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巴台地贝丘遗址
一、地理位置
舍巴台地贝丘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上金乡联江村舍巴屯东北面约20米处的丽江南岸台地上,丽江和明江在其北面约500米处汇入左江。遗址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20米,分布面积约800平方米。遗址临江部位为石灰岩基础,结构较为稳定,整个堆积因山势自西面向江边倾斜,地表散布有大量螺壳和石器。
二、布方情况
2010年进行试掘。为了不破坏遗址堆积的连续性及完整性,根据遗址堆积状况,选取遗址边缘靠近江边的部位进行试掘,布2米×5米探沟一条,发掘面积为10平方米。
试掘所布探沟
三、地层堆积
从发掘情况看,遗址一共有6层堆积,现分别介绍如下:
第①层:为耕土层。灰褐色土,厚8~20厘米,土质疏松,颗粒大,包含物有少量螺壳、碎骨骼、石器等。
第②层:为灰黄色沙土堆积,厚0~50厘米。土质较硬,不含螺壳,包含物有磨制石器,类型有石锛、凹刃石凿、网坠、砺石、切割痕石料及一件绳纹夹砂圜底罐残片,另外地层中还分布有不少已完全腐朽的动物骨骼痕迹。
第③层:棕红色黏土堆积,厚18~40厘米。土质较硬,黏性很大,结构致密,颗粒较小,包含少量腐朽的碎螺壳、动物骨骼、红烧土块及木炭颗粒,出土许多大型石器、石英块、兽骨等,石器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锛、石斧,还有很多斧锛毛坯及石器断块、碎片。
第④层:浅棕红色沙黏土,厚10~41厘米。土质较疏松,颗粒较小,包含少量的碎螺壳、红烧土块及木炭颗粒,出土一些石器、兽骨等,石器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石锛、石斧,还出土一些斧锛毛坯、半成品等。
第⑤层:螺壳层,厚0~43厘米,主要分布于探方南半部,土质非常疏松,含螺壳、蚌壳比较多,螺壳保存比较完整。出土遗物有少量的石器、骨器、石英碎块、兽骨等,石器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锛、砺石、石片等,但数量较少。
第⑥层:黄色沙黏土,厚16~45厘米。土质较硬,包含少量螺壳、红烧土块,出土少量的砾石、兽骨等。
第⑥层以下为黄色生土。
南壁地层堆积情况
四、分期与文化特征
本次发掘共获取石器标本200多件及骨器、陶器标本各1件,另外还出土大量动物标本及石器原料、断块、废料等石制品,根据地层堆积状况及包含物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以第⑤层螺壳堆积为代表,本期地层出土石器较少,有少量打制石片石器及磨制石器,但不见陶片。包含的动物骨骼主要以水生的蚌壳、鱼类及龟鳖类为主,另外还有部分小型哺乳动物骨骼。表明本期人类生业模式主要以捕捞业为主。从遗物特征看时代大约距今7000年。
第二期以第③层及第④层堆积为代表,本期地层内包含螺壳较少,但哺乳类动物骨骼却有较多发现,石制品也较多,主要以砍砸器及大型石片石器为主,同时还发现大量石器原料、断块、废料等。从包含物看,这一时期生业模式发生了改变,捕捞模式不再是主体,经济类型变成以狩猎采集为主。综合起来看,本期时代距今7000~6000年。
第三期以第②层为代表,本期堆积相对较为纯净,不含螺壳,除在本层表面见有少量类似人类肢骨的痕迹外,不见任何骨骼,同时石器出土也较少,基本不见打制石器。与前面两期均为砾石石器不同,本期石器在石料的选择方面较为讲究,主要选取类似于大理石一类的岩石进行切割之后再进行精磨。另外前面两期均未发现陶片,但在本期地层中出土了一件绳纹夹砂圜底罐残片。从出土遗物看,本期器物与这一地区岩洞葬出土器物基本相同,时代也大致相当,年代距今4000~3000年,但基于这一地区文化面貌的了解,也不排除其时代更晚的可能。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锛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网坠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切割痕石废料
第③层出土的刮削器
第③层出土的砍砸器
第③层出土的石斧
五、试掘的意义
(1)从发掘情况来看,舍巴台地贝丘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系列较完整,存在明显不同生业模式遗存之间的叠压关系,通过对其分别取样分析,对于了解这一地区古代环境气候变迁,并进一步探究生业模式改变的原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遗址第③层及第④层包含大量石器、断块及原废料等,具有明显石器制作场性质,另外从发掘情况来看,该层地层堆积为棕红色黏土堆积,其内包含大量兽骨及石器,这种情况与红水河流域的北大岭遗址、索塘岭遗址、古楼坡遗址及浔江流域的桂平大塘城遗址无论是土质土色还是包含物方面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或许表明,这些遗存所处气候环境大致相当,通过对这一系列遗址的对比研究,对于判断它们的相对年代及文化发展系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与该区域内的岩洞葬时代和文化面貌均完全相同,这对了解左江流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