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为推动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顺利进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设计了多个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2010—2013年)”“广西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研究”。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接到承担上述两个考古课题的任务后,随即委派杨清平研究员作为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
“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2010—2013年)”主要是针对左江花山岩画周边考古遗存缺乏,进而影响岩画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而开展的。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多发现遗址,然后选取部分典型遗址进行试掘,试图通过研究在岩画与遗址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调查与试掘工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过程比较艰辛,课题组冒严寒,顶酷暑,攀悬崖,钻山洞,蹚深水,经常日晒雨淋,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通过调查与试掘,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左江流域古代遗存分布情况,丰富了左江流域岩画和考古文化类型,进一步厘清了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粗略勾画出区域文化脉络,为左江岩画的源流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促进了岩画系统研究的深入和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岩画与遗址之间的关联,达到了课题预先设定的目标。但由于时间、力量等客观因素,工作主要以调查为主、试掘为辅,未进行大规模、深入的发掘,因此对岩画年代的证实仍然有限。调查工作也因为季节原因,地表农作物生长茂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研究”要求在40天左右完成相关研究任务,时间很紧。课题组成员感觉任务重,压力很大,各成员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紧张的状态。由于主要成员都承担了本单位众多的中心工作,因此各成员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大家在工作中分工合作,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主要成员还分赴百色、田阳、田东、平果、武鸣、隆安、南宁、扶绥、大新、江州、宁明、龙州等地看库房标本,对器物进行拍照,开展资料的收集。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大家研究讨论,初步形成统一的意见,最后分工撰写工作报告,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由于时间确实太紧,课题组只是对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很够。再加上许多发掘材料没有整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开展。
本书内容由杨清平主持编写,统稿也由杨清平完成。“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2010—2013年)”执笔为杨清平、韦姗杉、黄强、蒲晓东、谢广维、陈紫茹。“广西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研究”执笔为杨清平、黄鑫、韦姗杉、蒲晓东。
上述两个课题的开展都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及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帮助,尤其是蒋廷瑜、韦江以及课题组各位成员把自己已经发表或者还未发表的一些材料提供给课题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众多市级、省级、国家级媒体对成果进行了广泛报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仓促间难免出错。再加上资料的相对缺乏,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不是很成熟,甚至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