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规条

第二节 家庭规条

你有家庭规条吗?

家家有个紧箍咒,那是家庭规条对你的捆绑。

为什么有些人在工作中受到极大的不公也不敢有所怒颜?因为父母从小告诉他不应该顶撞长辈,不应该抵抗权威。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悲伤至极也哭不出来?因为父母从小告诉他应该坚强,不应该掉眼泪。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偏执地想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近乎完美?因为他只要不完美父母就会生气

……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接收从长辈那传承下来的家庭规条,这些规条虽然穿着隐形的外衣,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教育、惩罚、指责、生气等方式传给我们,然后我们把这些“应该”和“不应该”再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

当从小就根深蒂固的家庭规条和自己独立的原则与价值观相撞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呢?我们会习惯性地选择前者。

家庭规条就是家庭系统中成员要遵循的规定。萨提亚认为了解家庭运作的规条比了解家庭的结构更重要。如果你对家庭规条没有什么概念,你可以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或者在你现有或原生家庭里思考:

对你看到和听到的事,你能说什么?

你能够对谁说?你又不能对谁说?

如果你对某个人对某件事表示不赞成,你将如何做?

如果某人对你的某件事不赞成,你又如何做?

当对某些事不清楚时,你会提出疑问吗?你如何提出你的疑问?

你的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你的家庭不允许自由、一致地表达自己,不能彼此尊重、开放,不能坚持人人平等,那必然有一些家庭规条在限制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流通。

在我们18岁以前,原生家庭是我们学习关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最重要场所。在我们的家庭里,我们学习到应该有哪些重要的坚持及应该有什么行为。

家庭规条存在的最初,是家长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不能去河边玩耍,不能偷懒,不能调皮捣蛋等,这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孩子的成长。但是随着我们长大,这些规条强制的信息却依然没有被拿掉,当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意志力的时候,却依然被禁止着,成为了我们成长的阻碍。

规条有显性的与隐性的。显性的就是在家庭里通过教育、规定等形式要求明确遵守的,也就是父母教会我们的“人应该……”。有的则是隐性的,就是谁都不说,却默默遵守的潜规则,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摸索出来的行事风格,如果不遵守,就没有爱。

显性的规条容易被觉察和处理,隐性的则比较难且对我们影响非常大。萨提亚工作坊里会处理很多隐性的家庭规条,通过不断呈现和总结来让成员意识到。其中隐性的规条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哪些是我们必须做的。有时候这两者也被称为“禁止令”和“驱迫令”,这是对孩子的军规,孩子不遵守的时候通常都会遭到我们有意无意的惩罚。

包括萨提亚在内的很多家庭治疗师、心理学者在总结“禁止令”和“驱迫令”。笔者认为许宜铭先生在《重塑心灵》里列举了父母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和家庭规条对我们的冲击是比较完善的,特借用许宜铭先生的概念和总结来看萨提亚所描绘的家庭规条。

禁止令

禁止令即不能做什么,什么是不可以的。当某行为成为禁区的时候,我们的生命能量就会卡在那里,僵化不能流通。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有表达自己的强烈需求,然而我们的需求却被遭到禁止,因而我们渐渐失去了自己。在内心深处,我们有几个比较深的禁止令,它们是:

不要存在

不要存在会让我们感觉不到活在这个世上,觉得活着没有一点意义,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多余的。父母曾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孩子,或者是父母忙,或者是曾经对孩子的存在表示过排斥,他们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不值得,不重要。

当然,也有人在反抗的过程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长大后一有被忽视的感觉就会非常敏感,拼命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是最棒的!我是最中心的!他们通过各种占有和努力来拼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其背后则恰恰是脆弱和无助。

有存在感的人从来不需要通过证明来表明自己的存在,因为别人看得见或者是看不见他的存在,一点都不影响他的自我价值。因此他受得了寂寞,耐得住喧闹,宠辱不惊,风轻云淡。

不要做自己

自己是不重要的,别人是重要的,环境是重要的。社会和他人认为好的才是好。不要表达自己,那会很自私。不能有自己的要求,那会失去别人的关心。不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想法,一切都要顺从大环境才是对的。很多优秀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他们做到了世人眼里的成功,却只想叛逆疯狂一次。对于他们来说,认同自己,证明自己,做自己,都是困难的,那意味着冒险和失去现在的安全。

这个禁止令来自于父母从小对孩子的不认同和不同频的期待。或许他们想生男孩而你是女孩,或许他们喜欢女孩而你却是男孩,他们就会按照他们的期待把你培养成另一个性别。或许他们喜欢稳定的工作,就会忽略你音乐美术的爱好,把你培养成他们要的那样。他们按他们理想中的孩子的标准培养了你,而忽视了真实的你的特点和需求。他们的本质是出于爱意,希望你选择一个好的方向,但是却忽视了真实的你。

试图反抗的人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我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了,我愿意!

能够做自己,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的需求,知道满足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具有较高的自我价值,能够自己爱自己。

不要亲近

亲近对有些人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他习惯了独来独往,习惯了表面儒雅内心冷漠,他没有办法和别人走近,没有办法建立情感上的亲密连接,更没有办法无条件信任一个人。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亲密对他来说都是困难的。一旦他感觉到走得有些近了的时候,就会本能地排斥或恐惧,肢体上的亲密也会让他很紧张。

在等级制度的家庭里,冷漠有时候是种惯性。家庭成员之间不会有拥抱,不能走到彼此心里去。家更像是完成某个任务的团体,而不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常常没有表情,更谈不上带着爱。他们也不会拥抱孩子,不会陪着孩子一起玩,不会一起做游戏,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各自做着各自的事。仿佛父母的任务就是给孩子钱,把他养大就好了。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从来不知道陪伴是种什么感觉,亲近和拥抱的感觉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我可以做很多事,但只有我自己做。

一个健康的人具有正常的情感需求,能够在感情里全然付出、信任、寄托与依赖,并且能相互给予亲密感。

不要归属

无论到哪都没有找到过归属感。在公司,在班级,在团队,总感觉自己格格不入,从来不曾真正属于这个地方。即使结婚了,也经常感觉到身边的人熟悉却陌生。常常感觉自己就是宇宙中渺小的一粟,流浪和漂泊感成为生命的主题曲。家,那是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了。我有长大的地方,但我不曾有家。我后来有住的地方,但我不曾体验过家的温暖。

家是爱的象征,如果在家里感觉不到足够的爱,我们就常常感觉不到家的存在。而在家里,最让我们失去爱的感觉的不是父母的忙碌让爱少了,而是爱不公平了。感觉父母对家里其他孩子偏心,就感觉他们其实不爱自己,甚至在成长过程中会被哪个孩子排挤,于是几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或者确是被送走寄养,很少留在父母身边,在寄养的地方也不敢肆意,那里对别人的爱会比给自己的多,而且要比父母陌生许多。

在感觉到爱很陌生或不公的时候,归属感就会失去。长大后,用爱融入环境和集体,从集体中感受爱,这些都是困难的。

从更深层次来说,失去归属,其实是与父母的爱失去连接。

不要长大

不要长大就是不要思考,不要成熟,不要独立。喜欢有所依赖,喜欢别人给做决定,遇到事情喜欢推掉责任,喜欢让别人领导。一有压力就退化到孩子状态,像个孩子一样,会委屈,无奈,撒娇,甚至嘟嘴。很多事情都希望别人为他负责,替他做好。似乎生来别人就欠他什么,应该为他做。

很多人在还小的时候,父母就阻止他们长大。父母需要让孩子需要他们,这样父母就会有价值感,可以把孩子留在身边。父母会为他们做很多,不仅是事情,更是为他们做决定,审核,把关。为他们安排好各种事情,这样的孩子只要按照父母设定的路子走就好了。包括选什么专业、找什么样的对象等。孩子长大对于这样的父母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长大意味着要离巢,要自己生活,不再需要他们。

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觉得不长大才可爱,不要长大,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关心、呵护与照顾。

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基本能力就是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决定,能够承担。他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最终还是要自己决定,并照顾好自己的内心,不做受害者,不做依赖者,平等、独立、和睦地与人交往。

不要像个孩子

这并不与上一条禁止令冲突,它们完全可以同时存在于你身上。不要长大是要你不要像成年人一样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决定,不要像个孩子则是要求你不要具有孩子的特性,天真、活泼、自由、贪玩、任性、只想着自己。

每个人都有颗柔软的心,内在都有一个小孩,都希望被照顾。当这部分被放大成为全部的时候,就成了不要长大;当这部分被忽视和否定的时候就成了不要像个孩子,于是我们像截肢一样截掉了自己的一部分。不要像个孩子的人会表现的过于独立,喜欢照顾人,常常拒绝别人的照顾和帮助,什么都喜欢自己扛,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世界,就是顶着天一样。

这种人很独立,很要强,很懂得体贴和照顾人,却难以快乐。

当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常教育“不要像个小孩一样”,不许胡闹,不许任性,不许委屈,不许哭,要照顾弟弟妹妹,要独立坚强,要懂事,要顾家。他们童年所有的快乐都被剥夺了,被当成大人一样使用,完成需要完成的家庭任务,照顾其他人的感受,唯独不能像孩子一样快乐活着。

他们长大后就不能再体验到快乐。人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童年。人学会快乐也是在童年,那时候单纯、易满足、没有责任、没有压力,那时候有一毛钱就能乐半天。如果那时候快乐的权利被剥夺,长大后就很难再体验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只感觉到无尽的任务、责任和压力。同时,也难以和小孩相处,因为他们排斥掉了自己内心小孩的一面,就难以和小孩子产生连接。

不要健康

爱,我所欲也;健康,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能兼得,舍健康而取爱也。

心对身的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一个一心想生病的人,是绝对可以生病的。生病的好处有很多,最大的好处就是成为弱者可以有人疼有人关心,可以不干活,可以有借口,总之可以得到爱。

有的小孩子喜欢生病,生病的时候父母就不骂他,而且还关心他,给好吃的,让他歇着,不用去上学。慢慢的孩子就学会了,一旦不想上学或感觉到被冷漠对待的时候,就用生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就会建立条件反射,缺爱或无力的信号一刺激,马上就生病了。并在潜意识建立这样一个连接:我是健康的,就没人爱我;我是不健康的,才会被人爱。

然后他就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生病。

不要正常

不要说你很正常,有时候只有不正常,你才能被听得见。老虎不发威,就总被人当作hello kitty。发威,就是不要正常,你会歇斯底里、暴怒、发疯、情绪化、无厘头等,以此获得关注。也只有这时候你的命令才会被执行,你的话才能被听到。只有不正常才能被看见,那只好不要正常了。

小孩子就是这样,当他好好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不会在意他,只有他大哭大闹大吼大叫的时候,父母才会停下手中的事满足他。

正常情况下说话别人不当回事的时候,可以换种方式一致性表达:“这对我很重要”“请重视一下”,暴怒可以暂时获得关注,但同时带来的却是伤害和疏离。

也有的孩子装可怜的时候妈妈就不再指责他。一旦他正常的时候没做到,就会被指责。相反自己把情况恶化,把自己的状态恶化的时候,妈妈会反过来安慰他。他也就学会了:我不该坚强,我要把自己弄得非常可怜。

不要成功

如果做了,没有最优秀的结果,那就是你的责任。但是如果没做,自然没结果,却不是你的责任,因为你没做,不是你不行。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到关键的那一步的时候,总是会失败?你越是担心出问题,就越是会出问题。你宁愿不做,也不要失败。

有些人从小就害怕责任,失败的责任。失败对他们来说太正常了,人活着就是为了失败的,相反成功了却是奇迹。对于自己,成功一直都是不值得的,那是别人家的事情。很多人嚷嚷着要成功,却不敢成功。在最后那关键一刻,总能把自己弄失败。

这就要从什么是成功和失败说起。考了99分,全班第二,是成功吗?在很多家长眼里,你不是最优秀的,所以你是失败的。家长的要求,孩子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所以他们的印象里只有失败。即使他们从80分进步到99分十分高兴,觉得自己有成就感,想象父母要表扬的时候,得到的还是责备:真不小心。既然成功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还要去努力,反正都是失败。

失败就在潜意识里等同于自己了。成就感,太奢侈了。

害怕成功的人有两种应对:我故意失败或者故意放弃,以认同内心那个失败的我。我把目标定得很高不可能达到,如此失败了就不是我的责任了。

只是,你在玩谁呢?

不要重要

毕淑敏写下《我很重要》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你是重要的吗?你敢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吗?我想你会跟她一样,感到毛骨发凉,仿佛向全世界宣布了你很自私一样。

伴侣很重要,父母很重要,朋友很重要,所有人都很重要,唯独你不重要。想要的从来不敢主动要,在领导等权威面前从来不敢发表意见,遇到重任习惯推脱说“我不行”,怕打扰到别人,怕影响别人,觉得说了也白说,都是因为你不重要。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被人忽视,最无所谓的一个人。

很多父母喜欢说自己的孩子是“丑小鸭”,很少表扬他,很少认可他,从小就教育他要尊重长辈,善待他人,谦虚自己。凡事不要出头,不要逞强。于是孩子从小就会害怕成为焦点,那意味着危险和无法承担。

可是,在萨提亚眼里,你是独一无二的。少了你,谁能复制?

不要思考

脑子不转,反应不过来,没想到,懵了,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情境你熟悉吗?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你是习惯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呢,还是习惯说“让我想想,看看有什么新招”?

大脑暂时性空白会把你整个人抽离掉,让你在问题面前十分安全,你很好地完成了打岔。新点子、新可能、创意、出路?算了吧,你只想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

当你还小的时候,你还对很多事情好奇,有很多新意,你对着黑板上的圆说:这像个脑袋。老师说:错了,这是个圆!标准答案让人放弃了思考。比标准答案更让人不能思考的则是父母的禁止,小孩子不要问,小孩子不要管,要爱护玩具不要乱拆,不要问那么无聊的问题。于是小孩子就知道了有一个怎么猜都猜不到的正确答案,然后等待着有人公布。不仅是习题,我们要做的事情也只有一个答案,被子该这么叠,遇到人应该这么说,事应该这么做……

于是迷茫。

可是问题不仅有一个答案,而且思路不需要对错。如果1000个脑袋思考的答案只有1个,那是只有1个脑袋在思考。答案会成为一种禁锢。而你,不会也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只等待着命运公布标准答案。

不要感觉

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能讲理的人,他们有说不完的道理,却很少有自己的感受。你问他感受是什么,他能说出生气有12种,并且给你细数《黄帝内经》是怎么研究情绪的。

我不问应该的,我只想问,你的感受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承认自己的感受是困难的,因为他们只知道“应该”,而不知道感受,应该不生气,然后忽视生气的感觉。身体上有所痛痒的时候,常常觉察不到或者一忍就过去了,从来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感觉。有了情绪的时候不会去关注,依然用强劲的大脑去思考。

“不要哭”“不许发火”“不能伤心”等否定感受的规条从小就被灌进了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就学会了不要去感受真正的感受,只去感受应该的特定的感受:人应该快乐、和蔼。

驱迫令

驱迫令就是我们必须做的,驱动着我们做的。有些事在最初的时候做了是好事,但是一旦强迫的时候,就会成为家庭规条而变为束缚,影响人的自由发展。

快一点!

如果你是一个节约时间的人或者性情急躁的人,你对这个驱迫令就一点都不陌生。磨蹭、磨叽、拖延、浪费时间,这些简直是无法接受的,那是在浪费生命!是慢性自杀!

妈妈们对这个驱迫令就更习以为常了,做什么都要求孩子快一点,生怕落后。从早上起床洗刷,到出门,到放学回家,哪个动作都要快一点。写作业要快一点,学习要快一点。后来,说话也就很快了……

长大后,就很容易焦虑、焦躁,甚至浮躁、狂躁。静不下来,从容不下来,停不下来。

努力一点!

人活着就是为了成功,成功就要不停奋斗。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想成功吗?那就努力吧,比别人更勤奋、更努力3倍、5倍、10倍!然后,然后你就成了奋斗的机器。

努力的结果是你可能成功了,但是却不能停下来享受成功的喜悦。因为你知道,山外有山,你需要设定下个目标,更努力!

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被逼着努力的。自由、玩耍、懈怠、无所谓,那会被打屁股,会被骂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长大后,也就是,活着,就要努力奋斗。

要坚强!

你喜欢励志吗?励志能让你坚强。不是真的让你坚强,而是强迫你坚强。因为真正的坚强是水的能屈能伸,强迫的坚强却是钢,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你从来不允许自己失败,也不需要别人帮助,不需要安慰,你是金刚不坏之身,是打不倒的。

因为你从小就学会了脆弱是可耻的,学会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学会了“你不坚强,谁替你扛”。

只是我们不是钢,硬扛总会出问题的。为什么一定要扛,为什么一定要自己扛,这都是规条,从家庭里带来的规条。要知道求助是可以的,放弃也是可以的。

坚强是懂得爱自己,适可而止,积极寻求外援,而不是硬撑。

要完美!

不要说你无所谓,不追求完美,那是你没把注意力放到你在意的事上。我见过一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人挑选鼠标竟能挑上1个小时!你的完美表现在,想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什么事都想做好,不允许犯错误,不允许失败。

这来自于小时候外界的挑剔和苛求,我们总不能让家长满意,我们只被要求100分而非68分。对于我们来说,68分就等于0分,因为那不完美。

完美的结果就是习得性无助,如果我可能失败,那我宁愿不尝试。刘翔在跨栏受伤的时候就是完美在作祟:如果刘翔不能完美跑第一,那刘翔宁愿让自己受伤而不跑!

哪有事情可以100%做到100%,完美是一种疾病,60%的可能性完成60%的任务,你就已经成功了。

讨好别人!

在萨提亚沟通姿态的调查研究中,惯以讨好的人占50%!取悦别人,怕别人生气,想为别人的情绪负责很可能已经成为了我们功能不良的习惯。

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们:养育你不容易,我为你做了这么多,都是因为你才不跟你爸爸离婚,等等,然后接下来就要求我们孝顺她,要听话,要为她的情绪负责。

我们在潜意识里已经内化了“别人不开心了,我也无法开心”。或许你很懂得照顾别人,只是,你需要先照顾好自己。

禁止令和驱迫令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并非每个家庭都有,但也许不止这些。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内化的规条。这些规条被延伸出来,还有很多具体的规条,如“不许生气”“要对人友善”“要努力挣钱”等。我们列举的禁止令和驱迫令,只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可能的规条的概括。

家庭规条的转化

规条设立的意义也是家族为了尽快让孩子完成社会化,按照社会规则做事,融入社会系统,因此每个规条都有其基本目的和智慧。问题仅仅在于当规条僵化的时候,显得过于强制和限制人性。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拿掉规条,而是把它智慧的一面用出来,让规条为人服务。

家庭规条转化的方法见上一章观点的转化,这也是一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