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
一、地理位置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对岸的无名山岩厦下,面积约600平方米。测得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8″、北纬22°23′23″,海拔110米。遗址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属于左江左岸一级台地。其所处的山峰大致为东西走向,崖壁面向左江,在距离地面约50米处呈90°折角向里凹陷形成天然的石檐,可挡雨水。遗址距离江面高度约10米,西距上游的下白雪山岩画点约500米,东距下游的无名山岩画点约200米、距在建的白雪旅游中心约900米,隔江南距白雪屯约950米,北距沥青村道约350米。
二、布方情况
探方位于遗址的中部,正南北方向布一个探方,编号为T1,布方大小为5米×5米,实际发掘范围为4米×4米。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所处山体
T1西壁
T1南壁
三、地层堆积
试掘区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根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区分,本探方地层自上而下共分4层。
第①层:表土层。灰褐色土,土质结构疏松,厚10~20厘米。包含物有大量螺壳,少量瓷片、陶片、刮削器、砍砸器、石锛、石片及动物骨头等。
第②层:灰褐色土,土质结构疏松,厚15~50厘米。包含物有少量螺壳、蚌壳、石核、石斧、砍砸器、陶片、骨针、穿孔蚌器、铁锸及动物骨头等。
第③层:灰黄色土,土质结构疏松,厚0~20厘米。包含物有少量陶片、动物骨头及螺壳、蚌壳等。
第④层:灰褐色土,土质结构疏松,夹杂着少量木炭及红烧土,厚40~150厘米,地层由南往北倾斜。包含物有大量螺壳、蚌壳、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坯、琢边石器、锛形器、石锛、石斧、砺石、穿孔蚌器、锯齿刃蚌器、双肩蚌铲、蚌刀、木炭、红烧土、果壳、陶片、动物骨头等。
四、遗物
该遗址保存完好,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出土文化遗物200多件,主要有石器、蚌器、铁器、骨器、陶片和水陆生动物遗骸等。遗址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④层属于新石器时代,为第一期,第②层、第③层属于历史时期,为第二期。
砍砸器
第一期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主要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琢边石器、石核、石片等,以砍砸器为主,刮削器次之。砍砸器大部分用砾石直接打制而成,少部分使用石英石打制,多为单面加工,器表大部分保留砾面,刃部有的具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刮削器大部分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器型较小,多为单边侧刃刮削器,器表大部分保留砾面。琢边石器均利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分为双面加工和单面加工。加工部位为器体两侧边缘和尖端刃部,从刃部一直打到柄端,柄端和器体中部保留砾面。磨制石器主要类型有石锛、石斧及砺石。锛类、斧类石器大部分用砾石直接磨制而成,器体较小,残段较多。磨制方式分为直接在刃部磨制、先琢打器物两侧及刃部边缘再磨刃部和先琢打刃部再磨刃部三类。直接在刃部磨制类,选用锛类、斧类形状的砾石直接磨制刃部而成,器表保留砾石面;先琢打器物两侧及刃部边缘再磨刃部类,先在砾石两侧及刃部边缘琢边,再磨制刃部,柄端和器身中部均保留砾石面;先琢打刃部再磨刃部类,这类器物大部分先琢打刃部,再磨刃部,器表大部分保留砾石面。砺石,残,均为沙岩质,器表遗留有磨制石器的使用痕迹。
砍砸器
刮削器
琢边石器
石锛
石斧
在遗址采集到的陶片数量不多。第④层采集到的陶片共3片,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不高,其中黑陶1片、灰陶2片。黑陶素面,饰中绳纹灰陶1片,饰细绳纹灰陶1片,均看不出器型。
第④层采集到的陶片
蚌器类型主要有穿孔蚌器、双肩蚌铲、锯齿刃蚌器、蚌刀、蚌器半成品及废料等。穿孔蚌器为直接在蚌壳的表面打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孔。双肩蚌铲,大致可分为直柄、斜肩、斜刃和直柄、平肩、弧刃两类。锯齿刃蚌器,选择较厚实的蚌壳作为材质,直接在蚌壳口沿薄边打出细密的锯齿作为刃部,器表均不打磨。遗址中还出现一类特殊蚌器,一般选用小型的蚌壳作为材质,在蚌壳的尾端打出一个缺口。根据器物形态特征,初步推测为刮削类器物。
骨器仅见骨锥1件。
穿孔蚌器
双肩蚌铲
锯齿刃蚌器
蚌刀
无名蚌器
蚌料
骨锥
第二期遗物有陶器、铁器以及少量的石器、蚌器和骨器等。石器、蚌器数量不多,与第④层出土的同类器物数量相近。骨器仅见1件骨针。陶片均为夹砂陶,大部分烧制火候较低,少部分烧制火候较高的硬陶有灰陶、红陶及黑陶,以灰陶、黑陶为主。根据陶片残段来看,器型以釜类、罐类为主,有圜底器,也有圈足器。绝大部分饰有纹饰,素面陶器占少部分。纹饰以绳纹为主,见少量弦纹和米字纹。铁器见两个残断的凹字形铁锸。
第③层采集到的陶片
第②层采集到的陶片
遗址第①层和第②层出土铁器各1件,均为残品。从残存部分来看,应为汉代凹字形铁锸。
第①层出土的铁锸
第②层出土的铁锸
五、年代判断
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根据出土器物形态特征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④层属于第一期,第②层、第③层属于第二期,第一期为主要堆积。第一期出土的遗物有石器、陶片、蚌器及骨器等。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打制石器主要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琢边石器、石核、石片等,以砍砸器为主,刮削器次之。磨制石器主要类型有石锛、石斧及砺石。陶片均为夹砂陶,烧制火候不高,其中黑陶1片、灰陶2片。黑陶素面,灰陶中1片饰中绳纹,1片饰细绳纹,均看不出器型。蚌器类型主要有穿孔蚌器、双肩蚌铲、锯齿刃蚌器、蚌刀、蚌器半成品及废料等。骨器仅见骨锥1件。综合地层、陶片、石器及蚌器等情况分析,初步认为其年代应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6000年左右。
第②层、第③层属于第二期,出土遗物有少量螺壳、蚌壳、石核、石斧、砍砸器、陶片、骨针、穿孔蚌器、铁锸及动物骨头等。根据地层出土的铁锸、米字纹陶片等遗物可知,第二期主要年代应属于西汉时期。
六、文化性质
根据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及水陆生动物遗骸可知,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第一期与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的文化面貌总体上相类似,如地层都出土有形制特征相类似的琢边石器、锛类及斧类残段、砍砸器、双肩蚌铲及锯齿刃蚌器等。这表明两处古人类文化遗址应属于同一文化类型,可能为同一族群所创造。但两处古人类文化遗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出土的双肩蚌铲和锯齿刃蚌器等,从材质的选择、制作工艺等方面不及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的精美。石器器型也大多没有宝剑山A洞洞穴遗址第一期的那么规整。从出土器物形制特征判断,两者代表了同一文化类型中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