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灵魂的渴望
第六节 满足灵魂的渴望
渴望即需要
期待是想要,渴望是需要。期待满足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渴望。人生活在世上,身体有基本的需要:食物、氧气等。心理也有基本的需要:爱、接纳、认可、尊重、连接、价值、自由、创造,等等。人类对于这些需要每刻都需要满足。身体的需要缺失的时候,会出现问题,人们会自己去寻找满足。但是心理的需要缺失的时候,人们却常常企图找别人来满足。
我们和他人的冲突、分歧,其本质就是渴望的冲突。
当我们的渴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不愿意给到他人,同时想从他人那里得到一些。我们索取的方式就是采用指责争吵、讨好求和、打岔逃避、讲道理超理智等方式希望他人给我们一点爱、认同等。但是如果他人的自我的瓶子是空的,也会想从我们这里得到,他也会用一系列方式来应对我们的索取,并向我们索取。于是两个人的冲突就成了:我这么匮乏,你应该给我一点满足。可是他的内在也是这样的。
但是谁给谁呢?我们都是渴望里的乞丐。于是我们会加大自己的心理游戏的力度,更讨好或指责,来威胁对方从他仅有的不多的自我的瓶子里拿出一点渴望来满足我们。于是冲突的结果就成为了:我赢得了战争,舒服了。但是却伤害了关系,不仅没满足你,还让你更匮乏了。
现实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寻求满足。我们可以停止索取,先满足自己,再满足他人。
渴望不仅有爱,爱还是最核心的渴望。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爱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维系人类、民族、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如果不能实现这种情感,那么就会导致疯狂或毁灭——自我毁灭或毁灭他人。当我们能够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弗洛姆所谈的5个层面上来发出爱。
对自己的爱。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如果我们缺失了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对别人的爱,就常常以爱的名义索取别人对我们的爱。弗洛姆认为,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萨提亚对于爱自己的体验也是如出一辙。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然后才能杯满自溢去爱别人,满足别人的渴望而不去控制别人来满足自己。
兄弟之爱。兄弟之爱是对全人类的爱,是对熟悉的或陌生的他人之爱。兄弟之爱是对他人的责任、关心、尊重和理解,这是平等的爱。缺乏这种爱的能力的人,体验不到别人的关心。在耶稣基督那里,我们应该去爱所有人像爱兄弟一样。在中国文化里也是如此,“四海之内皆兄弟”,他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值得我们向对待兄弟一样去爱。而这也是建立在先爱好自己,才能给出的爱。
亲子之爱。亲子之爱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主动的爱,需要父母主动给予,也是一种对无助者的爱,然后通过这种爱让孩子成为完全独立的人。独立就是分离,母爱的意义就是让本是一体的两个人分离为二,真正的母爱是关心人的成长。缺乏这种爱的人,会成为无助者,并再度企图从别人那里获得,期待别人能够满足他、主动来爱他。而缺乏对自己爱的人,就会期待从孩子那里得到价值感,期待孩子满足他的渴望,通过“听话”、“优秀”等方式。
性爱。性爱是两性关系间的爱,包括情爱。性爱与亲子之爱完全相反,它让两个分离的人结合为一体。真正的性爱是在对一个异性的爱中体验到对生命和人类的爱,因此性爱实质上是一种爱的升华,是一种自然流动的过程。人类需要用这种爱来体验到生命的终极意义。而自己对于爱的渴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因为索取而让这种爱卡住止步。
对上帝的爱。人类对爱的需要,是建立在分离的体验上对融合的渴望。对上帝的爱并不是爱天上的上帝,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爱上帝创造的全部,包括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个重要的行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爱上帝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敬,通过这种爱,我活出生命,我使自己成为上帝。通过爱上帝,我渗透在上帝中。很多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神性的探讨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神性是存在的,且在人的心中。爱上帝就是爱宇宙中的一切。一个充满爱的人,会对自然万物充满敬畏感。一个匮乏爱的人却只想保护好自己,只想索取点,而把自己关闭在心牢里。
当人们的渴望被满足的时候,人类就会自发引申出这5种爱,这是本能的流露。但是当人们对于爱匮乏的时候,就会只想着索取,而阻碍了人作为人的天性。
满足自己的渴望
渴望即需要。人生来俱有渴望,推不开,躲不掉。应对它们最好的方式,就是满足它、滋养它。当渴望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舒适,幸福。当满足匮乏的时候,我们则会陷入应对,想要去索取,发展出对他人和自己的期待想得到满足。但是对自己的期待常常自己做不到,他人对我们的期待也经常无能为力。从他人那里获得渴望的满足并不是长久之计。
而满足渴望,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给自己。你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首先看到自己渴望的匮乏。当面对压力情境的时候,停止向外索取的心。做觉察和反思:此刻,我的渴望状态是怎样的,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他人怎么做,满足我的什么渴望,我需要自己做些什么来问别人索取渴望。此刻,我可能对于爱、认可、尊重等非常的匮乏。
然后接纳。接纳自己这样一种状态,接纳自己的未被满足。或许有些哀伤,有些失落。想要的没有得到,价值感的瓶子空了,渴望的没有了。但是我允许自己呆着,允许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允许此刻我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急着向外寻求。这就是接纳。虽然我不喜欢现在的样子,但我可以允许。
接着做决定。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照顾好我自己。如果我还是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满足,希望他人来爱我一点、欣赏我一点,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他满足我,而不是惩罚、生气、冷战的方式索要。或者,我也可以自己满足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照顾我的渴望。
我那么渴望爱,那我可不可以给自己一点爱。我本来就已经如此匮乏,我决定不再折磨自己,不再用否定、自责、内疚、怨恨、愤怒来折磨自己,我想对自己好一点。我可以从自我环的八个层次里来爱自己,我可以照顾好我自己。
我渴望认可,当得不到他人认可的时候,起码我可以认可我自己,给自己肯定、赞美和认同。我欣赏自己现在的样子,欣赏我的独一无二,欣赏我优秀的特质,我相信我是值得的。当我做了一件事情,我欣赏我自己的勇气、智慧。即使失败,我去总结教训,但我依然欣赏自己可以有这样的经历。我还可以对着镜子微笑:我是值得的,我欣赏我自己。
我渴望归属感、安全感。我可以自己给自己归属。别人会放弃我,会离开我,会抛弃我,但我并不能因此就抛弃了我自己,我还可以给自己归属,成为自己的家。我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我住在自己的心里,和自己在一起。当我和我的心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抛弃和伤害到自己,除了自己。
我可以去做一个决定,怎样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渴望。而不再仅仅是索取。
然后我就是一个强大的人。真正能够满足自己渴望的人,像水一样柔软。是上善若水,滋润万物,而毫不争抢。他知道不争就是最大的争。他不需要去证明,不需要他人来满足。他可以怡然自得,不受制于他人的满足,不随意对他人有情绪。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看到并满足他人的渴望
渴望是普遍存在的,他人也容易匮乏。我们自己的渴望满足后,就容易去满足别人的渴望。当别人也满足了后,就会反过来又给予我们,陷入良性的循环。
当他人还要学会照顾自己渴望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给到他们。渴望不是馅饼,不是给了别人后你会更少。渴望是泉眼,越给出,自己越多。给别人的爱、关注、认可越多,自己的就会越多。
你可以透过他人的行为,觉察他的感受、观点、期待,看到他灵魂深层次的渴望。他冷漠、争吵,不过是想获得一点爱和认可,他那么努力、拼命,不过是想得到一点价值感和赞美。他那么计较、防御,不过是想要一点安全感和归属感。
所有让你难受、看起来邪恶的行为,所有看起来好的或者坏的人,背后都有一颗脆弱的心,小心翼翼地索要着渴望的满足。那些看起来强大无比的人,背后也是需要这些满足。只是在行为上,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索要方式。但是在渴望上,我们都一样。
透过他的行为,你可以看到他的渴望,然后做一个决定:要不要去给他,满足他。如果你想拥有一段和谐的关系,你可以去满足他。如果你想伤害你们的关系,你可以看到他想要什么但就是不给。
人本主义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卡尔·罗杰斯提出的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等技术,这些都可以使来访者感到接纳,感到被爱,感到被认可,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咨询师通常在练习这些的时候,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指导,只能通过经验来感觉和训练。萨提亚的冰山隐喻则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工具,让渴望在满足的时候变得更加简单。咨询以外,生活中对于这些技术的使用,也会让我们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
满足他人的渴望,也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来轻易实现:
积极倾听
小孩哭着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妈妈,爸爸不要咱们了!他把钱都给了一个漂亮的阿姨!”妻子一听就气得不行,跑了出去,直奔自己的丈夫,狠狠对着他扇了一巴掌:“你都学会养二奶了!”丈夫满脸无辜地看着他们说:“你们至于吗?我不就去银行存个钱吗?”
听比说更重要,这是我们常见的一句做人的箴言。
然而,你会听吗?怎么听?
有时候,刚听完一句,你就开始说“你这都不叫事,想我当年……”
有时候,你听完了一个故事,然后也只听到了一个故事。
有时候,我们渴望有人听完后,能够懂我们的心。
这就是倾听。良好的倾听应该是接纳说话的人的一切感受、观点、期待,不做任何道德判断,更不下结论。说话的人在说完后,会有愉悦、舒畅感。
积极倾听可以让对方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被连接。此刻会感觉到有个人跟自己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和自己争辩,这时候他的渴望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具体怎么听,我们可以用冰山来练习倾听。当他讲完了一件事情,我需要马上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空白的冰山图,然后往上填充,我听到了什么。
应对:这件事情他是用什么方式应对的?讨好、打岔、指责,还是超理智?
感受:在这件事情里,他有着怎样的感受?他的感觉是什么?我有过这种感受吗?我能体会到吗?我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受,此刻跟他同频吗?他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吗?他在掩饰吗?他不仅说了一件事情,更表达了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我听到了吗?在上面的笑话里,妈妈没有听到小孩的恐惧,只看到了自己的气愤。
观点:在这件事情里,他有着怎样的观点?他有哪些想法?这些想法和现实相符吗?他存在着哪些规条?对他来说,他的价值是什么?在他说一件事情的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时候我们要区分出来,哪些是事实的部分,哪些是观点的部分。比如他说XX做得太过分了,我们听到的事实是XX做了什么,“过分”则是他的观点。对于他,我又有怎样的观点呢?我是接受的吗?还是评判的?这些规条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没有积极、饱含兴趣地倾听,我就需要同时听一听我的心里有了哪些想法。在上面的笑话里,“爸爸不要我们了”是他的观点,把钱给了别人才是事实。然后妈妈又触动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把钱给别的女人有且仅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养二奶。
期待:在这件事情里,他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他希望自己怎么做?对别人的呢?他希望别人怎么对他?别人对他有期待吗?此刻,我对他有期待吗?他对我呢?
渴望:在这件事情里,他的渴望是什么?他需要什么呢?是爱、价值,还是认可?他是在要什么呢?
在这件事情里,他的自我是怎么样的呢?是无助的,还是有力量的?他自我价值的瓶子怎么样了呢?
通过在听的时候,不停地在大脑里填充冰山图,你可以很快了解一个人,并且明白他。同时也审视自己的冰山,诉说者的冰山在哪是与自己有冲突的?自己有没有对他的冰山产生看法?如果有了自己的观点,那很可能就是评判,这时候需要放下。
倾听的时候,不评判、不随意插话、不用自己的经验推断非常重要。
共情
你没有认真听,就不会有共情。倾听是共情的基础。
共情(empathy)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共情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物质,又称为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共情能力不仅是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能,更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有效的共情可以:
①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
②他人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沟通愉快、满足。
③促进他人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并使双方更深入的交流。
简单地说,共情能力就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能力是一个咨询师必须练习的技能,也是一个人生存的技能之一。在共情的专业训练里,通常需要咨询师有一个好的直觉能力去判断来访者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提出,共情最简单的练习是重复来访者的话,但是怎么重复,重复哪些,这都是问题。
良好的共情能力,可以帮助人更好地了解他人、走进他人,可以更好的满足他人被理解、认可、尊重的渴望。利用冰山,可以简单完成共情。例如,以下几个共情练习:
1.我明天要参加英语四级考试,我已经考三次了,我不会又考不过吧。
冰山上的共情练习:
感受层次的共情:你因为害怕英语四级考不过,所以紧张、焦虑。
观点层次的共情: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考过吗?你在担心什么呢?
期待层次的共情:你非常希望自己这次能考过四级考试。
渴望层次的共情:通过这次考试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你是有价值、被别人接纳的吗?
自我层次的共情:你很热爱学习,是一个很上进的人。
2.我不是个好母亲,我没有教育好我的儿子。
冰山上的共情练习:
感受层次的共情:为此,你觉得很着急和愧疚。
观点层次的共情:你觉得教育好儿子才是好母亲。
期待层次的共情:你很希望自己把儿子教育好。
渴望层次的共情:教育好儿子对你来说意味着你是有价值的。
自我层次的共情:你是个好母亲,你想改变自己。
冰山上的共情练习:
感受层次的共情:女朋友离开你了,你觉得很伤心也很愤怒。
观点层次的共情:你觉得她不该离开你,不该和你的宿舍同学好。
期待层次的共情:你希望她不要离开你,至少不要和你宿舍同学好。
渴望层次的共情:她这么做,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不被爱?是不被尊重?还是别的?
自我层次的共情:这么艰苦的情境下,你坚持着活下来了。
共情时,需要根据情境来判断,下一步你想导引向哪个方向,你想从哪个层次切入,然后决定在哪个层次里共情。然后使用我们冰山转化的部分,进行转化指导。使用冰山共情的优势是,你能从多个维度理解他人,并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受尊重的。
这本身也是在满足来访者的渴望部分。我们通常建议,当情境进入安全部分时,当来访者能够敞开和坦诚的时候,直接在渴望部分进行共情连接,这能迅速调动来访者的内在,并切入到更深。
无条件积极关注:从冰山上找资源
“你到底爱我哪一点?”
“你漂亮,聪明,贤惠,幽默,有气质。”
“讨厌,人家哪有你说得那么好啦。”老婆说着,拿开了架在我脖子上的刀。
积极关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需要别人来肯定自己、表扬自己,但是我们却不愿意付出给别人。像笑话里这个男人,只有被逼着的时候才会给一点积极关注。平时为什么不舍得给呢?
资源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宝库。我们在自我价值里已经谈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看到别人有这个宝库并告诉他。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另外一个有效咨询的概念,也就是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关注,并帮助其发现内在的资源。
我们该怎么给予一个人积极的肯定呢?怎样发现他优势的地方,并给予回应和鼓励呢?
使用冰山,在冰山各层次共情后,就可以把积极的部分反馈给来访者。
萨提亚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也是向上的。因此即使人们在采用不合理的方式应对事件、在冰山不同层次有所卡住的时候,他们也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让自己过得更好。同时,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关怀和爱。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可以在冰山不同层次上,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行为:再糟糕的行为也会有积极的一面,挖掘出积极的一面,并反馈给对方。
应对:每个应对都有自己的资源。讨好是敏锐,指责是有能量的,超理智是有智慧的,打岔是幽默、有创造力的。挖掘出对方的资源,并反馈给他。
感受:感受都是有资源的。愤怒是有力量的,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委屈是想照顾到自己,提醒有些不好的方面。羞耻和惭愧是对自己要求高,想做得更好,是有希望的。当用感受共情完,需要给他夯实的时候,就把他积极的这部分反馈给他,提升价值感。
观点:观点里是含有价值的,一个人重视什么,在意什么。
渴望:“你这么做,只是想表达你的爱,虽然你的方式会有些不好,但你是在表达爱。同时,你只是想得到一些爱,你只是想要被关注些。你这么做没有错,你只是想要这些东西而已,每个人都想要,你只是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些。”帮助来访者放下他的评判,接纳自己的渴望,看到自己的内心。
自我:你有哪些优秀的特质。这是可以直接观察和表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