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适应力

不要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适应力

适应力一定要从孩子培养起来,如果不在早期培养,以后需要的时间会更多,过程会变得越来越难。

美国的学生总共有3个假期,春假仅1个星期,冬季圣诞节放假2个星期,唯有夏季的暑假是最长的假期,接近3个月。豪豪6月8日放假,8月31日开学,如此长的暑假就不得不从长计议了。

每一次计划带豪豪回国,我的母亲总是千不愿万不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不能适应国内的生活环境。冬季带孩子回国,母亲说:“这么冷的天气,孩子不习惯会适应不了。”遇到雾霾的时候,母亲说:“雾霾来了生病怎么办?”暑假来了,母亲又说:“天气这么热,蚊子这么多,孩子肯定受不了。”诸如此类的言语,在每一次回国前都要和母亲争辩一番。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似乎也继承了母亲的固执,固执地在冬季带孩子回去感受中国年的热闹,固执地在酷暑中让孩子体会高温和蚊子的亲密接触。回到中国已有半月,豪豪从脸到脚都成了蚊子的最爱,尽管全身被咬得片片红,小家伙似乎很安然地接受着,并无半句怨言或者表现出一些不适应的反应。我的内心有着很多的心痛,但更多的是心慰。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孩子与生俱来的超强适应力。

几乎没有什么时差,他从到中国的第二天就正常7点起床,反而是我这个迷糊妈妈居然睡到了自然醒。一早便起床的他跟着外公去了公园,习惯了每日打球,到了中国,他依然拿着篮球和小侄子跟着外公去公园的篮球场打得汗流浃背,丝毫没有被太阳和蚊子影响到情绪。回到家,我发现他的脸上和背上都被一种不知名的小虫子亲了几大口,肿了起来,看来新鲜的血液还是比较受欢迎。妹妹说是一种叫黑霸王的蚊子咬的,毒性比较大。连擦了半月的药膏,才渐渐消散。

豪豪似乎对蚊虫的叮咬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应,依旧每日早起去公园打球,或者陪外公去锻炼。尽管外面都已经37度左右,他还是每日寻着各种机会溜出去玩,而我也只能陪着他在高温下晒着。

带孩子回国,除了让他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于我最大的目的还是孩子的中文。每次和豪豪回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从不愿说中文到临走时的一口流利中文。没有暑假作业的他每日看着小侄子自觉地做作业,他都会好奇地坐在一边拿着小侄子写过的作业看,我也就乘机让他学习中文,每日描写几个字,读上几本中文书。这次,很明显地发现他的中文进步得比之前要慢。5岁时候的他回国不到两个星期已经可以和小侄子用中文对话了,这次还是夹杂着不少英文单词,说得复杂一点就会马上爆出成句的英文。看着这样的他,很难想象5岁那年他曾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

对我来说,如果因为高温就让他躲在空调下,便失去了我带他回国的意义。对他而言,好动的习惯因为外界的阻力而改变,似乎更难。开始两日,外婆是怎么也不让豪豪在中午的时候出门游玩,起因也是好意怕中暑。豪豪便拿着皮球在家里打得不亦乐乎,总之没有一刻是安静的。于是,在家里打球也让豪豪玩出了篮球的风范,墙壁上贴着的福字成了他的篮球框架,皮球变成了篮球,起跳投篮绕着桌子转身玩着各种投篮技术,让斯文的小侄子也爱上了打球。

即便被闷在狭小的空间里,孩子也能从容地找到让自己开心的方法,这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超强适应力。如果这时候你因为害怕这样或那样的外来阻力去强制孩子听话,结果便是你破坏了孩子的适应力。孩子不是温室的花朵,他们天生就是野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他们的成长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适应各种生长环境,而这个适应力的培养,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如何养育。

如果我们因为各种外界的因素或者说是我们可遇见的小伤害,就企图呵护他们,这种行为实则不是爱。他们应该是自由奔放的个体,如果他们自己不觉得在酷暑中打球是一种折磨,我们又为何要阻止呢?如果他自己都无所谓蚊子的叮咬,我们又何必人为地阻止他去经历这种小伤痛呢?除了涉及人身安全问题,剩下的任何经历都会帮孩子谱写出一种新的历练,也会成为他成长中最宝贵的一份礼物。