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收获

第一节 主要收获

左江流域属于桂西南中低山地峰丛洼地区,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岭之间江河纵横,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春季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动植物繁殖以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从而为人类的起源演化、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10 ~2013年左江流域系统性考古调查、试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1)发现了一大批古代文化遗址和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进一步摸清了左江流域尤其是岩画周边古代文化分布的状况。

(2)出土的大量文化遗物有利于左江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建立。

贝丘遗址和岩洞葬是左江流域古代考古学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左江流域迄今最早的贝丘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岩洞葬遗存因岩洞环境封闭、后代持续沿用且易受破坏等原因造成遗址年代难以确定的复杂情况,但总体来看,这一地区大部分早期岩洞葬年代比贝丘遗址年代稍晚,应是从史前时代一直到历史时期在左江流域均盛行。

贝丘遗址是左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主体类型,根据环境不同可分为台地贝丘遗址、岩厦贝丘遗址、洞穴贝丘遗址。左江沿岸是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区,目前,已发现贝丘遗址20多处,经过科学发掘的有江西岸贝丘遗址、敢造贝丘遗址、何村贝丘遗址、江边贝丘遗址、冲塘贝丘遗址、舍巴台地贝丘遗址、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等。通过对这些贝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一方面初步了解了广西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的文化面貌,另一方面对建立该流域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和了解当时的生业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该流域贝丘文化的区域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水生螺壳,少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二是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为主,部分遗址出土的琢边石器特色鲜明。三是蚌器数量较多,有的遗址双肩蚌铲精美,锯齿刃蚌器很有特色。四是发现少量骨器,陶器使用很少,有的遗址甚至不见陶片。各遗址特征略有不同,但年代序列基本清晰。

岩洞葬是左江流域的特色文化。左江流域属于桂西南中低山地峰丛洼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岩洞众多,为岩洞葬的起源、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但由于岩洞葬分布较分散、隐秘,且受后人扰乱较多,因此保存程度较差,相关研究工作较难开展。目前左江流域地区经过文物部门确认或试掘的岩洞葬遗址有大新歌寿岩、龙州更洒岩、龙州八角岩,歌寿岩年代大致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更洒岩、八角岩年代约为商代早期。

本次调查与试掘工作对弄清楚岩洞葬与贝丘遗址的年代关系获得了重要成果。本次试掘的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文化堆积丰富,有贝丘文化和岩洞葬文化,上部堆积为岩洞葬,下部堆积为贝丘遗址,两个时期的文化大致衔接。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甚至略晚于商周时期,按文化堆积大致分为二期: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为贝丘文化,距今6000~4000年;第二期文化整体面貌与武鸣弄山岩洞葬、龙州更洒岩岩洞葬相似。由于岩洞葬埋葬方式的特殊性,其年代比较复杂,从遗物来看,其主要器物年代要比大新歌寿岩遗址晚,与龙州更洒岩商代前期遗址相当,但从出土的骨质剑形器来看,可能延续到商周时期甚至略晚于商周时期。从陶器、蚌器分析,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与第二期的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具有发展的连续性。通过地层叠压和遗物联系,有助于我们厘清左江流域贝丘文化、岩洞葬文化的序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