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流域先秦时期至汉代考古遗存
左江流域发现的先秦时期至汉代考古遗存数量不多,主要以墓葬(岩洞葬、土坑墓)、遗址和岩画为代表,此外还在一些地点零星发现了部分器物。
一、墓葬
(一)岩洞葬
岩洞葬又称崖洞葬,是以天然洞穴作为葬地来安置逝者的一种丧葬形式,是古代南方民族地区一种较为特殊的埋葬习俗,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两省(区)的石灰岩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已在26个县(市)共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岩洞葬138处,主要集中在桂西左江流域、桂西南右江流域、桂西北红水河流域、桂中柳江流域,部分见于桂东、桂东北地区,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明清时期,多数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尤其以明清时期居多。
左江流域也是岩洞葬的主要分布区域,左江北岸喀斯特峰林较为发育,龙州西北、大新一带的峰林发育较好。高山峡谷是古代岩洞葬分布最密集的地区。目前已在龙州县、江州区、大新县、天等县、扶绥县等6县(区)发现岩洞葬34处。这些岩洞葬,大多在左江及其支流沿岸极为险峻的石灰岩绝壁上,棺材置于天然溶洞中,距江面高30~150米不等,个别岩洞葬的洞外有壁画共存。迄今为止,最早的岩洞葬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歌寿岩岩洞葬,先秦时期岩洞葬有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更洒岩岩洞葬、八角岩岩洞葬等。
1. 宝剑山A洞洞穴第二期遗存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14]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小岸屯左江右岸的宝剑山岩画南面约15米处的崖壁下岩洞内,地表遗物分布面积约120平方米。2013年9~1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组织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约16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丰富,保存现状较好,文化层最厚达2.5米。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区分,试掘的T1探方地层自上而下共分9层。初步分析,至少可以分为两期,第④层至第⑨层为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以蚌器、石器居多;第②层至第③层为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文化,属于岩洞葬,以陶器居多。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遗物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遗存遗物以陶器和蚌器为主,也有少量石器和骨器。石器全为磨制石器,磨制精美,器型有“凤”字形石斧、梯形石锛、双肩石锛等。蚌器主要有鱼头形蚌器、双肩蚌铲、夹颈蚌铲、锯齿刃蚌器等。二期文化的鱼头形蚌器与第一期文化的鱼头形蚌器相比,制作更加精美,修边更加细腻,形象也更加生动;双肩蚌铲的形制较第一期的更加规整、紧凑,种类更丰富,刃部有凹刃、斜刃等;夹颈蚌铲大致呈楔形,在颈部打出两个缺口形成夹颈;锯齿刃蚌器的形制跟第一期的没什么差别,加工部位也仅是在蚌壳口沿薄边。陶器器型有釜、罐、碗、钵等,主要以夹砂釜类、罐类为主,大部分为圜底器,少量为平底器,圈足器偶有发现。大多数为夹细砂螺蚌壳粉陶,不见泥质陶。陶质较第一期的更硬,陶色不均匀,多为黑色和红褐色。纹饰主要为粗绳纹和细绳纹,尤其是以细绳纹为主,见少量刻划的曲折纹、“∽”形纹。“∽”形纹多用于肩部,曲折纹多用于肩部、圈足等。装饰方式一般为通体饰绳纹不及颈,也有部分陶器颈部施纹后被抹平并磨光。少量陶器表面施薄陶衣,部分陶器底部、腹部有烟熏的使用痕迹,个别陶器内壁有疑似残留物的痕迹。目前骨器仅发现1件,为复式倒钩骨质剑形器,器型规整,造型精美,工艺细致;用动物肢骨磨制而成,短柄、束腰方格,长方形剑身,剑身侧伸出两组倒钩。复式倒钩可以增加杀伤力,增强效果,是先秦时期骨器制造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此类骨器在广西先秦岩洞葬考古中极为罕见。
从整个桂南文化圈的文化面貌来看,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主要器物年代与更洒岩商代前期遗址相当,但从出土的骨质剑形器来看,部分墓葬可能延续到商周时期甚至略晚于商周时期。
2. 更洒岩岩洞葬[15]。
更洒岩岩洞葬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逐卜乡三叉村谷更屯东面约200米处的更洒山上。2007年3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会同龙州县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并对该洞进行了清理,采集到一大批玉石器、陶器、人牙、人骨残片。其中,玉石器9件,绝大部分是硅质岩,部分为玉,计有斧、锛、凿、玦,器型较小,磨制精致。陶器28件,均为夹细砂陶、夹炭陶,不见泥质陶。陶色以灰黑色、红褐色为主,也见有少量灰褐色、灰陶色。烧制火候普遍较低,器壁较薄。纹饰绝大多数为细绳纹,仅见一片为刻划纹。绳纹装饰风格一般为竖向和斜向,以竖向为主,腹部纹饰比较规整细密,底部错乱,施纹方法为竖向或斜向滚压而成。陶器制作方法均为泥片贴塑,口和颈部有轮制痕迹,绝大多数陶器器内和器表的颈部和肩上部抹有一层细泥浆,有的抹平且抛光。陶器有圜底器、圈足器,以圜底器为主,另见有一件平底器。器型有罐、圈足壶、碗、杯等。圈足壶和鱼篓形罐比较有特色。墓葬形式与武鸣先秦时期岩洞葬相同,陶器部分与大新歌寿岩岩洞葬、武鸣岜旺岩洞葬的相似,年代为距今3500~3000年。
更洒岩岩洞葬远景
更洒岩岩洞葬出土的器物
总体来看,左江流域先秦时期岩洞葬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以陶器为主,磨制石器次之,有双肩石器;陶器流行圜底器、圈足器,器型多样,类型复杂,陶器以罐、釜、钵为主;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或近泥质陶;陶器陶色不均,以红褐色、灰褐色、灰黑色、黑色为主;纹饰以细绳纹和素面为主,少量为刻划纹、戳印纹等;有相当部分陶器在罐类器的口至肩上部涂抹了一层很薄的细泥浆,将原有的细绳纹覆盖。
(二) 土坑墓
左江流域发现的先秦时期至汉代的土坑墓仅有2处,一处是大新交岭战国墓,另一处是古坡汉墓群。
1. 交岭战国墓[16]
交岭战国墓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昌明乡昌明村交岭上。该遗址于1991年5月由昌明乡钦中屯群众在大新至古潭公路施工的过程中发现。在墓中出土双耳青铜矛1件、网格纹陶罐1件、青铜鼓残片数片等,经鉴定为战国时期文物。
交岭战国墓出土的遗物
2.古坡汉墓群[17]
古坡汉墓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渠显村古坡铁路林场西面约500米处。1996年林场机耕林地时发现。出土铜盆、铜碗、铜矛、铜斧各1件及陶罐碎片4块,经专家鉴定为汉代文物。2008年,对出土这些文物的地点进行了调查性试掘,发现墓葬3座,出土完整的铜碗1个及一批铜碗的碎片和陶片。这些实物资料填补了左江流域无汉墓的空白。
从清理的情况来看,左江流域先秦时期至汉代的土坑墓规模都比较小,随葬品都较简单,出土遗物数量较少,为实用的铜器和陶器。青铜器主要有矛、斧等兵器和碗等生活用具;陶器主要为陶罐、硬陶,烧制火候比较高,饰方格纹或戳印纹。器物组合都为铜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
古坡汉墓群远景
古坡汉墓群出土的器物
二、遗址
先秦时期至汉代左江流域的遗址发现较少,只有龙州庭城遗址和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二期遗存。
1. 庭城遗址[18]
庭城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联江村舍巴屯东北面约500米处的明江、丽江汇流形成的半岛的二级台地上,面积约2600平方米,距明江、丽江现江面高度约20米。遗址略呈椭圆形,四周边缘地势较陡,其西面台地外有一座山坡,北面紧临丽江,东南面一级台地上有一处宽阔的平地,明江围绕东南面平地在三角洲处与丽江交汇流入左江。遗址与平地落差3~5米。
庭城遗址远景(东—西)
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有关市(县)的文博单位组成了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课题组对遗址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约134平方米。通过试掘,得到了明确的地层关系,发现了众多遗迹、大量建筑材料及少量石器、陶器和兵器等。
遗址共发现45个柱洞、4个灰坑、1处散水等遗迹,遗物主要为建筑材料、石器、陶器和青铜器。建筑材料主要为瓦件,类型主要有筒瓦、板瓦和瓦当,制作规格统一,均采用泥条盘筑、泥坯切割的制作技术。筒瓦瓦身呈圆弧形,均残;胎色大多数为青灰色,少数为灰黄色、灰白色和红色;大多数筒瓦正面装饰着绳纹,多为纵向绳纹,部分反面为凸点圆纹;扣尾有平翘之分。板瓦均为残品,从遗存面来看,制作规整,边棱齐整;胎色多数为灰黄色和灰白色,少数为红色和青灰色;大多数板瓦正面施绳纹、凹弦纹和凹弦纹加绳纹,部分反面为凸点圆纹;绳纹多数纵向;部分瓦的反面戳印陶文。另外,还见一件云树纹残瓦当。陶器发现较少,除了少量的陶网坠和陶纺轮,大部分陶片为残片。从出土陶器残片来看,大部分为瓮、罐、钵类器物。大部分陶片为灰陶,泥质,烧制火候较高,胎质较硬。部分陶片外表饰米字纹、方格纹和米字加戳印纹。铜器仅发现3件,其中铜镞2件、铜钺1件,均为残品。
庭城遗址柱洞
庭城遗址柱洞及散水
庭城遗址出土的筒瓦、板瓦及瓦当
庭城遗址出土的简瓦(左)及陶片(右)
根据地层和现有遗物综合分析,第④层及其以下地层属于西汉早期地层。初步推测汉代时该遗址是一座带有军事性质的城址,存在时间不长。
该遗址是左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汉代城址,填补了该地区汉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研究汉代广西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二期遗存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二期遗存有陶器、铁器以及少量的石器、蚌器和骨器等。石器、蚌器数量不多。骨器仅见一件骨针。陶片均为夹砂陶,大部分烧制火候较低,烧制火候较高的硬陶有灰陶、红陶和黑陶,主要以灰陶、黑陶为主。根据陶片残段来看,器型以釜类、罐类为主,有圜底器,也有圈足器。绝大部分饰有纹饰,素面陶器占少部分。纹饰以绳纹为主,见少量弦纹和米字纹。铁器见两个残断的凹字形铁锸。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陶片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铁锸
三、左江花山岩画[19]
左江花山岩画多位于左江两岸200多千米长的悬崖绝壁上,为战国至东汉时期我国壮族先民所创造。
左江流域目前已发现的岩画点有89个,大致可分为189处、300组,图像总数约为5258个。沿江两岸的岩画点有65个,均分布在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和扶绥县等县(区)境内。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因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而举世闻名,为左江流域岩画的典型代表。
左江花山岩画在选择作画地点、崖壁颜色等方面都非常独特。65个沿江岩画点中就有54个位于江河的拐弯处。作画的崖壁,多选择宽大、平整、险峻、基本垂直于地面或上部外突下部内凹者,倾斜面天的崖壁上未见有画。画面一般高出常年江水面20~40米,最高的可达120米左右,岩画点的两侧或对岸多有一块平坦的河流阶地。选择作画的崖壁颜色大部分为灰黄色,其他颜色的石壁上很少有画,甚至无画。岩画大部分为朝南或基本朝南,少部分基本朝向东、西,基本朝北的很少,正北朝向的目前还没有发现。
②部分资料由崇左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崇左市壮族博物馆的韦姗杉,宁明县文物管理所的朱秋平提供。
左江花山岩画的画面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人物、器物和动物三大类。人物图像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图像,占全部图像的88.5﹪,主要出现在左江上游的岩画点,而位于左江下游的岩画点人物图像则较少。人物形态主要有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的性别特征并不明显,大部分都有头饰且形式多样,可归纳为16种;侧身人像手脚向同一侧伸展,其中有一部分有头饰,可分为6种,主要集中在崇左市江州区以上的左江河段,有越往上游越多的趋势,而在左江下游的扶绥河段几乎没有见到侧身人像。次于人物图像的是器物图像(图形图像),目前尚能辨认的有300多个,可分为单环形、双环形、三环形、实心形、空心芒线形等。这些图形图像除了少数属于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大部分应当为铜鼓。动物图像可分为兽类和飞禽两大类。兽类图像数量较多,目前能辨认的有90多个,均为侧身,大部分位于形体高大的正身人像脚下,个别位于正身人像的旁侧和头顶上;飞禽类图像数量很少,目前仅见于扶绥县岜来山岩画、后底山岩画和龙州县沉香角岩画中,共有4个图像。
棉江花山岩画(局部)
宁明花山岩画(局部)
左江花山岩画上的人物图像
左江花山岩画上的器物图像
左江花山岩画上的动物图像
左江花山岩画反映的群体性祭祀场景
左江花山岩画所表达的主体具有原始宗教的意义,是群体性祭祀场景的真实记录。综合各个岩画点的画面情况,多为众多的侧身人像围绕一个形体高大的正身人像。正身人像的形态与侧身人像有明显的区别,前者脚下往往都有狗等动物图像。众多的侧身人像和形体高大的正身人像应为行祭的主体;居于画面中心、形体高大显赫、装束特殊的正身人像是行祭的指挥人物或者灵魂人物;正身人像脚下的狗等动物图像与犬祭或牲祭有关。高度格式化的人物动作形态和画面的格局表明,画面所表现的是一种受着某种观念强烈制约的形式固定化了的集体舞蹈,是当时人们举行原始宗教祭祀时集体歌舞的场面。
据推测,应是骆越人为使祭祀仪式永存,伴随着群体祭祀活动,由专职的画师们将祭祀过程绘制在临江一面巨大的崖壁上以作纪念。随着这种绘画传统的传承和祭祀仪式的反复进行,最终形成了密集分布、宏伟壮观的岩画景观。
根据岩画周边遗址的关联性研究法、图像学对比法、14C检测法等方法的综合研究表明,左江花山岩画的主体绘制年代大致从战国一直延续至汉代,即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先后经历了开创期、发展期、鼎盛期、衰退期。其中最典型的宁明花山岩画涵盖了四个时期的内容和特征,早期的作画区域靠下,图像组合简单,规模较小,且中心人物不够突出,年代越晚重心逐渐向上,图像组合趋于复杂,场面宏大热烈,中心人物突出,图像种类丰富;后期岩画地点明显减少,人物关系简单化,画面结构简单。
四 其他零星发现的器物
左江流域零星出土的先秦时期至汉代器物极少,根据公布的资料来看,目前能够确认的只有大塘铜鼓和那印铜钺。
大塘铜鼓出土于1993年10月,出土地点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桃城镇大岭村大塘屯村头。该鼓为冷水冲型,鼓面直径64厘米,高47厘米,腰围173.5厘米,重29千克。出土时鼓面朝下,鼓足朝上,圈足有一处被锄头敲烂。其年代初步判断为东汉至南北朝间。
那印铜钺发现于1987年初,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进结镇高州村那印屯一村民在该屯一土坡上挖土种树时发现。铜钺两面已积累厚厚一层绿锈,銎部和刃部已被铜锈蚀透,缺失很多。铜钺长7.6厘米,肩宽6厘米,銎宽3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注释】
[1]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谢广维提供。
[2]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杨清平提供。
[3]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陈晓颖提供。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J].考古,1975(5)。
[5]部分资料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资料,由蒙长旺提供。
[6]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杨清平提供。
[7]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陈晓颖提供。
[8]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蒙长旺提供。
[9]何安益,陈曦.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新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8-05-14.
[10]杨清平.广西左江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新的文化类型——崇左市江州区何村遗址发掘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06-06.
[11]②蒋廷瑜.广西考古通论[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2]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谢广维提供。
[13]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杨清平提供。
[15]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州县博物馆.龙州县更洒岩岩洞葬调查清理报告[M]//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6]由大新县博物馆何农林提供资料。
[17]由崇左市文物管理局吴肖桦提供资料。
[18]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资料,由杨清平提供。
[19]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王克荣,邱钟仑,陈远璋.广西左江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