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报刊:
[1]《申报》(1872年创刊)
[2]《新民丛报》(1902年创刊,日本)
[3]《政艺通报》(1902年创刊)
[4]《国粹学报》(1905年创刊)
[5]《民报》(1905年创刊,东京)
[6]《国学萃编》(1908年创刊)
[7]《国学丛刊》(1911年创刊,北京; 1914年,日本)
[8]《清华周刊》(1914年创刊)
[9]《国学杂志》(1915年创刊)
[10]《新青年》(1916年创刊,原名《青年杂志》)
[11]《北京大学日刊》(1917年创刊)
[12]《少年中国》(1918年创刊)
[13]《新潮》(1918年创刊)
[14]《国学季刊》(1919年创刊)
[15]《史地学报》(1921年创刊)
[16]《厦大周刊》(1921年创刊)
[17]《学衡》(1922年创刊)
[18]《语丝》(1924年创刊)
[19]《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5年创刊)
[20]《国学论丛》(1926年创刊)
[21]《燕京学报》(1927年创刊)
[22]《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创刊)
[23]《国专月刊》(1935年创刊)
2.著作:
[1]白吉庵:《胡适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卞孝萱:《现代国学大师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曹聚仁:《国故学大纲》,上海:上海梁溪图书馆,1925年版。
[4]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平原、杜玲玲编:《追忆章太炎》,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6]陈平原、王枫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7]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陈寅恪:《金明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982年版。
[10]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耿云志:《胡适年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耿志云、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耿志云:《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
[16]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8]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9]胡适:《胡适留学日记》,台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0]胡道静编:《国学大师论国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21]姜义华、沈寂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22]蒋国保:《晚清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1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2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0]刘师培:《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1]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末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33]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4]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马瀛:《国学概论》,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
[36]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1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8]齐家莹编撰,孙敦恒审校:《清华人文学科年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钱基博:《钱基博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36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版。
[4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42]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3]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4]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见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孙敦恒:《王国维年谱新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4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7]谭嗣同:《仁学——谭嗣同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8]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49]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0]汪荣祖:《陈寅恪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1]汪震、王正己:《国学大纲》,北京:北平人文书店,1933年版。
[52]王汎森、杜正胜:《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傅斯年先生百龄纪念筹备会1995年印行。
[53]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54]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56]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1—10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1999年版。
[57]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8]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59]许啸天编:《国故学讨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60]杨松、邓力群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石家庄:新中国书局,1949年版。
[61]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岳玉玺、李泉、马亮宽选编:《傅斯年选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3]詹杭伦:《国学通论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65]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光明书局,1934年版。香港中文大学近代史料出版组1973年影印。
[66]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7]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8]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9]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版。
[70]张勇主编:《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郑大华:《民国思想家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72]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3]郑良树:《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74]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5]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6]钟泰:《国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
[77]周作人:《周作人日记》,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
[78]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9]朱维铮编:《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论文:
[1]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载《南方周末》,2006年12月7日。
[2]刘梦溪:《“国学缘起”:民族的回望与内省》,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0月23日。
[3]卢毅:《论民国时期“整理国故运动”的高涨》,载《新亚论丛》(香港),2005年第1期。
[4]罗志田:《机关枪与线装书:从“国学书目”论争看民初科学与国学之间的紧张》,载《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5、6期。
[5]戚其章:《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6]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
[7]桑兵:《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冲突的余波》,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
[8]王东杰:《国学保存会和清季国粹运动》,载《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9]王锟:《国学:民族自信力的试金石》,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11日。
[10]王先明:《关于晚清的“新学”与“旧学”》,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1]熊贤君:《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载《民国档案》,2006年第1期。
[12]徐友渔:《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国学热和文化保守主义》,载《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2期。
[13]许小青:《从“国学研究会”到“国学院”——东南大学与20年代早期南北学术的地缘与派分》,载《历史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4]张继良:《从否定传统文化到“国学热”的兴起》,载《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1、2期。
[15]高恒文:《“学衡派”与20年代的国学研究》,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16]张越:《“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之争与文化史观》,载《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