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如玉带般串联起沿江两岸的高崖及遗留在峭壁上的赭红色岩画,与崖前台地一起构成了神秘、宏伟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赭红色的岩画与青山绿水相结合,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岩壁上闪动的舞姿,山水间传递的鼓声,台地上迥响的呐喊声,伴随着历史的脚步,遗传千年,至今依然呈现出强烈的震撼效果和艺术魅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令人惊叹,令人遐想!这是伟大的艺术创造,也是古代壮族先民文明的真实记录。以规模巨大著称于世的左江花山岩画承载着壮族先民的文明,穿越历史时空向我们走来,虽经数千年岁月的变迁与沧桑,但活力仍然穿透岁月的尘埃,向世人讲诉着千古的历史,在岁月的时光中继续走向未来。它们创作于何时?又是谁在高山悬崖上创作了岩画?岩画究竟传达了什么信息?功能又是什么?……百象纷呈,困惑了古今数千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左江花山岩画相继由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为岩画的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自20世纪50年代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有关科研机构多次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左江花山岩画进行深入调查、开展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批有见地的论文和专著相继发表和出版,几代学者孜孜不倦的思考和探索,使岩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学海无涯,探索永无止境,左江花山岩画依然存在一些悬而未解之谜,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如今,左江花山岩画已经走出了左江,走出了广西,走向了世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006年、2012年左江花山岩画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左江花山岩画登上世界岩画的舞台创造了条件,也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1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了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20项课题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也对岩画颜料的保护进行了专题研究,展开了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全面探索。围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从岩画的保存状况、地质、历史、社会环境、年代、族属、文化内涵及其独特性、音乐舞蹈、作画颜料、传说故事,与相关文化遗迹、村寨、民族的关系,与国内外岩画的对比,当地居民对花山岩画的认知,岩画的病害评估、科技测年及数字采集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从更宽广的领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花山岩画,研究花山岩画,解读花山岩画,揭示花山岩画的秘密。截至2015年,已有12项课题通过验收,6项课题结题,其余3项课题仍在研究中,把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和保护推向了更广的空间、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也为左江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研究成果。

此次编辑出版的“左江花山岩画系列文集”丛书汇集了课题研究成果的佳作,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史上第一套研究文集,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新的见解,更深入了以往所未涉及的领域,为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该系列文集显示了团队的力量和学者的智慧,字里行间闪动着揭示千年花山之谜的真知灼见,既达到了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高峰,又揭示了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新起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左江花山岩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是壮族先民历史的真实记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今天,我们只有研究花山岩画,了解先民的历史,追溯民族文化之根,领略民族文化之魂,探索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取之精华,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实现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花山岩画的历史文化迸发生机、传承绵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左江花山岩画系列文集”丛书的出版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喜之事,我们在审阅研究报告的成果之余,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探寻。

贺“左江花山岩画系列文集”丛书的出版,言犹未尽,乃以此序之。

201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