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如何影响人

第一节 家庭如何影响人

家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估量出来。纵观我们的一生,都没能摆脱家庭曾经的影响。萨提亚只是说: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米纽秦的一个学生在给大学生讲课的时候,被这样质问,这也是我们对家庭治疗学派有过的质问:

有一次给大学生讲课,遭遇到一个大二男生这样的质问:“老师,你说每个人都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可是我觉得我一点都不像我的父母!”

这个老师先是一愣,然后说:“我20岁的时候,也有你这样的想法。后来我才发现,你觉得不像自己的父母,是因为你太年轻,还没有机会像他们!”她说,在结婚的十几年中,她一次又一次惊讶地发现,她选择的丈夫,在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很多性格特点上,都与她的爸爸有相似的地方。而她对配偶的态度,又与妈妈很接近。生下女儿后,成为母亲的她,突然发现她与妈妈的相似之处,无论是性格、育儿的理念与方式还是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用词。——而她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像妈妈。

只有在成为别人的伴侣,成为父母的时候,才有机会和他的爸爸妈妈一样。在他成为一个有着多重家庭、社会角色的人的时候,才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父母的影响!

虽然,这时的我们已经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很多年了,但依然无法摆脱父母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受父母影响不大,仅仅是你不愿意看到。其实你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在与人交际上,都与当年的父母一样。你的脾气跟他像极了,你的作风跟他像极了。甚至你做出来的事都跟他那么像,犯着同样的错误,跟曾经的妈妈一样背叛了家庭,或者跟曾经的爸爸一样学会了家庭暴力。

一个妈妈在回忆孩子包书皮的时候说:我忍不住骂了孩子真笨。虽然我极力克制自己的急躁,等待孩子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但是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的是,我小的时候,爸爸坐在桌前,一边骂我笨,一边替我包书皮的情境。越回忆,我的情绪越激动,我终于情不自禁说了出来。我知道,这里面包含的情绪太复杂了,有对自己年幼时遭受批评的委屈、愤怒,有对爸爸当时对我的态度的埋怨,我似乎不是在说孩子,而是在说小时候的我自己。我似乎是借助重复爸爸的形象完成对爸爸的抗议……

每个人最初学习认识世界的老师,都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婴儿还没开始有记忆的时候,他就已经学会了模仿,对父母的模仿是他迅速适应世界的重要方式。父母会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把自己处理事情的模式传承给孩子。

我们都是家庭的翻版,不自觉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即使我们讨厌那样的人,我们也终究在讨厌中成为了那样的人,我们决定不要成为那样的人,却又不知不觉成为了那样的人。

三角关系

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三角关系组合:父亲(丈夫)、母亲(妻子)、孩子。在家庭的磨合中,这三者建立了适应彼此的相处模式,形成了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里的成员们,相互汲取,相互支撑,也相互牺牲。

在婚姻最初的两人关系里,是两个人的舞台,他们偶尔吵架,偶尔冷战,有人强势,有人委屈,就像一个跷跷板一样,一旦失衡,就会发生倾斜,然后失衡。这也是两个人的关系危险的地方,当失衡的时候缺乏相应的重量来恢复平衡,就随时可能破碎。这时候就需要出现一个第三者,来缓解他们的冲突和焦虑。

于是,出生的这个孩子,就成了最好的武器。当夫妻两人吵完架后,受伤的那一方会把孩子拉进来,通过诉苦等方式要求孩子与他一起对付另一方。这时候的孩子接受了弱者这一方的情绪,并开始同情他或抱怨另一位,参与到父母的关系里来。

只是,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怎么对他,他就怎么接受了。这时候的孩子不过是解决夫妻问题的工具,被拿来与另一半抗衡。三角关系的形成有它最原始的动力,那就是系统的平衡。夫妻关系出现不平衡、不和谐的时候,就会把孩子拉进来,让家庭形成一个平衡的系统。这就是孩子作为第三者的意义,代价却是伤害了孩子的自我分化成长。

三角关系在趋于稳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结盟。即父母双方都要求孩子与自己结盟来反对另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孩子支持哪一方,另一方都会把结盟看作是一次攻击或背叛。孩子处于一种无法获胜的境地,怎么做都是输。三角关系的起因是父母之间的问题无法解决,孩子作为第三者被卷入而成为父母问题的一部分。

当然,有的时候是夫妻关系本来是个平衡的跷跷板,是个稳定的二人关系,这时候因为孩子的出生却失衡了。夫妻本来关系很好,但是在孩子出生后,夫妻中一方,通常是妻子会主动地把注意力倾向于孩子,这时候丈夫就会感觉到被冷落而陷入失落和焦虑之中,企图和孩子争夺妻子的爱,然后通过和妻子吵架来达到获得关注的目的。或者可能夫妻中有一方感觉到被冷漠对待,他会被动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企图从孩子这里获得一些关注和安慰,让孩子替代另一半的角色,让系统重新平衡起来。

当三角关系失衡后,系统中的人就会以各种行为让系统重新平衡。夫妻中有一方会产生外遇,在外面缓解自己,从而减少自己在家庭中的成分来让三角关系平衡,这时候的外遇其实是功能良性的;或者有一方通过吵架、疏离等方式拉动其他两者重新实现平衡;或者孩子通过症状、叛逆等形式拉动父母让系统实现再度平衡,或者选择离家出走等方式选择退出三角关系,失衡的三角关系破碎。他们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家庭平衡得以维系。

宇宙喜欢平衡和稳定,当三角关系被建立,成员们就会在潜意识里感知到关系的状况并企图通过自己的表现来让三角关系稳定。

基本三角关系既是家庭的堡垒,在得不到一方的爱的时候可以拉动另一方保护自己;又是家庭的战场,所有的伤害都从这里发生。萨提亚在处理家庭及原生家庭问题时,都会以三角关系为基本工作点,帮助案主识别三角关系并去三角化,让案主再度走上自我分化的路。

划清界限:共生与自我分化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基本三角关系最稳定的状态就是每个成员保持好自己的界限,既要融入集体,又要保持自己。虽然把握好这个度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人类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核心:整体感和距离感之间的平衡。

家庭也是如此,既要与家庭成员保持亲密,同时作为个体又充分地分化自己而不至过分卷入他人而失去自我。这是家庭中两种力量的平衡,一旦失衡,就会让三角关系里每个成员都发生变动,形成新的互动模式来重新维系平衡,家庭和人都会出问题。

家庭成员之间界限缺失就会造成卷入,分不清到底是自己还是他人。

比如说父母会把情绪传递给孩子。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产生的情绪移情给孩子,孩子就无法区分这是父母的还是自己的,就会认为是自己表现不好而羞耻。父母会把自己对成功的期待加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只有完成“好好学习”“听话”与“成功”等期待时自己才是好的。

界限缺失尤其易发生在孩子与母亲身上。我们把界限过于缠结的现象叫作共生,就是母亲和孩子同时存在,不可分割,宛如一人。

这样的事例太多见。比如孝顺,孝顺本身是好事,但是过于孝顺听母亲的话,则可能说明还没有完成与母亲的心理断乳,把母亲的意志力带到自己的婚姻中就会带来婆媳冲突严重、不能自己做决定等问题。再比如母亲一直都为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依赖母亲,并征求她的意见。干露露浴室征婚门事件中,干露露的妈妈拍女儿洗澡的照片并公开为其征婚,导致没人敢娶干露露,于是她成功地以爱的名义实现了控制,把女儿留在了身边。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情结,理性上想让孩子成熟起来,但是潜意识里却不想那么做,因为孩子成熟意味着他不再需要妈妈——这个妈妈将失去价值感。

人们常说“勤快的妈妈会养出懒惰的子女”,也是如此。

共生概念来自弗洛伊德,意指一两个或更多个个体之间的一种强烈的依恋,比如母亲和儿子,他们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对外界做出反应时好像是一体的。整个家庭成为了一个失衡的情绪单位,其家庭成员缺乏界限,不能彼此分离。

界限不仅存在于家庭成员个体之间,也存在于子系统之间。结构式家庭治疗里把家庭大系统划分为几个子体系:夫妻子系统、亲子子系统、手足子系统。在家庭大系统的正常运作下,每个子系统又独立运作,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界限明确。

有人形象地把家庭的界限比作细胞膜,存在于家庭成员和子体系之间,调节着他们之间的亲密程度。细胞膜过厚或过薄都会影响细胞同外界的能量交换,同样,家庭界限的僵化或松散也会妨碍家庭正常的功能运作。

在结构式家庭治疗流派的观点里,这样描述了家庭的界限:

清晰的界限使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既有“我”的独立感,同时又有“我们”的归属感。就是说每个成员既是拥有独立自我的个体,又归属于一个家庭里。它容许子系统的成员在不受到干扰下独立执行其功能,又容许他们与外界进行接触。

僵化的界限则使家庭成员彼此间的人际距离很大,关系显得较为疏离。在僵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世界是明显相互独立的,两个子系统的成员都不愿意或都不能进入彼此的世界。由于父母与孩子在需要时不能改变或越过子系统的界限,虽然成员的独立性保持了,但彼此的感情交流通常很缺乏。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可能比较独立,但代价是孤独,缺乏忠诚和归属感。

相反,松散的界限由于过于模糊和不明确,因此很容易被其他人侵入,而使家庭成员过分地关心和陷入彼此的生活之中,常常导致相互缠结的困境。在缠结的子系统里,家庭成员虽然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相互支持,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但却是以牺牲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为代价的。一个家庭成员无论发生什么事,整个家庭都会产生反应。比如:一个小孩子打喷嚏,整个系统都会动起来:姐姐马上去拿纸巾,母亲赶紧去拿体温计,父亲则在一旁焦虑不安。

在缠结的家庭里,父母很容易接近,孩子过于依附父母,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明确的辈分区别,成人和孩子很容易互换角色,孩子可以表现得像大人一样,对父母的管教不服从。而过度的忠诚和归属感,则可导致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不足,因为他们太看重家庭的凝聚力,以至于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性。

这时候的孩子完全是父母意志力的牺牲品,被父母控制,不能够做自己。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悲剧:孩子在叛逆期的时候,为了做自己与父母抗争,宁愿不去上学;离家出走,只为证明自己可以做一个决定;迷上网络游戏,只为获得一点价值感。

因为界限决定了家庭子系统的功能,决定了家庭中的联盟和权力,从而决定了家庭的结构,所以了解和掌握家庭界限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精髓所在。

拿回界限的过程,被鲍温(Bowen)称为自我分化。鲍温认为,我们的内心都会有两股原始力量:一种是“个别化”的力量,促使个体在心理上与家人有所分离;另一种是“亲密性”的力量,促使个体在心理上和家人保持亲密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若是对亲密性的需求太高,会使个体对他人产生较强的情绪依恋或情绪融合,容易导致个体分不清楚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若是对个别化的需求太高,则容易导致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过于疏离或造成不成熟的情绪断绝。

自我分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保持着良好的界限,既有亲密感,又不依附。

这时候我们也要把孩子还给孩子,让他做回他自己;划清楚成员之间的界限,明确好自己的功能。同时,允许子系统独立运作。

在家庭治疗中,我们首先要评估的就是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

把孩子还给孩子:拿回界限

界限缺失,不让孩子完成自我分化,家长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做很多事来阻碍孩子的成长。他们常常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替孩子去生活。

父母常有的缺失界限的爱的行为有:

过度指责与抱怨

你骂过孩子吗?你小时候被骂过吗?父母会对孩子要求很高,这似乎天经地义,但是背后却是孩子不能够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听从父母的指挥,成为父母生命的延续。

“听话”在中国的家庭中是最常见的词了。一旦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权威的父母就拿爱来要挟孩子:你要听话,不然我就不爱你,至少我不让你感觉到爱。这时候的孩子只能牺牲自己的意志力,满足父母的要求。这时候的父母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期待负责,这显然是一种界限的缺失。听话的孩子成长的代价也非常大:因为父母都安排,自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十分依赖。

过高的要求也是如此。“盼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期待孩子优秀成为了一种强制性的要求,那父母就超越了界限,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来活出父母的人生。这时候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非常高,希望他能优秀,对他百般挑剔,让他考满分。孩子只成了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

有期待是没问题的,但是家长也要学会为自己的期待负责,而不是把它强加给孩子。对孩子有期待,同时也要尊重他的决定,尊重他的能力,他有他的权利和自由,无论他的行为符合与不符合你的期待,他都是值得和应该被你爱的。

过度干涉和保护

爱孩子太多的妈妈如果没有要求孩子,就一定在替孩子活着,也就是为孩子做了很多,仿佛自己在活孩子的人生一样。曾经有一个4岁的孩子出现过大面积烫伤,他在从暖瓶里倒水的时候烫了自己,他从来都不知道暖瓶里的水是烫的,他一直都以为水只有温水这一种状态。也曾经有清华大学的学生每学期携带200双袜子上学,因为自己不会洗。这些悲剧都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做了太多,剥夺了他学习、成长和自立的机会。

爱是没问题的,溺爱就会出问题。溺爱淡化了父母与孩子的界限,孩子和父母都区分不出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对方的事,他们在生活上成了一体,本来属于孩子该发展的能力或该做的事,都由父母代理完成了。

过度保护也是如此,这不能做,那不能去,冒险就等于危险,孩子的人生就被限制在父母可视的安全范围内。这时候的保护,已经成为了监控,让孩子失去了该有的探索和发展。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无能与依赖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把孩子该做的事还给孩子,就是界限。你可以指导,可以陪他一起做,但是不能替代。

序位的颠倒

在生物学上,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但是在心理上,依然如此吗?

在爱的问题上,有些父母会要求孩子来爱他们,满足他们。

不成熟的父母的行为常常像小孩子一样,有的会发脾气,闹别扭,反锁上门等,等着孩子来安慰,要求孩子照顾他的情绪。那些会和孩子抢电视看、抢食物吃的父母也是如此。妈妈们常有的言论就是“家里有两个男孩子,一个儿子,一个丈夫”。

有的会依赖孩子做决定,很多事情自己无法决定的时候就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希望孩子可以为自己做某个决定,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是种尊重,实际上可能是父母自身没有意见而把责任推给孩子。要不要去拜访那个令人讨厌的亲戚,妈妈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单亲妈妈要嫁给哪个男人,妈妈会听从孩子的意见等。家长如果没有自己的主见,就会依赖于孩子掌权。家长可以让孩子表达意见作为参考,但是不能自己失去主见而依赖孩子。

有的家长自身就是软弱的,更是期待孩子来照顾。在孩子稍大点的时候就让孩子养家,挣钱给他花等。在孩子小的时候则想让他打扫卫生、料理家务等。锻炼孩子的出发点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是自己不想做,要求孩子来照顾家,这个起心动念就会被孩子感受到,他会接收到“我要照顾家,照顾爸爸妈妈”的信号。

有的家长则带着恐惧来抚养孩子,害怕孩子将来不孝顺他。于是总是带着试探去抚养:希望孩子表达心意,经常询问他将来会不会孝顺,问孩子长大了会不会挣钱给他花,当孩子过节没有回家就会感到失落等,特别害怕孩子真的离开了他。这些都是在要求孩子照顾到家长的情绪。孝顺不是要求出来的,要求只是索取,索取的原型就是孩子向妈妈索取。

谁是谁的妈妈、爸爸呢?

序位颠倒,也是界限混乱的一种。

过度疏离

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则会让关系过度疏离,让孩子感觉不到爱,怎么努力都无法引起父母的关注。父母可能过于忙工作,可能不喜欢孩子的出生,可能过于相信孩子,他们跟孩子的关系在情感上是疏离的,不能给到孩子正向情感支持,让孩子从小就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是没人爱的。

这是界限的缺失的另一面,在孩子与父母间界限过大,形如路人。

把家庭的还给家庭:价值感的传染

父母明明是爱孩子的,这从来不需要质疑。自古以来,对于母爱及父爱的颂歌从未少过。爱,从来都不需要怀疑。只是,爱的心为什么成就了非爱的行为?为什么爱着爱着就成了伤害?

这是父母自己本身的缺失。

首先是父母本身价值感过低。

在小孩子眼里,父母是没有任何过错的神,是这个世界的标准。但是在世界眼里,父母却是有脆弱有无奈的人,父母本身也是人而非神,也有价值感低的时候。当父母价值感的瓶子匮乏的时候,就会从伴侣和孩子身上索取,而孩子是最容易控制的人,因此就会被排在第一位。控制是人们从他人身上索取价值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你要听我的,这样我就是有价值的。通过不断否定孩子,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是懂的。

当父母无法通过在其他地方获取价值感的时候,就会把精力倾注于孩子。通过为孩子做事,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个好家长。我能给他做饭,能给他洗衣服,能照顾他,我并不是一个无能和无所事事的人。

当孩子失去自己的标准,就会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他无论做什么都感觉不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是对的。他习惯把价值感建立在父母身上,以为只有他们高兴自己才是有价值的,只有父母喜欢的事情才是对的。长大后就会建立投射,只有别人高兴满意,自己才是有价值的——讨好的姿态就是这样形成的。

等级系统还是平等系统?

家庭是一个系统,是大自然众多系统中的一个。作为系统,就有它运行的法则和规律。你的家是按照什么规律来运行的呢?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认为,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单位,它的整体功能运行如何,常常取决于其结构的正常或健康与否。所谓家庭系统的结构,通俗地讲就是一种家庭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常规,是家庭里多年来形成的那些一致的、重复出现的、长期存在的习惯和规律。这包括运行的法则,即家庭规条,在家庭里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规矩。我们在下节单独介绍。也包括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角色、权利、智能,也就是等级顺序,谁的权力大。

萨提亚在评估家庭系统时,首先会评估它的开放或封闭的程度,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在秩序和顺序上有多死板或有多灵活。

在萨提亚的描述下,人们对于世界的感知可以被归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一个封闭的系统,本质上是等级制的,建立在威胁与奖励的模式基础上。也就是说,有权力的人会奖励他们认为积极的行为,而用惩罚威胁他们认为消极的行为。萨提亚认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总会有规则,规则的背后总会有某种惩罚。一个开放的系统,则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允许改变发生,尊重人的价值。

在封闭的家庭系统里,人们的选择受制于僵化的结构。僵化的系统规则决定了人们的选择。因此,一个生活在封闭家庭系统里的孩子必须寻找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并适应它,而不是让结构来适应自己。孩子在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时就会基于什么是适合系统的来做选择,而不是根据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来做选择。

如果父亲在家里的权力非常大,孩子就必须牺牲自己的意志、意见、想法而听从于父亲,以此适应家庭系统。母亲如果非常脆弱,经常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无能,孩子就要牺牲自己的脆弱、童年,来承担起家里重要的角色。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并且不允许孩子过问,孩子就会学会对任何事情都不闻不问,牺牲表达的权利来适应家庭系统。如果家庭对孩子要求不能哭、不能脆弱、不能说谎等,孩子就会牺牲真实的自己来顺从家庭要求。

在等级模式里,存在着固有的法则,是一种支配与服从式的安排。人们按家庭系统的规则办事,系统规则为人们应该如何思考、感受、看、期待、需要、存在和行为做了隐性的和显性的规定,这些规定我们会在家庭规条里详细探讨。没有遵守规定的人就会遭到有权力的人的惩罚。在封闭的家庭系统里,成员的能量被用来维持结构的现状,而没有办法用来使成员获得成长。

因此,在等级里,关系就是谁在上、谁在下;通过人的角色来定义人,人的角色决定了地位。例如有的家庭规定爸爸是大的,爸爸就会掌握家庭的所有对错,用线性因果模式解释事件,决定是谁的错误。封闭系统抗拒任何破坏等级结构的变化。

从等级模式看,家庭里的关系建立在支配与服从的基础上,即有的人处于强势状态支配,有的人处于劣势状态服从。处于劣势的人会对自我的界定依赖于强势人的规条而定,他们都按别人的期待生活,如果达不到别人的期待就会感到焦虑,认为自己什么事都无法做对,觉得自己很糟,看轻、忽视自己的感受,逐渐失去自我认同。比如父母会对孩子期待很高,要求他一定活得优秀,这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只有优秀才是存在的,如果不优秀自己就什么都不是。

在等级模式中,人们彼此控制,但感到孤立、恐惧、愤怒、怨恨及不信任。

成长模式的系统是开放的,在成长模式的家庭里,没有固定的结构,允许改变发生,坚持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拥有表达自己和选择的权利。

萨提亚把开放的家庭系统称为“种子或功能良好的模式”,系统的能量用于成长,而不需要致力于维持结构。

在开放的家庭系统里,人比规则重要,成员们相互尊重彼此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先入为主就去判断。如当孩子不想去上学,家长首先是关心人,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而不是先下结论——又偷懒不好好学习;丈夫很晚没有回家,妻子会首先关心人是否安全,而不是用固有的观点认为丈夫又出去鬼混了。在事件发生时,他们先关心的是感受。当孩子打破花瓶时,会先关心孩子有没有被吓着,感觉怎么样,而不是上来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在开放的系统里,规则不是僵化的,而是有弹性的,成员们接受改变并欢迎改变,允许各种可能性发生。在开放式的家庭系统里,家庭结构会以一种弹性的方式不断调整,以适应孩子的出生和成长。不能生气对我来说可能是个规条,但是我允许我的孩子不遵循这个规条。

在成长模式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平等的。大人们会犯错,孩子同样会犯错,他们对于错误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先关心人、后关心事上。这时候的家长不是威权的,而是一个与孩子平等的人,孩子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提出自己的要求。他可以对家庭里某个事情感到生气,可以对父母某个态度感到委屈,这些感受都可以表达。在成长的模式里,家长也会相信孩子,并愿意让他长大,脱离自己,允许他与自己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萨提亚成长模式的一个信念就是,所有人都具有从善和爱中获得完整性的潜力。伴随着爱,人们发现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差异,构成了该模式最重要的部分。

在评估一个人背后的家庭动力时,萨提亚从四个方面去评估人与其所成长的家庭属于哪个系统:

对关系的定义(我们怎么知觉两个人的关系)

续表

家庭沟通:有些话,还是要说(互动模式)

健康的家庭里,沟通是透明的、直接的、核对的、一致的,不健康的家庭里的沟通则是隐晦的、猜测的、不核对的、不一致的。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这是一个在中国比较典型的问题,性是很多家庭里的禁忌话题,沟通就是很含蓄的。一个不知所措的妈妈会马上被触动禁忌,猜测着孩子想问的就是性问题,也不核对,然后叽叽歪歪讲了一大堆。直到最后听到孩子说:

“我同学都说他们是从广州来的、从厦门来的,我是从哪来的呢?”

一个能够敞开沟通,能够核对的妈妈则会直接问:“你想知道什么呢?”或者“你怎么想知道这个问题呢?”

夫妻吵完架后,如果有一个人哭了,通常会是妻子,这时候孩子就会去关心她,问怎么了。妈妈则常会说:没小孩子的事,不关你的事,小孩子别管,等等。这时候的孩子就会猜测是跟自己有关,是自己不好而惹他们生气了。这时候的孩子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可是他也不会说。

在夫妻的吵架里,他们通常用指责表达着爱,实际上可能是委屈、担心或者其他,但是表达出来却成了伤害,他们之间也不沟通。在这个家庭的三角关系里,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遮掩着沟通,猜测着对方的意图。

有时候家庭成员会限制于规则,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者认为其他人“应该”都知道。

萨提亚认为,在功能不良的家庭里,沟通主要有这些不健康的现象。

间接和模糊的沟通,而且很少得到澄清。功能不良的交流者谈到一个体验时,可能说得不完整,歪曲或者进行了不恰当的概括。如我们上面的两个例子。

扣帽子。把看到的某个现象用某个形容词扣到他人身上。孩子忘记了做某件事或错了一道题是个现象,家长可能给他扣上一顶“你是个粗心的人”的帽子。夫妻中一位周末在家看电视,另一位可能给他扣上“你是一个不上进的人”的帽子。妈妈多说了很多话,丈夫或孩子会给她扣上“唠叨”的帽子。

将某人行为的一个部分等同于整个沟通过程。某成员说了10句话,听的人可能就抓住了敏感的一句不放,忽略了其他信息,然后对全过程进行了否定。例如当一个人在沟通的时候看向别处时,另一个人会抓住这一点信息,觉得他没有注意自己,并忽略掉他所说的话,进而感到受伤。唠叨是妈妈的一面,其他人可能因为她这个特点而否定了她的全部。

夫妻间理念不一致且不协调。妈妈这样要求孩子,爸爸那样要求孩子,两个人的教育理念不一样,孩子就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在他身上就会种下两个小人,相互在脑子里吵架,不知道该怎么做。最后最可能的结果就是:叛逆,我谁的也不听。

超理智。如果沟通不加上感情和爱,沟通常常是无效的。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有理无爱,只会伤害关系,加重冷漠。理论过多、情感匮乏,是家庭沟通中应该尽量避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