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流域先秦时期考古遗存
一、概况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一个时间概念,通常是指秦朝以前的文明社会阶段,一般包括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由于右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和谱系框架尚未完全确立,尚有较多的缺环,因此右江流域先秦时期并不完全等同于夏、商、周三代,一般认为,右江流域的先秦时期就是指该流域的青铜时代,它的起止时间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右江流域先秦时期考古发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秦时期遗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大量的发现,如武鸣元龙坡古墓群、安等秧战国古墓群,田东南哈坡战国墓和大坡岭战国墓,武鸣等地的岩洞葬等。到目前为止,共发掘了先秦时期的墓葬、遗址等共计10多处,另外还在不少地点零星发现了部分先秦时期的器物。
二、遗址
截至目前,在右江流域发现的先秦时期遗址数量极少,能够确认的只有那坡感驮岩遗址1处,从内涵上来看,属于夹砂绳纹陶文化系列。
在右江流域,夹砂绳纹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先秦时期,含夹砂绳纹陶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柳江及黔江以西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基本上不见有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址。这类遗址出土的陶片均夹砂,器腹表面多施绳纹,在陶器肩部、腹部还常见有各种各样的刻划纹,素面者多打磨光洁,口沿、颈部及圈足多带抹痕,烧制火候较高,陶色斑驳不均,陶片厚薄也不大均匀,器型以圜底器为主,有的带圈足,颈部比较高。出土的石器多呈灰色、灰黑色和黑色,质地较硬,多打磨光洁,色泽较好,刃口多锋利,主要器型有长条形的石斧、石锛、凹刃石凿及有肩石器。
右江流域发现的先秦时期遗址主要有那坡感驮岩遗址。[15]1997年发掘的那坡感驮岩遗址第二期的文化类型则是该地区春秋战国以前遗存的代表,其主要特征:以精致的磨制石器为主,长条形的石斧、石锛和有肩石器是主要的工具,凹刃石凿较有特色,有铸造小型青铜器的石范;陶器制作为手制兼有轮修,胎质多为夹中细砂,胎体较薄,烧制火候较高,陶色不均匀,同一件器物上常见红色、灰色、黑色等多种颜色,流行圜底器,也有圈足器和三足器,釜、罐是主要的器类,还有壶、盆、钵、簋形器、纺轮等,器表多滚压绳纹,各种式样的刻划纹也比较流行,还有彩绘陶和磨光陶;骨器有铲、锥、簪,其中出土了一件骨质牙璋。石范和骨牙璋均为该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器物。墓葬葬式流行仰身直肢葬。这些表明当时的生业方式是农耕与采集狩猎共存。年代为距今3800~2800年。
感驮岩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陶器及陶片
感驮岩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陶器
感驮岩遗址第二期出土的石器
感驮岩遗址第二期出土的玉石器
感驮岩遗址第二期出土器物的描绘图(图片引自《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
感驮岩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骨器
三、墓葬
右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墓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岩洞葬,另一类是土坑墓。
(一)岩洞葬
广西先秦时期的岩洞葬主要集中在桂西地区,桂东地区到战国时期才出现岩洞葬。右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岩洞葬主要有武鸣岜马山岩洞葬、敢猪岩洞葬、独山岩洞葬、岜旺岩洞葬等四处,下面对前三处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岜马山岩洞葬[16][17]
岜马山岩洞葬出土的陶器
岜马山岩洞葬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今武鸣区)陆斡镇覃内村覃内屯南面约200米处的岜马山东北面山崖的岩洞里 ,周围是石灰岩峰丛地形,于1986年发现并发掘。墓葬所在的岩洞由内洞室和外洞室组成,之间有一狭窄的通道相连,通道口用大石块封堵,内洞室面积约7平方米。尸骨和随葬品摆放在内洞室的5个壁洞中,壁洞内有10~20厘米厚的积土,未见葬具和墓坑,尸骨数目不清,葬式不明。随葬品包括17件陶器、9件石器和1件玉石器,另外还发现有58颗加工过的石子。陶器均为夹砂陶,表面陶色不均匀,以灰红色为主;部分陶器有轮制痕迹,器表打磨光滑。部分器物有烟熏痕迹,多为素面,纹饰有同心圆弦纹和云纹。器类有圜底器和圈足器,不见三足器。器型以壶为主,还有釜、杯、纺轮等。陶壶敞口,深鼓腹,圜底,圈足,有的圈足上有对称的两对对钻小孔;陶釜敞口束颈,鼓腹圜底,底面留有烟炱;陶杯直口微敛,腹设双耳,圜底,有圈足。石器以长条梯形锛为主,还有戈、刻刀。玉器仅见镯一种。年代应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岜马山岩洞葬出土的陶器
岜马山岩洞葬出土的石器
2. 敢猪岩洞葬[18][19]
敢猪岩洞葬出土的石器
敢猪岩洞葬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今武鸣区)马头镇那堤村东面约1000米处的敢猪山近山顶处,周围是典型的峰丛洼地。该岩洞葬于1974年发现,2006年发掘。墓葬所在的岩洞高出山脚约60米。洞口东南向,小而隐蔽,不易发现。尸骨和随葬品摆放在一个平面大致呈“凸”字形的洞室内,面积约30平方米。在洞室中部的黄色黏土层中有8处人骨和随葬品比较集中的地方,没有发现挖墓坑的现象,也没有发现葬具,推测安置死者的方式为平地摆放,葬式可能为屈肢葬,葬法为一次葬,尸骨有用火焚烧的迹象。从遗址上采集的人骨经鉴定有16个个体,其中成年人13个(男性6个,女性7个)、未成年人3个,推测是一处家族(或家庭)墓地。随葬品包括17件陶器(另有1000余片陶片)、21件石器、1797件玉石器(片)、1件青铜戈、4件骨器,另外还有2件海贝、6件贝壳、597颗小石子。陶器均为夹砂陶,陶色有红色、红褐色、灰黄色、橙黄色、灰色、黑色等几种,以红褐色、橙黄色和黑色为主,但器表颜色多不均匀,一件器物上常有多种颜色并存;器表多为素面,占95%以上,少量饰细绳纹;器类以圜底器和圈足器为主,极少三足器;器型有壶、釜、罐、钵、杯、豆、盘、簋形器、纺轮等,以罐、壶为主。石器全部磨制光滑,器型精美,器体小,多为生产工具,器型有锛、凿、钺、刀等,以锛、凿为主。玉石器为以透闪石为主的软玉类,器型有锛、凿等生产工具以及玦、环、镯、璜、管饰和穿孔玉片等装饰品,以装饰品为主,玉制的生产工具与石器在器型、制作方法上相同,前者器体小,刃缘锋利。玉石器的凹刃凿很有特色。骨器有锥、镞、璜等。年代应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敢猪岩洞葬出土的陶器
敢猪岩洞葬出土的玉石器
敢猪岩洞葬出土的玉石器
3. 独山岩洞葬[20][21]
独山岩洞葬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今武鸣区)两江镇三联村独山屯西北面的独山山腰上,不远处是连绵的大明山,周围是开阔的平地,于1987年发现并发掘。墓葬所在的岩洞高出地面约100米,洞口朝北,被人用大石块封堵,洞室呈长条形,面积约20平方米。尸骨和随葬品被放置在岩洞最里端一个自然形成的长方形岩穴中,上面盖土厚15~20厘米。没有发现葬具及墓坑,从残存的尸骨来看,墓主可能是一名中年男性。随葬品包括12件青铜器、1件素面的灰黑色夹砂陶钵、1件玉石钏和1件砺石。青铜器有剑、矛、钺、戈、斧、镞和刮刀等。扁茎无格剑、圆銎双肩钺、饰变形的“王”字纹矛等是典型的越式器。陶器仅1件,为夹砂粗陶钵。玉石器有2件,其中的一件玉石钏坚硬光滑,砺石为规整的长方体。年代为战国时期。
独山岩洞葬出土的陶器、玉器、铜器(从左至右)
独山岩洞葬出土的青铜器
从随葬品的情况来看,右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岩洞葬可分为两期:第一期包括岜马山岩洞葬和敢猪岩洞葬,陶器也是以红褐色的夹砂陶为主,器表大部分打磨光滑,极少有纹饰,流行在圜底下加圈足,三足器基本不见,带耳器比较多见,壶类、罐类比较多,圈足的豆、盘及带耳杯比较有特色,施同心圆弦纹的纺轮数量不少,体量变得比较高,直领垂腹器几乎消失。石器大部分磨制精致,质地坚硬,色泽温润雅致,接近于玉,有肩石器基本消失,流行长条形或梯形的斧、锛、凿,刃部锋利,锋部多磨成三角形或梯形。玉石器以装饰品为主,玦、环、玉片等轮廓多为圆形。青铜器有三角援戈一种。第二期有独山岩洞葬,其文化面貌已经突变,陶器仅见敞口圜底釜一种;石质工具和兵器不见,代之以大量的青铜器。
(二)土坑墓
右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土坑墓主要有武鸣元龙坡西周至春秋墓350座,田东南五墓群、大岭坡墓群,武鸣安等秧战国墓86座,田东锅盖岭墓群。此外,在田东北土岭曾发现战国墓2座。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武鸣元龙坡古墓群、安等秧战国古墓群。
1. 元龙坡古墓群[22]
元龙坡古墓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今武鸣区)马头镇马头村木托屯东面约500米处的元龙坡上,于1985年11月至1986年3月发掘。共发掘墓葬350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葬有二层台和长方形、半圆形侧室。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整齐,填土经夯实,有的墓坑经烧烤,人骨皆朽蚀无存,葬式不明。有54座墓没有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一般每墓只有3~4件,最多的有10多件,没有明显的差别。将随葬品打碎后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的现象普遍,另外还有在墓坑中放置大石块的现象。296座墓出土随葬器物共1000多件,有陶、铜、玉、石等质料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佩饰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器型绝大多数为圜底,有少量圈足器、平底器,种类有折沿釜、敞口折沿圜底罐、敞口深腹圜底罐、敞口圜底钵、敞口平底钵、小口罐、圈足壶、圈足碗、圈足杯、纺轮等,器表多经打磨,以素面为主,还有彩绘陶。出土铜器110余件,有盘、卣、矛、钺、斧、剑(匕首)、刀、镞、针、圆形器、凿、镦、铃、钟、链环等。玉石器200余件,有环、钏、玦、管饰、穿孔玉片、坠子、扣形器、方形玉片、镂空雕饰、凿等。石器200余件,有范、砺石等。M151是有二层台的陶器墓,经14C测定,相对年代为距今2850±70年。M46是填土中发现陶片的狭长形竖穴土坑墓,经14C测定,相对年代为距今2625±70年。经14C测定,年代最早的是M19,为距今2960±85年;最晚的是M115,为距今2530±100年。14C测得的年代与从随葬品推知的年代相吻合。这批墓的时代上限为西周时期,下限为春秋时期。
元龙坡古墓群出土的陶器
元龙坡古墓群出土的陶器
元龙坡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
元龙坡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
元龙坡古墓群出土的玉石器
元龙坡古墓群出土的石范
2. 安等秧战国古墓群[23]
安等秧战国古墓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今武鸣区)马头镇马头村安等秧屯南面(即元龙坡古墓群西南面约1000米处)的安等秧山坡上。1985年11月发掘了86座战国墓,均为规模较小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填土经过夯打,较坚硬。随葬品简单,最多的有14件,最少的仅有1~2件,另有约30%的墓葬没有随葬品。随葬器物一般为实用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少量装饰品,没有明显的器物组合规律。陶器有54件,其中24件为敞口圜底的夹砂陶釜,与元龙坡古墓群出土的相似,其余为泥质的陶罐、杯、钵、纺轮等。罐饰拍印方格纹、米字纹、刻划水波纹、弦纹、篦点纹等,杯、钵均为素面。另外,在罐、杯、钵的底部或肩部多刻划有1~2个符号。青铜器有86件,以斧、剑最多,还有矛、钺、镞、刮刀、镯、钏、铃、带钩等。玉石器数量较多,有玦、璜两种。铁器仅见1件铁锸。
安等秧战国古墓群出土的青铜饰品(左)和玉质饰品(右)
安等秧战国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
安等秧战国古墓群出土的陶器及陶片
3. 锅盖岭墓群[24]
锅盖岭墓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甘莲村江洞屯北面约500米处的锅盖岭上。锅盖岭墓群是一坡度平缓的小土岭,呈馒头状,面积约2500平方米,东面和西面是隆起的丘陵土坡,土坡由西往东延伸,锅盖岭墓群在土坡隆起的南面约100米处是一片开阔的小平原,北面是一片开阔的荒地,植被茂盛。该墓群于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接到甘莲村群众在锅盖岭发现一批青铜器的报告后,派有关人员到现场调查并随之发掘,证明为两座战国墓。一号墓位于岭顶,地面仍存在0.5米厚的封土堆,结构不明,墓内残存人肢骨,出土铜器8件;二号墓位于岭西坡,距一号墓约30米,呈长槽形,南北向,长2米,宽0.6米,深1.6米,墓结构不明,发掘出土人骨架1副、铜器6件、玉饰5件。两墓出土有铜鼓、铜剑、铜矛、铜戈、铜镦、铜斧、铜叉形器等。墓中遗物较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锅盖岭墓群出土的铜鼓
锅盖岭墓群出土的菱形铜矛(左)和一字格铜剑(右)
锅盖岭墓群出土器物的描绘图(图片引自蒋廷瑜《广西考古通论》)
4. 大岭坡墓群[25]
大岭坡墓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和同村小沙屯西北面约1500米处的大岭坡上,墓地呈馒头状,面积约300平方米。1994年,和同村小沙屯村民黄善贵等6人在大岭坡搞农业生产时发现并出土万家坝型铜鼓和铜编钟各1件,无其他伴随品;土坑墓无封土堆,深度约1.5米;棺木、骨骼未见,坐北朝南;出土时鼓面朝上。根据出土的遗物判断,该墓群应是战国墓。
大岭坡墓群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
大岭坡墓群出土的兽面纹编钟
5. 大索墓群(虎山头战国墓)[26]
大索墓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联合村达朔屯北面约1000米处的土岭上,面积约1500平方米。1982年,在土岭上发现2座土坑墓。两墓相距约10米,均无封土堆,墓的朝向、结构不明。出土有铜斧、十字手镐状铜器,其中铜剑4件、铜钺2件、铜门形器8件、玉环1件。根据出土的遗物判断,这应是一处战国墓。
大索墓群出土的铜钺(左)和短柄铜剑(右)
6. 南五墓群(南哈坡战国墓)[27]
南五墓群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联合村新南五屯联合小学正大门前2米处,属战国时期墓。墓东距大索墓群约1000米,南距锅盖岭约4000米。1993年,南五屯村民在挖电线杆时发现,出土2面万家坝型铜鼓、1件铜罍、7件铜板钉和3件散碎装饰品等遗物,墓无封土堆,墓的朝向、结构不明,面积约400平方米。该墓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填补了广西铜鼓系列的空白,对田东古代青铜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五墓群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
南五墓群出土的铜罍
综合分析,右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土坑墓墓地安排有序,墓葬排列比较整齐,基本没有叠压打破关系。多为窄长的竖穴土坑墓,长宽比多在4∶1以上,没有规模较大的墓,墓葬的填土多经夯打,墓底均未设腰坑。单座墓葬随葬品普遍不多,各墓之间随葬品数量多寡不悬殊,而且无随葬品的墓葬比例大,不见大型的墓葬。随葬品以青铜兵器、工具和陶器为主,铁器罕见,器类简单,没有一定的组合规律。无论年代早晚,一般都有陶器。兵器多为剑、矛、镞、钺。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器类单一,多是圜底的釜类、罐类。有地方特色的器类多,如叉形器、圆形器、匕首形剑、桃形镞、针、锄形钺等青铜器及敞口深腹圜底罐、敞口圜底釜、敞口平底钵、小口罐、圈足壶、圈足碗、圈足杯等陶器。[28]
综上所述,右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土坑墓大致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年代为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第二期年代为战国时期。
四、其他零星发现的器物
右江流域先秦时期发现的零星器物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够确认的已经达到22件,质地分玉和铜两种,种类有鼓、卣、戈、斧、钺、锛、矛、剑、刀、匕首等,以兵器为主,其他种类的器物极少见。下面我们将分类逐件进行介绍。
(一)鼓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主要有平马鼓。平马鼓于200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平马镇右江河段打捞出水。鼓面完整,面径43.5厘米,鼓身已残,腰足高21.2厘米,胸部饰有羽人划船纹。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二)卣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主要有勉岭铜卣。勉岭铜卣1974年1月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马头乡全苏村勉岭山麓窖藏。器、盖齐全,器壁厚重,器表呈灰黑色。器盖和器身四面都有高耸的扉棱,提梁安在正背脊上,提梁两端饰牛首。通体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夔龙、兽面、蝉纹。通高40厘米,腹径24厘米,足径19厘米,重10千克。其年代初步推断为商代至西周。
(三)戈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有3件,质地分玉和铜两种,其中玉戈1件、铜戈2件。
1. 玉戈
主要有排楼玉戈。排楼玉戈于198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田州镇隆平村排楼屯沙场边的右江河道中捞沙时捞出,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排楼玉戈
2. 铜戈
主要有勉岭铜戈和敢猪岩铜戈。
(1)勉岭铜戈
勉岭铜戈于1974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马头乡全苏村勉岭山麓窖藏出土。铜戈长胡二穿,已残,援残长14.2厘米,胡残长7.8厘米,内残长2.5厘米。戈的援、内平直,戈体阑侧饰云雷纹一道、栉纹二道。其年代初步推断为商代至西周。
(2)敢猪岩铜戈
敢猪岩铜戈1976年1月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马头乡那堤村敢猪岩。属无胡戈,器体扁薄,直援,直内。援前部残失,从残留部分观察,原器物似是近三角形援,残长6厘米,中脊起棱,上下栏突出,内呈长方形,长4厘米,内后部有斜向而相邻的二穿。其年代初步推断为商代。
(四)斧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主要有那甲铜斧。那甲铜斧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那甲乡,铜斧整体呈扇形,銎呈椭圆形,圆弧刃,外部有2条突棱。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迷钱铜钺
(五)钺
数量较多,目前能够确认的有3件,质地均为铜,主要有迷钱铜钺、治塘铜钺、铁碴铜钺。
1. 迷钱铜钺
迷钱铜钺发现于1987年,系当地村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平塘乡六池村达东屯南面约2000米处的迷钱坡上开荒造地时挖得,V形銎,銎首呈椭圆形,弧刃,器身上饰有纹饰。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2. 治瑭铜钺
治瑭铜钺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治瑭村,系1991年该县文物部门在该村征集所得,器身呈“凤”字形。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3. 铁碴铜钺
铁碴铜钺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新靖镇小龙屯铁碴山台地,銎首呈椭圆形,微束腰,弧刃。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六)锛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主要有龙岗铜锛。龙岗铜锛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常么乡水井村龙岗屯龙岗岭,单面弧刃,铸造粗糙,砂眼多,刃部有缺口。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七)矛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主要有双贵铜矛。双贵铜矛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新靖镇双贵山野马河(原名农梨河)河湾处的冲积层中,矛身两面中线起脊,空心圆銎。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双贵铜矛
(八)剑
数量较多,目前能够确认的已有9件,质地均为铜,可分为人面弓形格剑和曲刃一字格剑两个种类,其中人面弓形格剑主要有隆平村剑、百色河1号剑、百色河2号剑、七塘剑,曲刃一字格剑主要有林逢剑、排楼剑、东邦剑、内江剑、壬庄剑。
1. 人面弓形格剑
(1)隆平村剑
隆平村剑发现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田州镇隆平村右江河段,系1989年村民捞河沙时打捞出水。剑首、茎、身为一次铸成。剑首并列双环,环径1.70厘米。环体两面各饰4个长方回纹。剑茎扁体实心,上端中段两侧均有“山”形齿状棱脊,中部粗大,下端在栉纹边框内分三组填饰云纹。剑格两端上扬,中部呈弧形弯曲,表面饰栉纹。剑身宽厚,最宽处在基部。剑身上端饰V形图案,分三段向左右伸出羽状球纹,在顶端饰人面图案的地方只保留一个三角形框,没有出现人面纹。两面纹饰相同,唯有此处各异,一面的三角形是凸出的阳纹,另一面的三角形是凹下的阴纹。通长24.20厘米,格宽4.12厘米,身宽3.95厘米,脊厚0.62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隆平村剑
(2)百色河1号剑
百色河1号剑的发现经过不详,只知道是出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某河中,1999年5月为柳州市博物馆收藏(49号剑)。剑首双环并列,环体有几何纹饰,茎中部粗大,分三组饰卷云纹、栉纹、鸟纹等几何图案,前端两侧有“山”字形歧爪,剑格两端上翘,饰栉纹,剑身光滑,刃锋利,脊不明显。近格处饰阴线人面纹。人面呈倒三角形,轮廓框饰栉纹,人面下巴尖削,头似戴羽冠,眼、鼻、口用阴纹,均清晰。通长24.5厘米,茎长10.6厘米,格宽4.5厘米,身宽3.4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3)百色河2号剑
百色河2号剑的发现经过不详,只知道是出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某河中,1999年5月为柳州市博物馆收藏(50号剑)。无首,茎上部为椭圆柱形,中部扁平束收,近格处又扩宽。纹饰分成几组,有卷云纹、曲线纹、虚线纹等多种几何图案,格的两端上扬。剑身起脊,最宽处在中部,平缓向前收束,前端骤收成锋。近格处饰人面纹,头戴宝冠,冠沿两端向上翻卷,面部瘦长,五官清晰,人面侧有锯齿纹,下接长栅栏状纹饰,向锋部收束成箭头形,向下穿透一只横卧的青蛙,青蛙四肢伸展,头部和躯干清晰。通长32厘米,刃宽5.8厘米,格宽4.8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4)七塘剑
七塘剑出水于1997年10月,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七塘百色糖厂下游新码头沙场右江段捞沙时获得。首已残失,剑茎上细、中粗、下稍扁窄;上端有“山”字形棱脊,两面均有锥刺小方块纹;格较窄,几近“一”字形;剑身上宽下窄。由于在水中长期浸泡和淘沙时反复摩擦,器表纹饰已磨蚀,但剑身基部人面图案仍隐约可见。通长30.4厘米,身长18.2厘米,格宽5.1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2. 曲刃一字格剑
(1)林逢剑
林逢剑系2004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右江河段打捞出水。圆首,扁圆茎,一字格,扁身,束腰。茎两端粗、中段细,首、茎、格上都有精细的几何花纹。剑首平面呈菱形抹角的椭圆形,正中饰菱形纹,外围以扁长方块,内饰“∽”形云纹;剑茎上自首而下饰六道回纹箍,靠近剑格处有一个对穿小圆孔,圆孔外亦饰“∽”形云纹;剑格面上也有纹饰,以剑首为中心,左右两边纹饰对称,饰“∽”形云纹条带。全长27厘米,其中茎长8厘米、身长19厘米,格宽8.9厘米,叶宽4.2厘米,厚0.5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2)排楼剑
排楼剑系198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田州镇隆平村排楼屯沙场边的右江河道中捞沙时打捞出水。茎椭圆空心,无首;茎身束腰,无纹饰;上端近格处的脊部有一“Y”形血槽,束腰、有胯;剑尖锋利。通长26.3厘米,刃宽4.5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排楼剑
(3)东邦剑
东邦剑
东邦剑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七联村东邦下屯,系1983年3月村民开荒种红薯时发现。空首,椭圆茎,茎末端有格盖,盖宽于茎,盖面呈椭圆形,饰菱形几何纹;茎中部收束,上下向外扩张;茎上下两端饰云纹,中间饰斜线纹;剑格宽于身,两头微翘;格面亦饰云纹;剑身扁,较薄,刃锋利,两面无纹饰;束腰,有胯。通长28厘米,格宽11厘米,厚2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4)内江剑
内江剑发现于2002年11月,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内江村与七联村之间百育沙场右江河段捞沙时打捞出水。剑首、茎、身一次铸成,空首,截面呈椭圆形,下端两侧有小穿耳一对,茎两头宽,中部收束,中段饰编织纹,其上有蛙形纹,两头饰云纹带,茎根有一圆形小孔。格呈“一”字形,宽于剑身,素面无纹。剑身近格处饰变形人面纹。剑身有棱,收腰,有胯。剑身两面纹饰相同,剑尖锋利。通长28厘米,宽7厘米,厚23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内江剑
(5)壬庄剑
壬庄剑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县壬庄乡壬庄卫生院,1979年发现。剑身已残断成两部分,中间缺失,缺首,扁茎,有一圆形小孔,折肩,有“凸”字形活动宽格;剑身起脊,脊旁微凹下成宽浅血槽,形制与岭南的扁茎折肩短身战国时期短剑基本相同。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九)刀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主要有塘石铜刀。塘石铜刀1992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八科村塘石屯,刀身饰云纹。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塘石铜刀
(十)匕首
数量不多,目前能够确认的主要有土黄匕首。土黄匕首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土黄村,共有2件。土黄匕首(一),器身呈三角形,首为人头形,重圈纹圆眼,鼻梁直通脑顶,“U”形嘴;扁圆茎,铸有饕餮纹;平折肩,两边有刃,中脊两侧饰云纹。通长30.5厘米,叶宽7厘米,重241克。土黄匕首(二),器身呈三角形,首开叉,上部饰云纹,通长24.2厘米,叶宽7厘米。其年代初步推断为战国时期。
土黄匕首(一)
土黄匕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