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新起点——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课题研究概述

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新起点——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课题研究概述

陈远璋

广西左江两岸峭壁上的古代岩画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谜,那些仿佛在悬崖上舞动的赭红色人影,被先人称为“仙人影”或“鬼影”,它们弥漫着神秘的色彩。左江花山岩画之谜在历史的尘土中被封存了千年。

左江花山岩画引起社会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只是开展一些零星的调查。此后,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对左江花山岩画的调查研究逐渐深入。1963年出版的《花山岩画资料集》是记录和介绍左江花山岩画的第一部专著,收集了多位学者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至20世纪80年代,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各种研究成果相继登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专家、学者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对左江花山岩画进行了讨论,岩画的年代、族属、内容成为研究的主题和焦点。其间成果颇丰,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相继发表,不少对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多在此时形成。在此基础上,《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左江岩画》等专著陆续出版,对左江花山岩画的年代、族属、内容、性质、艺术风格、作画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是汇集岩画调查、详细记录及对岩画展开较为全面系统研究的两部专著,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期间,学术界关于左江花山岩画的年代、族属等问题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左江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人的遗迹,而对其内容的研究依然百象纷呈。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不曾间断,岩画的主题研究依然是专家、学者探寻的课题,涉及左江花山岩画旅游价值、艺术研究、审美意识,与民族体育、气功等相关的更为宽广的领域论述亦出现。进入21世纪,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除了对原有研究成果的深入探讨,又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随着一系列保护左江花山岩画的措施的实施,与左江花山岩画保护及科技保护相关的报告、论文陆续刊登,对岩画的病害、岩画区危岩体稳定、物理风化及风化产物、岩石生物风化、环境污染、水在风化病害中的作用、保护修复材料、保护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推动了岩画保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2006年以后,左江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对岩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随之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概念被提出,并进入岩画研究的视野。2012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3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整合研究力量,组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泛北部湾区域研究中心、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壮学学会、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地图测绘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围绕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开展了“广西花山岩画文化社会环境研究”“广西左江岩画文化内涵与独特性研究”等20个课题研究,同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展开了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全面系统的研究,再次向千古花山岩画之谜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将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自此,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经历了对岩画本体的介绍、研究—专题和系统综合性研究—保护及科技保护研究—文化景观研究的历程,对左江花山岩画的认识和解读逐渐迈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和更为宽阔的领域。

截至2015年,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2010—2013年)”“广西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研究”“广西花山岩画文化社会环境研究”“广西花山岩画音乐舞蹈内涵及其独特性研究”“广西左江岩画文化内涵与独特性研究”“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传说故事调查与研究”“左江流域历史环境研究”“花山岩画和左江、右江流域现存民俗文化关系研究”“骆越人的历史与文化习俗研究”“左江流域各族居民对花山岩画的认知研究”“左江流域岩画区域村寨调查”“广西左江岩画数字采集及成果应用开发”等12项课题成果已完成并通过验收,“左江流域岩画本体病害调查与评估”“左江流域岩画铀系测年”“广西左江岩画质谱铀系年代测定报告”“岩画点相关考古遗址测年”“左江流域岩画申遗点、村寨地形图、岩画立面图测绘”等5项课题已经结题,“左江流域岩画分布和保存现状调查”“左江流域岩画族属与历史年代研究”“左江花山岩画国际国内对比研究”等3项课题正在研究中。此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的“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也顺利结题。

这些课题研究摆脱了对岩画本体研究的局限,从构成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四要素——岩画、山崖、河流、台地的整体视野,设置了研究课题,内容涉及左江花山岩画的基础调查,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左江、右江流域的考古,村寨及岩画传说故事的调查,岩画的族属、年代,岩画产生的社会环境,岩画的文化内涵、音乐舞蹈,左江花山岩画与国内外岩画对比,相关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习俗,民俗文化与岩画的关系,对花山岩画的认知,岩画本体病害评估,岩画颜料的保护,岩画测绘、测年、数字采集等各个方面。课题研究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提出了一些新意见和新观点。左江流域历史环境,古遗址与岩画的关系,左江花山岩画的文化社会环境,左江花山岩画文化的独特性,左江花山岩画和左江、右江流域现存民俗文化的关系,左江流域各族居民对花山岩画的认知,岩画颜料保护修复技术,岩画本体病害调查与评估,左江流域岩画区域村寨调查等研究,首次系统性地进入了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范畴,拓展了岩画研究的视野;岩画铀系测年及数字采集等科技手段,亦应用于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岩画本体病害调查与评估对左江花山岩画的病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估。其中,左江流域一些古代遗址与岩画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与岩画的主体应为同一族群;左江流域的社会环境对于花山岩画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承的密切关系;“蹲式人形”是左江花山岩画最为核心的母题,是左江花山岩画独创的艺术语言系统;左江花山岩画的内容是骆越人围绕两种基本生产——稻作生产和人的生产而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等观点,是对于左江花山岩画一种新的解释。

现将课题研究成果分别简介如下:

“左江流域考古调查与试掘(2010—2013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勘查了左江流域洞穴、谷地、台地及河流交汇处阶地200余处,介绍新发现的25处古遗址(包括洞穴遗址11处、岩厦遗址8处、台地遗址5处、城址1处)的考古调查材料,对龙州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先秦时期)、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或略晚于商周时期)、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二期为西汉时期)、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等4处遗址进行了试掘。通过对考古调查资料的系统梳理,还原了左江流域当时的地理环境,初步摸清了岩画周边文化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岩画发生的背景。该研究认为,左江流域较深的文化底蕴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遗址与岩画空间上的同一性,表明岩画与遗址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大部分遗址与岩画在时间上具有前后的延续性。左江流域贝丘遗址、岩洞葬与岩画同属于桂南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发展阶段,三种文化类型带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并存性,是左江流域早期本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为同一族群所创造。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研究”(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其中左江流域洞穴、岩厦、台地、坡地等遗址30多处,右江流域台地、洞穴、岩厦、山坡等遗址56处),先秦至汉代的遗址、墓葬(岩洞葬、土坑墓)、岩画等遗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认为:①左江、右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先秦时期存在一个共同的考古文化圈,此时期,左江、右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包括遗址及石器的类型、石器加工的技术、陶器制作、器类、葬俗、葬式、经济形态以及先秦时期的青铜文化等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化特征明显,且具有延续性。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至先秦时期,呈现出共同文化圈的特点。②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的大石铲以及先秦时期的遗存为骆越(或骆越先民)所创造。③左江、右江流域史前至汉代考古学文化比较发达,为岩画的产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尤其是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发展到汉代,依然保存着特色明显的骆越文化,是岩画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也是岩画所表现的内容。④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考古遗存与花山岩画存在一定的关联,表现在:创造的主体为同一族群,即骆越及其先民创造;考古遗存中很多内容是岩画所表现的对象,岩画中的铜鼓、一字格剑、羊角钮钟等图像,在考古遗存出土器物中都能找到实体;这些遗存和岩画在内涵上具有一定的相同或相似性;从内容组成和表现形式来看,左江花山岩画对大石铲遗存是有所继承和发展的。⑤部分遗址中发现的赭石有可能是作画的原料。

“广西花山岩画文化社会环境研究”(广西壮学学会):对花山岩画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古文化遗存,岩画的发现、分布、年代、族属及岩画分布区的民族及族源进行了介绍,进而对左江花山岩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内涵与特点展开研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环境、审美环境等方面,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产生和发展与骆越社会的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对岩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及绘制和展示的平台;社会环境为岩画的绘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分工和艺术人才成长的条件以及艺术积累与绘画技能保障;人文环境、经济生活环境不仅为岩画的绘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且还与岩画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宗教信仰环境为岩画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创作题材,民族的崇拜与信仰融入了岩画的创作,规约了岩画的性质;审美环境为岩画的艺术产生和独特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课题还对左江流域汉至隋代、唐宋至清时期,左江流域民族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花山岩画的消亡及其原因,花山岩画的传承进行了分析研究。

“广西花山岩画音乐舞蹈内涵及其独特性研究”(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从左江花山岩画舞人图像的造型、舞姿及乐器图像的种类、布局切入,围绕花山岩画音乐舞蹈的主题,系统地研究了岩画舞人的种类、形态、组合形式,岩画舞蹈的内容、舞蹈语言与动律特征,乐器种类与功能,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性和其传承等问题。认为手舞足蹈是岩画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而拟蛙舞是构成花山岩画舞蹈的主旋律,舞蹈主要通过头、手、腰、脚等肢体动作来表现或传递情感与愿望,并构成了具有特色的舞蹈动律和风格。岩画上的乐器种类有铜鼓、羊角钮钟、细钮钟和铃等,是祭祀活动中节奏歌舞的乐器。岩画音乐舞蹈的文化内涵:①表达了骆越人对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人丁兴旺、生活富足的祈求和对部族生存与发展的强烈愿望;②与骆越人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是骆越宗教文化的全面展示;③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带有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形成了自身特征和表现形式,也形成了人性蕴涵和表现的特点。岩画音乐舞蹈的独特性表现在舞人图像、舞蹈造型、场面宏大、舞蹈动律与组合、拟蛙舞及蛙图腾崇拜意蕴、舞人装饰的多样性、乐器组合等方面。课题还将左江花山岩画音乐舞蹈与非洲、欧洲、美洲、亚洲等境外相关岩画以及国内岩画进行了比较研究。

“广西左江岩画文化内涵与独特性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从艺术图像学图像分类及演变的基本规律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岩画图像的符号学意义的解读及功能主义分析,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内涵及独特性进行研究。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的独特性体现在:①极为宏大的画面;②独特的岩画存在地貌环境;③独特的语言符号;④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表征方式;⑤在中国乃至世界岩画中独树一帜。课题重点在于对岩画独特的语言符号意义的诠释,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的核心的母题——“蹲式人形”,既是岩画画面构成组织中最基本的语汇,又是构成岩画艺术风格最为突出的形象语汇及富于象征意义的典型符号。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图像学、艺术心理学、神话学及早期宗教学等不同角度,解读了左江花山岩画“蹲式人形”语言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语形、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上的意义;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世界岩画中以“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词汇的岩画艺术语言的创作巅峰,属于相对后期的标准而典型的符号类型,正身人像所传达的词义是“一个正在跳着祭祀舞蹈的祈祷者的个体单元”。头饰、动物及刀剑等器物都是一个个单词,是定语或形容词;侧身人像的基本含义是群众,它的出现构成了一些更长的句子,表达出更为完整的思想。左江花山岩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符号语言的递增过程,从最基层的蹲式人形符号开始,从最朴素简单的画面开始,通过不断地增加符号以传达更多的信息与思想。此外,课题研究将岩画的发展分为萌生与发展期、进化与定型期、繁荣与鼎盛期三期,并阐释岩画背后的历史人文形成与演化背景,探究其文化内涵及在左江流域形成的原因与功能。同时通过对欧洲、美洲、南亚地区、大洋洲等岩画“蹲式人形”的研究,阐明“蹲式人形”岩画的符号学意义及宗教学的特殊功能。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传说故事调查与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泛北部湾区域研究中心):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挖掘流传于左江流域壮族中有关左江花山岩画的传说故事53则,从类型上将传说故事分为人物、史事、地方等三类,从内容上分为传奇、动物、生活等三类传说,认为这些传说故事具有主题鲜明、多样性、完整性、独特性、民族性、地方性、亲近自然等特色,在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民族民间传说故事中独树一帜。其重要价值在于:①反映了壮族等民族已经消失的民间信仰、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②涉及壮族先民的历史,蕴藏着左江地区壮族民众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智慧;③可以对正史(文字)起拾遗补阙的作用;④有利于了解当地人对岩画的认知。左江花山岩画传说故事流传于壮族内部,具有空间上的稳定性,具有较多地反映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容,是壮族口头传承的文学形式,与壮族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具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征。

“左江流域历史环境研究”(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在相关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左江流域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第四纪以来左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即地形地貌的变迁特征)、左江水位变化特征、左江河道变迁规律、生物多样性及气候土壤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研究认为,左江两岸地形地貌在中生代中三叠世末期(约2亿年前)已经初具雏形,经峰丛期、峰林期、左江期等地貌形成时期,形成今日峰峦叠嶂的岩溶地貌。左江河谷在白垩纪时就具备了与现代河谷基本一致的形态走势。第四纪更新世以来,左江沿岸逐渐形成了三级阶地,其中一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分布地点最多也最完整,分布位置最为靠近岩画点,且左江花山岩画的形成时代处于左江一级阶地的形成时期的范围之内,岩画的创作是在一级阶地之上开展的。

“花山岩画和左江、右江流域现存民俗文化关系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应用民族考古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读花山岩画的文化内涵。该研究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主题是一种稻作文明的宗教信仰表达,内容是骆越人围绕两种基本生产——稻作生产和人的生产而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场面的图画。骆越人通过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表达对于太阳、月亮、铜鼓、雷神、水神、田地、青蛙、生殖、乌鸦、犬、鬼神等的崇拜信仰,以祈求稻作丰收和种族的繁衍。至今,在左江、右江流域世居民族中,壮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等五个民族均是骆越后裔,仡佬族的族源也与骆越有密切关系,其他民族虽非骆越后裔,但也长期受骆越文化的影响。左江花山岩画的主题依然体现在左江、右江现代民俗文化中,展现出花山岩画文化的传承性。

“骆越人的历史与文化习俗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利用考古学资料及古籍文献资料,追溯骆越人的族源,梳理其演变历史,全面呈现骆越文化内涵;论证了骆越起源于今广西境内,骆越文化既有越人的文化共性,又有自己个性的观点,对认为骆越起源于云南、骆越非越族等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该研究认为,骆越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骆越文化是对大石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骆越是起源于本地的土著族群;而骆越之“骆”源于越人所谓山间谷地或川谷平原之音,“骆越”之称并非起源于交趾郡的“骆田”。至汉元帝初元之后,岭南越人“骆越”之称盛行起来。东汉班固将“骆越”分为“瓯骆”与“骆越”两个群体,所谓瓯骆两越实际是一越。东汉中期以后各代相继出现的乌浒、俚、僚、壮、侗、仫佬、毛南、水等族,皆为“骆越”之后裔。骆越的发展史可分为先秦时期自主发展阶段、秦汉时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阶段。骆越人社会形态经历了夏商时期父权制的确立、西周—秦汉时期家长奴隶制社会,并从骆越人的经济生活、工艺美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论证了骆越人的文化习俗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指出骆越先民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就有了农业,是世界上最早驯化和栽种水稻的族群之一,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左江流域各族居民对花山岩画的认知研究”(广西民族大学):采用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历史文献学和民间文学的方法,调查研究历史上、传统上左江流域各族居民对花山岩画的认知状况。该研究从传说故事、祭祀仪式、问卷调查三个方面阐述左江流域各族居民对花山岩画的认知,认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传说故事,可分为反映人、神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及社会斗争、伦理道德、信仰观念等四类,这些传说故事都与左江花山岩画联系在一起,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追求和信仰,反映出对左江花山岩画的认知。左江流域民间因历史原因形成了多神信仰,在他们看来,左江花山岩画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无所不能。因此,无论有何种需要,都可以去祭拜它,直至20世纪50年代,左江流域地区仍存在祭拜岩画的习俗。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左江花山岩画在左江流域各民族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对岩画的时代、族属、内容等能较准确了解得很少。这些反映了民族历史记忆、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文化及学术研究与民众认知的断裂,说明左江花山岩画的宣传工作亟待开展。

“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岩画颜料的胶结材料主要为植物性胶结剂;植物性胶结材料的老化、物理风化导致岩石点状或薄片状脱落、岩画表面凝结水的溶蚀作用、颜料层下面形成的草酸钙是导致岩画颜料脱落的原因。而颜料脱落导致颜料密度减小,造成颜料色彩饱和度降低;颜料表面覆盖泥质薄膜造成颜料色彩饱和度降低,视觉反应效果是岩画颜色变淡变暗,是颜料褪色的原因。通过对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MTES/TiO2)、有机硅材料——甲基三乙氧基硅烷、氟硅材料的模拟保护试验及其性能指标测试研究,认为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MTES/TiO2)的附着力、耐磨性、憎水性、透水汽性、抗紫外线老化性能较好,具有附着力大、透水汽性强、憎水性强和耐酸性强及耐紫外线照射、高温、浸烘、综合老化和自然老化等性能,对岩画试块颜色的色差和光泽度影响较小,且保护加固后岩石强度有一定的提高,对岩画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同时也指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PMTES/TiO2)耐花山区域自然环境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测定。

“广西左江岩画质谱铀系年代测定报告”(南京师范大学):通过实地考察和查看航拍照片,确定龙州沉香角、棉江花山及宁明花山等岩画点作为测年研究的采集地点,采集了与左江花山岩画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次生碳酸盐沉积样品54份。测年结果显示,沉香角的岩画年代距今小于11948±195年,棉江花山样品的结果表明该处的岩画年代距今可限定为小于16562±1756年,宁明花山的年代可限定在距今2688±22~1714±44年。

“左江流域岩画区域村寨调查”(广西民族博物馆):左江花山岩画区域内的村寨调查范围包括宁明县的攀龙屯、濑江屯、灰窑屯、花山屯、岜耀屯、耀达村,龙州县的逐乜屯、舍巴屯、河抱屯、荷村屯、孟命屯、伏何屯、小岸村、大岸村、白雪屯、鲤鱼老街,崇左市江州区的卜瑞屯、贡奉屯、江边屯、花犁屯,扶绥县的新湾屯、长沙村、充禾村、岜桑村下屯等,并以花山屯、濑江屯、白雪屯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村寨的位置、村落布局,村落历史沿革、姓氏、人口状况和来源、自然环境特征、水陆交通情况、经济状况,岁时节庆,人生礼俗,民间传说,山歌传唱,服饰工艺,饮食与民间医药,古民居建筑与古寺庙,生活用具遗存,宗教信仰等。该课题认为,结合岩画图案的综合分析、考证以及对左江流域岩画区域村寨调查,至少可以从狗、铜鼓、环首刀、铜钟图像等几个方面找到与现代壮族的紧密联系。

“广西左江岩画数字采集及成果应用开发”(武汉海达数云技术有限公司):获取左江花山岩画正摄影像航片,提供有效的遗址规划数据及高清的岩画研究数据;重点对宁明花山、龙州沉香角及棉江花山等3个岩画点进行正摄影像、立面图以及场景正射影像航拍,获取岩画申遗文本中25处岩画点的三维激光点云及彩色纹理并相应做成演示视频,获取龙州沉香角、棉江花山等2处岩面的全景影像图,制作25处岩画点岩画数字拓片成果,制作岩画数字成果三维GIS展示软件。

“左江流域岩画本体病害调查与评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通过对37处岩画点病害现状调查及岩画山体的岩石学测试分析、岩相显微分析、地质学评估,从而对岩画保存状况进行了评估,认为岩画山体的地形地貌属性、特征,岩壁与江水的关系,岩壁画面的朝向,岩画区的分布高程及基本地质条件(包括岩画分布的地层、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岩石的强度)都与岩画本体病害的发生程度有关。岩画的地质病害主要有块石松动(发育程度一般、较严重和严重的基本各占1/3)、危岩体发育(约70%的崖壁岩都存在岩体稳定问题)、渗水病害、岩溶覆盖;与生物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病害和植物病害与渗水发育密切相关。此外,岩画本体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褪色问题。治理措施:目前应采取黏结和锚固等措施对开裂体和危岩体进行治理,而渗水病害非常复杂,治理难度非常大,防风化等治理措施建议在有足够的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再开展,并建议对危急状态岩画点首先开展抢救性保护工程,提出了亟须开展抢救性保护工程的珠山岩画、龙峡山岩画、高山岩画、花山岩画等15个岩画点。

“左江流域岩画铀系测年”(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在宁明花山岩画不同岩面高度采集了12块与岩画直接相关的二次碳酸钙沉积物样本(样本分别取自保存完好和已经褪色的岩画),并把这些样本切割成24份子样本(有的覆盖在岩画表面,有的被岩画所叠压)进行年代测定。根据观察,与样本相连的岩画夹在两层方解石之中,从而为断代提供了绝好的样本。据分析,花山岩画可能绘制于距今1920~940年(95~1075年)。

“岩画点相关考古遗址测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左江流域扶绥县敢造遗址的人骨、木炭、果核、动物骨头,龙州无名山遗址的木炭、螺壳,扶绥江西岸遗址的木炭、动物骨头、螺壳等数十个样本进行了14C测年,获得了一系列较为准确的测年数据。

“左江流域岩画申遗点、村寨地形图、岩画立面图测绘”(广西地图测绘院):已基本完成了左江花山岩画宁明至龙州段珠山岩画、宁明花山岩画等25处岩画申遗点、村寨地形图、遗产区总平面图及岩画点立面图。申遗点按1∶1000成图,立面图为1∶50,岩画点附近的村庄(测绘40个)按1∶500精度测绘,遗产区内地形总平面图按1∶2000成图;完成了遗产区内交通设施(包括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乡镇公路及村级道路等)、水系(水库、主要河流及支流等)、旅游设施(码头及航道设施等)、旅游度假村、自然保护区及自然村庄(屯)等主要构筑物的地形地貌测绘。

对于尚在研究中的课题,目前只能对其课题计划做以下简单介绍:

“左江流域岩画分布和保存现状调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计划对左江花山岩画地点进行复查与记录(包括文字记录、图像记录);对以岩画地点为中心的相关遗存进行调查,对岩画遗迹进行科学测年,对颜料成分进行技术分析;建立左江花山岩画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撰写左江花山岩画现状调查报告,对典型岩画地点、岩画与相关遗迹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左江流域岩画族属与历史年代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计划对岩画图像进行类型划分和排比性研究,对岩画的宗教祭祀画面进行剖析,对岩画制作者的族属、图像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信息进行梳理,寻找岩画的核心母题“蹲式人形”在东南亚及中国的分布的范围、源头及传播路线并将之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特别是符号意义与内涵的比较研究,探索其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出现的原因、功能及这类符号图像相对准确的历史年代。

“左江花山岩画国际国内对比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计划对左江花山岩画基本内涵进行深入考察,将左江花山岩画与西南岩画系统、东亚其他岩画系统、世界同类型岩画系统等不同区位、不同载体、不同技法、不同文化背景的岩画进行比较研究,从世界岩画发展的背景中认识左江花山岩画历史、社会功能的特殊性与核心文化价值及其在世界岩画发展史中的位置。

团队的合作是开展此次科研课题的特点,国内外有关机构之间、省与自治区之间、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研究,聚集了团队的力量和众人的智慧,研究成果凝结着科研团队及专家、学者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显现了他们深厚的功力和渊博的学识。课题涵盖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研究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归纳,而且也有新的观点及新的突破,更深入了以往所未涉及的领域,为左江花山岩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也为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为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从课题成果中挑选了多项成果汇集成册,形成了“左江花山岩画系列文集”丛书。这是一套集21个课题成果精华于一身的科学研究文集,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历程及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新起点。愿这套凝聚着团队力量和专家、学者智慧的鸿篇巨制,能引起更多的人对花山岩画的关注、保护、研究,期盼更多、更深、更新的论述出现,以进一步解开左江花山岩画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