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

第二节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

一、地理位置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小岸屯左江右岸的宝剑山岩画南面约15米处的崖壁下岩洞内,北距宝剑山B洞洞穴遗址约80米。以遗址正前方10米江面船上为测点,测得遗址位置为东经107°1′57.1″、北纬22°21′26.1″,海拔115米。遗址所处的宝剑山为南北向的峰丛,东面临江,隔江为左江江岸一级台地。东北隔河距小岸屯约2000米,北距荷村约1700米,距离上游沉香角岩画点约2300米,下游约1200米处是水岩山岩画点。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洞口全景

二、地形地貌及布方情况

遗址洞口距2013年洪汛期最高水位约10米,洞口方向朝东南。洞内面积约120平方米,分为外洞和内洞,外洞进深约10米、最宽约7米、高约5米,内洞最宽约7米、进深约9米、高约7米,选择在外洞中心布一个正南北向5米×5米的探方(T1),顺着T1的南壁向西延伸开一个2米×2米的探方(T2)。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平剖面图

三、地层堆积

遗址文化层堆积丰富,保存现状较好,最厚达2.5米。试掘区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区分,试掘的T1探方地层自上而下共分9层。

第①层:表土层。土色呈灰黑色,土质疏松,无文化遗物。整个地层厚0~10厘米。探方东南角由于村民乱掘已缺失。

T1南壁

第②层:淤沙层。土色呈灰黄色,土质结构疏松,发现淤泥堆积和人类食用过的螺壳、蚌壳。包含物有人骨、陶片、陶罐、石器、蚌器等。陶器以夹砂陶居多,纹饰以绳纹为主,见少量刻划的“∽”形纹和曲折纹。出土的陶罐(残)、动物骨头、人骨、蚌器和石器等遗物主要分布在探方北部。此外,由于文化层被水严重冲刷,少量的人骨和动物骨头凌乱地散落在探方的各个角落。整个地层厚16~30厘米。探方东南角由于村民乱掘已缺失。

第③层:淤沙层。土色呈灰黄色,土质结构较疏松,含沙量大,夹有少许的夹砂陶片、螺壳、蚌壳、龟甲、水陆生动物骨头等。西北角局部发现少量红烧土块。整个地层厚8~20厘米。探方东南角由于村民乱掘已缺失。

T1东壁

第④层分为a、b两层。

4a层仅分布在探方的东北角一小片区域内,该层是一个钙化板。钙化板厚2~4厘米。整个地层厚0~4厘米。

4b层是螺壳层。土色比较复杂,有灰黄色和灰黑色土质,以灰黑色为主。在灰黄色和灰黑色土质中夹有大量的螺壳和少量兽骨。土质结构呈疏松状。包含物主要有少量锯齿刃蚌器、石片、陶片、动物骨头、人骨、石英、碳化物、蚌器、石器和大量螺壳、蚌壳等。整个地层厚12~30厘米。探方东南角由于村民乱掘已缺失。

第⑤层:淤沙层。土色呈黄褐色,夹杂少量红色土。土质结构较结实。文化层比较干净,仅发现少量螺壳、蚌壳、陶片和石器等。红色土主要分布在探方西部和南部,夹杂少量螺壳。探方中部出现胶结土,夹杂少量螺壳。整个地层厚10~30厘米。

第⑥层分为a、b两层。

⑥a层是螺壳层。土色呈灰黑色,土质结构疏松。主要包含物有大量螺壳、蚌壳,少量石器、动物骨头、陶片和蚌器等。整个地层厚15~42厘米。

⑥b层是螺壳层。土色呈灰黑色,土质结构疏松。主要分布于探方的东部。局部含有红烧土块,土色呈红色,土质结构结实。整个地层厚0~16厘米。

第⑦层:亚黏土层。土色呈红褐色,土质结构较结实,文化层比较干净。主要包含物有少量螺壳、蚌壳、石片、蚌器、动物骨头和红烧土等。在第⑦层面上发现厚5~7厘米的红烧土。整个地层厚15~30厘米。

第⑧层:亚黏土层。土色呈灰褐色,土质结构较结实,夹杂少量螺壳、蚌壳和石器。分布于整个探方,厚10~20厘米。

第⑨层:亚黏土层。土色呈灰褐色,土质结构较结实,夹杂少量螺壳、蚌壳和石片。整个地层由西北往东南倾斜,厚0~70厘米。

第⑨层下为原生层。

初步分析,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文化堆积至少可以分为二期,第②层至第③层堆积为岩洞葬,第④层至第⑨层堆积为贝丘遗址,两个时期的文化大致衔接。

四、遗迹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的遗迹包括墓葬和红烧土遗迹。上部岩洞葬地层中的墓葬因水浸等原因,扰乱相当厉害,人骨腐朽十分严重,看不清个体。这里仅介绍贝丘遗址地层中的遗迹,均位于第⑤层下,共发现有3处墓葬,编号分别是M1、M2和M3;在第⑦层面上,发现红烧土遗迹,编号分别是红烧土1和红烧土2。

M1人骨位于探方东南角,开口于第⑤层下,打破第⑥层,墓边界不明显。M1人骨头部北偏东10°,头部朝天,肢骨朝南,整副人骨大致走向由北向南。人骨已残缺不全,可见的骨头也腐朽严重。上肢骨、下肢骨大多断裂。右手肱骨放置于身体右侧与身体大致平行,右尺骨与桡骨自然弯曲置于胸前,左上肢骨与弯曲的右上肢骨平行置于右胸前,右手掌心压在左手掌上。残断的下肢体压放在腹部。其周围土由黄褐色土和灰黑色土混杂在一起,土质较结实,主要包含物为大量螺壳。从人骨摆放位置看,M1 属于仰身屈肢葬。

M1人骨

M2人骨位于探方东南角,开口于第⑤层下,打破第⑥层,墓边界不明显。从地层堆积情况来看,人骨为南北走向,面部朝右侧,身体向右侧弯曲,左肱骨与身体平行,左尺骨与桡骨向身体内侧自然弯曲并置于下腹部。下肢骨自然弯曲。人骨已残缺不全,上肢骨、下肢骨大多断裂,人骨腐朽严重。其周边土色呈灰黄色,土中主要包含物为大量螺壳。从人骨摆放位置看,M2属于侧身屈肢葬。

M2人骨

M3 人骨位于探方北部基岩下,开口于第⑦层下,打破第⑧层,墓边界不明显。有部分人骨位于探方北壁内,未清理(出于现场保护的需要,不再进行清理)。从人骨摆放位置来看,人骨由西北走向东南,头骨保存状况差,肱骨、腓骨和胫骨保存基本完整。下肢向左自然弯曲,骨头缝隙的土色呈灰黑色,外围土色呈黄褐色。从人骨摆放位置看,M3 属于侧身屈肢葬。

M3人骨

红烧土1:位于第⑦层面上、探方西南角,长、宽各约60厘米,厚5~8厘米。土色呈暗红色,土质结构结实。大致呈方形,有一半红烧土伸入西南壁。红烧土1包含物主要有少量螺壳、蚌壳。

红烧土2:位于第⑦层面上,长约156厘米,宽8~60厘米,厚5~10厘米。土色呈暗红色,土质结构结实。大致呈长条形,有一半红烧土伸入西壁。红烧土2包含物主要有少量螺壳、蚌壳、一些火烧骨。

红烧土1

红烧土2

五、遗物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的遗物主要有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初步分析,至少可以分为两期,第④层至第⑨层为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遗物以蚌器、石器居多;第②层至第③层为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文化,属于岩洞葬,遗物以陶器居多。两期文化同类遗物的形制相似,年代跨度不大,应为大致连续发展的两个时期。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水生螺壳,少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文化遗物多分布在第④、第⑥层,以石器、蚌器为主,陶器使用较少,在地层中偶有发现。其中出土的蚌器数量多,占比重大,种类丰富,制作精美,为广西古代贝丘遗址所罕见,尤其是锯齿刃蚌器,在广西古代贝丘遗址中首次发现。

石器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材质为砾石,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斧、石锛做工比较精细。打制石器有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砍砸器多为单刃砍砸器,单面加工。还有一类琢边石器比较有特色,这类石器多采用椭圆形砾石制作而成,特征是沿着器身两侧琢打,分为双面加工和单面加工,以单面加工者居多,加工部位有通体琢打仅存柄端、琢打刃部等。通体琢打仅存柄端的琢边石器一般为双面加工,疤短且浅,加工部位为器身两侧边缘和尖端刃部,从刃部一直打到柄端,柄端和器身中部保留砾面,根据加工痕迹推测,应是先从器身一侧自柄及刃沿边打至另一侧的柄端;琢打刃部的石器多为单面加工,加工方式为从一侧沿边打至另一侧,利用器身形状制成“U”形刃。

砍砸器

石锤

琢边石器

石锛

蚌器有鱼头形穿孔蚌器、双肩蚌铲、锯齿刃蚌器等。双肩蚌铲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丰富,制作精美,多为直柄、溜肩、弧腰缓收成刃。锯齿刃蚌器在广西古代贝丘遗址中十分罕见,其锯齿细密,工艺先进,是在利用蚌壳口沿薄边为刃的基础上打出细密的锯齿来增加其锋利程度。

陶片数量少,无完整器,均为残碎的夹砂陶片,烧制火候较高。从残片分析,主要为敞口的釜类、罐类器物。纹饰主要为绳纹,也有刻划纹。有的陶片有穿孔现象。

穿孔蚌器

鱼头形蚌器

双肩蚌铲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文化遗物以陶器和蚌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和骨器。

锯齿刃蚌器

夹砂陶片

石器全为磨制石器,磨制精美。器型有“凤”字形石斧、梯形石锛、双肩石锛等。“凤”字形石斧1件,弧刃。梯形石锛2件,岩性均为辉绿岩,斜刃,一件为通体打磨,另一件仅刃部打磨。双肩石锛1件,器型规整,磨制精美,岩性为辉绿岩,直柄,平肩,直腰,斜刃。

石斧

双肩石锛

石锛

蚌器主要有鱼头形蚌器、双肩蚌铲、束颈蚌铲、锯齿刃蚌器等。鱼头形蚌器利用蚌壳的自然形状,打磨成鱼的形状,与第一期文化的鱼头形蚌器相比更加精美,修边更细腻,形象也更加生动。双肩蚌铲的形制较前期更加规整、紧凑,种类更丰富,刃部有凹刃、斜刃等。束颈蚌铲大致呈楔形,在颈部两侧打出对称的两个缺口,形成束颈。锯齿刃蚌器的形制跟前期没什么差别,加工部位也仅为蚌壳口沿薄边。

鱼头形蚌器

双肩蚌铲

双肩蚌铲

束颈蚌铲

陶器器型有釜、罐、碗、钵等,主要以夹砂釜类、罐类为主,大部分为圜底器,少量为平底器,圈足器偶有发现。大多数为夹细砂螺蚌壳粉陶,不见泥质陶。陶质较前期陶器硬,陶色不均匀,烧制火候较高的部分为黑色,少量火候较低部分呈红褐色。纹饰主要为粗绳纹、细绳纹,尤其是以细绳纹为主,见少量刻划的曲折纹、“∽”形纹。装饰方式一般为通体饰绳纹不及颈,也有部分陶器颈部施纹后被抹平并磨光。“∽”形纹多用于陶器肩部,曲折纹多用于陶器肩部、圈足等。少量陶器表面施薄陶衣,部分陶器底部、腹部有烟熏的使用痕迹,个别陶器内壁有疑似残留物的痕迹。

高领罐

细绳纹夹砂陶罐

细绳纹夹砂带系陶罐

细绳纹陶碗

细绳纹陶片

骨器目前仅发现1件,为复式倒钩骨质剑形器,器型规整,造型精美,工艺细致。以动物肢骨磨制而成,短柄、束腰方格,长方形剑身,剑身侧伸出两组倒钩。此类骨器在广西先秦岩洞葬考古中极为罕见。

骨质剑形器

另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以水生动物为主。除了大量的螺壳、蚌壳外,还有大量鱼类、鳖龟类动物骨骼,少量豪猪、犬类的牙齿,个别大型哺乳动物的关节、牙齿、肢骨,还有一个完整的啮齿类动物头骨。结合石器、蚌器等工具,这些动物骨骼表明当时的生业模式是以捕捞业为主,以狩猎采集为辅,同时这些动物骨骼的获得对了解这一地区古代环境气候变迁,探究生业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年代判断

初步判断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或略晚于商周时期。从整个左江流域的文化面貌来看,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是一种带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受到顶蛳山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一定影响,其年代距今6000~4000年。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文化整体面貌与武鸣弄山岩洞葬、龙州更洒岩岩洞葬相似。由于岩洞葬埋葬方式的特殊性,其年代比较复杂,从遗物来看,其主要器物年代要比大新歌寿岩遗址晚,与龙州更洒岩商代前期遗址相当,但从出土的骨质剑形器来看,可能延续到商周时期甚至略晚于商周时期。

七、 文化性质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受到顶蛳山文化的一定影响(如鱼头形蚌器),但地域特色明显,如陶器很少,流行双肩蚌铲,出现了锯齿刃蚌器,存在大量琢边石器,等等。与何村贝丘遗址—冲塘贝丘遗址类型也存在区别。综合分析,该期文化应该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类型。第二期文化是在第一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同区域内的其他岩洞葬关系密切,属于广西先秦时期岩洞葬桂南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