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右江流域的历史沿革
一、左江流域的历史沿革
左江流域主要包括崇左市大新县、扶绥县、江州区(原崇左县)、宁明县、龙州县、凭祥市等6个县(市、区),商周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人史称骆越人。秦始皇在岭南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后,左江流域大部分属象郡,小部分属桂林郡[2],因此成为后人研究象郡治所的热点之一。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后,这里为南越国属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左江流域属郁林郡,其中今大新、江州、扶绥南部属临尘县地,龙州、宁明、凭祥属雍鸡县地[3]。东汉时沿用旧辖,左江流域仍属郁林郡,但雍鸡县并入临尘县。三国时期,左江流域属吴国郁林郡,属县不详。隋朝时,左江流域部分属郁林郡宣化县[4],部分交通不便的地区没有归属,被称为“夷僚”之地[5]。唐朝时,唐王朝在左江流域设立思同、思诚、西原、太平、万承、左州、万形、思明、思陵、石西、龙州等羁縻州,为邕管和安南两经略使管辖[6],唐中期时被称“黄洞蛮”[7]。五代十国时期,左江流域先后属楚、南汉[8],设思陵、石西、思明、龙州、左州、思同、万承、思诚等羁縻州[9]。宋朝时,左江流域属广南西路邕州左江道,分设忠州、冻州、江州、万丞州、思陵州、左州、思诚州、石西州、思浪州、思同州、安平州、覆利州、龙州、茗盈州、全茗州等羁縻州,还有3个羁縻县、4个羁縻峒。元朝初年,左江流域属思明路、太平路、田州路,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分属太平、思明、田州、镇安等四路和龙州万户府。[10]明代建制后左江流域为南宁府、思恩军民府、太平府、镇安府 。[11]清代左江流域分属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12],设29个土州、县[13]。
二、右江流域的历史沿革
位于岭南地区西部的右江流域,在夏商周时期属于荆扬“外地”,也就是骆越民族聚居的“蛮荒之地”,尚未归于中国版图。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立了郡县制,右江流域的百色市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德保、靖西、那坡等地属象郡管辖,凌云、乐业等地属桂林郡管辖,田林、隆林、西林等地则隶属于黔中郡。
汉代,中央朝廷对岭南地区实行“随故俗治”的政策,右江流域的百色市右江区、田阳、田东、平果、靖西、那坡等地属交州的郁林郡管辖,凌云、乐业、德保、田林、隆林、西林等地隶属益州柯郡句町县管辖。三国承汉制,隆林、西林属蜀国领地句町县管辖,其余各县(区)属吴国郁林郡。隋代全国分为九州,右江流域各县(区)属扬州郁林郡管辖。
唐代施行道、州、县三级区域制,全国分15道,其中的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今广东)和岭南西道(今广西),岭南西道设立桂、容、邕三管经略使。中央朝廷在左江、右江及红水河流域沿袭汉代“随故俗治”的政策,设置羁縻州21个,这一时期是这个地区土司制的起始时期。今右江流域除隆林各族自治县外,其余各县(市、区)均属邕(治所在今南宁市)管辖范围,平果至西林等右江沿岸各县分属于田州和思恩州,德保、靖西、那坡等地分属归顺州。
宋代施行路、州(府)、县三级区域制,全国分15路,至道三年(997年)分置广南西路。今右江流域除隆林各族自治县归属云南行省(置安隆峒)外,其余各地统属广南西路右江道下辖的各羁縻州。当时左江、右江流域有大小土司衙门49处,从这一时期开始,岑氏土司统治了右江流域近千年,直至各州县全部改土归流为止。
元朝施行省、路、州、县四级区域制,今右江流域各县(区、市)均属广西省,其中右江区、田阳、田林、隆林、西林等县(区)归属来安路(治所在今田阳县),平果、田东、凌云、乐业等县(区)归属田州路(治所在今田阳县),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市)归属镇安路。
明朝时,左江、右江流域仍实行土司制度,但同时采用了“流官辅佐”的办法。当时广西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所属各州县。右江流域今平果及田东部分归属思恩府(治所在今马山县),百色市右江区、田阳、田东一部分归属田州(治所在今田阳县),凌云、乐业归属泗城州(治所在今凌云县),隆林及田林部分归属安龙长官司(治所在今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及田林部分归属上林长官司(治所在今田林县定安镇),靖西县归属归顺州(治所在今靖西市),德保、那坡等县归属镇安府。
清代,广西省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和2个直隶州。中央朝廷在左江、右江流域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到清末土司制度基本终结。当时右江流域境内设有百色直隶厅、思恩府、镇安府、泗城州等,改土归流后靖西升为归顺州。
民国元年(1912年),直隶厅、州改为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又改为区。广西省划分为10个区,右江流域各县分属百色区、武鸣区和龙州区,其中百色区辖田阳、田东、向都、天保、敬德、凌云、乐业、田西、西隆、西林等地,平治、果德(今平果县)属武鸣区,靖西、镇边(今那坡县)属龙州区。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左江、右江流域在经历朝代更迭、社会发展等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