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求生存沟通模式(应对姿态)

第三节 常见的求生存沟通模式(应对姿态)

求生存沟通

你有没有习惯性的沟通方式?

当价值感低的时候,你习惯第一时间使用的沟通模式是什么?

应对姿态,是人们在沟通中,当分歧和压力状态出现时,一种条件化、自动化的反应模式,是一种不一致的沟通模式,类似于防御机制,不属于人格范畴。是人们童年时期为适应家庭的压力环境而自发形成的一种求生存的沟通模式。那时候的儿童是无助的,为了应对父母,不得不发展出来一种保护自己生存下去的应对方式,在成年后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自动启动,成为随身携带的一种习惯。

在成年后人们所继续使用的沟通姿态,往往是源自一个低自我价值和不平衡的状态,人们采取这些姿态来保护其自我价值,尝试得到他人的接纳,同时隐藏绝望,以感觉到与他人的连接。

因此应对姿态也被称为压力下的求生存沟通姿态。

在一致性沟通里,是平衡的。我尊重你的体验,也尊重我的体验,我们把所有人都包容进来。但有时沟通会失衡,你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掌控,于是我们就进入各种应对模式当中。失衡的时候,我们就会否定一些东西。

萨提亚根据其表达形式和内在的动力指向归纳总结为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或称电脑型)、打岔型(或称分散注意型)四种应对姿态。在这四种姿态里,每一种都对沟通的三要素中敏感的一部分进行忽略,只考虑到其他一个或两个元素,从而导致了沟通的失衡和不一致。

萨提亚在沟通姿态上的创造性还有,她运用身体姿态夸张地外化内在的心路历程。她透过“身体的雕塑”具体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内在历程与动力,使隐藏的更容易被看见,使抽象的变得更为具体。

讨好

“都是我的错。”

“是我没做好。”

“我为我的缺点或无知而道歉。”

“我不能让别人生气。”

“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

“别人生气都是因为我。”

“没事,没事。”

“好,我同意,听你的。”

“你是对的。”

这样的话语并不少见,当我们受到批评和指责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自己错了或内疚于伤害到了别人、给别人添了麻烦。我们习惯了道歉和认错,我们习惯了放弃自己的观点而听从别人的。

我们害怕伤害别人,怕别人会生气。我想安抚这个人,我就说这是我的错,对不起,我下次会做得更好,你别这么生气了,我下次做好。为了不让他人受到伤害,我们有时候甚至会说一些谎。

有时候我们即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那时候我们害怕出现不和谐,害怕别人不高兴,所以当出现一点不和谐的时候我们就自动反应——明知不是我们的错也要先示弱以忙于去平息这些麻烦。仿佛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别人的问题,让别人高兴。我们习惯了承担责任,所有有关无关的事情,仿佛都是自己的错。那时候我们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让别人高兴,至于自己,无所谓。

忽视自我,只有情境和他人,这就是讨好姿态。在讨好的姿态里人们习惯的动作就是为取悦别人而贬低自己,压抑自己。我们的感受是什么、观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人的需求和意见,还有情境。不想别人因为我的原因而觉得不好,那样我会很不安。

也许你会说,讨好其实是因为你是一个友好和友善的人。不,友好是建立在自我感觉良好、照顾到自己的基础上的,是一致的;而讨好则是委屈了自己的。

讨好有这些特点:

身体雕塑姿态:一腿跪地,一只手伸出恳求,另一只手紧紧按在心口,软弱的身体姿势。

常有的行为表现:道歉、恳求的神情、哀求及请求宽恕、乞怜、依赖、过分雀跃等。

常有的感受:委屈、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

内在经历:

*如果我能让你内疚,你就会原谅我。

*我是一无是处的,自我价值感低的,没有自信的,不值得的,不被重视的,不值得被关注的。焦点在对自己的期待上,希望自己能做好,这样就不会被抛弃。

常见的生理影响:消化道不适、偏头痛或其他头痛、心悸/心律不齐、皮肤病(粉刺、牛皮癣、湿疹、疹块)。

常见的心理影响:神经质、抑郁、自杀。

讨好的人也有其资源:

*敏感的。他能敏锐地觉察到周围环境的变化,觉察到别人心情的好坏,因而能及时照顾到别人。

*关怀的。他渴望照顾好别人,让别人开心、舒服,他想去关怀别人,能更多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并较少产生分歧。

*滋养的。他能够很好地满足别人,给予别人需要的心理营养。

*体贴的。

意义:可以照顾到别人,让自己心安,并收获较好的人际关系,使对方不至于发怒。

缺失:委屈自己,压抑自己,丢失了自己。

判定的方法:

*当互动开始,沟通发生,我们需要马上对自我、情境、他人三个元素进行评估,如果在沟通中我们强调了别人的需求而忽视了自己的,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而没有照顾到自己的,就是讨好。

*因为某事而过度内疚,因为没做好的事情而过度自责,将想表达而不能表达的感受进行压抑,在公众场合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不敢表达自己等,都可能是一种讨好。

指责

“都是你的错。”

“你从来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对。”

“要是你……那就……”

“我完全没错,是你的问题。”

“还不是因为你!”

很多领导、强势的人喜欢说这样的话语。承认错误对我们来说是困难的,不仅是嘴上,心里也很难承认,似乎承认了错误就没了尊严。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会做成这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理智、不识抬举,为什么做什么都不顺心,没有人让自己满意。

忽视他人,只有自我和情境,这就是指责的姿态。当我想控制别人,要他们尊重我、认可我、听从我的时候,我就采取指责、批评他人的态度。当我把别人变得比自己小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是有力量的。当一些事情发生破坏了关系的和谐,我们发现别人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把他人的部分忽略,这就是指责。我很生气,你让我很失望,你不听话,我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这是你的错。如果我错了,那也是因为你造成的。我不在乎你想什么,我不想听借口,这个就是你错了,这就是指责。

当指责的时候,我们常常是有敌意的、专制的、爱找麻烦的,或者暴虐的,我们喜欢大吵大嚷,证明自己是对的,要求别人必须听我们的。

不要把指责的人看成是有力量的人,其实他是最没有力量的。当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是想让别人为我们负责,用证明别人错了的方式来让别人负责。如果他不改变,我就很生气,很受伤,如果他改变我就感觉好多了,他控制了我的感受,所以这时候的我们是最脆弱的。

指责有这些特点:

身体雕塑姿势:挺胸站直,伸出一只手臂,食指指向某个人,另一只手叉在腰上,抬眉或者皱眉。

常有的行为表现:指责、攻击、命令、咆哮、愤怒、恐吓、批判、独裁、吹毛求疵、控制。

常有的感受:生气、愤怒、挫败感、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去控制、孤单、无助。

内在经历:

*如果我让你忧虑,你就会听我的。

*我是孤单而失败的,没有人理解我,我是无助的,是缺乏控制的,焦点在对他人的期待上希望他人可以做得更好。

常见的生理影响:肌肉紧张、背痛、紧张性头痛、高血压、中风、心脏科疾病、气喘、关节炎/黏液囊炎、易出事故

常见的心理影响:偏执、违法、杀人、伤害报复别人。

指责也有其资源:

*自我争取。指责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能够自己主动去争取。

*有领导才能。指责的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并希望所有人都认同他认为对的东西。

*有能量。指责的人可以有很大的爆发力,有很大的能量推着他做事情。

*果断的。

意义:发泄情绪,可以做自己,宣泄自己,使他人认为自己是坚强的。

缺失:伤害了别人,伤害了关系。

判定的方法:

*根据沟通三要素,只要在沟通中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而只想到自己的感受,只顾着发泄自己而没有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就可以定义为指责。

*抱怨、牢骚、烦躁、嘀咕等不明显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其实也可能是一种指责。

超理智

“这个世界除了错的就是对的。”

“凡事都要讲理,都要按正确的方式去做。”

“一个人必须要理性、智慧。”

“你不懂,不了解。”

“我知道什么是对的、好的。”

“我知道得更多。”

“你不合逻辑、没有道理。”

我们常常听到、也常常会讲一些逻辑而客观的话,喜欢上升到抽象的想法,喜欢冗长的解释,并用名人名言来论证。无论感性的事情还是理性的事情,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感情里,我们都喜欢解释、讲道理,我们堂而皇之地认为人应该讲理。

《亮剑》里田雨要嫁李云龙。田雨对妈妈说:“妈妈,他是个英雄,我喜欢他,崇拜他。”多么一致的表达,但是妈妈在和女儿谈论感情的时候却有了这样的话语:“太抽象了,你懂得什么叫英雄吗?我认为,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造福人类,使人们走向光明,这才可以称为英雄。比如说,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偷来了火种,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女儿,你不要滥用英雄这个概念,现在怎么可能有英雄。阮籍说,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田母是超理智的,女儿的感情要用阮籍和普罗米修斯来论证。

忽视自我和他人,只有情境,这就是超理智。理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于理智的时候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了。当我们无法去正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时候,就会选择进入大脑,用“脑袋”说话,减少谈话的情感层次,只谈问题的内容、原则,我们会变得过度理性,有很多的道理可以讲和说服,我们以理服人,用数据说话,凡事都要讲出是非对错,但是我们却恰恰在这时候把与对方的情感连接切断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赢了道理,输了感情。我们全然忘记了,这个世界,非要有个对错吗?关系,非要用是非来衡量吗?感情,有对有错吗?

叔本华常说,与其用道理来说服一个人,不如照顾到他的情感需求来得更有效些。两个人的沟通也是如此,与其讲一堆道理证明他错了,去说服他,不如一句安慰来得更好。因为后者照顾到了他人的感受,而那堆道理是没有感受的。

超理智就是这样一种姿态,发生了什么是重要的,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是视而不见的。只有事情本身重要。

因为超理智的人很像一台电脑在运作,只处理信息不处理感受,因此也会被称为电脑型。

你说人应该讲理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明白超理智之前,你需要先回答一个问题:感情重要还是真理重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对于超理智者来说,真理是唯一的,超越一切的,即使伤害感情也要讲理。

超理智有这些特点:

身体雕塑姿态:僵硬不动地站立挺直,脑袋微微向上仰,两只手臂侧放或交叉抱于胸前。

常有的行为表现:僵硬而刻板、冷淡、严肃、不近人情、无聊。

常有的感受:仅显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空虚、害怕失去控制、脆弱、容易感到被拒绝。

内在经历:

*如果我能说服你,你就会支持我。

*我不能坦承我的心,不能随便对人敞开自己,不能轻易表达真实的自己,那会让我感到被拒绝,我懂得很多但没人懂得我的心,我正在感觉自己被远离,体验不到存在感,空虚。

常见的生理影响:

*干燥性疾病,包括黏液、淋巴液以及其他分泌液干燥性疾病。

*癌症、皮肤病、淋巴系统疾病、背痛、单核白血球增多症、心脏科疾病、单核细胞增多。

常见的心理影响:强迫性的、反社会的、紧张症的。

资源:

*有知识的。超理智的人是博学的,懂的道理特别多,知道的处事原则和标准也很多。

*注意细节的。超理智的人总能注意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像个侦探一样,无孔不入。

*善于解决问题的。超理智的人能将视角聚焦于问题,能找到相关的方法解决问题。

*逻辑的。超理智者逻辑能力非常强。

意义:利于解决问题,在事情层面上做出结果;将一切事件合理化;将自尊心埋在智慧的词藻之下。

缺失:解决了问题,忽视了情感连接,伤害甚至失去了关系。

判定的方法:

*根据沟通三要素,在沟通中处理关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双方的感受,只顾着解决问题,就是超理智。

*解决事情而忽视关系中的感受,以解决事情为主体,而不顾是否促进关系,常常就是超理智的表现。

*固执、钻牛角尖、较真等死抱着道理不放的行为,也可能是超理智。

打岔

很难找到适合的话语来形容打岔。当你尽兴地谈论着某个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突然冒出一句“几点了?”等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他们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总是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言不及义、打断话题。有时候,他们沉默不说,任你语言轰炸,都与他们无关。

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你想和他讨论一件严肃的事情的时候,他的无厘头会把你叉开。喜欢沉默自闭的人是这样一种状态,他根本就不在和你的沟通状态中。

自我、他人、情境全部忽视了,这就是打岔。有时候在某个情境里,谈论某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焦虑、害怕,总是想逃离,一分钟也不想多待,一句话也不想多说。我们会不经意地改变话题,中断谈话,将话题叉开;或者心不在焉,一副木讷的样子。或者我们会来回走来走去,离开现场,仿佛沟通从来都没有发生。或者我们会退化而过度活跃、无厘头、滑稽,讲一些“哎,我那天在商场看见一件好看的衣服。”等无关痛痒的话。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避开那些令人感觉到不舒服的话题。

打岔的人,像个开心果一样,从来没有稳定下来过,永远都处在活跃与快乐之中,一刻也不能安静。想法跳跃那么快,从东马上就跳到了不相干的西,好像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即使静止,也是没有人能走进去的静止,自己呆在那里静止,像是自闭了一样。

当然,那只是看起来的快乐。因为打岔型的保护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是,从任何有压力的话题上转移开。

打岔有两种形式。积极打岔:即他在你面前,参与沟通,但是没有重点,总岔开话题。消极打岔:选择逃避,直接离开、冷战或者在你面前沉默不语,漫不经心。两种打岔都是为了完成逃避,都忽略了自我、情境和他人三要素。

打岔有这些特点:

身体雕塑姿势:消极打岔:转过身去,直接不面对,不搭理。积极打岔:站着但又驼背,两膝向内,手心向上,双臂伸出,头部歪向一边,摇晃着,漫不经心的样子。

常有的行为表现:活动力过多、或活动力不足、沉默自闭、不灵敏、争取注意力。

常有的感受:仅显露少许真正的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焦虑、悲伤、空虚、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困惑。

内在历程:

*如果你没有办法和我正常对话,你就没法再怪我,你就会原谅我。

*没有人在乎我、我是不被重视的、我的存在是无所谓的、我感觉到紧张和焦虑、不想待下去了。

常见的生理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肠胃疾病、恶心、糖尿病、偏头痛、晕眩、易出事故、平衡及协调方面的毛病。

常见的心理影响:迷茫、不合时宜、精神病、自闭、困惑的、不恰当的、行动控制不佳、缺乏同理心、妨碍他人的权益、学习上的无能。

资源:

*幽默、好玩。打岔的人喜欢无厘头,没有规条,能打破常规做事,出现很多幽默。

*自发性、创造力。打岔的人思维分散,能够辐射很宽,进而创造。

*有弹性。打岔的人从来不拘一格,不刻板。

*和事佬。打岔的人见不得冲突,因此他会是一个能够调和紧张气氛的人。

意义:因为抽离了自己而实现了逃避现实、逃避责任,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心不在焉,好像威胁真的不存在了一样。

缺失:逃避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无法促进关系。

判定方法:

*忽略了沟通的三个要素,就是打岔。当一个人不在状态的时候,整个人的心都没有沟通,不关心情境问题,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不留意自己的感受,就是打岔。

*不在状态,逃避,不解决问题,注意力分散可能是打岔。

发生在身边的沟通姿态小插曲

事件一,关于排队

有一次我去办理证件,人特别多,要排很久的队,门外的人排在走廊楼梯口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个人被叫进去,在屋里排队,这时候屋里的冷气就会吹出来,带来丝丝凉意。外面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

当再有人出来喊人的时候,顺便带了一句“你们往后站,不要大声说话。”不同的应对姿态会有不同的反应:

指责的人会抱怨:“你们关着门,还不让外面的人说话。你们在屋里享受空调,我们在外面这么热。你们应该人性点,让我们到屋里排队,外面热死了,反正屋里也是排屋外也是排。”然后人家会瞪他一眼,或者跟他吵。

讨好的人:“好好好。”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人家为什么要这么说,也觉得委屈,但更多的是害怕,怕人家这么热的天心烦,不给自己好好办理,耽误了自己的事。他马上闭嘴,并期待屋外的人都闭嘴,免得屋里的人生气,然后人家会直接忽视掉他,关上门。

超理智的人:“你们办理这个需要走哪些程序呀?”“你们这个办理程序其实应该这样缩减或改一下比较好。”“抱怨有什么用,抱怨是一种负面的能量,你嚷嚷和不嚷嚷效果是一样的。积极的人就不会抱怨,他会享受这段时光,把它当作锻炼的机会。”他会问很多,想很多,教育人很多,懂得很多,但是自己做的并不多。当他说完,人家或许会和他聊几句,但聊完了该干吗干吗。

打岔型的人:“今天真是热啊。”积极的打岔者会插几句无关的话,消极的打岔者则会表现得特别木讷,往后赶的时候就往后退几步,叫的时候要叫好几遍才能听到,整个人不知道在干吗。人家会直接看不到他。

一致性的人:“你们也挺不容易的,我们虽然热,但只来这么一次。你们天天接待这么多人,屋里人一多就吵,一吵就心烦,外面吵了里面更烦。”人家会接上一句“可不是吗!”。

我想结果也不一样吧,当他们进去办证的时候。

事件二,关于道歉

讨好(常常低头,不知所措地绞手):请原谅我,是我没做好,是我太笨,很对不起,真的对不起。

指责(语气硬,大声地):天呐,你的胳膊太碍事了,被我碰到了!下次把你的胳膊收好,这样就不会被我碰到了!

超理智(面无表情,冷漠地):因为你路过的时候把手伸到了我的地方,因为这里人太多,因为这里太热让人想擦汗,所以我不小心碰到了你,我认为这里面有我的责任,也有你的责任。

打岔(看着别的地方,假装没发生):咦,怎么回事?难道今天是星期一吗?

一致(看着对方,真诚地):真对不起撞到了你,你还好吗?痛吗?

沟通姿态说明

每个人的沟通姿态都不是单一的

很多人在学习萨提亚之初,都喜欢给自己或他人一个标签,你是指责型的人,我是讨好型的人,他是打岔型的人。事实上这四种不健康的沟通姿态,只是我们常用的沟通模式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有他擅长和习惯使用的模式,但绝非仅仅使用某种。

当我们在重要的人面前,害怕失去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讨好。当我们在在乎我们的人面前,我们觉得不会失去的时候会使劲指责。我们在感觉很受伤没有办法面对的时候会选择超理智,当我们想逃离的时候又会打岔。我们面对领导的时候习惯讨好,面对下属的时候又惯于指责,我们在不同的情境、角色中,会采用不同的应对风格。

我们每个人都会用到这四种姿态,在不同的压力情境中会用到不同的姿态。

我们不能忍受一直使用同一种姿态沟通,我们拥有着丰富的内在。当压力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最习惯和第一反应使用的,那就是我们最熟悉和最常用的。熟悉自己常用的姿态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当沟通发生,觉察自己正在使用哪种姿态,也是一种了解自己和自我成长的好方式。当觉察了以后,就可以决定,要不要继续使用这种方式来沟通。

姿态间是相互转化的

如果长时间维系某种姿态,就会感觉到疲惫和痛苦,这时候姿态就会产生转化。这也是中国易经里最简单也最真挚的哲学: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否极泰来,泰极否来。

也许你会因害怕失去男/女朋友而不自觉讨好,同时也可能会在一个你觉得不会失去的男/女朋友面前使劲指责。

当我们持续讨好,就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压抑无疑是痛苦的,当压抑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然后转化为指责,巨大的指责。所以我们会见到一些平日里脾气很好的人,突然会发很大的脾气,莫名其妙且让人害怕。那些情绪,就是讨好的时候被压抑得太多而一次性爆发。

当我们用指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完的时候自己是爽了,但同时也发现伤害了别人,这时候就会容易产生内疚、自责等情绪,进而又要讨好,希望对方不要责怪自己。所以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人,骂完了别人又开始来哄。

超理智者会用讲道理来解决情境,道理解决不掉问题的时候就会转化姿态。当问题持续不能解决的时候就放弃解决,逃避,成为打岔,或者说服失败的时候就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成为指责,放弃自己的观点屈从对方而成为讨好。

打岔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话题触及打岔者的某个情结的时候,就会产生情绪或兴趣,成为其他姿态。

除非我们学会一致,学会真实地了解自己,做自己,一致性表达,不然当压力来临,我们会一直在几种不健康的应对姿态里走来走去,限制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连接。

姿态不是表象,而是自动化反应

沟通姿态绝对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分明。谁在使用什么姿态,只有他自己知道,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

警察拦住了我们的车子,我们会毕恭毕敬地讨好,那是一种一致的讨好,并不是我们所讲的不健康的应对。因为那时候我们是带着觉知的,是有照顾到自己的感受的,我们为了尽快结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故意讨好。根据我们的判定,照顾到自己的需求,照顾到了违章的情境,照顾到了警察,我们是一致的,只是我们的表象动作是讨好而已。我们称之为选择性讨好。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嬉笑打骂,会骂对方是笨蛋。那时候我们是带着觉察的,是以尊重为基础的,虽然会大吼大叫大吵大闹,甚至爆粗口,但是并没有伤害到对方的感受,也没有发泄情绪,因此不是指责,是一致的。

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到饭店里服务生不经意的一句冷漠的话,我们自己可能感觉到了被指责,很委屈。其实服务生是不会指责我们的,只是我们的内心认为他的姿态是指责。因此应对姿态是发生在我们自己内心的。有时候别人耐心听,我们可能会感觉到他在打岔、漫不经心。对于他们的判定,只能从我们观察和感受的角度出发,但要时刻记住,那是我们的,不是他们实际的。

有觉察下的故意姿态并不是我们说的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当我们在无意识中不经大脑就表现出来的应对方式,是我们的自动化反应,才是我们说的求生存应对姿态。那里有我们太多的情绪、期待,和真实的自己。

如何停止不健康的沟通姿态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有惯用的沟通姿态,不要急着去否定自己、然后告诉自己以后不要那么做。这是拿不掉的。沟通姿态的转化不是如何清除掉某些事物,而是通过增加一些新的知觉、新的关联方式、对自身感受的新体会、重新修正的期望以及新的选择,让别的事情得以发生。

是要增加一些东西,而不是改变。

我们在前面说,每个姿态都有资源的地方,保持着这个资源就会成为我们独特的优势。

对于讨好,需要增加对自我的觉察,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像你关心别人那样关心你自己,以便你更充分地体验自我价值感和平等性。

对于指责,鼓励他们保持自信和决断,而不带有责备或是评判。鼓励他们增加对他人感受的觉察,增加自己对他人期待的觉察,将内心的空虚感用爱填满,使指责者内心的空虚转变为自我确认和对其他人的接纳。为指责添加新内容时,我们不能说“为什么你总是指责别人?你难道不知道,当你责备别人的时候没有人愿意靠近你”,相反的,我们通过观察这样的现象来得出需要增加的内容:询问“你对他人的期待是什么?”“这样做的感觉如何?”

对于超理智,增加感受的部分,增加对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将你的情感、感受和身体意识与你已经拥有的才智整合在一起。

对于打岔,增加存在,让自己在场,增加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觉察。如此可以帮助你在适宜的情境中释放你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它们可让你脚踏实地,停留在互动中。

任何事情只要在持续,必然有动力在维系。不健康的沟通姿态也是如此,对方如果在继续使用,那也是你给了他继续使用的动力。例如他一味指责,你的指责会让你们火上浇油,你的讨好会让他看不惯你的软弱而继续指责,你的超理智会让他觉得你没感情而继续指责,你的打岔会让他觉得你无所谓而继续指责。

让对方放下指责的手,站起来不再讨好,拿回感受,或者回到现场,就需要你的一致性与一致性沟通。当你能够接纳对方的样子,不因为他所呈现的一面而感到不好,给予理解,他自然就会停止。因为他玩的这个姿态游戏已经没有意义,不能再从中获得任何满足。

都是因为爱

在沟通姿态中,都是因为在索取爱和表达爱,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讨好看起来是在讨好你,最终不过是想满足自己,希望你可以给他一些爱,一些正向回馈。同时也是在表达爱,是想让你好。

指责是想让你听他的,按他的要求和期待来做,这样他就会觉得好受一些,这是索取爱。同时,他的出发点也是为你好,希望你过得好,他想表达的是爱,却出来了指责。

超理智索取爱的方式就是想让你同意他的观点,想说服你。当你同意时,他会有价值感。同时他也只是想把他认为对的东西灌输给你,这又是在表达爱。

打岔者不知道该如何索取爱,就选择了逃避,但不索取不代表不想索取,这只是他应对关注缺失的一个方法。同时他也在表达爱,他不想让压力变大,不想让矛盾激化,于是选择了逃避。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应对姿态的时候,我们需要同时看到这两个部分:索取爱,表达爱。他并不是真正想说服你什么或者想让你按他的来,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索取爱而采用了那样的方式而已,那你就让他感觉到你的爱,这样就会促进你们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他在表达爱的部分,这是他的资源。

因此当再有人讨好或者指责你时,不必逃避或者生气,因为这些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