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

第一节 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

一、 地理位置

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小岸屯西北方向的沉香角岩厦处,西依左江东岸,东临沉香角半山腰崖壁。以遗址中心点为测点,测得遗址位置为东经107°2′18.7″、北纬22°22′34″,海拔125米。遗址距左江西岸荷村直线距离约为500米,西北距根村约3000米,东南距小岸村约3000米。遗址所在山体呈南北走向,洞口面西,距江面高度约为20米,遗址前为缓坡,缓坡下为明进村通向两岸村的村级公路,路面距最高江面高度约为10米。遗址处于沉香角岩画点下方,距最低岩画点约为10米。

二、布方情况

遗址呈南北走向,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5米,分布面积约50平方米。布探方一个,规格为 4米× 2米,方向为正南北。

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平面及试掘探方分布图

三、地层堆积

试掘区域地势呈西高东低,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区分,该方地层共分2层。

第①层:扰土层。土色大致呈灰黑色,土质松散,含有大量植物根系,遗物丰富。该土层分布于整个探方,厚度不均匀,以探方东部为最厚,约0.9米,从地表延伸至探方底部基岩;西部次之。探方东部地势较低,含有大量现代灰烬,遗物多位于此,疑为山体冲刷堆积和人为扰乱所致。内含大量水生螺壳,还有少量陆生螺壳、蚌壳残片、动物骨头、红烧土块、炭、石料、石器、石坯、石片、陶片、瓷片。水生螺壳个体保存较完整,多有食用痕迹;石料多为砾石,少量为方解石、石英石、铁矿石、红色石料;石器多数为砍砸器,少数为磨制石器;动物骨头多为禽类肢骨,兽牙为食草动物兽牙残片;陶片有夹砂红褐色陶片、夹砂灰色陶片,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及网格纹等,还有一片宋明时期的灰白胎青瓷片。

最重要的发现是地层中发现了少数红色石料,该石料质地较软,易于研磨,颜色与花山岩画的图像颜色相近。

第②层:土色大致呈灰褐色,土质松散,含有大量植物根系,遗物较少。因受基岩影响,该土层分布不均,仅位于探方中部偏东、偏西1米左右的区域,遗物集中处于中部偏西区域,厚15~30厘米。有少量螺壳、方解石、灰岩石片、石英石、红色石料、火烧兽骨、兽牙、动物肢骨、陶瓷片等。

第②层下为生土层。

四、遗物

此次发掘的石器和陶片大部分出土于第①层中。

石器主要是以砾石为原料。大部分为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有石斧等。发掘磨制石斧共2件,一件为有肩石斧,青灰色,呈“凤”字形,双面弧刃,仅刃部打磨;另一件石斧青灰色,截面呈圆角长方形,双面弧刃,仅刃部打磨。

有肩石斧

陶片均为夹砂黑胎陶,器表颜色不均,大部分为红褐色夹细砂,偶有夹粗砂,火候较低,吸水性强。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网格纹,以网格纹居多,其次是细绳纹,偶见粗绳纹。

另外,在遗址上采集到几块红色的石块,质地比较松软,是否与岩画原料有关,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化验。

夹砂陶片

赭石(疑似岩画颜料的红色石料)

五、年代判断

因文化遗物均出自扰土层,且本次发掘属于试掘,范围较小,确切年代不好判断。根据地层和现有遗物综合分析,可初步判断该遗址主体堆积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先秦时期的岩厦贝丘遗址,但发现的部分晚期遗物说明后期仍然有人类在这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