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几个层次
第二节 心理咨询师的几个层次
在心理咨询中,根据不同的咨询目的和深度,通常可以划分为这几个层次:
1.提建议
来访者带着问题来,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遇到了困惑,希望你能帮他们解决。咨询师会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知识、人生阅历,给予他相应的建议,告诉他应该这样做,那样做。我给你设置一套程序,按照我的程序走完,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果。
也许你会指责这样的咨询师,因为他剥夺了来访者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权利,他给了来访者鱼而不是渔,这对来访者来说将形成依赖。可是如果你在指责或否定,你何尝不是在给咨询师提建议,告诉他该怎么做呢?
这样的咨询师有时候很受来访者的欢迎,因为来访者的确遇到了麻烦,咨询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帮他迅速解决麻烦,咨询师同时也承担了权威的角色,让来访者可以信任他们。来访者不知道怎么处理夫妻关系,那你就告诉他每天给恋人送一朵花,你告诉他每天给她一句温暖的话。10天后,他们的关系有所升温。他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咨询师告诉他每天跑步三圈,告诉他怎么表达情绪。
在问题层面,来访者的问题的确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解决。但是在更深的层次上,这种咨询却会忽略来访者内心的世界,忽略个体差异,而容易造成误差、产生危险。同时,也会给来访者造成依赖,容易把对内在父母的依赖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不利于来访者人格的成长。
2.倾听
很多流派都相信来访者有自我疗愈的能力,他们有着无限的潜能,而咨询师要做的则是把这个潜能激发出来,让他们自己疗愈。倾听便是最有效的工具。
当然,听不是一种被动的听,而是一种共情的、关注的、积极的倾听。在倾听里,来访者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能够有安全感,能够敞开自己,能够全面诉说,并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寻找到答案。叙事疗法就比较推崇这点,让来访者讲故事,讲着讲着自己就明白了。在被倾听的时候,人们被关注、安全的渴望被满足了。自我价值会在那时候有所提升,拿回了自己的力量,能够自己去发现答案。正如我们给伤口一个安全的环境,人体自身就有疗愈伤口的能力,无论是身体的伤还是心理的伤。
当然,如果一直倾听,有时候很显然会高估来访者的能力,很多时候他都在泥沼里挣扎,找不到出路。
3.解决问题
高级一点的咨询师,都会在问题上工作。来访者来了,提出了问题A,好,我们在问题A上工作。然后来访者满意地走了,下次又来了,带着问题B,然后又解决,又满意地走了。下次又带来问题C。
他们在问题上工作,通过自己的各种技术,各显身手、大显神通,帮助来访者在他的问题上修通,领悟。让来访者觉得这些咨询师是有能力的。然而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人在不同的压力情景下,总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4.人格成长
我们通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就是案主带着问题A来了,你却发现实际上他有更深的问题B,他整个应对方式都是有问题的,因此延伸出了一系列问题。即单纯地解决问题A而忽视问题B,是无济于事的。
问题B可能是案主问题的核心,那是他最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他生命能量卡住的地方。当案主学会处理问题B,在人格层次上有一个提升的时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问题B就是来访者的自愈能力。当来访者价值感较低的时候,他的自我疗愈能力就比较低。这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他的问题,更可以帮他提升自我价值,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在人格层次上完成成长。
在前三个层次里,治疗师会把案主当成被动的客体,以“医—患关系”进行治疗。而在这个层次里,治疗师没有任何既定的实施方案,而是作为伴行者充分尊重案主对生活的自主选择能力,案主就会在平等的关系里升华灵魂,实现人格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