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
一、概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目前右江流域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56处。[1]按遗址性质来分,可分为台地、洞穴、岩厦、坡地等类型,其中台地类型遗址23处,占所有遗址总数的41.07%,以百色百达遗址、革新桥遗址、坎屯遗址,田阳坡落遗址,田东利老遗址,隆安大龙潭遗址、鲤鱼坡遗址等为代表;洞穴类型遗址9处,占所有遗址总数的16.07%,以田东定模洞遗址、那坡感驮岩遗址等为代表;岩厦类型遗址有3处,占所有遗址总数的5.36%,以百色百维遗址为代表;坡地类型遗址21处,占所有遗址总数的37.50%,以百色椅子山遗址及隆安虎楼岭遗址、北庙遗址、谷红岭遗址、内军坡遗址等为代表。其中百达遗址、革新桥遗址、坎屯遗址、定模洞遗址、大龙潭遗址、谷红岭遗址、鲤鱼坡遗址均已经过大面积的发掘。
二、文化分期与特征
关于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通过对一些重要遗址如百色革新桥遗址、百达遗址、坎屯遗址,田东定模洞遗址、福兰遗址,田林八六坡遗址,田阳坡落遗址,隆安大龙潭遗址,靖西那耀遗址,那坡感驮岩遗址等的发掘,各阶段的文化面貌已逐渐变得清晰,根据不同遗址呈现的文化面貌,可以将右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右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数量极少,目前经过发掘确认的只有百达遗址早期遗存1处,占所有遗址总数的1.78%。
百达遗址早期遗存出土的斧及锛毛坯
百达遗址早期遗存出土的锐棱砸击石片
百达遗址[2]位于百色市右江区以西约50千米处的阳圩镇六丰村百达屯西侧右江河边的一处山坡上,面积约25000平方米,是一处河旁台地遗址。2004年4月至2005年3月,为配合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为1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5米。此次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相互叠压的文化堆积层,地层的上部分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下部分为旧石器时代遗存。发掘出两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一处为居住遗迹(柱洞群),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和用火遗迹,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延续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出土石器达50000余件,其数量之多,是广西历次考古发掘中前所未有的。此外,还有房屋遗迹、石器加工遗迹和墓葬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至少可分为早、晚两期,其中早期遗存以大量的打制石器和数量较少的斧、锛坯件为主要特征;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器型均以单边侧刃为主,端刃极少见;剥制石片的技术为锐棱砸击法,剥出的石片多呈扇贝状,通常为宽大于长;加工石器多用锤击法;石斧、石锛多为毛坯,少量磨制石器也仅限于磨制刃部。早期地层中未见有陶器和骨器。早期的年代为距今约9000年。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右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数量较多,目前可以确认的有百色百达遗址晚期、革新桥遗址、坎屯遗址、牙雨山遗址、那荷遗址、百必遗址、百维遗址、甘龙遗址、长寨遗址、拉干洞遗址、椅子山遗址、那羌遗址,田阳坡落遗址、东贯遗址、敢来洞遗址、平合坡遗址,田东定模洞遗址、中山遗址、独山遗址,田林八六坡遗址,隆安鲤鱼坡遗址,武鸣敢庙遗址等22处,占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数的39.29%。其中百色革新桥遗址,田东定模洞遗址、中山遗址、独山遗址,田阳坡落遗址,田林八六坡遗址,隆安鲤鱼坡遗址等可以作为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代表。根据其文化面貌,大致可以分为定模洞类型、革新桥类型、鲤鱼坡类型。
1. 定模洞类型
以田东定模洞遗址为代表,包括独山遗址、中山遗址等。文化特征表现在出土的文化遗物以石器为主,还有少量动植物遗骸遗存。石器主要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包括砺石、研磨器、石锛、树皮布石拍等。动物骨骼包含有牛、鹿、猪、猴和蚌壳等。
定模洞遗址[3]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祥周镇模范村模范屯东北面约1200米处的定模山上。遗址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洞穴,另一部分是洞外岩厦。2009~2010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先后两次对定模洞遗址进行调查,在洞口部位发现了较多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2011年底,对定模洞遗址洞口部位进行了试掘,试掘面积约23平方米,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层。该遗址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石制品主要包括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共2405件。打制石器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磨制石器包括砺石、研磨器、石锛、树皮布石拍等。第②层和第③层的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7898±34~4734±76年。
定模洞遗址出土的树皮布石拍
定模洞遗址出土的研磨器
2. 革新桥类型
以百色革新桥遗址为代表,文化特征表现在存在规模不一的石器制造场,文化遗物以大量的石制品为主,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石器种类丰富,器型有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磨制的斧、锛、凿、切割器、研磨器,加工石器的石锤、石砧、砺石、敲砸器、捶捣器等,器型中较有特色的是个体较小的单边砍砸器,磨制的梯形斧、锛,研磨器。石器制作技术中用锐棱砸击法制作石片的技术十分成熟发达。陶器数量很少,均为夹砂绳纹陶,器类单调,主要为釜类、罐类。墓葬葬式有仰身葬、侧身屈肢葬和肢解葬等,大部分墓坑不明显,有的有石器随葬。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早达到距今7000~6000年。
革新桥遗址[4]位于百色市右江区百城街道办事处(原百色镇)东笋村百林屯东南面约300米处的革新桥头的一处台地上,遗址位于右江右岸的第二级阶地上,平面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110米,南北宽100米,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2002年冬,为配合百色至云南富宁罗村口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这是一处遗迹、遗物比较齐全的原始文化遗址,地层堆积最多可分为5层。主要文化层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包含当时人类的生活面、石器制作场和墓葬,采集到的遗物是数以万计的石器、陶片及少量动物遗骸。石器原料主要是砂岩和灰绿岩,器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研磨器、穿孔器、斧、锛、凿、锤、砧、砺石等。陶器只发现碎片,均为夹砂陶,纹饰主要是绳纹。动物遗骸可辨的种类有象、猴、熊、鹿、猪、牛、竹鼠、鳖、鱼、鸟等。这处遗址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石器制作场。石器制作场所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有成片的石料散布,有石器粗加工所需的石砧、石锤,有适用于打磨大小不同、形制各异的石器的各种砺石,还有大量在制作石器过程中废弃的石核、石片以及石器毛坯、半成品、成品残件,这些遗存反映出当时制作石器的工艺流程情况和制作水平较高。遗址有墓葬2座,都保存有人骨架,其中一副较完整,属仰身屈肢葬,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最早可能达到距今7000~6000年。
革新桥遗址远景
革新桥遗址的石器加工场(局部)
革新桥遗址墓葬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锤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砺石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斧及锛类半成品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砍砸器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研磨器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拍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双肩石器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锛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斧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陶片
革新桥遗址出土的石砧
3. 鲤鱼坡类型
以隆安鲤鱼坡遗址为代表。该类型以螺壳堆积为主,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以细石片数量较多,磨制石器有石锛、砺石等,出现了精美的研磨器。陶片很少,为夹砂陶,饰绳纹。蚌器以蚌刀类为主。墓葬多为屈肢葬,存在少量肢解葬。
鲤鱼坡遗址[5][6]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西北面的俭安村更也屯的鲤鱼坡上,土坡长约30米、宽约15米,面积约450平方米。遗址的北面和东面为北更河,河从遗址绕过,最终汇入武鸣河。
鲤鱼坡遗址远景
该遗址于2008年5月被发现,南宁市博物馆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共开了约26平方米的探方,发现了遗址中部的墓葬区和遗址北部的生活垃圾堆放区。发掘墓葬30多座,出土石器、骨器、蚌器等众多文化遗物。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有细石片,数量较多,均为石英质砾石一次性打制而成,未见使用痕迹。磨制石器有石锛、砺石,其中砺石数量较多,有些为多个磨面;石锛仅在刃部磨制,器身未见磨痕。石制研磨器与崇左何村贝丘遗址出土的相似。骨器有骨锥、骨梳等,均以兽骨为原料加工磨制而成。蚌器有蚌刀等。陶片不多,仅发现3片,器型不详,均为夹砂陶,陶胎较厚,陶质较硬,烧制火候较高,饰绳纹。
墓葬多为仰身屈肢葬和侧身屈肢葬,也有少量肢解葬。在遗址第①层墓葬中,部分墓葬有拳头大小的天然灰质岩石摆放在墓葬中,第②层、第③层墓葬群中有在肢骨架上摆放大型的较为规整的石头的现象,即用重达10~20千克的扁平大石分别压在人的胸腔、头颅和肢骨上,应是有意识地置放于人肢体的胸腹部位,这一遗迹现象在顶蛳山遗址中仅见一例,对研究古人类的宗教意识、埋葬习俗等有重要的价值。
鲤鱼坡遗址出土的研磨器
鲤鱼坡遗址出土的骨锥
鲤鱼坡遗址墓葬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众多,类型也多样,有洞穴、台地、坡地等,共35处,占目前已发现遗址总数的62.50%。以田东福兰遗址,隆安大龙潭遗址、虎楼岭遗址、北庙遗址、谷红岭遗址、内军坡遗址、定出岭遗址,那坡感驮岩遗址等为代表。从文化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福兰类型、八六坡类型、坎屯类型、大龙潭类型、感驮岩一期类型等。
1. 福兰类型遗存
以福兰遗址为代表。福兰遗址[7]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福兰村兰砖屯右江右岸的二级阶地上。
2010年底,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福兰遗址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1275平方米。发现了一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有多处柱洞、用火遗迹等。出土了石器、陶片等文化遗物800多件,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果核和少量动物骨骼。石器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大类。打制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断块等,部分石制品可以拼合;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残品及毛坯等,石器制作精良,通体磨光,刃口锋利,部分为单肩石器,形制独特。陶器不见完整器物,只见残片,多为夹砂红褐陶,烧制火候一般,器壁厚,外饰绳纹,可辨器型有釜、罐等。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综合来看,福兰类型文化特征为文化遗物以大量的石制品为主,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等,明显继承了革新桥类型文化的特点。陶器数量很少,没有完整陶器,只见陶片,均为夹砂红褐绳纹陶,烧制火候一般,器壁厚,器类单调,主要为釜类、罐类,特点也与革新桥类型文化相同。但在磨制石器的制作方面,器物的突出特点是通体磨光,刃口锋利,制作更为精良,并且其中部分为单肩石器,形制甚为独特。此外,福兰遗址还存在石铲与有肩石器共存的现象,这为研究石铲的发展演变及年代提供了依据。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的文化遗物判断,福兰遗址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桂西地区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
福兰遗址出土的石器
2. 八六坡类型遗存
以八六坡遗址、坡落遗址等为代表,文化特征是打制石器很少,出土的磨制石器中双肩的斧、锛数量较多,陶器多为红色的夹砂绳纹釜、罐等。年代为距今6000~5000年。
八六坡遗址[8]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弄瓦瑶族乡政府所在地西北约1000米处的驮娘江右岸的八六坡山坡上,为群众烧砖取土时发现。山坡为南北走向,其东北面有驮娘江自西向东往南流去。遗址高出河面约25米,属二级阶地,分布面积约1500平方米。1988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和田林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试掘。2004年5~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今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为配合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地层堆积分为9层。出土遗物以石器为主,有少量的夹砂红褐色陶片。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打制石器很少。磨制石器多是通体磨光,石质以砂岩为主,器类有斧、锛等,器型有双肩、长条形、梯形等。陶片表面有风化现象,纹饰较难观察得到,胎多呈炭黑色,夹中细砂,器型不明。从出土遗物及地层堆积的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6000~5000年。
八六坡遗址出土的石器
八六坡遗址出土的陶片
坡落遗址[9]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那坡镇那音村东面约1000米处的坡落,处于右江右岸的一块稻田里。该遗址紧靠右江,靠江一侧被江水切割而崩塌,露出地层剖面。上层为耕土层,厚50~70厘米;下层为文化层,厚80~100厘米。文化层含陶片、碎骨、石器和炭灰等。石器中有磨制石斧,以双肩石器多见。陶片都是细绳纹夹砂陶片。村民曾采集到双肩石锛、骨针、骨鱼钩、鹿角等遗物。年代为距今约5000年。
坡落遗址出土的双肩石器
3. 坎屯类型
以坎屯遗址中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代表(坎屯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遗存)。坎屯遗址[10]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供元村百必屯东北面约3000米处的百尾山山脚下,总面积约为700平方米。2005年发掘面积约130平方米,发掘出一个面积约8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作场,并发现墓葬14座。石器类型有石锤、石砧、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凿、石钵、石祖等,基本延续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特点。新发现的石祖形体巨大,形态逼真,较为独特,清楚地展示了当时生殖崇拜的观念。石锛有的为双肩石锛,磨制精细。陶器只有零星陶片,器型不详。骨器有磨制的骨针、骨匕等。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墓,葬式为仰身屈肢葬,人骨架大多不完整。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
坎屯遗址的石器加工场(局部)
坎屯遗址出土的石祖及斧类、锛类器物
坎屯遗址墓葬
4. 大龙潭类型
该类型是一种以隆安大龙潭遗址为代表,以大石铲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类型。该类遗址主要分布在靠近江河湖泊的坡岗或台地上,分布范围很广,尤其是左江与右江汇合成的邕江三角地带分布最为密集,出土石铲数量最多,器型最为典型,应是该类遗址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右江流域发现存在此类遗存的县(区)有隆安县、武鸣区、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右江区、田林县、德保县、靖西县等。此类遗存文化遗物单纯,以形制特殊的磨光石铲为主要特征,其他类型的石器及其他质地的遗物较少。石铲形体硕大,器身扁薄,棱角分明,制作规整,许多器物无使用痕迹,特征极其明显。石铲多以一定的形式排列,其中又以刃部朝上的直立排列组合和斜立排列组合为主。该类遗存是一种与广西其他文化类型遗址不同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年代比桂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的年代相对要晚,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大龙潭遗址[11]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的石人山东侧,处在右江南岸二级阶地上,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197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今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820平方米。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大致可以分为③层:第①层是扰乱层,含石铲、石片和近现代陶、瓷、砖、瓦碎块;第②层是结构较为紧密的黄褐色土,含少许红烧土、炭屑,出土大量石铲和石片;第③层为黑褐色土,含零星红烧土、炭屑和石器。在遗址范围内发掘到灰坑18个,其中圆形竖坑15个、袋形坑2个、不规则形坑1个。坑壁一般修整光滑,有便于上下的斜坡式通道。有的用石铲和石片嵌在坑的周围砌成护壁,坑内密集地竖放完整的石铲,坑内填土杂有少许红烧土块、碎炭和一些石铲。除了在灰坑内出土石铲,在灰坑之外的地层中也发现大量石铲。这些石铲都以一定的组合形式排列,以刃部朝上、直立和斜立为主。每组石铲少则2件,多则20件,有的排成队列,铲与铲之间相互紧贴;有的排成“凹”字形,左、右、后三面各竖石铲1件,底部平铺石铲1件;有的石铲竖立围成圆圈,圈底平铺一块石片,也有的几件石铲水平相叠压放置。这样的排列和放置应该是有意识的,很可能是当时人们为进行某种与农业有关的祭祀活动而放置的。出土遗物全是石器和石料,没有发现陶片和其他质地的文化遗物。石器中最多的器物是石铲,石铲多是完整的,很少发现使用痕迹,在它们的附近还有许多未加工成型的石片和半成品。伴随石铲出土的还有少量的石斧、石镞、石锄、石犁、石凿、砺石等石器。其中双肩石斧与桂南丘陵地区其他山坡遗址所出的双肩石斧完全相同。用从大龙潭遗址文化地层中收集到的炭屑做碳素测定,头一次采集的样品测得的年代为距今5910±105年,树轮校正为6570±130年,比上述推断的年代要早得多。后来再做测定,得出两个数据,一个为距今4750±100年,另一个为距今4735±120年,两个数值比较接近。
大龙潭遗址出土的石铲
大龙潭遗址出土的石铲
5. 感驮岩一期类型
感驮岩一期类型以感驮岩遗址第一期文化为代表,武鸣弄山岩洞葬、岜旺岩洞葬等属于此类。其文化特征表现为陶器以夹砂灰陶和黑陶为主,其次为红色陶和红褐陶,纹饰以中绳纹为主,刻划纹流行,纹样有复线水波纹、复线带状纹、勾连曲折纹、短线纹等,还有锯齿状附加堆纹、乳钉纹;另有少量镂空及磨光陶,流行圜底器和三足器,主要器型有釜、罐、钵、纺轮等;石器多通体磨制,主要器型有双肩斧、有肩有段斧、靴形斧、锛、刀、镞、石拍、石片、砺石、锤等。另有少量的打制石器。骨器有锛、凿、锥、矛等。年代为距今4500~4000年。
感驮岩遗址[12]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坡县县城北面的人民公园内后龙山山脚下,为一处洞穴遗址。其文化特征为陶器器表纹饰丰富多彩,有绳纹、篮纹、网格纹、弦纹、水波纹、曲折纹、锯齿状附加堆纹、乳钉纹等。施纹手法多样,有拍印、镂空、穿孔、戳印、堆贴、彩绘。主要器型有釜、罐、壶、盆、杯、钵、簋形器、纺轮等。石器多为通体磨制,主要器型有双肩斧、锛、杵、矛、戈、镞、锯、梳、镯、环、玦、石片、石拍等。骨器有锛、铲、镞、矛、多刃器、锥、璋、簪、玦、饰片等。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三期,第一期陶器流行圜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年代为距今约45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第二期陶器有少量泥质陶,主要纹饰为绳纹,器型种类增多,年代为距今3800~2800年,属于商周时期;第三期发现了蚌器和铁器,应已进入铁器时代,即战国时期。
感驮岩遗址第一期出土的陶器
感驮岩遗址第一期出土的陶片
感驮岩遗址第一期出土的石器
感驮岩遗址第一期出土器物的描绘图
(图片引自《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
弄山岩洞葬出土的陶器
弄山岩洞葬[13]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今武鸣区,下同)仙湖镇邓吉村雷蓝屯东面约300米处的弄山山脚下,周围是低矮的丘陵、河流冲积平原和分散的石山,于2003年发现并清理。墓葬所在的洞穴由洞厅和4个支洞组成,面积200多平方米,洞口用石块封堵,高出地面约9米。尸骨及随葬品因地下水的作用多移离原位,大部分被20~50厘米厚的松软的灰黄色泥土所覆盖。葬式不清,推测应是平地摆放,不加掩埋。从人骨残存状况来看,该洞至少埋葬有2个成年个体,随葬品包括70余件陶器和若干陶片,还有23件石器、4件玉石器和11件蚌饰。此外,洞内还有猪、鹿、犀牛、猩猩、豪猪、牛、熊、剑齿象等动物化石,估计是被水冲到洞内的,而不是人为遗留。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采用泥片贴塑法成型,部分器物可能已使用慢轮修整过;以红褐陶为主,有部分黑陶和少量灰黑陶、红陶,器表颜色斑驳,同一件器物上往往有2种以上的颜色,胎内多呈红色,大部分器物底部或腹部有烟熏的痕迹;器表除个别素面外,绝大部分饰交错细绳纹,有的在绳纹之上再施多线刻划纹,另有少量的彩绘、镂空及附加堆纹,个别陶器的颈部上有陶衣;器类以圜底器为主,还有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型以罐、釜为主,还有钵、壶、碗、杯等。石器以有肩石锛和大石铲为主,还有石刀等。玉器有玦和坠子两种。蚌饰为穿孔的长条形串饰。年代应当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
弄山岩洞葬出土的石器
弄山岩洞葬出土的玉石器
岜旺岩洞葬[14]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县(今武鸣区)两江镇英俊村岜旺屯东面约20米处的岜旺山山脚下,不远处是连绵的大明山,周围为宽阔的田地,于2000年发现并清理。墓葬所在的洞室略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00平方米,洞口用一块大石封堵,高出地面约6米。洞内大部分随葬品和人骨被约40厘米厚的泥土所覆盖,没有发现墓坑和葬具,人骨残缺不全且散布于洞内各处,葬式不清。经鉴定,人骨有8个个体,四男四女,以中老年人居多。随葬品包括25件陶器、若干陶片和8件玉石器,部分陶器因地下水的作用而移离原位靠洞壁散布。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陶色以红褐色为主,灰褐色次之;纹饰以交错细绳纹为主,部分在绳纹上再施多线刻划纹,少量彩绘宽带纹。器类流行圜底器和三足器,不见圈足器,器型主要有釜、杯、钵,有的釜在圜底下附有三个乳足。玉石器有双肩石锛、玉玦、坠子等。年代当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段。
岜旺岩洞葬出土的陶器
岜旺岩洞葬出土的陶器
岜旺岩洞葬出土的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