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是一只装爱的瓶子

第一节 自我价值是一只装爱的瓶子

自我价值感的瓶子

自我价值就是你怎样认识你自己,看待自己的价值。用俗话来说,自我价值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值得被爱、被关注、拥有自由等。

自我价值是一个很难定义的词。“自我价值是指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包括人的尊严,和保证人的尊严的物质精神条件。”

虽然价值感难以被定义出来,却容易被感觉到。

角色给人以价值感。我是一个心理师,我很有价值感,我的价值感在于我帮助别人改变;我是一个公司职员,我的价值感来自于为公司作出贡献;是一个丈夫或父亲,我的价值感来自于伴侣或孩子的肯定;我只是一个社会上普通的人,我的价值感来自于朋友的肯定和认可。

能力给人以价值感。我掌握了某样别人不怎么具备的能力,我的能力在我的圈子里比较突出,别人会认可我,我就很有价值感。他们会说,我是一个很棒的人。每当在受表扬、赞美、认可和关注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感。

当我们置身于安全的环境,体验到很多爱的时候,获得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体验到很多价值感。当我们感觉到爱很匮乏的时候,就会想办法索取,这时候我们的价值感就是低的。因此我们不能说谁是自我价值感高的人,谁是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体验过价值感高和低的时候。

从不同渠道获得自我价值感的人,能体验到不同频率的自我价值感。有的人会比较稳定,即使置身于不被认可和冷漠的情境里,也能体验到满满的爱,自己认同自己。有的人则十分不稳定,即使在被爱包围的时候,也不愿意相信和看到自己是被爱的,依然通过各种方法去索取。所以我们可以说有的人容易找到价值感,有的人却不那么容易。

但无论如何,价值感是个好东西,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我们的感觉会非常美妙。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价值感,只是高低不同。萨提亚把它比喻为罐子,因为她出生在美国的农场,她总是想起她家后廊里的那个黑色铁罐。但是我则更愿意把它比喻为一个瓶子——轻盈、透明、纯净。

这个瓶子里装的是各种渴望,里面最需要装的就是爱。其次是安全感、关注、尊重、自由、价值、赞美、认可,等等。我们希望别人将这些给予我们,将我们的瓶子填满。当我们感到瓶子满的时候,就感觉良好,热爱生活。当我们的瓶子开始空了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各种不正常,沮丧及绝望。

自我价值,就是这样一只装着爱的瓶子。有时空,有时满。

自我价值感的高低

你的价值感是怎样的呢?你是否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感,而忘记看看自己的瓶子到底怎样呢?

当我们自我价值的瓶子空了的时候,我们的价值感就低了。这时候的我们:

攻击性强,看不惯的事物多,害怕别人的指责和否定。要通过反抗别人的否定、打击他人来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苏轼曾经这样描述:“匹夫见辱,挺身而起,拔剑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会觉得自己很差,一无是处,喜欢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

常常感觉不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证明才相信自己是正在被爱着的。只有当别人表现出对他的爱的时候,他才感觉好一些。在长时间独处的时候,他则感觉到自己是无助的、孤独的、不被关心和爱的。

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和环境身上,所以他经常被环境影响和控制。当环境不能让他满意的时候,他会有情绪,或者生气,或者失望,或者逃避。有时候他会有想操控环境和他人的倾向,通过直接地指责控制或通过将自己变成受害者而软控制。

他有很多敏感点,有很多不能动的死穴,一不小心就会触发他这个敏感点,然后他会像被点了致命穴一样爆发。不经意的言语或表情就会让他产生不好的联想,跟他相处需要小心翼翼才能不伤害到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尊心强。

对他人期待高,期待他人能够像神一样照顾他。当他人没有做那件事的时候就会失望,仿佛那件事没做就证明了别人是不关注他、不爱他的,他喜欢用“只有……才……”的话术。我们把这称为将爱物化,也就是只有通过事物才能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

做事情不成熟,容易感情用事,冲动或优柔寡断,被情绪影响判断,影响决定,事后又容易后悔。看不到事物的多面性,不能多维度看待事物。

不喜欢冒险,只喜欢呆在熟悉的环境和模式里,那对他来说意味着安全。同时他也难以接受失败,更谈不上正确面对失败。他认为失败意味着自己彻底无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思维消极,总是看到过去没有做好的地方,哀伤于过去。喜欢将没有发生的事情假设为坏的,然后去印证。并陶醉于过去中,陶醉于忧伤中,不愿走出来。像有的人在面试前,先假设了自己没能力会失败。有的人在恋人出门没回来的时候,先假设了会有不好的情况。

总之,价值感低的时候,不能做自己,总是想从外在抓点东西把自己填满,总是想从外在得到证明。这时候的人会拿着空空的瓶子,像乞丐一样告诉别人:“我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需要被看见。你看我的瓶子一无所有,你要为我的匮乏负责。”如果这时候你不能给予他任何东西,他就像疯子一样朝你扔过来垃圾、石头、废纸或者唾骂。

价值感高的时候则与之相反,能够做自己,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来。价值感高的人会:

做自己。活在自己的中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走在自己的路上。不轻易为外界所带走,坦然应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正如苏轼所描述的这种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自信。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价值,不卑不亢,不自欺欺人,不妄自菲薄。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相信自己是充满爱的,即使周围充满了冷漠。独处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自己虽然没有被联系,但依然是被自己,被他人所爱着的。

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看到自己的情绪是属于自己的,来源也是自己,能够具有独立自主性,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被环境控制,很豁达、很绅士。

懂得包容、接纳、尊重别人,不会给别人压力感,更不会敏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点举动就胡思乱想。他能体谅别人的难处,知道他人作为人的限制,有很多事做不到,也没必要为自己做,相信他人的爱而不需要某件事来证明。

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允许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会保持开放、信任的态度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愿意去冒险。遇到挫败时能坦然接受,并允许自己失败。知道只是事情失败了,而自己依然是有价值的。

当你在公车上人很挤的时候,突然有人踩了你一脚,你会有什么反应?

有的人很生气,大骂踩他的人:干吗呀你,没长眼睛呀。然后自己很生气,脸红脖子粗,大热天的吹鼻子瞪眼,更热了。

有的人会听到别人说“对不起”后,一笑而过,然后继续干自己的事情,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或者开个玩笑对踩他的人主动说一句:对不起,妨碍你的脚抚摸大地了。

后者的自我价值感就比前者高,因为前者在希望别人为他的情绪负责,后者则自身充满着爱,他不轻易被环境控制。至于效果可想而知,前者收获了一肚子怒火,后者收获了对方的一个微笑,一种正能量,一个好心情,甚至一个朋友。

如果有人无意骂了你一句:你有病啊!你会怎么反应呢?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骂回去:你才有病呢!轻易就被别人勾到了情绪,引发了敏感点。价值感高的人则会问:我很好奇,是什么让你这么生气呢?他始终能在自己的中心里。

当你在面对一个情境、解决一个问题、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你容易被环境带走吗?你现在的瓶子是满的吗?如若没有,你在企图用什么方式把它装满?

外界并不能使我们获得价值感

自我价值是一个魔法瓶子,有时充盈,有时匮乏。有的人懂得自我欣赏,自己努力将瓶子填满,将价值感建立在自己身上,在没有人欣赏的时候也懂得自我欣赏,自己爱自己。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将价值感建立在外在,建立在环境上,建立在他人的观点上,并通过玩心理游戏,企图从别人那儿获得关注、获得价值感。

一个游戏是水涨船高。

水涨了,船就会高。也就是会把价值感物化和条件化,把自我价值建立在拥有的外在条件上。我们会通过努力做事情,达到某种结果,拥有某种东西,证明给别人看,证明自己是很棒的,是有价值的,然后希望别人来夸奖。当别人没有认同我们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也会自己主动来炫耀下。通过各种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来说自己做的那件事是怎么怎么的好。

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以为做的事情或拥有的东西被认可,那么我们的自我也就是被认可的。

现在人们会在各种社交媒介晒旅游、晒孩子、晒购物,渴望32个赞。女人们凑在一块会常常晒老公,晒首饰。有个女人说话的时候手的动作非常频繁,特别想让人看到她刚戴的戒指,并询问多少钱或夸奖好看,但是没人看到。这个可爱的女人终于说了一句好经典的话,让在座数人回味无穷:“天气好热呀,又不能脱衣服,我把戒指脱了吧。”故事的滑稽在于她渴望被赞美的心理游戏很容易被识破。事实上我们也在经常隐性地玩这种自以为没被识破的心理游戏。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爱出风头,这类似于炫耀,但着实让很多人讨厌。我们讨厌他们的原因无非是这样: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出风头的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我们出风头。

如果自己表现各种好,依然得不到他人的看见和认同的时候,有些人就会通过自我炫耀、自我主动向他人说起自己的拥有等来渴望获得一点关注,证明自己很好。

另一个游戏就是水落石出。

当水落下去的时候,石头就显露出来了。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我们喜欢处处否定别人,喜欢争辩,喜欢抬杠。当别人错了,我们就对了;当别人差了,我们就好了;当证明别人没有价值了,我们就有了。

所以我们常常见到好多人,第一反应喜欢先否定别人,挑毛病,说不好的地方,而自己的事情则十分不喜欢被别人否定。他们博学多才,总能把别人的有理说成无理,把自己的无理说成有理。

有的人则比较优雅,不去明着否定他人。而把这种游戏发展为优越感、清高,然后通过看不起他人来凸显自己的价值。

实际上那些喜欢否定别人的人,故意把自己抬得很高的时候,恰恰证明了他的无知和价值感低。因为他们自己的价值感需要依靠别人来获得。原来“新东方”的英语老师李笑来就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女人喜欢说“No man is good”或者“All men are bad”,我们不会觉得她有多精辟或高尚,反而会觉得:她要么没受过什么教育,要么受过极大的刺激。

无论我们从哪获得价值感,通过什么方式,我们都常常忽略了一个前提假设,这个假设就是一直希望从外在、从别人那里获得价值感,证明自己。那么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假设你失去了所有的角色、所有的能力,你将如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呢?

如果你真的是有价值的,你为何又非要来证明呢?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人类最核心的本质,是一个人活力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传说众神在讨论把人类的灵魂安放在哪里的时候,众说纷纭,这个东西实在太重要,找到人类自己灵魂的人那就是一个觉悟者,是个真正快乐的人。神不能让人随便快乐,于是他们决定把灵魂放到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于是有神说放到山顶,有神说放到湖底,直到有神说,放到人心里。因为人们习惯从外在去寻找,他们能到达的地方远远超出人类自己的想象,总是能找到。但是人们却很少往内在寻找,从自己身上寻找。所以人心里是个最难找到的地方。

于是我们拼命从外在汲取,但始终没有真正得到过。

我们自身的价值感是如何失去的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有一个价值感的瓶子,里面装了满满的爱。那时,我们没有过去,也没有如何看待自己的经验,更没有权衡自我价值的标准,因此我们是没有自我价值感的概念的。那时候的我们是完全一致的,是活在当下的,可以通过哭闹和其他肢体语言自由表达自己,什么都不需要证明。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看法,形成了索取爱的方式,就形成了自我价值感。

对于爱很吝啬的家庭容易塑造出价值感低的孩子:

总是拿别人的优秀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我们从小就有一个夙敌,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无地自容。这个从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家的孩子”就有这么多优点: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元的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

总是看到没做到的地方而看不到做到的地方。这个也不陌生,在考到99分的时候,我们被质问那1分哪去了。当家长们自己都没弄明白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批评,或者考得比上次差的时候就会被问是怎么回事,考得比上次好的时候就会被教育“不要骄傲”。当努力持续无效的时候,我们就渐渐形成了“我是无能的”这样的自我概念。

即使给爱,也是条件化的。也就是只有你是听话的、学习好的、乖的,我才会承认你是我的孩子,才会给你爱。男孩拿着不及格的卷子回家的时候,又听到爸爸的训斥:“下次再考不到60分,就不要叫我爸了”。于是下次考完,男孩回家推开门喊了声:哥。这个男孩是机智的,但是这个机智没有得到表扬,却会换来更多的批评和指责。

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将孩子全部否定。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通常会无情地攻击和批评,直指自我的核心。例如当孩子打碎了花瓶,打伤了人家的孩子,偷窃了爸爸的一块钱的时候,就会遭到全部否定,这时候孩子就会彻底感觉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而一个懂得培养孩子价值感的家长则会先给予孩子关心,他会这样做:“孩子,你打碎了花瓶,有没有伤害到你?下次你可以这样拿花瓶……”他会用爱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否定。

将不属于孩子的情绪传染给他。也就是家长在单位、在外面有了情绪,对伴侣有情绪的时候,会把情绪传染给孩子,因为孩子一点不乖就大发雷霆。这时候的孩子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会归结为是自己不好,才惹大人生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