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未完成的期待

第五节 转化未完成的期待

期待就是希望

活着,就总有些东西想要。想要名牌包包,想要关心,想要别人听话,想要公平……这些都是期待。

我们每天都有超过100个期待,当期待被满足,我们很自然就放下了。今天期待吃饱饭,然后吃饱了,就忘了。期待脚能踩着地板,实现了,以后就不会留意到自己的这个期待。期待他能给我买早餐,能给我一点安慰,他按照我的意见做了,都实现了,然后也跟着都放下了。

期待就是我们想要某些东西,也就是希望。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有希望。正如我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相信美好,相信这一切都会到来,这都是我们积极的期待。人生正是因为有了期待才充满意义。当我们的期待实现的时候、当我们所希望的发生的时候、当幸运降临的时候,那是幸福快乐的时刻,仿佛拥有了全世界所有的美好,仿佛生命就是一场奇迹。

没有期待的人生是枯燥的,然而有希望就会有失望。

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期待都能实现。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并没有得到,那就是期待没有被满足,所以我们常说出这样的话:

“我不想再对你抱有任何希望了。”

“你太让我失望了。”

“你怎么可以这样?!”

“你要对我负责。”

“你要对我诚实。”

期待属于我们自己,就像感受、观点属于我们自己一样。是我们选择了期待,也需要我们自己来为自己的期待负责。可能是别人燃起了我们的期待,但最终也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拥有,甚至我们自以为是地选择了拥有,所以即使我们失望、生气,需要改变的也是自己,不是别人。像这个可爱的大男孩:

今早一美女同事很正式问我:“晚上请人吃饭,你有空吗?”

我羞涩矜持地说:“有。”

她说:“那你替我值班吧。谢了。”

我们猜想,他有一个美好的期待,但是这个期待只是自己产生的,结果他可能会失望。失望的感受后面还有些其他感受,比如愤怒。因为高潮在后面:

我疑惑地问:“你刚说什么?”

她说:“那你替我值班呀。”

我:“不对,上一句。”

她说:“晚上请人吃饭,你有空吗?”

我说:“没有!”

愤怒是因为没有对自己的期待负责,好像是别人玩弄了自己一样,然后又产生了另外一个期待:你不该这么对待我。

从萨提亚模式的角度而论,我们把期待分成三类:

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希望自己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表现。

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我们对别人有哪些要求,希望别人怎么做,怎么看待自己。

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别人希望我们怎么做,如果没有找别人核对,这通常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

未满足的期待

我们不是神,并不是想要,就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很多,不仅包括外在可见的,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但是能被满足的却很少。

当期待没有被满足,我们还保留着这个期待的时候,就成了未满足的期待。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我还是想要。没有被满足的期待里,有的可能还有机会再满足,有的却再也没机会了。这时候如果依然抱着期待,就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伤害。就像一直背负着巨石在人生路上狂奔一样,消耗着我们生命的能量,扭曲着我们的心灵。

有些难以实现的期待是隐性的。之所以说隐性,是我们不去觉察,就会意识不到。因为我们会用两种方式来忽视这个期待:一种是,我们太习惯这么做,而没有去总结过。另一种是,我们会发展出一个观点“这是不可能的”来压抑自己这个期待,但并不是放弃了这个期待。这个观点和这个期待并存,让我们不愿意承认的时候又期待着。比如我们会有这些隐性的期待难以实现,一直折磨着我们:

期待有个神可以改变我,我不用动。有时候明明觉得现状有些不对,但又缺乏勇气改变。明明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却也不愿意迈出这一步去。期待自己找到一条万无一失的方法改变。迷茫的时候常会如此,期待找到一条绝对正确的路。

期待有个人可以满足我,我不用付出。这个期待在亲密关系里比较常见。其背后的观点可能有“既然你爱我,就应该满足我”。

期待我或他人一次错误都不会犯。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当自己或他人犯错的时候,就会自责、指责他人、生气、责骂等。这背后的期待就是:你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你这次不允许自己或他人犯这个错误,下次也不允许,每次都不允许。总结起来就是:期待自己或他人一次错误都不会犯。

期待每次、每件事都做到最好。见不得自己做得不好。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通常就会有这样的期待。

期待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对工作中充满抱怨的时候通常会有这样的期待。

这些期待被满足的可能性非常不大,几乎没有可能,处于未满足的期待状态。所以我们把它进行了压抑,然而还是想要。于是就会发展出一系列应对未满足期待的措施:

不去期待。于是有人说:我不去希望,就不会失望。听起来就像“我害怕死去,所以不会活着。”失去了希望的人生是凄惨的,同样,错误的执着于期待也是痛苦的。

用强迫去执行。会发展出一系列惩罚、情绪给到自己和他人,强迫去满足期待,但通常会失败,继而陷入另一种恶性情绪的循环。

如果期待不被觉察并处理,它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会因为这些期待去折磨自己和他人。

常见的期待与未满足时

对自己的期待

无论你意识没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期待都非常多,并且渗透到方方面面。例如在工作、生活、人际、形象、特质、学习、能力、知识等领域中,我们都会对自己有很多期待。这些期待常常是来自于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自己才是好的、值得的、可爱的、被关注的。比如:

期待自己努力工作

期待自己达成某个业绩

期待自己在几年内晋升到某个职位或成为某带头人

期待自己能够按时完成工作

期待自己能够有质量地完成工作

期待自己有清晰的工作目标、计划

期待自己在工作中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期待自己能从工作中得到丰厚的待遇、赚很多钱

期待自己能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热爱工作、坚持工作

期待自己在人群中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特别的

期待自己不要伤害到别人

期待自己能与人为善

期待自己是时尚的、可爱的、美丽的、自由的、有魅力的、能干的、有思想的、有内涵的、聪明的、贤惠的

期待自己有好的记忆力

期待自己身体健康、不生病、皮肤好

期待自己能够坚持锻炼身体

期待自己做事情的时候能专注

期待自己勇敢承担责任、不逃避、勇敢面对痛苦

期待自己收拾好房间、做好饭、照顾好家人

期待自己能够愉悦地做家务

……

当对自己的这些期待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常常发展出一系列情绪来应对。因此,当你有这些情绪的时候——自卑、自责、挫败、后悔、内疚、逃避……你可以去检查自己有哪些显性和隐性的未满足的期待。

这些情绪的背后都在说话,都在说我想做得更好,但是我没有做到,我接受不了。我有一个观点:我做不到了,没能力了,来不及了;但我好不愿意放下,还要坚守着这个期待,于是就有了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又说:我还想要,还在期待。因此当你有这一系列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去检查对自己有哪些期待,并且去选择一种新的方式去应对这些未满足的期待。

对他人的期待

人是群居动物。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产生对他人的期待。如果我们无法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我们就会依赖于他人满足自己的渴望。渴望他人来关心、关注、尊重、认可、赞美、爱自己,这些都是内心的渴望。为了促使他人满足自己的这些渴望,我们就会在具体的事情上发展出期待来。这些对他人的期待也渗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对父母、子女、恋人、同事、朋友、领导、陌生人会有期待。对环境的期待也属于对他人的期待,比如对政府、天气、交通、国家、教育、体制、小区等的期待。有些对他人的期待会被冠以“爱他人”和“对他人好”的名义,看起来这些期待只是单纯地为他人好,跟自己没关系,但这并不影响期待的本身也在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我们对他人常有的期待有:

期待父母给我们自由,不要管太多

期待父母是有钱人,给我们富二代的环境

期待父母给我们支持,物质上的或精神上的

期待父母夫妻关系和谐,不要总吵架或冷漠

期待父母给自己一点关心,理解我们

期待恋人可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爱吃的是什么、心里想的是什么

期待恋人即使在自己不说的时候都了解自己

期待恋人能一直爱自己

期待恋人不要对自己发脾气、吵架、冷漠

期待恋人每次吵架后都要主动道歉

期待恋人可以理解我,在我生气的时候他能哄我开心

期待恋人能够赚钱、养家、高薪

期待恋人能够有时间陪自己、专心陪

期待恋人身体好、心情好、不加班、多锻炼

期待孩子听话

期待孩子优秀

期待孩子健康

期待孩子上某个辅导班,考试考前几名

期待孩子是个男孩(女孩)

期待孩子多吃什么、不吃什么,玩什么、不玩什么

期待孩子不要犯错

期待同事不是这样的人:自私、计较、没文化、自以为是、铺张浪费、不懂珍惜

期待同事、领导能多帮自己,多容忍点自己的错误

期待工作公平

期待朋友约会不要迟到

期待他人不要放自己鸽子

期待他人不要欺骗自己

期待他人对自己真诚、敞开

期待空气质量好、交通不拥挤、气温不要太热或太冷

期待教育体制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期待陌生人不要随地吐痰

……

当对他人的这些期待实现不了的时候,我们也会发展出一系列情绪来应对。因此,当你有这些情绪的时候——生气、愤怒、评判、打击、看不惯、抱怨、压抑、愤青……你可以去检查自己对他人有哪些显性和隐性的未满足的期待。

当事情没有按我想的发生,我就抱怨。你在等电梯,你期待只有两个人在等电梯,可是有20个人在等电梯,你很着急,于是抱怨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你对于“只有两个人等电梯”的期待并没有被满足。今天你要出门,可是突然下雨了。你很烦恼,偏偏在约会的时候下雨,这时候你的期待就是:此刻不要下雨。

看不惯。对面住户把垃圾放在门口,你看不惯,你在期待他不要这么做,可是他没满足你。你看不惯某人的自以为是,你期待他低调些,可是他没有满足你。你看不惯请客送礼,你在期待他们公正廉洁,可是他们没满足你。所有这些看不惯,都是些未满足的期待——因为没有按照你期待的发生。

你生气时会说:你应该来满足我,你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我是对的、你是错的,你错了就应该改。总之,你该满足我的期待。你有时也会说:这样是错的、不好的,我根据我的学习和经验规定了哪些是好的,如果你没有按照这样来发生你就该被惩罚,你应该按照我所设想的期待来实现。我们对环境的期待就是如此,期待环境按照我们的理想设计模型来实现。对他人的期待也是如此,期待他人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标准来做。但是“你是错的,我是对的”只是自己的一个观点。因此当你有这一系列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去检查自己对他人的期待,并且去选择一种新的方式去应对这些未满足的期待。

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除了我们会对别人有期待外,别人也会对我们有期待。我们的父母、伴侣、孩子、领导等都会对我们有期待。这些期待有些我们能明确地知道,有些根本不知道。当我们满足他人的期待的时候,他人就会高兴。当我们不能满足他人的期待的时候,他人就会感到生气或失望。而我们也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常常和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冲突。而解决这些期待冲突的第一步,就是先意识到他人对我们的期待。

父母可能对我们有期待:期待我们好好上学、好好工作、找个好对象、做某个专业、选择某个职业、在某个城市工作等。

伴侣可能对我们有期待:期待我们既赚钱养家又花时间照顾家、期待我们懂他理解他哄他、期待我们既照顾好家又照顾好孩子又照顾好他。

孩子可能对我们有期待:期待我们温柔、宽容、耐心、有钱、给他买玩具、哄他。

领导可能对我们有期待:期待我们加班、能干、不计较工资、干活的时候把公司当家、偷懒的时候不要以为公司是家。

国家可能对我们有期待:期待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报答她、期待我们遵纪守法勤劳纳税不要惹麻烦。

对于他人给予的这些期待,常常让我们感觉有压力,觉得无所适从。这是因为我们给自己发展出了一个期待:期待自己能够满足他们。

对于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是他人的事情。但是满足不满足他们,则是我们的选择。如果你觉得非要去满足他们,那么你需要去看待一下自己的渴望,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得到归属感、认可和爱。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压抑了自己的渴望和感受,部分真实的自我被掩盖了起来,结果可能就会发展出很多症状,焦虑、抑郁、分裂、强迫甚至身体疾病,从而失去了内在的和谐。我们有时候活得很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我们一直背负着别人的期待,而忘记了做自己。这时候,你需要去挖掘这些期待,并重新选择一种方式来应对。

对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我们通常有4个选择:

努力去满足他的期待

把他的期待还给他

尝试改变他,让他不要再对自己有这样的期待

继续抱怨,不愿意去满足他,却保留着他这份期待

无论你做哪个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请为这个选择负责。并且,选择意味着牺牲。选择A就必须放弃B。比如父母期待我们做某个不想做的工作或找某个不喜欢的对象,我们可以:

去满足他们,按照他们说的去做。这时候我们就会牺牲自己的意志。不要怪他们,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有权利拒绝或接受。如果你选择接受他们的期待,请放弃自己的意志。

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他们的期待还给他们。牺牲就是:他们可能会失望,你要接受他们的失望。这是他们选择的结果。如果你选择了把期待还给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你就要学会让他们失望。

尝试改变他们。你可以来一次深入的沟通,或做一些其他的努力,或用你的努力来证明你是对的,以此完成改变他们,让他们放下对你的期待。不要说不可能,只要你选择了这种应对期待的方式,你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

继续抱怨,在不能全心满足他们的时候还保留着他们对你的期待。这也是你的选择,也是可以的。代价就是:你要接受抱怨、指责对你身体的伤害和关系的伤害。

没有应该怎么样,只有选择。这些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充满了选择,且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发现并应对期待

你可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并做这样的练习:

谁会对你有期待?那些期待是什么?

你会对谁有期待?那些期待是什么?

你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拿出一张纸,给自己40分钟左右的时间,静静地列举一下你身上和身边的期待有哪些。不要只是思考,写下来。你会发现越写越多,越写越清晰。

然后做一个选择,你想怎么重新应对这些期待。

处理未满足期待的6种方法

如果事件已经过去,而我们的期待依然还在,且没有被满足,就会受伤。这时候我们就要选择一种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期待。

1.放下那些尚未满足的期待

放下对他人的期待。放下就是我放你走。有些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我们需要放下,往前看,才能释怀。我们曾经对别人有些期待,但那是我们的事情,与别人无关。那些我们曾经想要的,别人给了是我们的幸运,没给也正常。我想要,你要给我,你不给我,我就拿伤心、委屈、愤怒来惩罚自己。我希望你给我一些爱,但是你没有,你还离开了我。我希望爸爸帮我买一个玩具,但是他没有,我希望我可以有一个安稳的童年,但是我没有。我期待爷爷陪我一次,可是他走了。现在,那些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也背负着这些期待很久了。我准备放下,用新的姿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放下对自己的期待。我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无法做到这么多。如果全部实现了这些期待,意味着我将成为神而不再是人。我可以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不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这些期待,我可以选择去实现,但是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的,我想放下。不再拥有这么多。

期待就像是枷锁一样。每个期待就像是一个一吨重的大石头。如果你背着10个对自己的期待,你就像是背着10吨重的石头前行一样;像是套着10把锁把自己禁锢住。如果你的负重能力还好,你可以继续负重。如果你觉得累或难以忍受,你可以选择适度放下一些,给自己减负。

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放下就是你不再完美,但你获得了对自己的自由。这就是自我接纳。我接受,自己是个这样的人。

放下是有悲伤的。我放下,我觉得有些悲伤。我一直背负着那些期待,我假装有一天这些期待还能满足。当我放下,就意味着再也不能满足了。但同时我知道,我长大了,我不需要再背负。我尊重你,也尊重现实,尊重时光曾以这样的方式给了我那样的故事。

放下期待意味着对发生的事情说是,意味着接纳别人如其所是,不是如你所想。

2.降低那些期待,到你能实现的范围内

如果你设定自己的期待完全实现是100分,那你可以允许自己只做到60分。60分就是完美,100分是神经病。你期待自己能够出色完成工作,现在你可以降低下自己的期待,如果每次都出色完成,那么降低就是偶尔出色完成工作就好了。这就意味着,你将允许自己有时候做不好,有时候能做好。如果你期待自己贤惠聪明,你可以允许自己偶尔达不到,降低标准,或降低次数。允许自己不是圈子里最聪明的,你比一部分人聪明就可以了。也允许自己犯傻、犯糊涂。降低期待表现在:时间上,允许有时候能做到有时候做不到。程度上,允许自己达不到100分而只有60分。

然后,看到有的部分,起码你有了60分,只是为这有的60分感到欣赏。然后庆祝这60分,还好你成为了一个人而不是神,有神经病的神。

对他人的期待也是如此,允许他人偶尔犯错,允许他人有时候达不到你的期待,也允许他人不能100分达到你的期待。欣赏他人为你做了的部分,哪怕只有60分或30分。

对于父母、他人的爱也是如此。我们可能期待父母给予100分的爱,但是他还给了很多伤害。但这不能说父母完全不爱我们,他们有不懂的地方,但也有爱。我们可以去看到这有的部分,哪怕只有30分,起码我们有了爱,而不再是全部拒绝。

3.找出满足期待的其他替代法

你要什么,或许你并不知道,于是固执地要某一样东西。你想吃苹果,街上没有了,你很伤心,可是这时候你可以拿香蕉来替代。孩子吵着要买飞机玩具,可是你期待他不要那么做,你可以跟他商量换一个益智的玩具玩,而不是拿走他的期待,不让他有玩具。你首先要知道你的期待是什么,然后看看有什么其他方法来满足。

有个女孩刚16岁,还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却怀孕了。面对愤怒的父母,她坚决要生下孩子来,甚至以死要挟,这对她可能就意味着对父母的反抗;她的父母坚持认为这是青春期的叛逆,孩子不懂事承担不起生孩子的压力,于是强行阻止,结果关系僵化。其实这个妈妈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期待:

告诉孩子可以生。当她可以生的时候就能坐下来聊一聊了,那么就可以坐下来商量。怎么商量呢?要生一个孩子,咱们准备生孩子,怎么准备?第一是饮食,从此麦当劳肯德基,凡是她这个年纪爱吃的东西一律不能再吃,把那些她不喜欢的东西给她堆上,因为你生孩子就要养胎。生下来就要养孩子,他哭了以后你要喂奶,你要为这个负责,妈妈承担不了。那咱们需要养成好习惯,你晚上睡觉,我晚上半夜把你叫起来站10分钟,凌晨叫你再起来一次,表示你要给孩子换尿布了,当然一晚上不止两次。你现在试验一番,如果你准备好了能做到,妈妈当然支持你生。如果你做不到,将来等妈妈去做这个妈妈受不了,妈妈生你的时候已经难受过一次了。

这就是替代。找出尚未满足的期待的替代方法,是我们处理日常生活的一个健康的方式。如果你固执地只选择一个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期待,你可能只是在不成熟地赌气,非要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

你也可以换一个目标,类似的期待。

4.决定依然保持这个期待,即使一直没有被满足

你可以继续保持,继续背负,这是你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继续保持这个期待对你是有好处的,这样你假设它有一天可以被满足。但实际上你知道,那只是一个假象,永远不再会了。

你可以继续这样骗自己,为让自己舒服些。

那你就要接受可能把这些未满足的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来索取,你要接受随之而来的失望、愤怒与悲伤。没有人可以再成为你的爸爸妈妈,没有人能再像父母曾经满足你一样去满足你。

很多人要证明自己,对自己期待的一切不肯放下,即使痛苦、难过也要抱着这个期待。有很多这样的家长,坚持要孩子按他的方式来。这时候的孩子就成了家长意志的一个延伸,孩子可能会不快乐甚至很痛苦,你必须要在认识并接受这个代价的基础上保留这个期待。

这个期待是一份“套餐”,不只有你喜欢的,还有你不喜欢的,还有你不能接受的。如果要保持,就要全然接受。接受那可能再满足的喜悦,也接受那不能再满足的悲伤,甚至伤害。

根据我们的经验,一旦案主仔细考虑过代价,他们在决定时,一般都会再考虑其他方法。但是不要强迫他们,也不要批判他们,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5.回到渴望的层次解决

你要求这么多,你究竟想要什么?

期待因为未满足的渴望而产生,因为一直都渴望别人来给你爱,给你满足。那么,你这么执著,你是在要什么呢?

你期待他给你买玫瑰花,期待他带你游商场,期待他下班早回家,为了这些期待,你没少吵架、委屈、受伤。但依然于事无补。你期待这么多,不过是为了爱,渴望爱,证明爱。但是他真的没有爱你吗?如果没有爱,你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他在以他的方式付出着,也被你忽视着。在看到了自己的渴望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渴望。当渴望满足的时候,期待也就没了。

当男孩无情抛弃一个女孩,远走他乡后,女孩期待他终有一日能给自己一个解释,实际她在渴望什么呢?渴望证明其实不是她的错,自己是被爱的。

你不需要用期待的方式证明自己,因为你本身就是值得的。

你可以去满足自己的渴望,或者看到自己的渴望其实一直是被满足的,而且也不需要通过发展这些期待来满足你的渴望,自然就会放下这些期待。

6.为满足此期待而工作

是什么阻止了你期待的实现?如果你想要,你为什么没有得到?你是真的想要吗?还是只是想想,没有为自己的期待做出任何的努力。

我有一个期待,我期待能看到河对岸的美丽风光。我并没有为这个期待而工作,没有自己走过去。我只是大喊:亲爱的彼岸,你过来吧,我想领略你的风光。你不过来满足我,我就抱怨你。

我还有一个期待,我期待自己瘦下来,这个期待很大。每当我想运动的冲动来的时候,我就赶紧躺到床上去,老老实实呆着,等着这个冲动离开我的身体,我再下床。于是……

或许你跟我一样,有过很多理由:那太难了,年纪大了,不现实了,太累了,现在还不合适。你有一大堆旧有的信念放在那,卡着你,让你不想去做。

我好奇的是,你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为什么不去努力?如果还来得及,为什么不去付出?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错过了考大学。现在年纪大了,就不可以继续读书了吗?曾经受伤过、失败过,但是现在呢?你愿意为它再次努力吗?看看是不是愿意相信它的可能性。

当你选择处理你的期待及未满足的期待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走入转化的历程了。并在开始改变的时候,不断夯实。通过不断提问,你可以核对自己走在改变的哪个地方:

对期待和未满足的期待有什么感受?

对自我有什么感受?

如何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了?

然后,欣赏努力,同时也欣赏自己。

对于来访者工作也是如此:帮他们看到自己的选择,协助他们做出选择,通过询问来核实改变的历程,并欣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