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致性沟通

第二节 不一致性沟通

什么是不一致性沟通

有时候我们是在担心别人,说出来的话却伤害了别人;有时候我们是在乎别人,说出来的话却伤害了别人;有时候我们害怕别人会离开,说出来的话却是无所谓。我们习惯了所谓的死要面子,却忘记了要真诚面对。

当我们的心里渴望爱却是在指责的时候,当我们充满了愤怒却假装无所谓的时候,当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跟我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致的时候,甚至把这种不一致压抑到潜意识里而意识不到自己的不一致,让沟通成为了一种机械化和头脑化的反应的时候,我们已经在使用“不一致的沟通”了。

不一致沟通就是沟通偏离了中心,忽视了沟通中的某些元素的时候,沟通开始失衡。

萨提亚这样定义不一致的沟通:

不一致的沟通是指内容、语气等不同层次发出来的两个以上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彼此不相容。虽然接收者可能透过各种核对的过程确实了解对方告诉了他什么、要求什么以及为什么对方要这么做,但不一致的沟通将带给接收者相当大的负担。

萨提亚发现不一致的沟通正在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

发生在正向、尊重的一致性沟通里,可以使关系产生连接感,产生亲密,促进关系。在不一致性沟通里,我们会:

伤害自己。不能表达自己渐渐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存在感,让我们日渐困惑和彷徨。感受不能被有效表达的时候也会被压抑下去而攻击我们的身体,情绪怎么伤害人的内容已经太多太多我们无须多言。在不能一致性表达的沟通里,我们的感受也会随之越来越差。

影响关系。不一致沟通使沟通的能量堵塞,让他人疏远,刻意压抑感受,使信任和分享变得困难而危险。彼此感受不到真诚,只能感受到伤害。

伤害他人。明明渴望爱,却用了指责的方式;明明渴望亲密,却做出了疏离的事。应该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别人却在为我们的不一致而买单,承担着我们不一致带来的伤害。

沟通是门艺术,如果你不会,你就会错过很多。举例说,如果你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你这就是流氓。但是,如果你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醒来,那么你就是徐志摩。两种表达同样是事实,但后者却考虑了对方的感受。

因此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两个人整个有机系统的互动。

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沟通

什么因素阻止了我们在沟通中保持坦诚呢?是那份不安全感。

曾经有一个村庄发了大水,大水淹没了整个村庄。一个妇女抱住了一根木头,其他的人都淹死了,她紧紧地抱住那根木头,河水太大,她还是被冲到了下游,她紧紧地抱住木头,过了一段时间,河水已经渐渐平静,她还是紧紧地抱住木头,她漂到了另外的村庄,人们站在屋顶对她喊叫,快放下那根木头吧,你已经安全了,河水已经很浅,你可以走过来,咱们一起重新生活,但是这个妇女却不能放下那根木头。

这个木头就是生存模式,是不一致的方式。

我们在安全、开放的环境里时,沟通是一致的,敞开的。我们知道那时候的表达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但是一旦环境开始变得不安全,当我们处于压力或分歧下的时候,我们就会害怕对方如果真的了解我们,我们就会失去这份关系。我们认为如果在自觉脆弱的处境中打开自己,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我们害怕真诚会有不好的后果,所以我们有选择地表达了“能说的话”,有选择地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违背和扭曲。

这时候虽然我们的意图是维持关系,却反而陷入了困扰,因为当我们保护自己时,就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了一道墙,因为对方不知道我们真正的感受,只会看到我们对他们表现出的行为、姿态,听到我们表面说出的话。

当我们无法开放地表达真实的自我时,愤怒或恐惧等情绪就会受到压抑,这种压抑会阻碍能量,使各种感受在日后以身体和心理的症状表现出来。

我们大部分的沟通都是在努力保护自己而已。人类总是在试图维持平衡,在沟通中也是,极力寻找自我表达和自我压抑之间的平衡,这是一种不安全的平衡。自我表达是一个完善健康的人的基本需求,而自我压抑则来自于我们头脑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的限制,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发展出的限制。后面我们在谈到五种自由的时候会详细谈这点。

不一致的方式是我们从童年时代家庭里发展出来的

沟通方式是在家庭系统中习得的,每个小孩都会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与人沟通。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同,而认同的得到通常都通过沟通这种形式,所以每个人都从很早就学会以某种沟通方式来得到认同。应对是在家庭中、在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的情境中学来的,我们为了得到认同和接纳所付出的代价,常常是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们小时候,如果父母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不表达,假装没有事一样强迫自己开心面对小孩,但是神情上却不断显示着不开心,会莫名其妙对小孩发脾气,会突然要求很高,会将情绪投射到小孩身上,让小孩感到很奇怪,无法解读父母。这时候孩子就学会了不一致,他发现父母的内心体验和语言表达是不一致的。

其实我们在生命开始的阶段,就发展出对自己和世界的观念了。尽管人在18个月到2岁时才会说话,但是2岁之前,我们已经学会了大部分东西。我们的父母通过语言沟通,而我们接收到的却更多的是他们通过触摸和语气、声音传来的信息,所以从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使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父母,发展出一种适合父母的方式来与父母沟通。这就是不一致的原型。

那时的我们是无助的。我们会不断试探怎么才能让父母开心,怎么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怎样调整自己在这个家庭里的位置。

那个时候我们对父母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我们通过自己对父母的误解来理解他们。那时候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父母,包括现在我们也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别人。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是无法准确地接收或传递信息的,因此我们会对别人传递的信息产生误会。只不过在童年和更早的时期,我们对父母的误会更深,因此也不能够理解父母的爱,而只是发展出不一致的方式来获得爱,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