将继续努力,一点一点地来弥补每一处疏漏。
如果说到收获,最大的收获可能在于经历了一次全新的学术课题探索的全过程。无论成败得失,经验和教训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感谢邹壮云、璩龙林两位朋友为本书第四、五、六章的形成和观点的修正,以及附录资料的收集和完成,做的大量工作。
感谢武汉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和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提供的学习、研究和生活上的便利,感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提供的项目经费资助,感谢为我的成长付出心血的所有老师,感谢所有关心我的师长和同学,感谢亲人和朋友,感谢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
陈卫星
2012年11月于重庆万州长江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