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之间的关系
左江和右江天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左江是郁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而右江是郁江上游河段的名称,同属珠江水系。左江、右江均因为在南宁市西郊宋村汇合入邕江前,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一左一右的形状而得名。这种在地理位置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左江、右江流域在各个方面联系的紧密性,且在考古学遗存上多有体现。
一、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考古遗存之间的关系
在考古学文化方面,早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左江流域和右江流域两地就具有了很多相似之处。
目前,从两地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均包括洞穴遗址、岩厦遗址、台地遗址、坡地遗址等四种类型,差异之处仅在于各种类型的遗址所占比例的大小不同。从类型方面来看,左江流域的遗址以洞穴遗址和台地遗址居多,右江流域的遗址以台地遗址和坡地遗址居多。从文化内涵来看,左江流域的遗址主要有贝丘遗址、大石铲遗址、岩洞葬三种类型;右江流域的遗址的文化内涵则较为复杂,贝丘遗址极少,大石铲遗址、岩洞葬较多,但其他遗址也不少。
在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从两地总的文化特征来看,出土的文化遗物均以大量的石制品为主,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石器种类丰富。打制石器多属砾石石器,以石核石器为主,多为单面打制,制作简单,器型个体普遍较小,器物组合简单,仅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等。其中石核以单台面类型居多,加工台面以自然台面为主,少见人工台面;人工台面中又以素台面为主,修整台面基本未见;石核的表面大多保留有自然砾面,使用率不高;工具类的砍砸器、刮削器器型均以单边侧刃为主,端刃者极少见。磨制石器的器型主要是斧和锛,形状以长条形、梯形为主,且绝大多数工艺不精,多是沿砾石原料的周边稍加打制后再加以磨制,石器边沿多留有打击疤痕,有的甚至是不经打制就直接磨制刃部成型;数量以毛坯、半成品居多,成品数量较少。加工石器的工具如石锤、石砧、砺石等,大多相同或相似。
在石器加工的技术方面,打制石器的加工技术都是以石锤直接打击原料的方法从砾石原料上打下石片,再做单向修理制成,这是一种由右江流域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所一脉传承的石器加工修理方法——锤击法。锤击法始终是两地石器加工的技术主流。而在磨制石器的加工技术方面,采用的是在坯件制作完成后,在进行磨制之前,先将坯件表面打击疤痕的棱角琢打圆滑,以方便以后进行磨制的石器加工修理的方法——琢击法。这一时期琢击法在两地都得到了普遍应用。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单侧刃砍砸器(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单侧刃砍砸器(革新桥遗址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磨刃石锛(舍巴台地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磨刃石锛(革新桥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锤击石片(左为革新桥遗址出土的实物线图,右为无名山岩夏贝丘遗址出土的实物图)
新石器时代中期用琢击法修理的石器(左为革新桥遗址出土,右为无名山岩厦贝丘遗址出土)
在陶器的制造和使用方面,两地都不是特别发达,陶器使用很少,均未出土完整器,陶片也很少,有的遗址甚至不见陶片出土,且均为夹砂陶,纹饰以中绳纹、细绳纹为主;器类单调,主要为釜类、罐类,这种情况符合广西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圜底釜、圜底罐为主要器皿并贯穿始终的规律,也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墓葬葬式方面,两地均有仰身屈肢葬、侧身屈肢葬、肢解葬等葬式,流行土坑葬,但大部分墓坑不明显,有的墓葬有石器随葬。屈肢葬、蹲踞葬和在墓中放置石块的埋葬方式极具特点。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肢葬(革新桥遗址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肢葬(敢造贝丘遗址第一期出土)
在经济活动方面,在两地该时期的遗址中,均发现有少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表明两地均基本延续着广西中石器时代已经存在的渔猎和采集方式,只是在食物来源的范围和数量方面有所差异。
当然,该时期两地考古学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右江流域极具地方特色的尖状砍砸器、磨盘、凹刃石凿、窄槽砺石、树皮布石拍等器型,在左江流域没有发现。而左江流域精美、发达的蚌器,在右江流域则基本不见。在生业模式方面,左江流域大多数遗址属于贝丘遗址,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水生螺壳,表明采集、捕捞的生产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右江流域,贝丘遗址极少发现,研磨器和研磨盘高度发达,表明采集、狩猎的生产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的比例更大。
二、左江、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遗存之间的关系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左江、右江流域文化趋同性进一步加强。该时期两地出土的文化遗物仍以大量的石制品为主,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石器种类丰富。打制石器继承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特点,但在数量上明显减少;磨制石器的主要器型还是斧和锛,流行有肩石器特别是双肩石器,新增加的大石铲制作工艺精湛,器型对称美观。石器成品数量明显增多,研磨器和研磨盘在两地都有较多使用。
该时期两地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尤其是大石铲文化,影响遍及桂中、桂西、桂东和沿海地区。大龙潭类型是该时期广西最发达的文化类型,文化特征为石铲形体硕大,器身扁薄,棱角分明,制作规整,许多器物无使用痕迹,特征极明显。石铲多以一定的形式排列,其中又以刃部朝上的直立排列组合和斜立排列组合为主。右江流域发现存在此类遗存的有隆安县、武鸣县(今武鸣区)、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百色市右江区、田林县、德保县、靖西县(今靖西市)、那坡县等县(市、区),左江流域发现此类遗存的地点有扶绥县、崇左市江州区、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天等县、凭祥市等县(市、区),几乎包括了左江、右江流域的主要区域。该时期两地的大石铲文化几乎完全相同,表明大石铲文化已经成为两地共同的代表性文化。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双肩石器(弄山岩洞葬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双肩石器(歌寿岩岩洞葬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肩石器线图(歌寿岩岩洞葬出土)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肩石器(福兰遗址出土)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肩石器(弄山岩洞葬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研磨器(何村贝丘遗址出土)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研磨器(坎屯遗址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石铲(那淋石铲遗址出土)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石铲(大龙潭遗址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石铲(左为那淋石铲遗址出土,右为龙州县出土)
该时期的陶器在器物类型、器型、纹饰、施纹方式、制作技术等方面基本一致,陶器以圜底的罐类、釜类为主,有少量三足器,均为夹细砂陶,颜色多不均匀,流行饰细绳纹,有的在绳纹上再刻划多线曲线纹,曲线纹多为“∽”形。施纹手法多样,有滚压、拍印、镂空、穿孔、戳印、堆贴、彩绘等。陶器制作方法多为泥片贴塑,口和颈部有轮制痕迹,绝大多数陶器器内和器表的颈部和肩上部抹有一层细泥浆,有的抹平且抛光。该时期的岩洞葬中出土的陶器从器型到纹饰都与那坡感驮岩遗址第一期文化有颇多相似之处,武鸣芭旺岩洞葬和弄山岩洞葬、大新歌寿岩岩洞葬等同属于感驮岩遗址一期类型。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直口高领圜底罐(歌寿岩岩洞葬出土)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直口高领圜底罐(弄山岩洞葬出土)
左江、右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都有土坑墓,且均以屈肢葬为主,还存在肢解葬等特殊葬式。另外,出现了岩洞葬,葬式葬俗也基本相同,大多位于石灰岩山体的山脚下或半山腰上。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屈肢葬(坎屯遗址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屈肢葬(冲塘贝丘遗址出土)
左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歌寿岩岩洞葬遗址(圆圈处)远景
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弄山岩洞葬远景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经过两地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左江、右江流域这两个区域已经属于同一个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