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是怎么炼就的
在孩子心里,没有三六九等,更不会有尊卑贵贱之分。每一个人从初生婴儿呱呱落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长起来。时间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有些孩子调皮,有些孩子害羞,有些孩子总是惹祸,有些孩子目无尊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都会谱写出一段不同的人生。而这些都源于孩子身边的教育者,生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轨迹。
有时候,我们会看着别的孩子而感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这么懂事呢?懂事的孩子和听话的孩子还是不同的,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听话,但是我们愿意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懂事的孩子也会调皮,也会闯祸。
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琢磨了很久。他说:“我喜欢我的孩子调皮,不会墨守成规,不用太听话。我觉得这样没有什么不好。”当时,我对他的孩子认识不深,同意他说的话。之后,也慢慢地熟识了他的孩子,我慢慢地明白了,他误解了听话和懂事之间的差别。是的,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有独立性,有思考能力,不用太听话。
但是他的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这不是调皮,这是没有礼貌;他会对他人的善意提醒大发脾气,这不是有主意,而是霸道;他会随意不敲门走进别人家,把别人家当自己家,这不是独立性强,这是不懂什么叫尊重。也难怪当时他还说了一句,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不喜欢我家孩子,孩子本来就是调皮的,有什么不好呢?”我后来想起来这句话,就明白了,他曲解了懂事和听话的的含义。
懂事的孩子是难能可贵的,懂事的孩子是我们都渴望养成的。
其一,尊重=理解≠溺爱。
我们说尊重孩子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帮孩子理解判断,而非一味地听孩子的,孩子想怎样就怎样,那不叫尊重,那叫溺爱。我们给予孩子的尊重,孩子会学习到之后回馈给我们。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而是通过撒娇撒泼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么我们无形中就失去了孩子对我们的尊重。真正的尊重应该是理解并且帮孩子分析事情,然后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二,诚信=承诺+坚持。
父母对孩子的诚信是培养孩子好品质的根本。承诺就是父母要做到言出必行,即使你答应了给孩子吃颗糖,即使是临睡前你答应的事情,你给出的承诺应该是无条件地去兑现。给一个承诺很容易,有些父母喜欢用临时的承诺来骗取孩子的一时听话,而忽略了随口而起的承诺背后的意义。最难的还是那份坚持,每一个承诺的坚持其实是一种习惯。无论是怎样的承诺,对孩子而言,都是父母获取孩子信任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坚持信守好每一份承诺。
其三,坦诚=事实≠残忍。
有人觉得孩子小,对一些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亲人过世了,他们会不知道怎么解释,干脆就避开这个问题。其实任何问题,只要婉转地把事实真相陈述出来,就是最好的答案。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脆弱。再比如性教育,大人总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该怎么说。事实怎么样就怎么说呀,只要你说得严肃解释得合理,孩子很快就可以理解。在问题面前,越是想着是不是对孩子不好就逃避事情的真相,反而对孩子没有帮助。相反,如果孩子知道了真相,就会学习思考,就会学会坦诚,就会学到理解。
其四,规矩=自律≠霸道。
生活在社会中,有法律的制约,有道德的规范。每一个人从小就应该被教育一些公共规则,一些关于礼节的规矩,一些关于人与人和平相处的规矩,等等。在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方面,我们会给孩子定下一些规矩,比如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不能打人,吃饭的时候不能玩玩具等。这些规矩的教育并不是说父母有多强势多霸道,什么都不可以让孩子做。这些规矩其实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自律,学习分辨是非,学习为人处世。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怎能少了自律呢?
其五,放手=独立≠无爱。
对孩子的爱绝不是包办到底,很多父母心疼孩子,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恨不得自己能够一手包办,于是孩子成为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主。一个没有独立性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做事情的辛劳,又怎么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呢?因为所有的事情他都没有动手过,又怎么会知道动手的那个感觉呢?放手是目前大部分父母最难克服的,可偏偏是所有父母都应该做到的。没有放手,孩子就不会独立,没有了独立性,孩子就会变成寄生虫。
其六,教育=行动+方法≠乱发脾气。
我经常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我和你说不可以打人,你怎么又打人呢?”,等等。语言上的教育永远不会让孩子有切身体会,所以常常会当成耳边风抛之脑后。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不要打人,不如用一些实际行动来制止同类的事情发生。教育其实很讲方法,就算惩罚也可以很巧妙。就比如我看过一篇文章,孩子成绩不好,父亲没有动怒惩罚他,而是和孩子约定要考零分回来,他就可以满足孩子以后不上学的愿望。结果这个孩子非但没有考零分,反而成绩越来越好。从孩子的角度去选择教育的方法总是最有效果的。
懂事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应该是善理人意,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严谨的自律性,喜欢帮助他人等。也许你还会说懂事的前提还是首先要有孝道,其实一个兼具这些性格的人怎么会不懂孝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