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信念系统(观点的转化)

第四节 清空信念系统(观点的转化)

观点与非理性观点

人的生活,是由自己内心所坚定的观点指导的。你采用了怎样的观点,就会做出怎样的行动。以至于你常常成为头脑中想法的奴隶,佛曰“一念即魔,一念即佛”。一个想法的差别,就是从佛到魔的距离。

萨提亚所谈的观点,指的是我们头脑中所想、所坚信的东西及思维。包括:对事物的观点、信念、规条、标签、定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观点是人所掌控的,人们使用经验发展出自己对于事物的观点是为了让人更好的生活。但是当这个观点不能够流通、阻碍了原来该有的快乐的时候,当我们死抱着某种观念不放的时候,信念就会控制我们。当我们变成信念的奴隶的时候,这个观点很可能就成为了非理性观点了。

非理性观点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我们常把它当成律令和事实。我们从小学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就应该这样,只有这样做才能活得好。于是我们采用了这样的观点来生活,并且感受到了安全,有所得到。但是当我们长大后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后,我们旧有的观点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于是会出现各种冲突和烦恼,却不愿意看见并修通原来的观点。并且我们难以接受他人违背自己的观点,当他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不按照自己的规条生活的时候,自己就难以接受,自己就会发展出一系列应对方式来应对观点的差异。

常见的非理性的观点有两种:绝对化和贴标签。

常见的非理性观点及转化

1.绝对化:我们怎么把观点变成了规条

绝对化是指认知者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人对事都怀有认为其必定怎样或必定不怎么样的信念,极易走极端。这种信念经常与“必须”“应该”“只能”“只有……才……”等词联系在一起。

常见的绝对化的观点:

人必须/只能/应该努力工作

人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够赚到钱;人只有赚到钱,才能活得体面。

人应该勤俭节约。

人应该守时,不能让他人等待。

人应该诚实,不应该虚伪、做作、阿谀奉承。

人一定要善良。

人一定要有道德、有素质。

人一定要讲理。

人一定要诚实。

人不能被欺负、不能软弱。

人不能惹别人生气、不能随意无理取闹。

人应该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随便拒绝,拒绝会让他人受伤。

女生不应该主动。

人不应该低头。

人应该公平、公正。

没做错不应该道歉

我必须优秀。

我必须听从领导安排。

人要有志气,不能低头。

为了集体、家庭、大局,个人应该牺牲自己的需求。

人在外面应该谦虚应该多请教。

在新环境一定要多做多付出,不要怕吃亏。

经济上一定要独立,一定要有财务权。

人一定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

读书就可以出人头地和改变命运。

在外面一定不要与上司、老板冲突,应该老实听话,不要得罪人。

应该勤奋努力用汗水才能换来财富。

这些都是我们经验里的绝对化的观点,成为了规条。很多人会觉得“人就应该这样呀”“大多数人都这样啊”,其实不是的。非理性观点常常以绝对的道德律令伪装,那是我们难以觉察的规条。“我必须考研,因为所有人都在考研”“虽然我很累了,但我必须努力工作,成为有钱人”,如此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当我们并不能识别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认同社会强行加给我们的标准,我们也会机械地认同这种标准,造成“虚假的自我”,限制了人的自由。跟社会大的规范一致是好的,但是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交给流行的价值标准作为唯一的评判,我们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在自己感受很差,难以承受,承担着太多情绪的时候依然要坚持那些标准,这时候个人的内在力量就会被耗尽。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回迷失的本真自我,做回自己的主人,选择性地创造自己。

规条活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很优秀的品质。但是一旦绝对化成为了律令,就会对生活造成阻碍。有的人持有“我必须干净”或“我是一个整洁的人”的规条的时候,就会强迫自己每天整理房间,进行洗刷。要干净本身无可厚非,甚至是件好事。但是当每天下班很累、周末想休息的时候,因为看不惯屋子的凌乱强迫自己收拾整理,当明知没有必要还必须去做的时候,当边做边否定自己的时候规条就已经在控制人了。

当你有这些绝对化的观点的时候,你就容易:

强迫自己。要求自己必须遵守,即使在不想执行的时候也会强制自己执行。例如当你劳累不想工作的时候,你有“人必须努力工作”的规条,就容易强迫自己,而不顾生活中其他的领域。当你有“人不能浪费”的规条,你会在吃饱的时候强迫自己吃下剩饭而伤害自己的胃。当你对一些事情无能为力的时候,你也会强迫自己做好,如果你有一个“坚持”的规条或者一个“我必须要优秀”的规条。

挫败、自我否定、糟糕至极。当人们有个规条却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开始了自我否定的旅途。先使用概括化的策略否定自己,然后进入糟糕至极的模式。概括化是指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即做不到规条所要求的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前途无望等,结果陷入消极情绪之中,觉得一切都糟糕极了。而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我违反了“我必须第一,必须优秀”的规条,违反了“我不能被欺负”的规条等。

强迫他人、和他人产生分歧。自己遵守这些规条并不够,我们会把这些当成事实,然后强迫他人向我们一样遵守。比如我们坚持“守时”的规条的时候,就会要求他人也这么做。当我们坚持“诚实”的规条的时候,就会受不了他人对我们的欺骗。结果就是当他人没有遵循我们的规条的时候,自己会很受伤,或者很生气,觉得别人有问题,与他人产生分歧,继而引发出关于“道不同,不足为谋”的感慨。很多家长会把自己这些无意识的规条强加给孩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要求他们必须那么做。比如“不许生气”“必须勤奋”等。

看不惯。看不惯的本质就是他人违反了自己的规条,他人没有像自己一样生活。你看不惯别人的虚伪和两面三刀,那是你用了“应该真实、坦诚”的规条。看不惯的规条还有:

你的价值观不如我的好。

对别人和自己的差别视而不见。

自以为无所不知,坚持着唯一的通用的真理。

滥用过往习得的经验。

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

拒绝考虑其他可能性,不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转化绝对化的规条

1.列举

首先,你需要觉察并列举出你有的规条。在你的经验中,你学会了哪些做人的原则?有哪些是你认为人应该做的?必须做的?检查你在做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这样的词汇:“人应该”“人一定”“人必须”“人永远不可以”“我的原则是”,如果有些是你认为重要但允许自己违反的,是你可以控制的,那则是你的价值而不是规条。价值会给你带来正向的资源,是你的工具。而规条则控制你的生活,是不能轻易违反的,是你必须遵守的。

现在,尽可能多地列举你的规条,至少10条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我们看起来是品质的东西,有时候也会成为规条。有些特质应该是我们积极发扬的,是对我们的社会和人生都有利的,但一旦刻板成为了规条,就会带来伤害,当自己做不到或别人做不到的时候,自己就会生气、看不惯、伤心、有挫败感等,这时候这些特质就已经在伤害我们和他人。

2.挖掘规条的好处及代价

每个规条后面都有一个好处和代价。对它的坚守,给过你很多好处和便利,让你安全、熟悉,让你得到了很多。同时,为了它你也做出了很多的牺牲。那些,是什么?把好处和代价都挖掘并列举出来,可以促进规条转化。例如:

A.

规条: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此一定不能乱花钱,一定要节约。

好处:生活朴素和节约,不乱花钱,不乱买奢侈品,在外吃饭,买东西比较节约。

代价:事事都以金钱和成本来衡量,焦点全放在钱上,缺少了对物品和东西的享受,有时候甚至会遗忘掉购买物品所能带来的乐趣和满足,还会压抑自己内在真正的需求。即使花了钱,但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和满足,人成为钱的奴隶。

B.

规条:财富应该勤奋努力、用汗水换来。

好处:我很勤奋,辛苦地赚钱,通过操劳的、拼命的、流血流汗、勤奋的努力赚到了钱,并有了一定的积蓄,生活有了一些安全感。

代价:对赚钱的乐趣缺乏认识,没有去享受这个赚钱的乐趣,不懂得轻松愉快地赚钱,更不懂得通过思考、经商等方式赚钱,对待其他任何可以赚钱的机会和选择都关闭大门。赚钱的思路很单一和僵化,把赚钱看成严肃认真的事,缺乏轻松快乐的心情,弄得自己心理压力大,很累。

3.在“应该”中寻找例外情况

“应该”和“永远”的规条,阻止了生命能量的流动,是僵化的、闭塞的、不人性的。当我们让这些规条流动起来的时候,成为弹性的价值的时候,就包含了爱,曾经的阻碍会成为我们宝贵的资源。转化的方式就是我允许自己做不到,根据情境而决定。我欣赏我在执行这个价值,也允许例外发生,并不为例外而难过。这里的转化可以参考我们前面冰山里观点的转化。

你可以这样转化:

规条1: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凡事需要亲躬亲行)

转化成:在精力及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可以自己的事自己办,有时我自己的事不自己办,在以下的情况下(至少列举三个):

①当我在做领导,需要培养下属动手能力时。

②当我太累了,需要休息时。

③当我发现我做其他事情可以贡献更大价值时,我自己的事可以委托他人来做。

规条2:财富应该勤奋努力,用汗水换来。

转化成:我能够用勤奋和汗水换来财富,有时我不用汗水赢取财富,我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并快乐获得财富,在以下的情况下(至少列举三个):

①我可以用资源来换取财富。

②我可以用信息和经验的交换来赚取财富。

③我可以用关系来赢取财富。

2.扣帽子:我们是如何给他人贴标签的

当人们喜欢或受不了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贴标签: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非常懒惰、自以为是。我们也喜欢给事情贴标签:这是一件不公平的事。

这都是我们给他人贴的标签,根据我们经验里的标准给他人扣上了一顶不属于他的帽子。我们对于“虚伪”有个标准,于是他人符合了我们这个标准的时候,我们就会给他人贴上这个标签。可是所有人都觉得他是虚伪的吗?显然不是,他自己、他妈妈或者他几个要好的朋友就不会这么觉得,那么这就不是个事实。因为如果是事实,就不会有这么多分歧。

有一根竖的圆柱体,可以写出字来的东西,中国人给了它一个定义,叫“笔”,使用英语的国度则把它定义为“pen”,因为这两者的概念所指相同,因此这两个语言体系里的人把它们进行了等同。你呢,你认为它是什么?你会说它是笔吗?现在有一只小狗突然跑进了房间,对着这支叫作“笔”的东西瞪了一眼,然后你问它:“这是什么?”它会说:“汪汪”。假如你懂狗语,你会翻译为“笔”吗?可是它用嘴巴叼起来跑出去了,那对它来说只是一个磨牙玩具。在你眼里,那是笔;在狗眼里,那只是个磨牙玩具。有人不小心拿它捅到了别人,现在它成了伤人的利器!

它已经不再是一支简单被叫作笔的东西了。所以你把它叫作笔,我只能说这是你的观点和你的态度。即使很多人认同你,但那也不是普世皆准的。

时光回到10万年以前,假如它已经存在,没有人类也没有语言,那么,它叫什么呢?它不需要名字,它就是一个圆柱形的可以用来写出东西的玩意,就存在于那里,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命名,但这都不影响它的存在。

所有定义都是人从自己的角度给的,即使你从大众的角度学习到的,那也是自己给的。即使是人类公认的,那也不是宇宙通用的,因为宇宙从来不需要定义。你认同了很多人通用的定义,你就要为这个定义负责,因为你认同了,但你不能强迫别人跟你一样认同。正如鲁斯·贝本梅尔这首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
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我们所观察到的别人、事情、行为强贴上一个标签,定义为懒惰、不负责、不道德、错误,那都是我们自己在自己的世界里给别人贴的标签。

萨提亚将这种我们把别人定义为什么人的行为称为“扣帽子”,也就是名词化。我们把一顶不属于别人的帽子强行给他戴上,让他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我们认为的样子。扣帽子主要有两个心理过程:

投射。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特点,其实都是自己的特点。如果你心里没这个东西,你就不会做出反应。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如果你讨厌懒惰并给他人扣上一顶懒惰的帽子,通常是你不接受自己懒惰的一面。如果你给他人扣上自私的帽子,通常是你接受不了自己是个自私的人。你所讨厌的他人的特点,其实就是你不接纳自己的一面,你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一个限定,规定了哪是该做的哪是不该做的。

标准不同。我们对于某个名词有了自己的标准和定义,然后用我们的名词对他人进行了限定。比如说我们的努力程度,在一些人眼里看来我们是“懒惰,不爱努力的”,在另外一些人看来我们则是“十分勤奋,非常努力”的,那我们到底是努力还是不努力呢?不同的人给我们扣了不同的帽子,但那只是别人的。在不同标准的人眼里,就会给他人扣上不同的帽子。你怎么界定固执、计较、虚伪……呢?这些都是自己的标准,所以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人会不一样。即使大多数人同意你的观点,也只是这部分人的标准和你相近而已。

这些都是我们的评判。萨提亚把它隐喻为我们的心里住着一个“大法官”。大法官的作用就是评判,我们总拿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评判自己,乱扣帽子。我们有着绝对的真理,凡事不管是谁,一定要按照这个标准来。当自己没做到的时候,大法官就会指责自己;当别人没做到的时候,大法官也会去指责别人。

我们在给别人扣着帽子,也被别人扣着帽子。

反扣帽子

反扣帽子的第一步就是觉察,觉察到他人给你扣了一顶帽子,识别出他人对你的定义和评判。

然后区分。区分出投射与认同、他人的标准和自己的标准。

如果我们认为别人说的是对的,同意了他人的标准,就成为了认同。认同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现象。他人投射与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是他人的事,但是你同意不同意就是自己的事了。这极其适用于被别人误会、侮辱、指责、批评的状况,他人怎么说你是他人的事,但是认同不认同,反应不反应就是你的事了。

对于他人给我们的帽子,我们看到他人的标准和自己的标准并不一样,并拿回自己的标准。

如果别人给我们扣了负面的帽子,认为我们自私、懒惰、自以为是等,我们首先要脱帽子,告诉对方自己的标准。萨提亚会通过三句话来脱帽子:

我不是……

为什么我不是……

怎样才算是……

例如,我不是懒惰的人,为什么我不是懒惰的人:只因为我累了就休息,工作做完了没必要接着做下一个。我认为,在工作没有做完、精力有余的时候不去工作才叫懒惰。

在脱掉别人给扣的帽子后,可以对自己进行夯实,然后给自己扣上正面的帽子:我是一个懂得爱自己的人,我是一个知道劳逸结合的人。

对于我们给他人扣帽子,我们应该停止指责他人。

理性观点

理性的观点有三个特点:开放的、多元的、中立的。

观点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你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吗?

你的原则是什么?

你的原则被打破过吗?

很多人有不可被侵犯的原则,甚至用生命来捍卫。有些原则的确至高无上,比如地球绝对要围绕着太阳转,这是它的原则。那难道没有例外吗?在地球形成以前呢?假如有天地球被我们弄破了呢?N万年后有颗星撞偏了地球的轨道呢?你只能说,在XX条件的允许下,地球会绕着太阳转。

连地球在例外的情况下,都可能放弃自己的信念,何况我们呢?

我们前面说,当观点成为绝对天条的时候就是非理性观点了,那成为了“必须”、“绝对”和“不可改变”,控制了人。这时候的信念是封闭的。

健康的信念是开放的。你可以拥有这样的规条约束自己,但是那需要建立在拥有自我的基础上。比如,守时是个好的价值观,我们都很喜欢,但是“任何时候绝对不能迟到”就是一个不健康的信念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有一段老师学生的对话:

老师: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学生:老师,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绝对吗?

老师: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绝对的事。

学生:……

这是逻辑学里的一个经典悖论,绝对是相对于相对而存在的。相对于我们懒散的习惯,我们绝对应该守时,但那也不需要成为不可侵犯的“绝对”。

你需要去检视自己,你有哪些“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你认为人应该怎样?你有哪些坚决不能犯的规条?你为这些规条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

我们对这些绝对的封闭的规条付出过很多代价。就拿守时来说,你可能为了准时赴约而放弃坐公交车而改为打车,你守时了,你那亲爱的可能会觉得等一会儿有什么关系,总比这么浪费钱好。

合理地看待自己的规条,将封闭转化为开放,是做回规条主人的一个方法。所有规条都不是绝对的。人可以尽量不犯错,但并不是绝对不能犯错。你拥有规条的时候,规条就是工具,为你服务,就是开放的,它可以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你意识到规条不是绝对化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哪些是你想继续保留的?哪些是你觉得已经过时了的?然后留下想留的,放下不再需要的。

观点是多方向的而非单一的

你跟别人发生过争执吗?

面红耳赤、各执一端,然后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丢下一句:你不懂!跟你没法交流!跟你不是一个世界的人!道不同不足为谋!你的结论是,他太固执。

到底是谁固执呢?

时常在马路上听到类似这样的争执:一个人教育另外一个人说,你需要有梦想。另一个人说,我不需要梦想。第一个人就很感慨,觉得第二个人无可救药了,这辈子完了。第二个人也很感慨,你管得真多。

这样的场景熟悉吗?多少次你一定要把别人说服?多少次你认为他错了你对了?多少次你又被说服觉得自己错了?

难道这个世界就是非对即错的吗?

如果你说天下乌鸦都是黑色的,那是所有吗?那只能说你没见过白色的。何况,你能告诉我一片树叶是什么颜色吗?绿色是对的吗?还是红色、黄色?这个问题你就有些释然了,当然都对。

一头大象不同的盲人摸起来形状不一样,因为他们看不到事物的全部视角,只沉浸在自己的视角里。那么看待不是具体物质的事情的时候,你凭什么说你看待的就是全部视角呢?

如果你还觉得事情都是有对错的,那么请看科尔伯格为世界发现的这个问题: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先不管药剂师的做法。你觉得海因兹这么做对还是错?

类似的故事是:

如果你是个列车司机,列车的闸突然失灵了,不能制动。这时候你看到铁路上有五个孩子在玩耍,你惊恐万分,如果开过去就会压死他们,可是你又停不下。这时候你发现旁边有一条废弃的铁道,可是又发现上面有一个孩子在上面玩。这时候,你会怎么办?你会继续开下去压死这五个不遵守规则不听话在铁路上玩耍的孩子,还是转弯压死这个很遵守规则在废弃不用的铁路上玩的孩子?

如果一个女子闯入了一个家庭,恋上了家里的丈夫。那么谁的错,谁是第三者呢?难道爱一个人有错吗?难道在爱情中,不是不被爱的才是第三者吗?那么他不爱的原配应该是第三者。

父亲杀掉自己的亲生孩子是错的吗?如果是,那么古代的时候,王子犯法,不能与庶民同罪。

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不过是以我们自己的视角去理解罢了,实质上没有对错。很多我们争执的问题不过是因为我们对某个事物的观点只有一个,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我们习惯了使用线性的、单一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一个结论和态度。我们忘记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其实有很多可能性。

观点是自己的而非通用的

在心理咨询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中立性原则。中立性的意思就是不评判。不用自己的经验、理论、态度给来访者贴任何标签,不用自己的世界去看待他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不评判、不强加,也就是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无论自己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于生活有什么样的要求,对于特质有着怎样的定义。我们都需要看到,他人与我们不同。我们所有的标准都是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

世界上的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普遍意义上的标准和个人意义的标准。在普遍意义的层次上,是人类约定俗成的、很多人都会去做的规定,比如真善美。我们可以努力去实践这样的标准,可以去认同这些标准;把普遍意义的标准内化为个人意义层次上的标准。一旦我们内化为个人的,我们执行的就是自己的标准而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标准。但是他人认同与否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自己是否要去认同也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人强迫过你一定要去按照普遍意义层次的要求去做。

因此,当你去要求一个人的时候,对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去检查自己:是否要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事实强加给别人。

应对观点的差异:变不同为成长

当两个人观点不同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争执、妥协、讲道理、逃避等方式来对待彼此。如果处理不好,就伤害了关系。但是如果处理好了,那则是一种成长。把观点从线性单一转向开放多选择,把差异和不同转变为成长只需要三四个步骤就可以:

区分和认可

将双方的观点做一个区分,这是你的,这是我的,但都不是普世皆准的。像路边那两个人的吵架,我认为人应该有梦想,这是我的想法和人生观;他认为他的生活不需要梦想,这是他的处世原则。这两个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原则。区分就是将自己的留给自己,把别人的还给别人。同时认可,允许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只是允许。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大法官,不同的世界里有着不同标准的大法官。

尊重

尊重就是不评判,不比较谁的想法应该,谁的想法好。你可以认为有梦想好,但是不要认为别人的想法“不需要梦想”就是不好。你们的意见只是不同事物的不同面向。你看到了大象的鼻子,很好,他看到了大象的耳朵,也很好,你们无须比较。所以你可以尊重别人与你不同。

在个人意义层面,你可以有自己的标准,觉得哪个好哪个坏。但是在普遍意义层面,大家的标准和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优于谁。

整合

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俩交换一下,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俩交换一下,我们每人就有两个思想。

同理,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我们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观点。我向你学习到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观点,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了一些。我把你的观点整合到我的世界里来,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是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存在,存在于你身上也可能存在于别人身上,下次我再遇到的时候我就可以更加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我也可以考虑下,我是不是要继续坚持我原来的呢?

你可能被梦想累赘了很多年,突然发现有人认为人可以没有梦想。你要不要考虑放下自己的呢?无论你放不放,你都知道了,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这就是成长。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开阔,让自己变得更通透。

在这个世界上,他人与我们的不同,并不是让我们来否定自己和否定对方的,而是整合成为一个更宽广、更高级的观点。当我们的世界里能够容纳不同观点的存在,能够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你就是一个宽容、大度、坦然的人。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但是到了我们,却常常成了“择其善者而忽视之,择其不善而骂之”,对他人不同的观点进行否定。我想孔子的意思就是,我们该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他人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不认同,但起码多了一个视角。于是后人也评价孔子:圣人无常师。以此来描绘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感激

如果你愿意有第四步,你可以去感激这些给你观点冲击的人,给你带来新鲜思维的人。是他们的出现,让你变得更活跃,更丰富。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都是来给我们做功课的。尤其这些不认同我们的人,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但是是否选择成长却是自己的选择。你可以继续选择否定他人、用看不惯来评判,也可以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更宽。当你选择前者的时候,选择的就是愤怒、受伤、怨恨;当你选择后者的时候,选择的就是感激。

深入:观点的冰山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你还可以看到观点层次的冰山。

观点的感受

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感受。你喜欢自己的规条吗?你接纳它吗?你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你对这个规条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为它自豪呢,还是觉得自己有些强迫而讨厌它?

观点的观点

你对自己的观点又有怎样的观点呢?你说你是一个不会说谎的人,你怎么看待你这个信念呢?你觉得人在社会上混就应该学会适度说谎,学会圆滑,可是你不会。你对自己的规条是否有些评判?

观点的期待

你期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拥有哪些信念,但是自己却没有?我期待自己能把自律当作一个规条,让它成为我的价值,我正在努力成为一个自律的人。你呢?你希望自己有哪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