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
一、概况
据现有材料和实地调查可知,左江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0多处,包括洞穴遗址、岩厦遗址、台地遗址、坡地遗址等类型。
(一)洞穴遗址
左江流域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的岩溶洞穴,为史前人类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居住条件,沿江的很多洞穴都有史前人类活动的遗迹。据初步统计,洞穴遗址是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要类型之一,包括贝丘遗址、岩洞葬等,其中大部分为洞穴贝丘遗址。这类遗址特征为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水生螺壳和水陆生动物遗骸,往往发现人类墓葬,遗物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磨制石器、骨器,蚌器很有特色。陶器使用较少,葬式多为屈肢葬。典型洞穴遗址为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该遗址文化堆积丰厚,地层清晰,出土遗物丰富,主体堆积为贝丘文化层,贝丘文化层上叠压岩洞葬,两个时期的文化大致衔接,对厘清贝丘遗址和岩洞葬之间的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的意义,初步判断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或略晚于商周时期。
(二)岩厦遗址
岩厦是依靠山体和山前平地形成的天然居所,优劣势介于洞穴和台地之间。左江流域的此类遗址主要文化堆积为贝丘层,以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为代表。其中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保存较好,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主体堆积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400多件,主要有石器、蚌器、骨器、陶片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等,遗物以石器、蚌器为主,鲜见陶片。
(三)台地遗址
左江沿岸是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比较集中的地区,自龙州、宁明以下,经江州、扶绥,江边台地遗址密集分布,以舍巴台地贝丘遗址、冲塘贝丘遗址、何村贝丘遗址、江边贝丘遗址、江西岸贝丘遗址、敢造贝丘遗址等为代表。此类遗址多位于一级或二级阶地上,螺壳层堆积丰厚,遗物主要为石器和蚌器,有极少量的骨器和大量动物碎骨,没有发现完整陶器。此类遗址年代跨度较大,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均有分布。
(四)坡地遗址
左江流域的坡地遗址主要是一种以大石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类型。特征为出土遗物较单一,石铲形体硕大,器身扁薄,棱角分明,制作规整,大多无明显使用痕迹。出土时多以一定的形式排列,其中又以刃部朝上的直立排列或斜立排列组合为主,应为与原始社会农业祭祀活动有关的遗存。左江流域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桂南大石铲分布圈的重要地区,其中扶绥地区出土的石铲形制丰富,器型硕大,磨制精美,数量众多。
从堆积形态来看,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贝丘遗址、岩洞葬和大石铲遗址等类型。其中贝丘遗址是左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主体类型,根据环境不同可分为台地贝丘遗址、岩厦贝丘遗址和洞穴贝丘遗址,年代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都有。目前,已发现贝丘遗址20多处,经过科学发掘的有江西岸贝丘遗址、敢造贝丘遗址、何村贝丘遗址、江边贝丘遗址、冲塘贝丘遗址、舍巴台地贝丘遗址、沉香角岩厦贝丘遗址、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等。从目前发掘的材料来看,左江流域贝丘遗址的区域特征主要有: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水生螺壳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为主,部分遗址出土的琢边石器特色鲜明;蚌器数量较多,有的遗址出土的双肩蚌铲精美,锯齿刃蚌器很有特色;发现少量骨器;很多遗址很少发现陶器,有的甚至不见陶片。各遗址特征略有不同,但年代序列大致清晰。新石器时代的岩洞葬发现较少,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主要有大新歌寿岩岩洞葬、龙州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大石铲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发现数量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左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由扶绥向周边辐射,典型大石铲遗址有扶绥那淋石铲遗址和同正石铲遗址、江州吞云岭石铲遗址等。综合多处遗址对比研究可知,这三类文化类型在左江流域出现的先后顺序大致为贝丘遗址—大石铲遗址—岩洞葬。
二、文化分期与特征
到目前为止,左江流域尚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最早的遗址年代为距今7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我们根据文化特征把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为中期、晚期两期。
(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以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一期及第二期、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一期、敢造贝丘遗址第一期、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一期及第二期为代表。从现有材料分析可知,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以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一期及第二期、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一期为代表,该类遗存具有地方特色,以螺壳堆积为主,陶器极少,多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制作粗糙,存在大量斧类、锛类石器毛坯,蚌器较多,有锯齿刃蚌器、穿孔蚌器、双肩蚌铲、蚌刀、蚌器半成品及废料等。经济生活以采集渔猎为主。另一类以敢造贝丘遗址第一期、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一期及第二期为代表,该类遗存文化面貌与顶蛳山文化大致相同,属于顶蛳山文化类型。该文化类型主要为螺壳堆积,发现较多的陶片,从残片分析器类来看,应该以深腹、圜底的罐类、釜类陶器为主,烧制火候不高,多为夹砂陶,多饰绳纹。存在一定数量的蚌器,穿孔蚌器最有特点。墓葬流行屈肢葬。经济生活以采集渔猎为主。
1.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一期及第二期遗存[1]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联江村舍巴屯东北面约20米处的丽江南岸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地表遗物分布范围约800平方米。遗址临江部分为石灰岩基础,结构较为稳定,整个堆积因山势自西面向江边倾斜,地表散布有大量螺壳和石器。2010年曾经进行了小范围试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少量陶片,经分析遗址包含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年代为距今7000~3000年。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所处的三江口全景
第一期出土石器较少,有少量打制石片石器及磨制石器,不见陶片。包含的动物骨骼主要以水生的蚌壳、鱼类及龟鳖类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小型哺乳动物骨骼。从遗物特征来看,年代为距今约7000年。第二期地层内包含螺壳较少,但哺乳类动物骨骼却有较多发现,石制品也较多,主要以砍砸器及大型石片石器为主,同时还发现大量石器原料、断块、废料等。综合来看,本期年代为距今7000~6000年。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的刮削器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的石斧
2.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一期遗存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2]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对岸的无名山岩厦下,面积约600平方米。2013年试掘约16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400多件,主要有石器、蚌器、铁器、骨器、陶片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等。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④层是主体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为第一期;第②层、第③层属于历史时期,为第二期。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的遗物有石器、陶片、蚌器及骨器等。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打制石器主要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琢边石器、石核、石片等,以砍砸器为主,刮削器次之。磨制石器主要类型有石锛、石斧及砺石。陶片3片,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不高,其中黑陶1片、灰陶2片。黑陶素面,灰陶中1片饰中绳纹,1片饰细绳纹,均辨不出器型。蚌器类型主要有穿孔蚌器、双肩蚌铲、锯齿刃蚌器、蚌刀、蚌器半成品及废料等。骨器仅见骨锥1件。综合地层地貌、陶片、石器及蚌器等情况分析,初步认为其年代应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远景
石器
蚌器
3. 敢造贝丘遗址第一期遗存[3]
敢造贝丘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新宁镇长沙村那普屯西南约1500米处。该遗址发现于1963年,后于1973年9月进行试掘,2014年为配合扶绥老口水利枢纽的建设,再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遗迹包括墓葬、灰坑、柱洞等。出土的遗存种类较为丰富,有大量的石器、陶片、骨器和蚌器等。根据各探方的地层堆积情况和遗物的特征,初步将该遗址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
第一期发现的石制品较少,有少量的骨器、蚌器及一些水生动物和哺乳动物化石,遗迹主要是柱洞、灰坑和墓葬。该层出土的陶片多为红褐夹砂陶和灰褐夹砂陶,不见泥质陶;纹饰以中绳纹、细绳纹为主;部分陶器口沿及器身均饰有中绳纹。未见完整器,但从出土的口沿残片等判断,器型多为圜底罐,敛口,平沿或斜沿,鼓腹,与顶蛳山第三期文化遗存出土的陶片及器型相近,推测该期与顶蛳山第三期文化遗存年代相近,距今7000年左右。
敢造贝丘遗址第一期遣存出土的器物
4. 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一期及第二期遗存[4][5]
江西岸贝丘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新宁镇城厢村江西岸屯东南约700米处左江拐弯的北岸上,东、西、南三面被左江环抱,形成舌形台地,高出水面约20米。遗址于1963年被发现;1964年和1973年做过两次试掘,揭露面积约52平方米;2014年再次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
2014年发掘的地层中螺壳堆积密集,文化堆积分为8层。第①层为表土层;第②层为宋元时代地层,发现大量的柱洞、灰坑。第③层含少量砾石、红烧土、炭粒,出土遗物有研磨器、斧形器。第④层包含物较多,有大量的砾石,较多的简单打制的石核石片、动物骨骼,一些斧类及锛类石器、砺石、夹砂陶片、炭粒。斧类、锛类石器器身有打制的片疤,仅刃部磨制。陶片以外红内黑陶居多,部分为灰褐陶、灰黑陶,可辨认的纹饰有中绳纹(2~2.5毫米)及少量细绳纹(1.5毫米以下)。可辨识的器型特征有直口、斜平唇、圜底。第⑤层出土遗物包括大量的石块与动物骨骼,一些斧类及锛类石器、砺石、骨凿、骨锥、夹砂陶片,遗物特征与第④层近似。第⑥层包含较多的动物骨,还有斧类及锛类石器,骨锥、骨钩、骨针等骨器,以及夹砂陶片。陶片为灰黑夹砂陶或外红内黑夹砂陶,厚度5~20毫米,可辨纹饰有绳纹,部分绳纹呈断续状。可辨陶器特征有敞口、斜平唇、束颈、圜底。陶片保存状况较第④层、第⑤层稍好。第⑥层下发现灰坑。第⑦层包含有大量的螺壳、蚌壳,较多的动物骨骼、石块、炭粒,一些斧类及锛类石器、石片、夹砂陶片和烧土颗粒。可辨动物遗骸有鱼、龟、羊、鹿、牛等。陶片特征与第⑥层近似。第⑧层含一些石块、螺壳及蚌壳、夹砂陶片、石斧、砺石。
江西岸贝丘遗址
根据层位关系及遗物类比判断,第③层至第⑧层属于新石器时代,第⑥层至第⑧层为第一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与顶蛳山第二期近似;第④层至第⑤层为第二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与顶蛳山第三期近似。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一期、第二期年代为距今约7000年。
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的石器
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的陶片
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二期出土的石器
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陶片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根据最新调查和发掘成果,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以晚期遗址居多,自上游至下游,洞穴、岩厦、台地、坡地均有分布,文化类型有贝丘遗址、岩洞葬和大石铲遗址等。
左江流域晚期遗址数量众多,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面貌。第一种是受到顶蛳山文化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独特面貌的宝剑山A洞一期类型;第二种是属于顶蛳山文化的敢造二期—江西岸三期类型,文化面貌与顶蛳山文化基本一致;第三种是以冲塘贝丘遗址、何村贝丘遗址为代表的冲塘—何村类型;第四类是以那淋石铲遗址、同正石铲遗址为代表的那淋类型。第五种是以歌寿岩遗址为代表的歌寿岩类型;
1. 宝剑山A洞一期类型[6]
以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遗存为代表。该类型遗物以石器、蚌器为主,陶器使用较少。石器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砾石材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斧、石铲做工不精。蚌器数量多,比重大,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鱼头形蚌器、双肩蚌铲、锯齿刃蚌器等。陶片数量少,无完整器,均为残碎的夹砂陶片,主要为敞口的釜罐类器物。纹饰主要有绳纹,也有刻画纹。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两岸村小岸屯左江右岸的宝剑山岩画南面约15米处的崖壁下岩洞内,地表遗物分布面积约120平方米。2013年9~1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组织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约16平方米。该遗址文化层堆积丰富,保存现状较好,文化层最厚达2.5米。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区分,试掘的T1探方地层自上而下共分9层。初步分析,至少可以分为两期,第④层至第⑨层为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以蚌器、石器居多;第②层至第③层为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二期文化,属于岩洞葬,以陶器居多。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水生螺壳,少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出土器物以石器、蚌器为主,陶器使用较少。石器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共存,为砾石材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斧、石锛做工比较精细。打制石器有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砍砸器多为单刃砍砸器,单面加工。还有一类琢边石器很有特点,这类石器多利用椭圆形砾石制作而成,特征是沿着器身两侧琢打。蚌器数量多,比重大,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鱼头形穿孔蚌器、双肩蚌铲、锯齿刃蚌器等。双肩蚌铲数量多,形制丰富,多为直柄、溜肩、弧腰缓收成刃。锯齿刃蚌器在广西古代贝丘遗址中十分罕见,其锯齿细密,工艺先进,是在利用蚌壳口沿薄边为刃的基础上通过打出细密的锯齿来增加其锋利程度。陶片数量少,无完整器,均为残碎的夹砂陶片,烧制火候较高。从残片分析,主要为敞口的釜类、罐类器物。纹饰主要为绳纹,也有刻划纹。有的陶片有穿孔现象。
从整个左江流域的文化面貌来看,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文化是一种带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其年代为距今6000~4000年。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远景
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一期出土的遗物
2. 敢造二期—江西岸三期类型
以敢造贝丘遗址第二期遗存和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三期遗存为代表。该类型文化特征表现为遗址主要堆积为螺壳,并含有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陶器以敞口、束颈、深腹、圜底的罐及敛口、深腹、圜底的釜为主,盛行绳纹。骨蚌器占较大比例,存在形态各异的鱼头形蚌器,石器中出现了一定数量多种形态的研磨器。墓葬以各类屈肢葬为主。
敢造贝丘遗址第二期[7]出土有大量的打制石器、石斧、石锛及毛坯、砺石、研磨器,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陶片,陶片多为灰褐色夹砂陶,所夹砂粒较大,多为中绳纹,部分为细绳纹。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墓葬,葬式多为侧身屈肢葬,有部分为仰身屈肢葬。推测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
敢造贝丘遗址第二期出土的遗物
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三期遗存[8]主要包括江西岸台地贝丘遗址2014年发掘的第③层遗存,含少量砾石、红烧土、炭粒,出土遗物有研磨器、斧形器。推测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
江西岸贝丘遗址第三期出土的石器
3. 冲塘—何村类型
以崇左冲塘贝丘遗址和何村贝丘遗址为代表。该类型文化总体上陶器不流行,但出现折肩的陶器;蚌器流行双肩的铲;石器流行打制的,砍砸器和锛形器并存,磨制石器制作粗糙,出现研磨器和贝类装饰品。双肩蚌器、打制石器、研磨器为该文化类型典型器物。墓葬习俗方面流行屈肢葬,存在少量肢解葬,陪葬品有海贝等装饰品。该类型除受顶蛳山文化影响外,还受到来自右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并与沿海地区存在一定的远程文化交流。
冲塘贝丘遗址[9]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太平镇冲塘村东北面左江一级台地上,处在左江西岸河湾的悬崖峭壁上,距左江水面垂直距离约21米,面积约1250平方米。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崇左市文物局在山秀水电站建设工程中对冲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迹主要有墓葬、红烧土堆、生活面等,遗物主要有石器、骨器、玻璃陨石器、贝类装饰品以及动植物标本,不见陶器。地层堆积共分7层,主要为大量介壳类遗存,文化层总厚度55~185厘米。
遗迹以墓葬为主,其次为红烧土堆。墓葬共26座,集中分布在发掘区的东南侧的第③层、第④层、第⑦层,都是单个个体。头向多朝向东北,没有发现墓坑,少量墓葬存在叠压关系。葬式均为仰身屈肢葬或侧身屈肢葬,侧身有左侧和右侧。人骨保存较好,但钙质胶结严重,未成年人死亡率较高,有4例未成年人人骨;另外还发现2例仅见颅骨的特殊墓葬。有3座墓葬随葬装饰品串饰,装饰品一般为淡水贝类和海洋贝类的宝螺科。在其中一个探方西北角,揭露出当时的饮食生活面,发现大量废弃的蚌壳、炭化橄榄核、炭粒、石块、红烧土,大致形成一处半圆形,外层主要为蚌壳,内层为橄榄核、炭粒、石块、红烧土。
遗物主要为石器和玻璃陨石器,有极少量的骨器和大量动物碎骨,没有发现陶器。石器原料有砾石和灰岩,主要为打制石器,其次为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除砍砸器和灰岩类石器外,一般用扁平形砾石加工成锛形器,周边及端刃有较多片疤。磨制石器有通体打磨和磨刃,以通体打磨为主,灰岩类石器一般是利用自然风化的石灰岩片石的锋刮端作刃部直接使用,也有的进行简单加工。石器有砍砸器、石锛、石锤、石片、条形研磨器。玻璃陨石器数量上较砾石和石灰岩类石器多,但多为直径不超过1厘米的细小碎片,大剥片较少,玻璃陨石核数量也不多,有扁椭圆形和近似柱状形。动物碎骨数量较多,其中水生动物主要有淡水螺、贝类、龟(或鳖)、鱼等,以鱼类最多,陆生动物有山蜗牛、鹿、鼹、长臂猿等。
根据地层堆积、遗迹和遗物特征,可将遗址初步划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第⑤层至第⑦层文化遗存为代表,流行使用磨制石器,石器比较规整、精细,器型整体偏小;墓葬多凌乱。晚期以第③层、第④层文化遗存为代表,流行简单的打制石器,比较粗糙,器型整体偏大;墓葬比较规整,出现未成年人集中埋葬区域,盛行随葬饰品。从出土的动植物遗骸可知,当时该地的居民都流行采集和渔猎经济,而不盛行狩猎活动。
冲塘贝丘遗址墓葬
冲塘贝丘遗址出土的石器
冲塘贝丘遗址出土的研磨器
何村贝丘遗址[10]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濑湍镇九岸村何坡屯东部左江的左岸台地上,面积约650平方米。
何村贝丘遗址远景
为支持山秀水电站工程的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10~12月对何村贝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550平方米。遗址堆积较厚且地层关系清楚,可分为4个文化层。遗存主要为数量众多的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遗址的南部一片较小的区域内;不见墓坑,大部分人骨保存较差,许多不同个体的骨骼密集地摆放在一起相互叠压。据初步统计,有将近90个个体,葬式包括侧身屈肢葬、仰身屈肢葬、俯身屈肢葬、蹲葬和肢解葬等,以侧身屈肢葬为主。出土遗物包括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和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石器中打制石器占绝大多数,打制石器以一侧单面打制的砾石砍砸器为主,器型小,制作简单。磨制石器较少,主要为比较精细的锛。研磨器数量不少,很具特色,分为有颈和无颈两种类型,其中大型研磨器为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多见。蚌器以蚌铲为主,制作比较精美,尤以双肩蚌铲最具特色。骨器数量较少,种类有骨铲、骨锥等。陶器极少,仅见几片陶片,主要为夹砂陶,颜色主要为灰黑色和红褐色两种,烧制火候较高,制作较好,从口沿残片来看主要为釜类、罐类器物,其中折肩陶器在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比较少见。水陆生动物遗骸种类丰富,初步判断有20多种。从发掘所见的遗迹和遗物初步判断,该遗址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何村贝丘遗址第④层出土的砍砸器
何村贝丘遗址第④层出土的研磨器
何村贝丘遗址第④层出土的蚌铲
何村贝丘遗址第④层出土的陶片
何村贝丘遗址第③层出土的砍砸器
何村贝丘遗址第③层出土的研磨器
4. 那淋类型
那淋类型以那淋石铲遗址和同正石铲遗址的大石铲为代表。该类型遗址文化遗物单纯,以形制特殊的磨光石铲为主要特征,其他类型的石器及其他质地的遗物较少。石铲形体硕大,器身扁薄,棱角分明,制作规整,许多器物无使用痕迹,特征极明显。石铲多以一定的形式排列,其中又以刃部朝上的直立排列或斜立排列组合为主。
那淋石铲遗址[11]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中东镇九和村那淋屯,分布面积在1平方米以上。1973年,广西文物考古训练班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今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在那淋屯进行试掘,出土了一批石铲,其器型特点为短柄、双肩、弧刃,器体对称规整,通体磨光,制作精致,主要用页岩、板岩加工而成。现遗址多处地表上依然散落少许大小不一的石铲。根据遗物判断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同正石铲遗址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中东镇中东村中东街东面约2000米处的一座土坡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纵横面积约50平方米。1978年春,广西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了试掘,文化层出土的器物全是石铲,石铲较完整,共40多件。其形制多为梯形,少数为长方形。最大出土器物长66.7厘米,宽44.8厘米,厚2.1厘米;最小一件长9厘米,宽5.6厘米,厚1.2厘米。器物制作精致,文化层的器物有原始材料、半成品,还有一部分属成品,堆放较整齐且有规律,目前该遗址被认为是石铲加工场。
那淋石铲遗址出土的大石铲
同正石铲遗址出土的大石铲
5. 歌寿岩类型
以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三期遗存和大新歌寿岩岩洞葬为代表。该类型特征表现为基本不见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精美,流行双肩石器。陶器以圜底的罐类、釜类为主,有少量三足器,均为夹细砂陶,颜色多不均匀,流行饰细绳纹,有的在绳纹上再刻划多线曲线纹,多为“∽”形。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三期[12]堆积相对较为纯净,不含螺壳,除在本层表面见有少量类似人类肢骨的痕迹外,不见任何骨骼,同时石器出土也较少,基本不见打制石器,主要为大理石类岩石的磨制石器。地层中出土了一件绳纹夹砂圜底罐残片。从出土遗物来看,本期器物与这一地区岩洞葬出土器物基本相同,时代也大致相当,为距今4000~3000年。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三期出土的石锛
歌寿岩岩洞葬[13]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榄圩乡新球村逐标屯东北约200米处的歌寿山的一个天然石灰岩洞穴内。1973年,当地群众在洞内挖岩泥时,发现内有完整的陶器10多件,但大部分已被扔掉,后收集到少量陶片、陶器和磨制石器,其中陶釜2件、有肩石器3件、圆饼形的陶纺轮1件。陶器均为夹细砂陶,陶色有红褐色、灰黑色、灰黄色等,多不均匀,有的同一件器物上有多种颜色。器表多在肩部以下饰细绳纹,部分绳纹交错,有的在绳纹上再刻划多线曲线纹,多为“∽”形。陶器器型主要是罐类、釜类,以圜底器为主,有少量三足器。采集的多为碎片,只有2件陶器较完整,其中一件陶釜直口,高领,袋形腹,圜底,高15.5厘米,口径12厘米;另一件陶罐直口,高领,斜肩,直筒形腹,圜底,下附三乳足,通高18.6厘米,口径8.7厘米,腹径13.2厘米。出土的石器共3件,均为磨制的有肩石器,通体磨光,器型有斧和锛两种。根据遗物推断,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岩洞葬。
歌寿岩岩洞葬出土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